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梅毒在我国现阶段属于比较常见的性传播性疾病,临床以早期梅毒居多。其中大部分可以给予青霉素治疗。但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口服美满霉素(盐酸米诺环素)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我们对部分患者口服美满霉素后2年内的血清度变化进行了随访总结,发现对于早期梅毒患者,美满霉素治疗疗效满意:

  • 标签: 早期梅毒 青霉素 美满霉素 RPR滴度
  • 简介:目的:分析Bowen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诊治的4例Bowe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52~78岁,皮损为单发,无内脏转移,病程中均存在误诊,误诊为“皮炎、湿疹、银屑病、Paget病”等。结论:Bowen病临床特异性差,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医务人员应加强对Bowen病的认识,对疑诊患者应及早病理检查,以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BOWEN病 临床 病理 误诊
  • 简介:坏死性筋膜炎是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累及筋膜的急性坏死性炎症。现对我院收治的4例该病患者报告如下。

  • 标签: 坏死性筋膜炎
  • 简介:本文介绍一种有潜在接触致敏性的化学品,其曾经导致了接触性皮炎的流行。近来,欧洲引进一种新的防腐剂,其仅含有甲基噻唑啉酮(MI)而不含甲基氯噻唑酮(MCI),并被用于诸如涂料、胶水、化妆品等产品中。本文描述了含MI和MCI的防腐剂引发的工厂内接触性变态反应的暴发。工厂内14名涂料工人中4名发生了MI引发的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结果显示患者均对MI和MCI/MI呈阳性反应,且对MI的反应强于MCI/MI,表明MI为主要致敏剂。MCI/MI混合物仍被广泛使用,因此将来还能见到各种暴露与致敏现象。本文资料显示MI为一种潜在的刺激物,并可能导致人类接触性变态反应。这种添加在化妆品中并可能被成千上万的消费者所接触的防腐剂是否安全需仔细监测。

  • 标签: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甲基异噻唑啉酮 涂料 MCI 防腐剂 阳性反应
  • 简介:背景:口服维A酸(OI)是目前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最佳疗法。以1.0~2.0mg/kg体重治疗一个疗程后,约50%-85%患者得到持久治愈。研究已表明〈1mg/kg体重的剂量难以治愈,持久治愈需进行第二疗程治疗。目的:描述需进行OI第二疗程治疗的菲律宾痤疮患者的情况。方法:以图表式资料回顾并分析了过去10年间在一私人皮肤科诊所(SSJ)接受OI治疗的寻常型痤疮患者的情况。所有患者给予总剂量1mg/kg体重(累积总剂量120mg/kg体重)的治疗。结果:240例用OI治疗的患者参与本研究,193例完成了全部疗程。

  • 标签: 口服异维A酸 痤疮患者 前治疗 二疗程 菲律宾 寻常型痤疮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坦索罗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盐酸坦索罗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炎症因子水平和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白细胞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Ig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SIg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8和TNF-α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FR显著高于对照组,RVU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坦索罗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尿动力学,提高患者免疫力。

  • 标签: 盐酸坦索罗辛 慢性前列腺炎 炎症因子 免疫力 尿急
  • 简介:目的:探讨囊肿型痤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35例囊肿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维A口服,对照组65例单用维A口服治疗,均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8周后,治疗组治愈率为71.7%,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愈率27.7%,总有效率6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9,P〈0.05)。结论: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维A口服治疗囊肿型痤疮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曲安奈德 异维A 囊肿型痤疮
  • 简介:目的:利用Meta分析系统观察盐酸坦索罗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数据库,VIP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盐酸坦索罗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治疗(RCT),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发表偏倚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最终有10篇RCT文献纳入本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盐酸坦索罗在IPSS/Boyarskysymptomscore,Qmax/MFR以及QoLscore[SMD=-0.34,P〈0.00001;WMD=1.10,P〈0.00001;WMD=-0.39,P=0.0007]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0.01),但该药的某些副作用较安慰剂相比亦有显著差别(RR=1.12,P〈0.0001)。结论:盐酸坦索罗在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中疗效确切,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方法,但需注意其潜在的副作用。

  • 标签: 盐酸坦索罗辛 前列腺增生症 循证医学 荟萃分析 系统回顾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群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磷酸二酶(phosphodiesterase,PDEs)活性,探讨PDEs活性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银屑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PDEs活性。结果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DEs活性为(10.40±3.54)%,健康对照者为(8.60±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PDEs活性与银屑病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银屑病 磷酸二酯酶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通过借助经典光毒剂8-甲氧补骨素(8-MOP)研究UVA、UVB、UVA+UVB3种不同光源对光毒性斑贴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豚鼠138只,健康受试者22名.光源为PhilipsUVA,PhilipsUVB,SUV1000日光模拟器.试验物为2%8-MOP.①豚鼠对8-MOP+UVA(PUVA)和8-MOP+UVB(PUVB)的反应.②豚鼠对8-MOP+UVA(PUVA)和8-MOP+UVA+UVB(PUVA+UVB)的反应.③人体对8-MOP+UVA(PUVA)和8-MOP+UVA+UVB(PUVA+UVB)的反应.结果PUVA组的反应率和单纯UVA照射组有显著差异(P<0.01),PUVB组的反应率和单纯UVB照射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PUVA+UVB组试验区域3d皮肤反应评分变化趋势的斜率大于PUVA组.人体试验结果同动物试验结果相一致.结论在以8-MOP为受试物的光斑贴试验中,UVB检测效果较差,而UVA和PUVA+UVB均能检测出8-MOP的光毒性,但UVA+UVB要优于UVA.因而UVA+UVB是一种理想的光斑贴试验光源.

  • 标签: 8-甲氧补骨酯素 光源 光斑贴试验 8-MOP 中波紫外线
  • 简介:0引言调节性T细胞(Treg)即抑制性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使机体保持保护性免疫又不发生病理性免疫。效应性T细胞对免疫反应的启动和Treg对免疫反应的下调之间的失衡可导致皮肤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描述了抑制性T细胞,但由于缺乏识别的标记,对此亚群的认识未有进展。20世纪90年代Sakaguchi等首先描述了一种天然存在于小鼠的表达CD25的CD4·T细胞。动物研究揭示此亚群细胞能抑制抗肿瘤免疫,预防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糖尿病,并能诱导对皮肤同种移植物的耐受。其后,在人类也描述了此亚群。积累的证据提示这些细胞可能在多种皮肤病中起作用。

  • 标签: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皮肤病 20世纪90年代 自身免疫疾病 抑制性T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 简介:目的:研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miR-30e-5p、miR-192-5p、miR-17-3p、miR-1227-5p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6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4种miRNAs表达,并对患者进行PASI评分,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4种miRNAs表达量与银屑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人比较,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miR-30e-5p、miR-192-5p、miR-17-3p、miR-1227-5p表达下调,下调程度与PASI评分呈负相关(r值均〈0,P值均〈0.05)。结论:4种miRNAs可能可作为银屑病患者潜在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其表达量可用于评价银屑病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银屑病 MIRNAS 生物学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