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垂体脓肿(pituitaryabscess)又称鞍内脓肿(Intrasellarabscess),临床上极为少见,自Simmonds1914年首次报道1例以来,至今文献报道80例,占鞍区肿瘤的0.3%~0.5%[1-2].本病常与垂体腺瘤及颅咽管瘤等相混淆,其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

  • 标签: 垂体脓肿 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 诊断
  • 简介:随着高效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脑脓肿在脑脓肿中所占比率有逐渐增加之趋势,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脑肿瘤极为相似,直至在术中见到脓液才得以确诊[1],此为瘤型脑脓肿.我科于1990年1月至2002年2月共收治脑脓肿165例,其中23例临床表现与肿瘤相似,甚至连CT和MRI检查均难以鉴别,术前多数误诊为胶质瘤.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脓肿 误诊 磁共振成像 CT检查 手术方式
  • 简介:垂体脓肿是一种颅内感染性疾病,临床误诊率高,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其他垂体占位性病变仔细辨别。目前认为经蝶入路手术、联合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替代是治疗的关键,而最近鼻内镜下清除垂体脓肿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从垂体脓肿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垂体脓肿 诊断 治疗 入路 经蝶 神经内镜
  • 简介:目的总结脑脓肿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其中立体定向穿刺术9例,开颅脓肿切除术6例(其中去骨瓣3例),药物治疗3例。所有病人在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应用抗菌素10d,并观察1周后出院。结果出院时,新发脑积水1例,肢体偏瘫2例;术前就有癫痫的3例,术后虽然积极抗癫痫治疗,但仍存在癫痫;其余病人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或大部分好转,经影像检查脓腔消失,水肿明显减轻。结论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及时使用基于细菌敏感性的适当抗菌素,必要时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最优手术干预,有助于提高脑脓肿治疗效果。

  • 标签: 脑脓肿 诊断 手术
  • 简介:本院自1990年元月至1997年5月共收治颅内微小脓肿75例,均经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手术病理证实,手术治疗27例,其中锥颅定位手术11例,现将本组资料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微小脓肿 治疗 外科手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人,女,33岁,因泌乳4个月、闭经2个月伴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1d入院。在当地医院行MRI检查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考虑垂体腺瘤。泌乳素也明显增高。但未予正规治疗。

  • 标签: 垂体腺瘤 垂体脓肿 手术
  • 简介:脑梗塞后的感染性并发症种类很多,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败血症等,是急性脑梗塞的常见死亡原因.作者认为脑脓肿也是脑梗塞后感染性并发症之一,称之为脑梗塞后脑脓肿.本文报道脑梗塞后脑脓肿患者1例,有关脑梗塞后并发脑脓肿国内报道甚少,Stroke杂志1995年曾报道两例亚急性期脑梗塞继发脑脓肿形成.

  • 标签: 脑梗塞 脑脓肿 脑梗塞并发症
  • 简介:患者女性,38岁。主诉短暂性感觉性失语,伴右侧肢体无力15d,于2005年5月30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15d前无任何诱因出现烦躁、头晕、头痛,有音感但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内容,伴右侧肢体无力、跛行,无发热、寒战。于当地医院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多发病灶;后行乳腺、腹部及生殖系统相关检查未发现病灶,考虑为“脑内多发炎性肉芽肿”,

  • 标签: 脑脓肿 真菌病 病例报告
  • 简介:脓肿是常见的颅内局限性化脓性疾病,随着CT和MRI诊断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及治疗方法的恰当选择,其治疗效果得到了不断提高,但在临床上仍存在误诊、复发、少数难治性脑脓肿预后较差等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科从1995~2001年收治的脑脓肿38例,旨在为建立正确诊断与治疗脑脓肿的标准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脑脓肿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硬脊膜外脓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3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4例硬脊膜外脓肿患者(男1例,女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完全瘫痪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予以抗感染、脱水等对症治疗;另2例未完全瘫痪患者行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脊柱疼痛、发热、肢体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2例未完全截瘫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改善;2例完全截瘫患者治疗后无明显效果。结论硬脊膜外脓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病程缓急、患者全身状况及脊髓受压情况、手术是否及时等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硬脊膜外脓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极为重要。

  • 标签: 硬脊膜外脓肿 抗生素 手术治疗
  • 简介:急性硬脊膜外脓肿是椎管内硬脊膜外脂肪组织和静脉丛的化脓性感染,由于硬脊膜外间隙内大量脓液积聚,造成脊髓受压,出现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是神经外科急症之一,误诊率及致残率较高.我院及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1990年1月至今收治本病患者12例,现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诊断 治疗 影像学检查 临床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术治疗脑脓肿的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4例脑脓肿患者,其中3例外伤性开颅术后者直接经颅骨缺损区皮肤在超声引导下行脓腔穿刺术;1例眼内炎术后合并脑脓肿,开颅形成小骨窗后再行穿刺术治疗。术中动态监测抽吸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探测到脓腔,顺利完成抽吸治疗。1例患者术后复查有脓液残留行再次抽吸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术治疗脑脓肿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接受度高、可动态监测抽吸情况等优点,效果良好。

  • 标签: 脑脓肿 超声引导 穿刺抽吸术
  • 简介:椎管脓肿临床多指硬脊膜外腔的脓肿,硬脊膜外腔内有丰富的血供及脂肪组织,在第二腰椎以下至第1、2骶椎处硬脊膜腔最大,为脓肿好发部位,通常急性起病.发病缓慢者,可持续数天至2~3月不等.硬脊膜下腔脓肿临床极为罕见,慢性硬脊膜下腔脓肿尚未见文献报道,现将我们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脓肿 硬脊膜外腔 慢性 腰骶部 临床 好发部位
  • 简介:例1男,17岁.因头痛3个月,发热、呕吐20余天,于1994年10月10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出现间歇性头痛,以右颞部为主,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20余天前复发,呈持续性剧烈头痛,并伴发热、呕吐,体温38℃左右,病情渐进性加重.既往有劳累后气急、口唇发绀等症状,曾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无中耳乳突炎病史.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并发症 脑脓肿 血液黏稠度 脑组织
  • 简介:目的介绍大脑实质转移性胃样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方法对2006年4月20日收治的1例大脑实质转移性胃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既往史以及神经病理学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左侧颞顶部阵发性胀痛伴双眼视物不清,短暂性失语1月余;MRI检查显示左侧颞后叶肿物,拟诊为转移性脑肿瘤。3年前因胃贲门部、胃小弯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手术后8个月B超和CT检查发现内多发性转移癌,施行动脉血管栓塞术。对左侧颞叶转移灶和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存档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肿瘤呈实性结节状生长、多角形上皮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细胞核圆,核仁明显,结节间有血窦样裂隙似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胎蛋白阳性,肝细胞石蜡1单克隆抗体阴性,证实二者均为胃样腺癌。结论首次报告胃样腺癌大脑实质转移病例。提示,对于脑转移癌的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需应用成组抗体.避免与肝细胞癌脑转移相混淆;尤其有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侵袭或转移至其他脏器的患者,应密切注意监测脑转移的发生.

  • 标签: 脑肿瘤 胃肿瘤 肝肿瘤 腺癌 肿瘤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亦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好发于青少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铜代谢障碍导致铜离子在机体各脏器异常沉积引起多系统损害。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硬化及豆状核变性。不同地区、种族及个体差异,铜离子沉积的速度、部位及程度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神经精神功能障碍、肾脏损害及角膜K—F环;生化特征表现为血浆铜蓝蛋白及血清铜离子水平低下,24h尿铜排出量增加。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WILSON病 治疗 多系统损害 铜代谢障碍
  • 简介:目的:探究温阳解郁汤联合针灸对阳虚郁型失眠老年患者睡眠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阳虚郁型失眠老年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阳解郁汤治疗,10d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采用PSQI评分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另采用HAMA及其HAMD评分评估2组治疗前后不良情绪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阳解郁汤联合针灸治疗阳虚郁型老年患者可有效提高其睡眠质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 标签: 阳虚肝郁 温阳解郁汤 针灸 失眠 不良情绪
  • 简介:目的评估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含钆造影剂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脑内单发囊实性病变行常规T1WI、T2WI、液体反转恢复序YO(FLAIR)、弥散加权成像和钆增强MRI检查。分析脑脓肿(22例)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27例)DWI信号及强化特征并进行囊变坏死区ADC值测量。所有图像分三组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Ⅰ组为DWI结合常规序列;Ⅱ组为CE-MRI结合常规序列;Ⅲ组为DWI、CE—MRI两种序列联合并结合常规序列。结果DWI上20例脑脓肿呈高信号.24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为低信号;14例脑脓肿、12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呈壁较薄而均匀环形强化。大部分脑脓肿的ADC值明显低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fP〈0.05)。Ⅰ组、Ⅱ组、Ⅲ组诊断脑脓肿的敏感性分别为90.9%、63.6%、95.5%,Ⅰ、Ⅱ组间及Ⅱ、Ⅲ组间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Ⅰ、Ⅲ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WI较CE—MRI能更敏感地发现脑脓肿,ADC值的测量可以为脑脓肿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脑脓肿 脑肿瘤 图像增强
  • 简介:产后失眠是临床常见的产后病。藏血,为睡眠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分娩出血、流汗、用劲都可能导致产后血亏损。血亏虚,神魂失养,则夜寐难安。血亏虚为产后失眠的病理基础,因此调补血法为治疗产后失眠症的重要治法。

  • 标签: 产后失眠 肝藏血 补调肝血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例1:男,59岁。因左侧额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2个月伴头痛伴发热3d入院。人院时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头部手术切口愈合佳。头部MRI示左侧额顶部硬膜下新月形短/稍长T1、不均匀长R混杂信号影,增强见柔脑膜增厚强化,中线结构无明显偏移(图1A、1B)。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占74%。

  • 标签: 硬膜下脓肿 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神经内镜 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