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破脑室的治疗方法并降低死亡率.方法该组40例高血压脑出血破脑室的病人用开颅血肿清除、血肿内引流、脑室外引流等手术方法加术后脑室内尿激酶注入、腰穿等方法.结果优9例占22.5%,良15例占37.5%,差6例占15%,未醒1例占2.5%,死亡9例占22.5%.结论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出血 破入脑室 治疗方法 死亡率
  • 简介:目的探讨眶上锁孔路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4年6月鞍区病变患者36例,其中垂体肿瘤30例,鞍区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采用眶上锁孔路,沿眉弓做切口,切口长度约5cm,骨窗范围长约3.5cm,宽2.5cm,弧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的辅助下完成手术.结果36例中30例垂体肿瘤者手术全切除率为80.00%(24/30),次全切除率13.33%(4/30);脑膜瘤3例均达到辛普森Ⅱ级切除;颅咽管瘤2例,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夹闭后交通动脉瘤1例.16例垂体肿瘤患者于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2例伤口发生脑脊液漏,1例手术后额叶内小血肿,1例手术后视力较术前减退,1例伤口感染.手术中嗅神经保留完好,无一例死亡.结论眶上锁孔路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创伤,对于部分颅前窝及鞍区病变,眶上锁孔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经额手术路.

  • 标签: 眶上锁孔入路 临床应用 后交通动脉瘤 2004年6月 临床合理应用 一过性尿崩症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破脑室52倒手术治疗分析:脑出血破脑室发生率取决于出血部位是否接近脑室;手术方式选择与出血部位、血肿大小、血肿侵入脑室系统的范围及性状有关;Ⅱ、Ⅳ脑室及中脑导水管铸型是临床预后的决定固素;尽快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是治疗高血压出血破脑室的关键。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脑室 手术治疗 出血部位
  • 简介:目的研究颞下锁孔路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方法在2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锁孔路,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249±0.268)cm.颞下锁孔路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结论颞下锁孔路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诸结构,无须过度牵拉脑组织.

  • 标签: 颞下锁孔入路 显微解剖 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颈内动脉 牵拉
  • 简介:目的总结颅鼻联合路切除颅鼻沟通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5年4月采用颅鼻联合路术式进行治疗的7例颅鼻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肿瘤均全切除。1例摘除眼球,无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病例。随访,7例全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颅鼻联合路术式切除颅鼻沟通肿瘤,具有视野好,能彻底切除肿瘤,有效保护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的优点。

  • 标签: 颅鼻沟通肿瘤 联合入路 显微手术 颅底重建
  • 简介:目的神经导航、内窥镜辅助下垂体腺瘤的经单鼻孔经蝶手术治疗.方法对6例经磁共振成像诊断垂体腺瘤的病人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定位,将影像资料输入导航工作站,作术前手术计划.采用零度及45度镜经单鼻腔,在导航的动态指引下确认鞍底,于内窥镜下实施瘤实质切除.结果本组5例完全切除,1例因为瘤实质较韧而作大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视力均得到了改善.导航预期误差1.48mm,实际误差1.8mm.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的经鼻蝶垂体腺瘤手术定位准确,内窥镜下操作对鼻腔的解剖结构影响小、组织损伤轻,病人恢复快.

  • 标签: 垂体腺瘤 神经导航 内窥镜
  • 简介:目的探讨另一种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骨窗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8例的临床效果.结果48例病人死亡7例,存活41例,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再出血1例.结论此术式安全可靠,术后再出血率低,有其一定的优越性.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微骨窗入路 手术方式 头颅CT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切除的手术路,以提高手术全切率,降低残障率.方法对14例海绵窦内肿瘤硬膜下路切除5例,硬膜外路切除9例,比较两种路的方法及疗效.结果硬膜下路者中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4例.硬膜外路者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出现新的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其中1例完全恢复.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及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手术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有效提高全切率,降低残障率.

  • 标签: 海绵窦 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 简介:目的:颅底中线部位侵袭鼻、蝶、斜坡的肿瘤进行根治胜切除时,遗留的颅底缺损修复十分困难:改良扩大的前颅底人路方法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方法:扩大的前颅底人路是在双额瓣开颅的基础上,再做一个双侧眶顶和额窦的游离骨瓣,以扩大显露。我科自1993年10月至1995年3月采用该方法对10例鼻、蝶、斜坡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取得良好效果。其中男5倒,女5倒,平均年龄50(34~63)岁。组织学诊断为脊索瘤4倒,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垂体瘤1例,脑膜瘤1倒,巨细胞瘤1倒,鳞癌1例。肿瘤侵人副鼻窦8例、斜坡6例、眶内1倒、颅内鞍上或前、中颅窝7例:结果:获肿瘤全切陈者7例,近全切脒者3例,无手术死亡和严重手术并发症,颅底缺损的修复也无困难:结论:我们采用扩大的前颅底人路的初步手术结果是令^满意的,该路具有以下优点:①显露良好,不必过高抬起额叶底面即可增加术者在矢状面上的规角30。。②可显露和直视下切除的肿瘤范围广。③颅底重建可靠,基本上可避免脑脊漓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 标签: 颅底手术 经前颅底入路 前颅窝 前颅底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幕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颞下经小脑幕路切除岩斜医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 岩斜区 颅底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近年来,经单鼻孔一蝶窦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不断普及,但其中的许多观念和技巧不甚一致,甚至有些可能还不够成熟。本文就手术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一、经单鼻孔-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历史与现状1987年,Griffith首先采用单鼻孔-蝶窦直接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由于其操作相对简单,且避免了传统唇下经蝶路创伤大的缺点,被各国学者广泛采用。随着神经导航及神经内镜

  • 标签: 垂体腺瘤 经蝶窦入路 经单鼻孔直接入路
  • 简介:目的介绍经眉锁孔路显微手术切除14例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对14例病人于一侧眉毛内作长约6cm的切口,眶上作一直径为2.5cm的圆形骨瓣,抬起额叶,进入鞍区,全切肿瘤实质部分,尽可能切除鞍上肿瘤壁,电灼处理残留鞍上及鞍内的瘤壁,保护好视神经、视交叉及垂体柄等重要结构.结果13例(92.9%)达到全切肿瘤及上述各种要求,1例为次全切.12例病人次日下床活动,恢复良好.结论采用经眉锁孔路,能够切除直径在55mm以下的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而且病人恢复快,并发症少.

  • 标签: 经眉切口 锁孔入路 开颅手术 垂体腺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对海绵窦(CS)经Dolenc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途经该区的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模拟经Dolenc路,对15具(30侧)灌注好了的尸头在放大5~2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测量.结果联合硬膜内、外打开CS上壁和外侧壁,然后进入CS内,显露神经、血管.CS上壁及外侧壁各有与手术相关的解剖三角,近环的一部分形成颈内动脉(ICA)-Ⅲ硬膜,与视神经嵴相连,ICA床突段可有静脉丛.结论Dolenc路显露充分、安全,可配合使用CS内各个三角处理其内病变.ICA床突段可位于CS内、外,而视神经嵴可作为区别CS和硬膜内邻近ICA瘤可靠的解剖学标志.

  • 标签: 海绵窦 Dolenc入路 显微外科 解剖学 结缔组织
  • 简介:我们从2003年2月~7月在全麻下实施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路切除垂体腺瘤10例,效果满意.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6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7岁,平均34岁.其中泌乳素腺瘤5例,生长激素腺瘤2例,无功能腺瘤3例;微腺瘤1例,大腺瘤1例,巨腺瘤8例,其中复发性垂体腺瘤1例.术前均鞍区蝶窦CT冠扫.常规检查病人视力视野,垂体激素水平,病人术前口服皮质激素,术前、术中预防性应用抗菌素,术后常规放疗.

  • 标签: 内镜 蝶窦 垂体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