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眶上锁孔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4年6月鞍区病变患者36例,其中垂体肿瘤30例,鞍区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采用眶上锁孔,沿眉弓做切口,切口长度约5cm,骨窗范围长约3.5cm,宽2.5cm,弧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的辅助下完成手术.结果36例中30例垂体肿瘤者手术全切除率为80.00%(24/30),次全切除率13.33%(4/30);脑膜瘤3例均达到辛普森Ⅱ级切除;颅咽管瘤2例,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夹闭后交通动脉瘤1例.16例垂体肿瘤患者于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2例伤口发生脑脊液漏,1例手术后额叶内小血肿,1例手术后视力较术前减退,1例伤口感染.手术中嗅神经保留完好,无一例死亡.结论眶上锁孔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创伤,对于部分颅前窝及鞍区病变,眶上锁孔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经额手术.

  • 标签: 眶上锁孔入路 临床应用 后交通动脉瘤 2004年6月 临床合理应用 一过性尿崩症
  • 简介: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方法在2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锁孔,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249±0.268)cm.颞下锁孔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诸结构,无须过度牵拉脑组织.

  • 标签: 颞下锁孔入路 显微解剖 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颈内动脉 牵拉
  • 简介:目的探究锁孔治疗破裂的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眉弓眶上和翼点锁孔治疗前循环动脉瘤36例,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7例。手术均为发病后1~3d进行。结果术中动脉瘤显露良好,36例均成功夹闭,其中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29例恢复良好,6例轻残,1例死亡。结论锁孔可显著减小手术损伤及手术并发症。完善的术前准备和设计,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锁孔入路 前循环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 简介:目的总结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的经验。方法采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87例,其中眉弓35例,包括动脉瘤31例,垂体腺瘤4例;颞下锁孔2例,包括岩斜区脑膜瘤1例,颅中、后窝三叉神经鞘瘤1例;乳突后锁孔28例,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6例,面肌痉挛12例;个体化小切口22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4例,凸面脑膜瘤18例。结果术中术野均能清晰暴露,术中无因病情变化或暴露不良而扩大切口及骨窗者。肿瘤均获全切除,动脉瘤均顺利夹闭,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均成功探查到责任血管。术后病人死亡1例,颅内感染1例,均为动脉瘤病人;皮下积液11例,包括采用眉弓8例,个体化小切口3例。结论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具有暴露小、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脑肿瘤 颅内动脉瘤 锁孔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眉间锁孔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眉间锁孔模拟手术并结合局部解剖对12具(24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进行研究。形成约3.00cm×2.50cm大小骨窗,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选择1例典型鞍区脑膜瘤患者,施行眉间锁孔手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骨窗显露范围,可见额极、额底、筛板、鸡冠、嗅沟、嗅束、蝶骨平台、鞍结节、前床突、后床突、小脑幕、视交叉、视神经、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镰、上矢状窦、胼胝体、前连合和终板等组织结构;打开终板,可见第三脑室。测量双侧眶上孔(眶上切迹)之间距离为(45.92±5.86)mm;双侧滑车上切迹之间距离为(33.14±4.23)mm;鼻额缝至双侧内眦连线距离(16.25±1.52)mm;骨窗中心点至视交叉前缘中心点距离(64.30±3.20)mm,至鞍结节中心点距离(57.38±2.72)mm,至鞍膈中心点距离(67.04±2.89)mm,至终板中心点距离(66.18±3.79)mm,至前交通动脉距离(60.64±4.61)mm。1例患者施行眉间锁孔肿瘤切除术,疗效满意。结论眉间锁孔手术可较好地显露前颅底及鞍区中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推荐用于前颅底和鞍区中线附近病变的手术以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夹闭,具有切口小、骨窗小、创伤小、额叶损伤少、嗅觉易保留等优点,但也存在并发感染、脑脊液漏的风险,且不适用于脑肿胀患者。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显微外科手术 颅底 尸体解剖 脑肿瘤
  • 简介:目的分析眉弓上锁孔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3月~2014年4月收治1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眉弓上锁孔。结果根据Simpson分级,12例手术中I级切除8例,Ⅱ级4例,术后随访3~18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锁孔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手术瘢痕小等优点,熟练应用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鞍结节脑膜瘤 锁孔 眉弓
  • 简介: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广泛开展,微创手术已成为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其中经眶上锁孔将微创技术和颅底外科技术很好地结合用于鞍区肿瘤的手术中,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低至最低限度,同时显露较充分,操作路径也相应缩短,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与常规手术相比末增加术中肿瘤残留机会。我院2001年10月-2003年1月共开展此类手术25例,效果满意。现将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介绍如下。

  • 标签: 经眶上锁孔入路 手术配合 鞍区肿瘤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颅底外科技术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介绍经眉锁孔显微手术切除14例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对14例病人于一侧眉毛内作长约6cm的切口,眶上作一直径为2.5cm的圆形骨瓣,抬起额叶,进入鞍区,全切肿瘤实质部分,尽可能切除鞍上肿瘤壁,电灼处理残留鞍上及鞍内的瘤壁,保护好视神经、视交叉及垂体柄等重要结构.结果13例(92.9%)达到全切肿瘤及上述各种要求,1例为次全切.12例病人次日下床活动,恢复良好.结论采用经眉锁孔,能够切除直径在55mm以下的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而且病人恢复快,并发症少.

  • 标签: 经眉切口 锁孔入路 开颅手术 垂体腺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对比,评价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5例,其中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手术治疗51例(神经内镜组),采用显微镜下经颞锁孔手术治疗54例(显微镜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间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显微镜组比较,神经内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术后1周GC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AD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和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均能有效清除颅内血肿,保护神经功能,但神经内镜下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间更早。

  • 标签: 神经内镜 锁孔入路 基底节区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经眶上缘外侧锁孔鞍区的内镜解剖及操作技术。方法本组采用15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和1例新鲜尸头,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应用内镜(0°镜、30°镜)对鞍区各间隙进行解剖观察并模拟手术操作。结果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开颅可达到经典翼点人对骨窗的基本要求,通过使用内镜,可清晰的显露间隙Ⅰ、Ⅱ、Ⅲ、Ⅳ,尤其对重要穿通血管的显露更明确。结论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创伤小,暴露好;其中间隙Ⅰ、间隙Ⅲ是鞍区内镜探查最常使用且较为安全的间隙。

  • 标签: 内镜 鞍区 锁孔入路 解剖
  • 简介:目的对经乙状窦后锁孔至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共12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模拟经乙状窦后锁孔,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凋整头位和显微镜角度,经乙状窦后锁孔可显露同侧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后组颅神经、脑桥腹外侧面、小脑半球外侧面、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结论经乙状窦后锁孔符合微创原则,可良好显露岩斜区重要解剖结构。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尸体解剖 显微镜检查 乙状窦后入路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经乳突后枕下锁孔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的微创手术技术.方法采用乳突后发际内皮肤切口4~5cm,在枕部作骨窗开颅2.5cm×2cm,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病变15例.结果15例桥小脑角病变中,听神经瘤8例(6例为巨大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脑膜瘤5例,均获全切除,神经功能保存完好;2例小脑前下动脉瘤准确夹闭瘤颈.结论乳突后枕下锁孔适合切除各种桥小脑角区肿瘤及血管性病变.

  • 标签: 显微手术 锁孔 桥小脑角区 脑肿瘤 颅内动脉瘤
  • 简介:背景与目的: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是神经外科中有挑战性的难题。本研究探讨眶上匙孔在切除小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手术技巧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瑞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眶上匙孔治疗的21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出院时均恢复良好,肿瘤全切除20例(93.3%),术后视力改善者19例(86.7%),没有与手术相关的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大多数小于3cm的鞍结节脑膜瘤可以通过眶上匙孔切除;尽管开颅骨孔小,但可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颅内操作切除肿瘤,并保护脑和其他重要结构;手术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手术效果良好。

  • 标签: 鞍结节 脑膜瘤 匙孔入路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颅内动脉瘤做创手术治疗的和方法。方法对3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一侧翼点锁孔,以直径约2cm×2.5cm的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34例患者共36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29例,轻残4例,死亡1例。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翼点锁孔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良好,是一种损伤小、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翼点入路 锁孔入路
  • 简介:目的研究经胼胝体侧脑室锁孔相关解剖因素在手术暴露中的作用,并探索该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方法尸头模拟经胼胝体侧脑室锁孔手术,观测相关解剖因素,以矢状位术野角和冠状位术野角为评价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据此设计标准经胼胝体侧脑室锁孔.结果回归分析:矢状位术野角=184.41+0.63×骨窗长度+7.44×同侧/对侧骨窗-0.62×胼胝体切口位置角-1.76×骨窗-胼胝体切口间距-1.13×胼胝体切口;冠状位术野角=-78.46+1.79×骨窗-胼胝体切口间距+0.99×胼胝体切口长度+0.14×骨窗长度.由此建立了额角、体部、房部和枕角的标准经胼胝体侧脑室锁孔.结论矢状位术野角和冠状位术野角可客观评价经胼胝体侧脑室锁孔的暴露水平;矢状位术野角和冠状位术野角回归方程有助于理解、把握影响手术暴露的众多解剖因素;标准锁孔能够完成侧脑室额角、体部、房部和枕角的手术暴露.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胼胝体 锁孔神经外科 侧脑室 神经导航
  • 简介:背景与目的:微创手术是当代神经外科的基本理念,本研究应用锁孔的理念,设计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手术:体位呈侧卧位,头向对侧旋转95°~105°,取自星点上方0.5cm,垂直于横窦的纵向下行5cm直线形切口,于星点上方钻孔,铣刀取下直径约2.5cm的骨瓣,骨窗位于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切开硬膜,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向后侧牵拉小脑的天幕面,沿小脑半球前外侧缘逐渐深入,暴露岩上静脉、Meckel腔。小脑上动脉的外侧中脑段通常走行于三叉神经根内侧,从腹内侧方压迫三叉神经根部。滑车神经走行在中切迹及中后切迹交界处,包裹在环池内的蛛网膜套袖内,易于辨认。结论: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具有解剖学的可行性。应用直径约2.5cm骨窗,可达到对岩上静脉、三叉神经根、Meckel腔、中脑外侧结构的清晰显露。该可作为中脑外侧区域病变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幕下小脑上远外侧入路 锁孔入路 中脑 显微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翼点锁孔神经内镜辅助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策略。方法选择翼点锁孔概念,利用神经内镜的辅助技术,对33例鞍区的垂体腺瘤患者先行单纯显微镜辅助下手术切除,然后再联合神经内镜切除肿瘤,比较两种方法的全切率。结果33例患者中先用显微镜辅助下手术获得全切20例,次全切13例;13例次全切患者再联合神经内镜手术后获得全切8例.次全切5例。联合神经内镜手术获得全切的例数(28例)明显多于单纯显微镜手术(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翼点锁孔,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垂体腺瘤显微手术能够克服手术中的死角,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残余,保护垂体柄,减少并发症,大大提高手术的效果。

  • 标签: 翼点入路 锁孔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垂体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显微手术)治疗12例巨大(≥7cm)嗅沟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4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10例随访3个月~2年,平均14个月。9例恢复正常生活,1例生活能自理。NRI随访9例,肿瘤无复发。结论利用神经内镜辅助及显微外科技术,采用眶上锁孔、对肿瘤进行分块切除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 标签: 嗅沟脑膜瘤 神经内镜辅助 眶上锁孔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锁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与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的52例破裂PCoA动脉瘤病例,其中4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观察。根据病灶的特点选择经眶上锁孔或经翼点锁孔手术,并根据手术中的具体情况在动脉瘤夹闭前和(或)夹闭后导入30°硬质内镜观察。出院后门诊随访,按改良Rankin评分进行评估(mRS)。结果52例患者共52个破裂PCoA动脉瘤,其中经眶上锁孔18例,经翼点锁孔34例。12例在夹闭动脉瘤前后均置入内镜观察,29例在夹闭后置入内镜观察。3例经内镜观察发现动脉瘤颈残留而调整夹子,2例因误夹PCoA而调整夹子。所有病例均无与神经内镜使用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复查DSA,41例手术中使用内镜辅助观察的动脉瘤均夹闭满意无残留,颈内动脉及PCoA保留完好;未使用内镜观察的动脉瘤中有2个瘤颈残留。门诊随访11~45个月,所有病例都恢复良好(mRS 0~1分)。结论在破裂PCoA动脉瘤锁孔显微手术使用内镜观察安全、有效,能有效弥补显微镜直视视角的不足,更充分地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降低动脉瘤颈残留和载瘤动脉及其分支损伤。

  • 标签: 后交通动脉瘤 锁孔 夹闭 神经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手术治疗大型(≥3.0cm)听神经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术中打开岩裂-桥脑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手术治疗31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均打开岩裂-桥脑裂。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5例。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术中未能解剖保留,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按H~B标准:Ⅱ级14例,Ⅲ级7例,Ⅳ级8例,Ⅵ级2例。术后并发呛咳4例及吞咽困难1例。31例术后随访3~69个月,平均30.5月;肿瘤无复发;术后半年后恢复至B级3例,C级5例,无改善11例,未能保留听力12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锁孔手术切口及小骨窗,利用小脑自然间隙,在不牵拉或少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达到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降低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风险,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效果良好。

  • 标签: 听神经瘤 显微手术 乙状窦后入路 锁孔手术 岩裂 小脑桥脑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