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骨折术后使用罂粟碱对手术切口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2010年至2013年收治的52例骨折患者按术后是否使用罂粟碱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9例33足,对照组23例25足。所有患者均行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常规引流片引流48h,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受伤到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干燥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不健康皮缘长度、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足部功能评分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受伤到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足部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切口干燥时间平均(6.2±1.9)天,平均愈合时间(17.8±3.1)天,切口健康等级优良率64.0%。治疗组切口干燥时间平均(5.1±1.2)天,平均愈合时间(15.7±2.6)天,切口健康等级优良率8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55、0.0063、0.0328)。结论骨折术后应用罂粟碱可促进切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罂粟碱 跟骨 伤口愈合 骨折
  • 简介:骨折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2%,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其中75%为骨关节内骨折[1-2]。高处坠落是骨折最常见的直接暴力损伤因素,常伴有脊柱、骨盆等复杂骨折Sanders[3]分骨折的诊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充分反映后距下关节面的损伤情况,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分方法。由于周围解剖结构复杂、软组织条件差,骨折尤其是移位关节内骨折治疗困难,容易导致各种足部并发症,

  • 标签: 跟骨 骨折 关节内骨折 综述
  • 简介:目的系统性评价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骨关节内骨折(displacedintraarticularcalcaneusfracture,DIA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andGoogleScholar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7年7月,纳入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骨关节内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对RCT研究采用Cochrane手册针对纳入文献进行的偏倚风险评估,由2位作者独立提取及分析数据,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在对Bohler’s角[MD=0.48,95%CI(-0.24,1.19),P=0.19]、Gissanes’s角[MD=1.51,95%CI(-1.6,3.18),P=0.08]的恢复和AOFAS评分[MD=1.59,95%CI(-0.67,3.85),P=0.17]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FS评分[RR=1.08,95%CI(1.01,1.17),P=0.03]、住院时间[MD=-2.13,95%CI(-2.25,-2.01),P〈0.00001]、手术时间[MD=-37.78,95%CI(-59.12,-16.43),P=0.0005]及术后并发症[RR=0.2,95%CI(0.15,0.41),P〈0.0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手术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治疗移位骨折中具有相似的固定效果和功能恢复,但是微创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跟骨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后具有合并症复杂、骨折类型多变、缺损严重、内固定稳定性差及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受患者量低下、新生成潜力受损等因素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办法是颇为棘手的难题。近年来,全身抗骨质疏松治疗、手术植替代作为针对骨质疏松性缺损的主要手段在系统治疗中越来越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5掌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13年7月,我院手外科收治15例第5掌基底部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5~62岁,平均3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h至10天,平均3天。OTA分:A8例,BI5例,CI2例。术后指导患者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固定支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activemotion,TAM)评价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其中1例出现针孔轻度感染。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7.2周,无骨髓炎、关节僵硬、畸形愈合和不连等并发症。根据TAM标准评定手指功能,其中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3%。结论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第5掌基底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早期功能锻炼、效果优良等优点,是第5掌基底部骨折的优良手术方式之一。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掌骨 支架(骨科) 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磷酸钙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椎体后凸成形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我院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的48例骨质疏松性单个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CPC组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61-82岁,平均69.59岁;PMMA组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67-89岁,平均71.23岁。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随访检查。评价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止痛药持续使用时间、手术满意度、椎体压缩率、局部后凸畸形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评分、止痛药持续使用时间、手术满意度、椎体高度恢复及局部后凸畸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继发骨折水泥渗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C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分别为(23.26±10.08)%、(23.39±11.23)%,较术后即刻的(17.22±14.19)%椎体高度有所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CPC与PMMA一样安全有效,可以缓解疼痛、提高活动能力,但CPC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后会有部分丢失。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 压缩性 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Ⅱ和Ⅲ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桡骨头患者,其中31例患者采用微型螺钉(23例)和钢板(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同时进行疗效评估和分析。结果31例患者随访5~24个月,平均13.1个月。按照Meraizea等的肘关节功能后期标准评定:良好19例,较好8例,一般4例,不良0例,良好及较好比例为87.1%。结论切开复位螺钉或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头MasonⅡ、Ⅲ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骨板
  • 简介:目的探讨旋后内收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共对39例旋后内收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45.15岁;其中左踝18例,右踝21例;1例为开放性骨折。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石膏托固定4周,定期复查。结果32例术后获得平均随访16(10~24)个月。伤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1.2周。患者术后平均14(11~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术后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平均84.1(72~100)分。结论对旋后内收踝关节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正确的内固定,是恢复踝关节正常形态及良好行走功能的基础。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矫正装置
  • 简介:我科于2013年12月手术治疗伴骶骨翼骨折、脱位的TileC3骨盆骨折1例,随访半年,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患者,男,45岁。因车祸伤2h急诊入院。受伤机制:建筑物旁站立位被汽车挤压、上半身扭转受伤致腰-盆分离。入院情况:BP70/50mmHg,腰骶部及大腿皮下血肿,骨盆变形。右足屈伸肌力IV+级,右下肢其余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力、感觉正常。大小便失禁。CT:右侧L1~5横突骨折,双侧骶髂关节脱位、骶骨粉碎性骨折,其中右侧骶骨翼骨折、前脱位,双侧耻骨上下支等多处骨折(图1)。住院后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于ICU抗休克治疗,伤情稳定后于伤后第8天手术。

  • 标签: 骶骨 骨盆 骨折固定术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双Endobutton(带绊纽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8例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和6例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术后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肩部活动度、肌力及肩锁关节x线片表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3个月。根据评价标准,优20例,良3例,差1例。结论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创伤小,内固定稳定可靠,重建了喙锁韧带,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术后无明显不适感,可早期功能锻炼且无需2次手术,是目前治疗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肩锁关节 脱位 锁骨 骨折 内固定器 韧带
  • 简介:全椎节切除术后迟发性应力骨折临床罕见,现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收治的2例后路内固定取出后发生前路植块应力性骨折的病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男,18岁,因“胸部疼痛1年突发截瘫”入院。

  • 标签: 应力骨折 切除术后 迟发性 植骨块 脊柱肿瘤 椎节
  • 简介:癌症患者确诊后,常常会走两个极端。一是前后就诊数家医院,反复咨询十余名甚至数十名医生,治疗过程中不断托熟人咨询专家并不停地更换医院;另一类则是只认准一个,对医生和治疗方法毫无质疑。那么,究竟怎样做才合理呢?

  • 标签: 就诊指导 治疗方法 癌症患者 就诊数 医院 医生
  • 简介:目的:探讨解剖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以Acumed解剖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9~52岁,平均32.5岁。左侧8例,右侧13例。桡骨头骨折均为新鲜闭合粉碎性骨折,其中MasonIII8例,MasonIV6例,肘部损伤“三联征”3例,Essex-Lopresti损伤2例,IIMonteggia骨折脱位2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平均为6.8(3~14)天。结果21例均获6~38个月,平均18.75个月的随访。未见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肘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满意。其中2例遗留肘关节轻度疼痛;5例出现异位骨化,未对肘和前臂的运动造成明显影响。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Acumed解剖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有利于恢复肘关节的稳定、伸屈活动及前臂的旋转活动,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 粉碎性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肘关节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Pauwels3股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11年1~11月手术治疗Pauwels3股骨颈骨折46例,采用空心螺钉(cannulatedscrews,CS)固定的35例,动力髋螺钉加空心螺钉(DHS+CS)固定8例,近端股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s,LCP)固定3例。根据Haidukewych标准评价复位质量,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和髋关节一般情况,分析骨折移位、断端粉碎、内固定方式与股骨颈不连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关系。结果46例中,31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1例DHS+CS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经清创、抗感染治疗,术后6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其它30例随访(20.1±5.9)个月,其中CS固定的22例,DHS+CS固定5例,LCP固定3例。29例复位质量为优良,1例一般。8例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不连,1例同时存在股骨头坏死和不连,19例骨折愈合且维持了良好的髋关节形态(63.3%)。不同的骨折移位、断端粉碎程度及内固定方式与股骨头坏死、不连的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坏死和不连是Pauwels3股骨颈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CS、DHS+CS、LCP均可作为Pauwels3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骨折移位、断端粉碎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头坏死、不连是否有影响,需要更大样本的病例验证。

  • 标签: 股骨颈 股骨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骨折
  • 简介: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lesionsofthetalus,OLT)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往往引发关节疼痛、积液肿胀,导致关节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残。OLT好发于20~30岁之间的男性,约10%的患者双侧发病。OLT一般发生在距穹隆中部的内侧缘与外侧缘,并且前者损伤的范围、程度均比后者严重。常规X线、CT均不能直观地检查软骨,更不易判断其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 标签: 距骨 软骨 关节 足损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初步探索利用RP技术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人工活性替代物修复下颌缺损的可行性。方法:RP技术SL法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法复合BMP,制成定制化人工活性。以多孔β-TCP/BMP支架为实验组,单纯多孔β-TCP支架为对照组,进行修复犬下颌缺损的动物实验,分别在植入后2周、1月、3月、6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测分析和组织学观察,Lane—SandhuX线和组织学评分分析。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3月,均出现牢固的连接。植入后6月,实验组可见改建。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定制化人工活性的构建是可行的。多孔β-TCP支架和多孔β-TCP/BMP复合支架均可以最终完成替代,达到临床修复的目的。

  • 标签: 下颌骨缺损 磷酸三钙 骨形成蛋白 快速成型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对SchatzkerIV~V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8例研究对象按照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在手术复位并内固定后,对照组予主动肌力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4~5周CPM,术后1个月、3个月测量膝关节最大活动度,术后3个月采用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后1天、1个月、3个月伸膝活动度及术后1天屈膝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92.4±10.8)°vs.(84.5±12.0)°]、3个月[(118.6±12.4)°vs.(112.3±10.5)°]屈膝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88.2±4.2)vs.(84.0±5.0)]及疼痛[(26.5±3.2)vs.(24.9±3.4)]、功能[(19.0±1.7)vs.(18.2±1.9)]、活动度[(15.5±1.5)vs.(14.6±1.8)]、肌力[(9.4±1.1)vs.(8.8±1.0)]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hatzkerIV~V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在主动肌力训练基础上给予CPM有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内骨折 运动疗法 持续被动性 康复
  • 简介: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未知的慢性疾病。常累及骶髂关节、脊柱等,造成脊柱强直、骨质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造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胸腰椎骨折[1-2]。其骨折处应力较为集中,骨折相对不稳定,治疗较为棘手。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前路内固定手术、后路内固定手术等。但其因骨折处应力过于集中、骨质质量差等原因,常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2-3]。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折 病例报告
  • 简介:《中国与关节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中国与关节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与关节专业学术期刊。《中国与关节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主要报道有关与关节伤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骨科学术交流,推动骨科医学科研与临床进展。

  • 标签: 骨科 关节 中国 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 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