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支持板恢复Sanders骨折后距下关节稳定性的疗效。方法采用解剖支持板治疗49例Sanders、Ⅳ骨折。结果骨折术后B?hler’s角,Gissane’s角、丘部总高、轴长和体宽明显恢复,功能恢复优良率93.9%。结论解剖支持板是治疗SandersⅢ、Ⅳ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恢复距下关节的稳定性。

  • 标签: 跟骨解剖支持板 跟骨骨折 距下关节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重建钛板加自体髂骨植治疗治疗Sander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Sanders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重建钛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男21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39.6岁。结果全部3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6个月(8~24个月)。优16例,良15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锁定重建钛板加自体髂骨植治疗治疗Sanders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跟骨锁定重建钛板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 自体髂骨植骨
  • 简介:目的探讨SandersⅢ、Ⅳ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并获得随访52例(63足)闭合性骨折患者,其中Sanders32例(40足),Sanders20例(23足)。采用常规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普通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缺损〉2cm3行移植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5周。根据AOFAS足部评分,优31足,良20足,一般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9%(Ⅲ骨折为82.5%,Ⅳ骨折为78.2%)。结论对于SandersⅢ、Ⅳ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应合理把握手术时机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精确复位并植、坚强固定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跟骨骨折 内固定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4例(27足)骨折患者,按Sanders,Ⅱ8足,Ⅲ19足。均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自体髂骨植术。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全组优良率为95%,其中Sanders优良率为97%,Sanders优良率为93%。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固定加植是治疗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跟骨骨折 钢板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骨折治疗的临床思路,为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56例新鲜骨折分为A、B两组:A组即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撬拨组,28例),B组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而后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撬拨组足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稍高于切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折Sanders、Ⅲ)同样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而且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是治疗骨折可靠、有效、实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跟骨骨折 微创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 简介:方法对51例Sanders骨折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Sanders骨折手术复位成功率为86%,骨折临床随机对照研究Sanders距下关节融合术内固定

  • 标签:
  • 简介:目的:在正常人CT薄层影像数据基础上建立骨折Sanders的数字化仿真模型。方法对1名既往无先天性足部病史及外伤史,常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足部异常病变,并同意参加研究项目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行足跟部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断层影像(Dicom文件数据)分割处理,重建完整3D模型;基于Sanders原则,采用Mimics10.01软件的“Simulation”模块对模型进行骨折造模并输出STL文件保存,将输出的模型通过Cult3DDesigner软件的Web插件植入网页进行虚拟现实显示。结果骨折Sanders数字化仿真模型具有直观、立体和逼真的展示效果,而植入网页后的模型可进行任意方位和不同角度的观察。结论数字化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外科医生对骨折Sanders的准确理解,而基于Web的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可用于术前方案演练和远程会诊、教学。

  • 标签: 跟骨 骨折 分型 数字模型 虚拟现实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SandersⅢ、Ⅳ骨折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6例(78足)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2个月及12个月的Bohler角、Gissane角、高度及宽度术值,末次随访对所有患者行Maryland患足功能评估,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临床医师对所有患者行(16.37±2.94)个月,患者术后1周、2个月及12个月的Bohler角、Gissane角、高度及宽度参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行Maryland患足功能评估,其中优53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6.97%。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切口皮缘坏死,无内固定松动、钢板断裂,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2个月行X线检查示骨折均为解剖位置。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骨折特别是损伤距下关节面更加有效,术后跟各方面指数恢复良好,可长时间维持根解剖位置,适合临床广泛使用。

  • 标签: 跟骨骨折 锁定钢板 临床疗效
  • 简介:背景:微创治疗骨折渐成趋势,通过跗骨窦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骨折的方法和疗效值得探讨。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跗骨窦入路经载距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5例骨折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23~58岁,平均(45.4±6.9)岁;左侧23例,右侧12例;骨折Sanders:ⅡA17例,ⅡB18例。测量记录患者术前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观察关节面的恢复情况。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足部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5±1.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8±1.5)周。无切口并发症发生。B?hler角术前平均15.2°±2.6°,术后平均30.7°±3.2°;Gissane角术前平均95.9°±4.0°,术后平均125.2°±11.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优24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跗骨窦入路经载距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骨折,组织剥离少,可以很好地恢复距关节面平整,的宽度、B?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跟骨 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 Sanders Ⅱ、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收治的 24例 Sanders Ⅱ、Ⅲ骨折,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实验组( 12例,应用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方法)和对照组( 12例,应用传统切口外侧 L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 Sanders Ⅱ、Ⅲ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切口开裂、切口感染以及皮缘坏死等)发生率。结果:两组 Sanders Ⅱ、Ⅲ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 Sanders Ⅱ、Ⅲ骨折患者的切口开裂、切口感染以及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 Sanders Ⅱ、Ⅲ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经跗骨窦入路手术 Sanders Ⅱ Ⅲ型 跟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异形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植术治疗骨折SandersⅢ、Ⅳ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75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SandersⅢ、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异形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植术对上述选取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异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出院后均得到5-21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优良率、骨折端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折SandersⅢ、Ⅳ采取异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联合植术进行治疗,对恢复关节面平整度、根正常形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综合治疗方法术后优良率明显优于采取异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

  • 标签: 跟骨骨折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植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通过骰克氏针结合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骨折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1年5月,经皮通过骰克氏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骨折23例26足,男17例,女6例,年龄19~52岁,平均30.5岁,20例为单侧骨折,3例双侧骨折;高处坠落伤15例,车祸伤8例。疗效评定标准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7~38个月(平均15.4个月)随访,患足功能优7侧(26.9%),良16侧(61.5%),可2侧(7.7%),差1侧(3.8%);优良率88.4%。结论经皮通过骰克氏针有利于稳定及维持骨折复位,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骨折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跟骨 骨折 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切开复位AO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异体植术治疗Sanders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Sanders骨折患者中,抽取120例纳入到讨论中,用随机数字法分3组,每组各40例,A组接受自体髂骨植治疗,B组接受异体治疗,C组接受未植治疗,观察各组治疗状况,并对比分析。结果对比C组与A组、B组宽度,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高度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Gissane角、Bolher角、宽度、高度,组间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并发症。结论临床治疗Sanders骨折症状,切开复位AO板内固定联合植术,可促进Bolher角和高度恢复,但异体植可控风险性较小,且痛苦小,创伤性,建议临床可将此方式列入到首选行列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微创技术、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确诊SandersⅡ,Ⅲ骨折患者72例实施对比性治疗研究,治疗时间2021年7月~2023年2月,将患者随机分组后,参照组(n=37)行传统外侧“L”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n=35)行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微创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跟Bohler、Gissane角变化,手术指标、术后跟功能恢复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术后6月时Bohler、Gissane角及术中植率、术后跟功能优良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技术术式、开放手术均可有效治疗SandersⅡ,Ⅲ骨折,维护患者功能,但微创术式治疗具备确切手术损伤可控性、安全性优势,需酌情选择术式治疗。

  • 标签: 微创技术 开放手术 SandersⅡ Ⅲ型跟骨骨折 效果
  • 简介:背景: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近年来选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Sanders骨折已经达成共识,而对于跗骨窦小切口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目的:设计一种3D打印导航模板,探讨其在经皮置入螺钉治疗Sanders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Sanders骨折患者50例,其中单纯左侧损伤21例,单纯右侧损伤26例,双侧损伤3例(均只有一侧符合标准,左侧2例,右侧1例);男48例,女2例;年龄35-65岁,平均(48.2±8.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导板组(A组)25例与非导板组(B组)25例,比较分析两组之间的手术效果(Bohler角、Gissane角、宽度、AOF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3-9个月随访,平均(5.5±2.1)个月。两组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宽度、AOFAS评分均与术前有显著差异,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两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上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治疗Sanders骨折,可以达到螺钉的精准置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医师、患者术中辐射暴露剂量,是一种符合现代微创精准理念的手术方法。

  • 标签: 3D打印导航模板 跗骨窦切口 跟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骨折(sander Ⅱ、Ⅲ)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内翻及恢复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均采用常规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 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t=3.87,均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t=15.88,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t=13.52,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t=13.02,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t=8.95,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t=0.414,P=0.68)和Bohler角(t=0.292,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骨折

  • 标签: 跟骨 骨折,闭合性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目的对比撬拨复位骨折手术后的两种固定方式: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和以管石膏外固定,总结撬拨复位配合改良外固定支具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数据统计,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合理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9月60例(60处)SandersII、III骨折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半,两组均采取同样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术后以传统石膏外固定,而治疗组术后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宽度、Maryland评分、并发症出现机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分析Bohler角和Gissane角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组宽度恢复要好于对照组(P〈0.01),术后Maryland评分对比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2%)要低于对照组(23.1%)。结论撬拨复位手术后以改良支具外固定治疗骨折,具有创伤小、效果佳、操作简单、治疗费用少、住院耗时短、固定稳固、便于锻炼等优势,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说明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好,理论依据清晰。

  • 标签: 跟骨骨折 改良外固定支具 撬拨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