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小儿面颈部深Ⅱ度烧伤较常见,其受伤部位特殊,创面早期处理是否妥当影响到患儿容貌与功能。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作者应用早期磨痂技术治疗小儿面颈部深Ⅱ度烧伤58例,效果良好。

  • 标签: 面部 烧伤 儿童
  • 简介:1病史摘要14岁,男性,因"咽、发热1周,SCr升高3d"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我院).入院前1周,出现发热,伴咽、腰部酸痛、恶心和呕吐,至私人诊所予利巴韦林及头孢唑啉治疗3d后症状无好转,转至当地市医院就诊,查BP160/70mmHg,SCr878μmol·L-1;尿常规:蛋白(+);血常规:Hb128.4g·L-1,WBC6.04×109·L-1,N0.50.予抗感染、降压等治疗后咽有好转,SCr未下降、仍有低热,至我院进一步诊治.病程中,患儿无咳嗽、咳痰、气促,无皮疹、关节疼痛和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 标签: 血肌酐升高 咽痛 发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双下肢水肿 Cr升高
  • 简介:目的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aspirationcytology,FNAC)在儿童颈部肿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96例小儿颈部肿块,门诊行细针穿刺后进行细胞学病理诊断.结果296例病例中,成功作出诊断的有268例,约占88.2%,其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48例,恶性淋巴瘤6例,梭形细胞肿瘤5例,唾腺来源肿瘤2例,腮裂囊肿2例,甲状舌管囊肿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颈部淋巴结结核1例,血管瘤1例,钙化上皮瘤1例,33例不能肯定诊断,建议手术活检,最终有11例接受手术,均为淋巴结炎,其余随访.结论FNAC在儿童颈部疾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具有快速、便捷、经济、安全、准确的优点,特别适合性质不明的肿块筛查.

  • 标签: 细胞学技术 方法 门诊病人 儿童
  • 简介:让宝宝多晒太阳,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大有益处。但是,让宝宝晒太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6

  • 标签: 太阳 身体健康 婴儿 保健知识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及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病理性质,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在68例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组织中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PCNA、MMP-2的阳性表达情况,并以20例大月份引产胎儿的胸导管作为正常淋巴管组织对照.结果PCNA、MMP-2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6%、8.8%,与正常淋巴管组织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P值均>0.05).结论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结瘤可能是一种淋巴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 标签: 囊状淋巴管瘤/病理学 头颈部肿瘤/病理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分析 金属蛋白酶类/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哮喘儿童皮肤刺试验结果,探讨皮肤刺试验的临床应用及理论价值。方法使用丹麦爱尔开-阿贝优公司的吸入组刺试剂和德国默克公司生产的阿罗格食入组刺试剂进行皮肤刺试验,组胺液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结果①908例哮喘儿童皮肤刺试验阳性率为77.4%。吸入变应原总阳性率76.9%,吸入变应原中以粉尘螨和屋尘螨阳性率居高,分别为72.4%和74.7%;食入变应原总阳性率37.1%,食入变应原在前3位的为小虾22.9%,金枪鱼7.3%,蚌6.7%。②皮肤刺结果为强阳性(++++)的以粉尘螨和屋尘螨为主,分别为64.0%和66.4%,其次为霉菌1,阳性率为7.1%。③1-14岁哮喘儿童吸入变应原与食入变应原阳性率随年龄增加均有升高趋势,在各年龄分组中吸入变应原与食入变应原各年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908例哮喘儿童皮肤刺试验有较高的变应原检出率,对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哮喘 变应原 皮肤点刺试验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刺试验(SPT)在儿童哮喘诊断及防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德国默克集团--Allergopharma公司生产的变应原试液,其中吸入性变应原有螨虫、蟑螂、羽毛、狗上皮、猫上皮、霉菌、花粉、杂草;食入性变应原有牛奶、鸡蛋、猪肉、鸭肉、淡水鱼、虾、豌豆、小麦等共16种,以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组胺作阳性对照.部位选在双手臂屈侧皮肤.结果108例儿童哮喘中,SPT阳性67例,占62%.≤3岁组6/27例阳性(22.2%)、4~7岁组43/58例阳性(74.1%)、8~14岁组18/23例阳性(78.2%),婴幼儿组与学龄前和学龄期对比,其阳性率经x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所有变应中,以螨虫阳性率最高,达59.3%,其次为蟑螂、狗上皮、猫上皮,分别为33.3%、28.7%、25.9%,再其次为霉菌、羽毛和花粉,而食入性变应原阳性极少.结论SPT检查在儿童哮喘诊断与防治中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婴幼儿免疫机制欠完善,SPT阳性率较低,主张在3岁以后进行.

  • 标签: 儿童 哮喘 皮肤点刺试验 诊断 预防 治疗
  • 简介:目的采用新生期母婴分离(NMS)建立幼鼠内脏高敏感模型,探讨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幼鼠内脏敏感性增高的关系。方法将32只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按2×2析因设计随机分成对照组、NMS组、结直肠扩张刺激组(CRD组)和CRD+NMS组,每组8只。NMS组和CRD+NMS组新生大鼠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建立内脏高敏感模型,CRD组和对照组大鼠出生后不予任何处理;仅CRD组和CRD+NMS组大鼠在6周龄时接受CRD刺激。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幼鼠脊髓背角BDNF表达情况;根据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显色强度计算免疫化学分数(IHS)。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进行分析。结果4组幼鼠两侧脊髓背角均有不同程度的BDNF阳性细胞表达,NMS组和CRD+NMS组幼鼠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MS可导致幼鼠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值明显增加,单次CRD刺激不影响幼鼠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IHS值,NMS和单次CRD刺激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NMS导致幼鼠内脏高敏感可能与脊髓背角BDNF过度表达有关。

  • 标签: 内脏痛高敏 母婴分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 简介:目的:分析微课+翻转课堂模式在驻班医师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为教学时间,共计68例驻班医师参与研究,做双盲分组,由此得到对照组(常规教学、n=34)及观察组(微课+翻转课堂、n==34),比较两组教学效果及医师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实操评分、理论成绩与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教学氛围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驻班医师儿科临床教学中采取微课+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及医师满意度。

  • 标签: 微课+翻转课堂;驻点班医师;儿科临床教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