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毒症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国内普遍采用2012年更新的严重毒症及毒性休克治疗指南。包括快速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原发病灶的清除、抗生素的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镇静镇痛治疗等,在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保护各脏器功能。

  • 标签: 脓毒症/治疗 休克 儿童
  • 简介: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儿童存在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感染高度相关的临床综合征,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4项标准中至少2项,其中1项为体温或白细胞计数异常,即可诊断为毒症。毒症需要与非感染因素造成的炎症反应相鉴别。在鉴别诊断中,原发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儿童毒症的诊断标准虽明确,但是为了更适于病理生理学、检验学和流行病学,有学者新近提出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概念,为毒症的诊疗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脓毒症/诊断 鉴别诊断 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 儿童
  • 简介:目的检测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探讨内生吗啡对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毒症患儿(n=31),根据是否伴有休克分为毒症非休克组(n=19)和休克组(n=12);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22)和死亡组(n=9);根据是否伴有MODS分为非MODS组(n=13)和MODS组(n=18)。另设普通感染患儿(n=16)和行健康体检儿童(n=31)作为对照。用高效液相质谱串联法检测各组血浆内生吗啡浓度。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内生吗啡对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MODS的预测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未检测到内生吗啡,普通感染组仅3例患儿血浆检测到内生吗啡;毒症患儿血浆中均检测到内生吗啡。休克组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非休克组(P〈0.05);死亡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存活患儿(P〈0.05);MODS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非MODS患儿(P〈0.05)。ROC结果显示内生吗啡对毒症患儿休克、死亡和MODS均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明显升高,其对毒症患儿休克、死亡、MODS风险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内生吗啡 脓毒症 预后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儿童急性泛发性发疹性疱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2月至2008年2月该科收治的20例儿童急性泛发性发疹性疱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儿发病前有明确的用药史,20例患儿均有发热、全身性红斑、小疱。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内或角层下疱形成和真皮浅层水肿。去除可能的发病因素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所有患儿均痊愈。结论儿童急性泛发性发疹性疱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多由药物引起,发热和泛发小疱是该病的特点,去除诱发因素和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诊断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测定亚低温(MHT)情况下毒症大鼠肝组织能量代谢和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的变化,并结合肝细胞和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初步探讨MHT能否减轻毒症大鼠组织损伤的程度。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内毒素组(LPS3组)和MHT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生化法分别测定各组肝组织腺嘌呤核苷酸及乳酸水平,应用RT-PCR方法分别测定各组肺组织TNF-αmRNA表达变化,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LPS组大鼠肝组织(湿重)腺苷酸水平为ATP(4.093±0.424)μmol·g^-1,ADP(1.331±0.136)μmol·g^-1,AMP(1.331±0.312)μmol·g^-1;MHT组大鼠肝组织(湿重)腺苷酸水平为ATP(4.519±0.028)μmol·g^-1,ADP(1.483±0.108)μmol·g^-1,AMP(1.544±0.301)μmol·g^-1;LPS组和MHT组均较Nc组腺苷酸水平ATP(4.990±0.455)μmol·g^-1,ADP(1.632±0.181)μmol·g^-1,AMP(1.737±0.407μmol·g^-1。降低,尤以LPS组明显。MHT组肝组织腺苷酸水平较LPS组明显升高;MHT组肝乳酸含量为每克蛋白(1.424±0.213)mmol,明显低于LPS组的每克蛋白(1.676±0.267)mmol(P〈0.05),而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嬲每克蛋白(1.379±0.314)mmol,P〉0.05]。LPS组大鼠肺组织TNF-αmRNA1、2和3h表达分别为(1.029±0.055)、(1.132±0.068)和(1.107±0.044);MHT组大鼠肺组织相应时点TNF-αmRNA表达分别为(0.835±0.041)、(1.056±0.037)和(1.056±0.032),均较NC组肺组织相应各时点TNF-αmRNA表达(0.625±0.009,0.631±0.007,0.612±0.011)明显增加(P〈0.05),尤以LPS组明显。MHT组肺组织TNF-αmRNA较LPS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透射电镜下可见MHT组肝细胞及肺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轻于LPS组。结论MHT可减缓毒症大鼠肝�

  • 标签: 脓毒症 亚低温 大鼠 腺嘌呤核苷酸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毒症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预后,探讨其在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50例严重毒症患儿和150例一般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50例非毒症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阳性淋巴细胞(CD3+T)、CD4阳性淋巴细胞(CD4+T)和CD8阳性淋巴细胞(CD8+T)百分比及CD4+T/CD8+T比值,并于入院24h内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结果严重毒症组患儿CD3+T、CD4+T和CD8+T水平、CD4+T/CD8+T比值及PCIS明显低于对照组及一般毒症组(P〈0.01)。200例毒症患儿中,治愈组CD3+T、CD4+T、CD8+T水平、CD4+T/CD8+T比值及PCIS较死亡组降低(P〈0.05)。结论毒症患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其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关联。毒症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评估毒症患儿的免疫功能状况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脓毒症 T淋巴细胞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对严重毒症患儿T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严重毒症患儿42例,随机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和常规治疗+CBP治疗(CBP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动态测定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CBP组患儿PICU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CPB组28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PB组治疗后3d和7d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PCI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治疗后3d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PC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d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PCI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CBP治疗可以提高严重毒症患儿受抑制的免疫功能,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连续血液净化 脓毒症 T淋巴细胞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儿童
  • 简介:毒症是危重病医学关注的重点。毒症患儿常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胃肠功能障碍和衰竭被认为是应激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起源”,它的出现常提示病情加重、预后不良,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综合治疗是防止发生MODS、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毒症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毒症患儿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对预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毒症及严重毒症的诊断标准参考国际儿科毒症会议推荐的标准[1],毒症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出现在可疑或已证实的感染中或为感染的结果。严重毒症为毒症加心血管功能障碍、

  • 标签: 胃肠功能障碍 严重脓毒症 患儿 预后 病死率 肠鸣音
  • 简介:患儿,男,4个月,因腹胀、腹部包块5d,门诊以“腹胀待查,先天性巨结肠?”收住院。体查:发热,腹部膨隆(图1),腹肌稍紧张,压痛和反跳痛不明显,左侧腹部扪及明显包块,边界不清;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出血点,直肠指检无明显裹指感,直肠前壁可触及包块,触痛明显,挤压包块见液自尿道口流出。

  • 标签: 婴幼儿 输尿管 腹部包块 重肾 积脓 先天性巨结肠
  • 简介:目的探讨毒症患儿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84例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一般毒症304例,严重毒症54例,毒性休克26例。根据是否发生CLS将病例分为非CLS组(356例)和CLS组(28例),将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营养不良、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白细胞计数、CRP、PCT、TNF、IL-1、IL-6、血糖、乳酸、PRISMⅢ评分、PICS评分、严重毒症及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3个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毒性休克、严重毒症和一般毒症组患儿CLS发生率分别为42.3%、20.1%及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凝血功能障碍、CRP、PCT〉2ng/mL、TNF、IL-1、IL-6、血糖、乳酸、PRISMⅢ评分、PICS评分、严重毒症及休克和MODS≥3个在非CLS组和CL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毒症及休克和PRISMⅢ评分为毒症患儿发生C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毒症患儿病情越严重,PRISMⅢ评分越高,发生CLS的比例越高。故对于严重毒症和PRISMⅢ评分越高的患儿,早期监测感染标志物及血糖等相关结果,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CLS及积极干预,降低儿童毒症合并CLS的病死率。

  • 标签: 脓毒症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毒症患儿6l例,按PCIS评分标准分为非危重组(n=18)、危重组(n=20)和极危重组(n=23)。入院24h内检测患儿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LA)含量及血常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危重程度患儿中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PCT与PCIS及血清各指标相关性;再依据患儿的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39)和死亡组(n=22),比较PCT、PCIS评分及其他血清指标在不同治疗结局患儿中的差异。结果非危重组PCT和CRP水平均低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均P〈0.05),且危重组PCT和CRP水平均低于极危重组(均P〈0.05),极危重组患儿病死率(61%)显著高于危重组(35%)和非危重组(6%)(均P〈0.05);PCT与PCI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63,P〈0.001),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73,P=0.003);死亡组PCT和LA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而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血清PCT和PCIS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毒症患儿PCIS评分越低,血清PCT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两者联合是预测毒症患儿预后较为敏感的指标。

  • 标签: 降钙素原 脓毒症 4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预后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脂氧素A4(LXA4)对脂多糖诱导肥胖大鼠感染毒症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肝脏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普通组和肥胖组(n=30),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将两组大鼠再随机分成对照组、毒症组、脂氧素组,每组各取8只大鼠。对照组、毒症组、脂氧素组分别予生理盐水、脂多糖、脂氧素A4+脂多糖腹腔注射,观察12h后心脏采血并采集肝脏组织。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TLR4、TRAF6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LR4mRNA、TRAF6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肥胖组大鼠的平均体重、Lee's指数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与普通组比较,肥胖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5);同一饮食组内,毒症组较对照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5),脂氧素组较毒症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普通组比较,肥胖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TRAF6蛋白及TLR4mRNA、TRAF6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同一饮食组内,毒症组较对照组TLR4、TRAF6蛋白及TLR4mRNA、TRAF6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而与毒症组比较,脂氧素组TLR4、TRAF6蛋白及TLR4mRNA、TRAF6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LXA4能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减轻炎症反应。LXA4能抑制TLR4、TRAF6在毒症大鼠肝脏中的表达,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的信号传导途径来实现的。

  • 标签: 肥胖 脂多糖 脂氧素A4 TOLL样受体4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大鼠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高容量血液滤过对毒性休克患儿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因子及血管内皮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确诊为毒性休克的36例患儿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容量血液滤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容量血液滤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活性因子[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和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的变化情况,分析超滤液对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心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XB2和sE-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6-keto-PGF1α和EDR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超滤液显著降低了内皮细胞的跨细胞电阻(P〈0.05)。结论与常规容量血液滤过治疗相比,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能更有效改善毒性休克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活性因子水平,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高容量血液滤过 血流动力学 血管活性因子 通透性 儿童
  • 简介:由于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了信义。诚实可信的人,人们才愿意与他合作。

  • 标签: 合作 孩子 培养 独生子女
  • 简介:一个10多岁的孩子又给他父母带来了很不好的消息。他从婴儿时就学习缓慢,在学校常有问题,现在非但学业失败,而且学校要开除他。多年后,他很直观地谈到他学习上的困难:“我的智力发展缓慢,成年之后我才开始思考时空的问题。当然我对问题的研究可以比别人深入些。”结果在被学校开除11年之后,年轻的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概念。

  • 标签: 智力发展 培养 爱因斯坦 学校 相对论 缓慢
  • 简介:利用家庭环境诱发宝宝的观察力。家长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宝宝观察的情境与机会。比如天气转冷了,家里人穿衣有什么变化?客人来了,家里人各自采用怎样的行动招待客人?过节了,家里摆设有什么变化等等。让宝宝不断得到观察的锻炼。利用宝宝的好奇心,提高宝宝的观察力。

  • 标签: 观察能力 培养 环境诱发 好奇心
  • 简介:在家长用勺给宝宝吃饭时,宝宝有可能会来夺勺子,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生气,责怪孩子不懂事。其实这正是孩子学习用勺子吃饭的契机,让孩子学习使用勺子的方法如下:

  • 标签: 吃饭 培养 孩子 家长 学习
  • 简介:果断的性格是一个人具有出众的自我决定能力的体现。做事果断的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决定力,这是孩子未来能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性格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性格类型并非是先天决定的。所以,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果断性格。

  • 标签: 性格类型 小培养 孩子 决定能力 控制力
  • 简介: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在宝宝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记忆,就没有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也不可能发展宝宝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如果没有记忆,任何感知觉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永远只能处于新生儿的状态。

  • 标签: 记忆能力 培养 生活经验 心理过程 感知觉 新生儿
  • 简介:在一些爸爸看来,孩子的惟一任务就是学习。许多爸爸都对孩子有过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要什么都给你,家里的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学习好是成材的惟一条件。在许多父亲的眼里劳动是孩子的负担,参加劳动必然影响学习,因为他们总觉得孩子学习的时间是不够用的。其实,在劳动中也能增加孩子的知识以及对事物的认识,这要看爸爸如何去沟通,家庭就是一个为孩子提供学会生活的很好的场所。

  • 标签: 孩子 劳动 习惯 培养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