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测试寰枢椎不稳Brooks法钛缆内固定术中不同操作方式对稳定性影响。方法WD-5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正常寰枢椎复合体(N组)、寰枢椎不稳(M组)以及不同操作方式Brooks法固定各钛缆组A组、B组、C组屈、伸、侧屈、旋转等情况下应变、位移、强度、刚度、扭矩、扭角等大小。结果新型双向锁定式钛缆A组固定强度最高,应变、载荷位移最小,间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同时锁定效果好于单侧轮流锁定(P〈0.05),经休息再次固定强度高于单纯双侧同时锁定强度(P〈0.05)。结论Brooks法钛缆固定时,双侧同时锁定经休息再次锁定固定效果最好。新型钛缆因为锁紧方式改变达到了比进口钛缆更好固定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骨固定钢丝 内固定器 关节稳定性 生物力学
  • 简介: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逐渐开展,并发脑脊液时常出现,文献报道脊柱外科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发生率为0.6%~7.4%,术后脑脊液发生率为2.31%~9.37%。处理不当往往形成脑脊膜假性囊肿,神经根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化脓性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 标签: 脊柱 外科手术 硬膜下积液 手术中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妇女前臂骨骨量丢失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183例绝经1年以上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alradius+ulna)、近端桡+尺骨(proximal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radius)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并测定尿吡啶酚、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绝经妇女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延长呈加速下降,尤其是绝经后头十年内下降速度明显,此后逐步趋向缓和,其趋势与中轴骨测量结果一致。绝经早、绝经年限长、怀孕次数多和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女性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重要危险因素。此外,与非OP绝经健康妇女相比,绝经后患OP妇女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钙水平较低,血PTH和尿Pyd/Cr等明显升高,表现为高骨转换型。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缓绝经早期骨量丢失,但使用人数比例仅为9.3%。结论妇女绝经前臂骨骨量丢失规律同中轴骨改变,可采用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测量前臂骨BMD用于社区高危人群筛查。绝经年限、生育状况和雌激素使用情况等是影响绝经妇女骨量值重要因素。

  • 标签: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密度 骨质疏松症 绝经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建立疲劳状态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提供可靠动物模型。方法4月龄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臀肌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20mg/kg),每周1次,共8周。实验组,置于跑步机中,以1km/h速度匀速跑动;对照组,生理状态下正常负重。分别于2、4、6、8周处死动物,一侧股骨头行病理学检查,一侧行生物力学检查。结果建立了股骨头坏死模型,病理学上单位面积内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宽度、每高倍视野单位面积下空泡陷窝率,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生物力学上实验组中各个时期骨小梁刚度低于同期对照组;最大形变、压缩能量吸收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疲劳状态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突出了机械负重在股骨头坏死中作用,是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良好实验模型。

  • 标签: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疲劳状态 病理学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术后迟发脑脊液预防和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12年7月所发生26例腰椎术后迟发脑脊液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5~70岁,平均32.8岁。结果经过卧床休息、延长拔管时间和伤口加压包扎等综合治疗1~3周,所有患者脑脊液症状治愈。经过平均3.3年随访,术后未发现脑脊液,无硬脊膜假性囊肿形成和腰痛、头痛等症状。结论通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仔细操作并及时对硬膜损伤进行有效修补,术后采取正规保守治疗,可以降低腰椎术后迟发脑脊液发生。

  • 标签: 脑脊液漏 腰椎手术 预防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ICTP、PINP)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测定122例绝经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症组)和122例绝经健康正常妇女(正常对照组)血清ICTP、PINP、TG、TC、LDL-C、HDL-C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两组相比较,骨质疏松症组TG、TC、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PINP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ICT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INP与TG、TC、LDL-C呈负相关,而与HDL-C呈正相关;ICTP与TG、TC、LDL-C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成骨因子PINP水平下降、破骨因子ICTP水平升高与TG、TC、LDL-C升高及HDL-C降低密切相关,高脂血症引起代谢紊乱与骨质疏松症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性。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ICTP PINP 血脂
  • 简介:目的观察40岁以上围绝经期和绝经女性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我院门诊进行体检40岁以上女性,详细记录其病史、身高、体重,进行生化和内分泌测试,然后进行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扫描。结果研究人群平均年龄为46.6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6.23kg/m^2。研究中骨量减少患病率为38%,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4%,低骨密度患病率为42%。随着年龄增加和绝经状态增加,低骨密度妇女比例随之增加。在内分泌评估中,60%的人群出现维生素D摄入不足情况,56.67%的人群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00%的人群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75%的人群伴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同时骨密度较低。慢性疾病中,发现83.33%女性患有糖尿病,50%女性患有高血压,50%女性具有肝肾功能异常,50%女性患有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同时骨密度较低。每天接受阳光照射时间少于1h女性中,48.65%的人骨密度较低。由于日常体力劳动减少,BMD正常女性比例从72.72%下降到46.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血清维生素D缺乏,体力劳动和阳光照射不足与低BMD显著相关。结论低BMD不是仅限于绝经妇女疾病,它在40岁以上女性中普遍存在。

  • 标签: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绝经后 围绝经期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绝经妇女骨密度与血红蛋白、血小板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19例福州常住汉族绝经妇女,分为骨质疏松组147例,非骨质疏松组172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关系。结果(1)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更高(z=-3.099,P=0.002),血小板计数更多(z=-3.436,P=0.001)。(2)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绝经年限,血小板与腰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r1=-0.189,P1=0.001;r2=-0.146,P2=0.009);血红蛋白与腰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r1=-0.133,P1=0.018;r2=-0.200,P2=0.000)。(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β=-0.183,P=0.000);血小板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β=-0.182,P=0.001)。结论绝经妇女低骨量发生与血红蛋白、血小板均存在负相关,鉴于与当前部分结果并不一致,故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 标签: 绝经后 骨密度 血红蛋白 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对预测绝经骨质疏松患者合并腰椎骨折风险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和速率法对70例绝经骨质疏松症腰椎无骨折患者和70例绝经骨质疏松症腰椎骨折患者髋部及腰椎骨密度、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之间相关性。结果绝经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发生风险与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骨密度等一般指标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osteocalcin,N-MID)、骨碱性磷酸酶(bonealkalinephospha,BAP)、钙离子(calciumionic,Ca~(2+))、骨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erminaltelopeptideoftypeIcollagen,β-CTx)等生化指标之间无关联,而与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oftypeIprocollagen,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和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25-(OH)D)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2、0.007、0.001),其中与PINP、TRAP-5b呈正相关,与25-(OH)D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女性血清PINP、TRAP-5b和25-(OH)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联合检测对预测绝经骨质疏松腰椎骨折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骨密度
  • 简介:目的研究绝经骨质疏松症患者静滴唑来膦酸发生急性期发热情况和潜在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7年5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唑来膦酸治疗绝经骨质疏松症患者102例。根据用药3d内是否发生发热(耳温>38℃)分为发热(+)组和发热(-)组;比较两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骨密度、血常规、肝肾功能和骨代谢指标的组间差异,对存在组间差异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发热潜在影响因素。结果102例绝经骨质疏松患者中有28例(27.45%)发生发热。唑来膦酸治疗前,发热(+)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骨钙素均高于发热(-)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热(+)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低于发热(-)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双膦酸盐使用可以降低发热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OR值为0.985,95%CI为(0.972,0.999),高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发热发生抑制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发热曲线下面积为0.64,既往双膦酸盐使用-发热曲线下面积为0.702,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双膦酸盐使用对预测绝经骨质疏松静滴唑来膦酸急性期发热反应有一定价值。结论27.45%绝经骨质疏松症患者静滴唑来膦酸发生急性期发热反应(耳温>38℃),高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既往双膦酸盐使用可减少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热发生风险。

  • 标签: 骨质疏松 绝经后 唑来膦酸 超氧化物歧化酶 发热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巢蛋白(nestin)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30只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g·cm),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1d、3d、1周、4周、8周进行取材,对距离损伤中心5mm处脊髓进行nestin免疫组化检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nestin阳性区域面积侧算。结果A组脊髓室管膜细胞只可见极少数细胞胞浆内nestin表达,白质中几乎无表达。B组中nestin于损伤24h表达于室管膜以及软膜,灰质和白质亦有少量表达,1周达到高峰(P〈0.05),4周明显下降,8周时很少或几乎无表达。结论脊髓组织许多部位可能存在具有分化和更新潜能祖细胞,脊髓损伤这些细胞被激活,功能恢复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大鼠 脊髓损伤 干细胞 室管膜 神经再生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骨代谢指标与疾病活动指标、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和放射学进展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共募集了68例绝经RA患者。血清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胍氨酸肽抗体(CCP)。同时检测钙、维生素D、骨碱性磷酸酶(BA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DXA)测量腰椎和左股骨颈BMD(g/cm2)。DAS28和Sharp评分分别用于计算疾病活动度和放射学进展评估。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临床血清标记和疾病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患者异常BMD比率为94.12%,其中29.41%(20/68)为骨量减少,而64.71%(44/68)为骨质疏松。ESR、CRP和DAS28之间显著相关(P〈0.05),均提示疾病活动。血清β-crosslaps水平与任一疾病活动指标均无相关性(p均〉0.05),但与Sharp评分呈正相关(r=0.776,P=1×10^-6)。结论绝经RA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现象突出,可能与疾病活动和/或关节结构破坏有关。β-crosslaps是与放射学进展相关而与疾病活动无关有价值血清标记。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骨形成 骨吸收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 绝经后
  • 简介:目的:研究绝经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规律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间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Osteocore3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本地区417例绝经女性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全髋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BMD均比非骨折组低(P<0.05)。随着年龄增长,股骨近端骨量逐渐丢失,除了45~50组,其余各年龄段骨折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性越大。结论绝经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呈明显负相关性,应该注意预防。

  • 标签: 骨密度 股骨近端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绝经后女性
  • 简介:寰枢椎是脊柱结构最复杂、运动方式最独特、治疗困难争议最多部位。主要特点:①寰枢椎运动是三维大幅度弹性运动,其承担头颈部50%旋转及12%屈伸和侧曲运动,最灵活最不稳定,最脆弱和最容易受伤,因其骨结构相对纤细,多依靠软组织稳定。②特殊结构造就特殊生物力学性能。寰枢椎间没有椎间盘,不适用三柱理论。寰枢关节以枢椎2个侧块关节为支撑,将来自头部两股力量传递到三柱下颈椎,是力量转换中心。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采用铣刀与普通枪式咬骨钳严重颈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40例严重颈椎纵韧带骨化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8~75岁,平均56.2岁。随机分为铣刀减压组及普通减压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手术减压时间、出血量、硬膜囊损伤发生率、脊髓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铣刀减压组手术减压时间(34.0±9.8)min,减压失血量(166.7±52.1)mL,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仅出现1例硬膜囊损伤及脑脊液,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0.9%。单纯减压组手术减压时间(53.6±18.90)min,减压失血量(331.5±90.5)mL,术中出现2例硬膜囊损伤及脑脊液,JOA评分平均改善率57.6%,两组在手术减压时间及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铣刀对严重颈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手术方法,与普通减压方法相比,可缩短手术减压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 后路 铣刀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纵韧带骨化症(mutiple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tiudinalligament,MOPLL)患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痛发生特征、病理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单开门椎板成形和连续节段Centerpiece开门侧钉板系统固定,治疗颈椎管MOPLL患者共计79例,其中术后轴性痛发生者12例,减压范围均不低于4个节段,比较术后轴性痛和非轴性痛患者C(2-7)节段整体、C(3-4)和C(5-6)椎间屈伸术前活动度和术后矫正值,评估术后轴性痛和非轴性痛者间C(2-7)椎体中心间距和侧块关节最大间距术后矫正值差异。结果颈肩轴性痛发作者,术后C(2-7)屈伸运动范围下降幅度大于非轴性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轴性痛者C(5-6)术前屈伸度大于非轴性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轴性痛者术后C(3-4)椎间活动度矫正值大于非轴性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中心和侧块关节最大间距术后矫正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合并颈椎失稳,易致减压范围内各椎间屈伸度变化程度失衡和周围软组织应力动态失衡,继发术后轴性痛发生。

  • 标签: 术后轴性痛 单开门扩大成形 椎间活动度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 简介:目的分析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颈椎肿瘤术后脑脊液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骨肿瘤科2013年7月一2015年12月收治接受颈椎肿瘤手术264例患者资料(术后转至上海开元骨科医院继续治疗),其中颈椎肿瘤术后发生脑脊液并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患者47例。24例患者因积极一般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13例伤口渗液明显、2例疑似合并颅内感染、8例2周一般治疗引流量仍较大而分别选择行腰大池引流。记录置管时间及引流时间,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均获痊愈。持续引流7^43d,平均13.8d,腰大池置管时间为厂19d,平均7.1d。随访中有2例出现脑脊液囊肿,给予患者局部穿刺引流并局部加压包扎治愈,其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肿瘤术后脑脊液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不适症状,有助于伤口愈合,可预防和治疗颅内感染等,疗效确切。

  • 标签: 颈椎 骨肿瘤 硬膜下积液 手术后并发症 引流术
  • 简介:目的分析根据膝骨关节炎致病因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疗效,探讨致病因素作用机理,尝试制定合理治疗措施。方法选择临床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患者56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确定每个患者致病因素:关节内损失、免疫损伤、代谢异常所致结晶体沉积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膝关节神经营养障碍损伤,分别采取关节镜清理、抗生素治疗、抗痛风治疗、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活血药物防治微循环障碍等综合治疗方案治疗2周,膝关节功能锻炼4周,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肿胀及日常活动情况改善程度。结果有50例完成致病因素综合治疗并随访2年,总有效率为100%,疗效优秀20%。结论上述致病因素协同致病,是骨关节炎发病病因病理基础,膝骨关节炎致病因素综合治疗(关节镜清理、抗生素治疗、抗痛风治疗、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法)疗效好,是一种值得推荐方法。

  • 标签: 膝骨关节炎 致病因素治疗 疗效 病理机制
  • 简介:目的比较绝经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水平,探讨SO与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rocollagentypeⅠN-terminalpropetide,PINP)、Ⅰ型胶原C端肽(typeⅠcollagencarboxyterminalpeptide,CTX)、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关系。方法比较绝经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3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股骨颈及平均腰椎BMD、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5-(OH)D3、SO、PINP、CTX各指标的差异,并做SO与上述指标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骨质疏松症组年龄、绝经年限显著高于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P均=0.000),低骨量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09、0.002);(2)绝经2型糖尿病患者中25-(OH)D3缺乏113例(90.4%);(3)骨质疏松症组SO、PINP水平显著高于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P=0.000),低骨量组SO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45);(4)SO与PINP、年龄、绝经年限正相关(r=0.978、0.194、0.205),与股骨颈BMD、平均腰椎BMD、体重指数负相关(r=-0.518、-0.349、-0.24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O与PINP呈正相关(β=7.015,P=0.000)、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β=-11.245,P=0.023)。结论(1)绝经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者SO水平明显增高,与PI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股骨颈BMD呈显著负相关;(2)25(OH)D3绝经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缺乏。

  • 标签: 2型糖尿病 骨硬化蛋白 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 Ⅰ型胶原C端肽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分析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脊柱外科手术应用中影响因素,探讨其预测指标,初步建立SEP指标波幅差值异常变化时出血量及平均动脉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手术86例患者SEP监测资料,以SEP波幅差值异常变化作为SEP受影响指标,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平均动脉压范围、出血量、手术时间、皮下针电极导线长度、电磨钻应用情况、气磨钻应用情况、电动手术床电源接通情况等11个指标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影响SEP相关因素。结果SEP指标(波幅差值P40/N50)和出血量(P〈0.05)、平均动脉压波动范围(P〈0.05)、电磨钻使用情况(P〈0.05)、气磨钻使用情况(P〈0.05)、电动手术床电源接通情况(P〈0.05)5个因素存在相关关系,而与性别(P〉0.05)、年龄(P〉0.05)、身高(P〉0.05)、体质量(P〉0.05)、手术时间(P〉0.05)、皮下针电极导线长度(P〉0.05)不具有相关关系。平均动脉压〈50mmHg(1mmHg=0.133kPa)或在50mmHg左右波动时,以及出血量较多且〉1249mL时,SEP波幅将明显发生变化,接近甚至会低于基线水平,与术中脊髓、神经损伤表现相似。结论出血量、平均动脉压范围、电磨钻使用情况、气磨钻使用情况和电动手术床电源接通情况是SEP指标(P40/N50)影响因素。

  • 标签: 椎扳切除术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因素分析 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