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基本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50株为研究对象,使用PCR法对MRSA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15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tst、pνl、psm—mec、sasX、qacA/B、tetM、ermA/B/C、aph(3’)-Ⅲ、aac(6’)/aph(2’’)以及mecA的阳性率分别为0、96.67%、93.33%、74.67%、38.67%、90.0%、96.67%、77.33%、96.67%以及100%。结论MRSA同时携带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与人体感染性疾病的转归、病程以及种类等有关。

  • 标签: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简介: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可归纳为几个基本假说,即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表观遗传修饰和干细胞起源。其中,基因点突变、缺失、扩增的变化已得到较多的实验证据。但这些研究结论是建立在仅对很少一部分基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可见,我们靠现有的知识很难真正揭示基因变异与肿瘤间的关系。如需全面了解,必须进行肿瘤全基因组变异分析

  • 标签: 肿瘤 基因组 变异 分析
  • 简介:对我院1999-08~2004-02肝肿瘤误诊为动脉期无强化的21例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男16例,女5例,年龄43~72岁,平均56岁.本组肝肿瘤均在CT平扫基础上,确切显示病灶形态,大小,密度,边缘情况.然后施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分别采集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其中肝癌15例,包括巨块型肝癌4例,单发结节型(病灶40~50mm)8例,多发结节型2例.

  • 标签: 动脉期 误诊 CT增强扫描 肝脏肿瘤 肝肿瘤 分析
  • 简介:笔者针对临床生化分技术在教学与实践中的重要性,以蛋白质为中心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通过列举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教学内容的安排,阐述教学内容安排要突出中心,层次分明,内容连贯统一。这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最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 标签: 临床生化分析技术 蛋白质 教学内容 安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所产生的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统计学比较工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数值较输血前有明显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输血前有明显增加,输血前后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大量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输入后,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降低,所以在对患者进行临床大输血后,应当密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状况进行观察。而对于危重病患者,则应当采用血栓弹力图对患者的凝血状况进行动态记录,必要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血的补充,避免患者由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出血风险。

  • 标签: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血小板变化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后眼表变化情况加以探讨。 方法 本研究针对我院于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44 例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各种症状(干涩、异物、灼烧等)干眼症,以及相关实验数据: 泪膜破裂时间( 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实验( CFS)、泪液分泌实验( SI t)、下睑泪河高度实验( lower eyelid tear river height)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对比手术前各项数据,术后各时间点的症状均有明显缩短,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但经过较长时间恢复后, BUT 数据与术前对比基本接近,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从 CFS 数值、泪液分泌时间、下 手术后 30d开始, BUT值跟手术前水平持平, P>0.05。对比术前,术后 1d 、 3d 、 7d 的 CFS数值、 泪液分泌时间、 下睑泪河高度等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超声乳化技术作为眼科较为成熟的技术,属临床有效治疗措施,对于白内障患者眼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 标签: 白内障吸除术 超声乳化术 干眼症 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目前实验室血细胞分析分析后血涂片复检的现状,分析血涂片复检在血细胞分析中的重要意义,增加检验人员对血涂片重要意义认识。方法对2016年1-3月来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60例进行血细胞分析,对符合复检条件的进行血涂片复检。结果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标本中有23例(38.3%)的标本需要复检,其中15例(25%)存在各种细胞异常增多、出现5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2例中晚幼粒细胞核左移及1例靶形红细胞病例等,经验证有重要临床意义。结论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自动检测分析,并不能很精确的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血涂片复检则弥补这一不足。在进行血细胞自动分析分析之后,进行做血涂片复检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 复审
  • 简介: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往往南基因突变引起,而这些异常基因主要为编码心脏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因而这类疾病也被称为离子通道病;其他还包括编码细胞骨架蛋白、细胞间连接蛋白等的基因基因诊断即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方法,

  • 标签: 心律失常 基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儿童遗传性耳聋基因GJB2、SLC26A4,GJB3、12srRNA基因直接测序异常结果。方法分析48例GJB2、SLC26A4,GJB3、12srRNA直接测序法的异常结果。结果GJB2基因发现4个突变位点,包括79G>A、341A>G、109G>A和235delC,12sRNA发现三个突变位点,即1382A>C、1438A>G、1555A>G,SLC26A4和GJB3基因均未见突变;突变频率最高的突变位点是GJB279G>A和12sRNA1438A>G,其次是GJB2341A>G。结论GJB2和12sRNA基因可能是黑龙江省最常见的致聋基因,两个基因的热点突变与国内其它地方报道的有差异。

  • 标签: 遗传性耳聋 测序 GJB2 SLC26A4 GJB3 12srRNA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HCV基因分型方法,研究HCV基因型与肝病程度的关系,为丙肝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HCV基因组NS5区PCR扩增产物酶切分型。结果酶切分型证实,53例为HCVⅡ型(1b),37例为HCVⅢ型(2a)。未发现Ⅰ型(1a)、Ⅳ型(2b)以及其他基因型。根据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丙肝46例,丙肝后肝硬化44例,未发现急性肝炎。HCV基因型与不同肝病程度的,按预定治疗方案对所确定的病例进行治疗,疗程期满,其治疗效果为CR34例,PR24例,NR32例。结论HCV基因型同肝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并对抗病毒治疗影响重大。HCV基因分型对于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HCV基因分型 丙肝 干扰素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南地区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类型分布情况,为地贫患者和基因携带者提供必要的遗传咨询和疾病指导。方法对2017年1月-12月湖南地区送检至圣维尔医学检验中心的4526例标本进行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对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分布概况和基因型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526例送检标本中,检测出α-地中海贫血基因患者222例(4.90%),β-地中海贫血基因患者210例(4.64%)。222例α-地中海贫血中主要是-SEA/α基因缺失、-α3.7/α基因缺失、-α4.2/α基因缺失3种类型;210例β-地中海贫血中,包括12种基因突变类型,其中前3位基因型分别为IVS-II-654(C→T)突变、CD41-42(-TTCT)突变、CD17(A→T)突变。结论湖南地区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以-SEA/α为主,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以IVS-II-654(C→T)最为常见,据此制订地中海贫血防控策略,将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地中海贫血基因 筛查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治疗前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扁桃体炎患者作为实验组,该组患者均接受扁桃体剥离术,选择同期我院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常规组观察对象,对手术前后健康常规组及实验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手术前实验组CD3+、CD4+、CD4+/CD8+分别为(58.89±6.65)%、(27.67±4.77)%、(1.05±0.22),显著低于健康常规组的(68.43±8.45)%、(36.56±5.87)%、(1.32±0.27)(P<0.05)。手术后实验组患者CD3+、CD4+、CD4+/CD8+分别为(66.76±6.88)%、(34.97±5.88)%、(1.30±0.25),显著高于手术前的(58.89±6.65)%、(27.67±4.77)%、(1.05±0.22)(P<0.05)。结论慢性扁桃体患者会出现免疫功能降低,而切除扁桃体手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慢性扁桃体炎 剥离术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检验生化分前实施综合质量控制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我院于2016年3月正式开始实施临床检验生化分前综合质量控制,分别在实施前(观察组)后(对照组)的一年时间内各抽取检验科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的临床检验质量。结果观察组有效完成三查七对的几率高于对照组(P<0.05),样本送检的及时率、标本留取的准确性,动脉血抽取的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显示出意义。结论临床检验生化分前实施综合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相关操作的准确性,更好的保证检验结果准确,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综合质量控制 生化检验 控制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CV基因分型在丙肝诊断及医学检验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70例HCV基因分型阳性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基因检验。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基因检验,得到HCV的基因型同患者患有丙肝疾病的时间及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II型HCV患者发生肝硬化疾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HCV基因型疾病的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没有直接的联系。结论HCV基因型与丙肝的患病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其抗病毒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HCV基因分型在丙肝诊断及医学检验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HCV基因分型 丙肝诊断 医学检验
  • 简介:常规分离鉴定47株大肠埃希菌,以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对其进行常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测定,耐药株经PCR检测aac(3)~Ⅱ基因保守区,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初步探讨大肠埃希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株与aac(3)-Ⅱ基因保守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本地区大肠埃希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株的aac(3)-Ⅱ基因保守区具65位G、84位T和65位A、84位C两种基因型,且高度耐药菌株皆为65位G、84位T。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氨基糖苷类 耐药株 aac(3)-Ⅱ基因保守区 药物敏感性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APACHEⅡ评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ICU综合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2h的BUN、SCr、TBil、ALT、AMS等生化指标水平及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BUN、SCr、TBil、ALT、AMS等各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治疗能有效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改善其各生化指标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ICU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 APACHEⅡ评分 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岳阳地区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发病率及其基因缺失情况。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5689例育龄人群采用血常规参数及血红蛋白电泳分析进行初筛。对其中1229例地中海贫血初筛为高风险者运用经典的GAP-PCR以及PCR-反向斑点杂交法进行α-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结果经基因诊断分析,确诊为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携带者147例。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携带者占总就诊者2.58%,其中缺失型一种突变型携带者占96.60%,非缺失和缺失两种突变型携带者占1.36%,非缺失一种突变型携带者占2.04%。--SEA/aa所占比例为48.30%,-a3.7/aa所占比例为29.25%,-a4.2/aa所占比例为14.29%。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岳阳地区α-地中海贫血携带者的发病率,该地区为α-地中海贫血高发区,基因构成比与江西省相近,非缺失型突变占比极低。本研究对在岳阳地区开展地中海贫血筛查、基因诊断、遗传咨询及预防重型α-地中海贫血胎儿的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地中海贫血筛查 &alpha -地中海贫血 GAP-PCR PCR-反向斑点杂交
  • 简介:基因治疗中的目的基因转移的主要方法就是载体导入法,通过载体将外源性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该文就基因治疗的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基因治疗 载体 病毒
  • 简介:目的:研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家系基因与表型的特点.方法:一个遗传性FⅦ缺乏家系19名成员的FⅦ及其他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检测和用PCR及DNA序列检测FⅦ基因缺陷,初步探讨遗传性FⅦ缺乏的血液凝固变化.结果:在这一家系中,FⅦ缺乏伴FⅫ:C下降或FX:C增高的,在临床上无明显出血现象;FⅦ缺乏症与其基因10827核苷酸C→T突变有关.结论:遗传性FⅦ缺乏发生临床出血除与FⅦ:C水平有关外,还可能与FⅫ:C和FX:C变化引起的凝血和纤溶活性改变有关.

  • 标签: 先天性因子Ⅶ缺乏 血液凝固
  • 简介:目的:检测两个中国汉族人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家系中的FⅫ基因突变.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血浆FⅫ:C.,并以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FⅫ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用DNA测序仪检测FⅫ的基因突变.结果:在两个家系中共发现3种杂合型基因突变,即Gly526Asp、7142insertC和Glv542Ser.结论:上述3种FⅫ基因突变是导致中国人遗传性FⅫ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之一,且均为国际首次发现.

  • 标签: 凝血因子Ⅻ- PCR 突变 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