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又称脆骨病或脆骨一蓝巩膜一耳聋综合征。发病率约3/10万,男女比例大约相同。其特征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是一种由于问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而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疼痛。其病变不仅限于骨骼,还常常累及其他结缔组织如眼、耳、皮肤、牙齿等。本病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但也有少数为单发病例。

  • 标签: 成骨不全 先天性遗传性 耳聋综合征 发育障碍性疾病 结缔组织 关节松弛
  • 简介:骨折临床愈合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由于全身性因素、生物学因素、骨折局部条件及手术的影响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辛伐他汀是一种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辛伐他汀能增加骨密度、促进生长、有效预防或减少骨质疏松症。淫羊藿是一种传统的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中药,近年研究证明其提取物亦具有促进形成作用。本文就此二种药物促进骨折愈合研究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进一步分析二者单独及联合应用促进作用的机制。

  • 标签: 斯伐他汀 淫羊藿 骨折愈合
  • 简介:目的观察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内、外环境下成活性的表达及维持.方法观察BMSCs在体外诱导培养条件下的分化特性;构建兔BMSCs与活组织共培养模型模拟体内"环境",将成诱导的MSCs置于共培养及普通传代培养条件下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经诱导的BMSCs在体外及模拟体内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的表型维持情况.结果药物诱导培养的BMSCs,其ALP活性及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5);经过诱导培养的BMSCs,其Ⅰ型胶原、钙素免疫组化阳性.RT-PCR法半定量测定Ⅰ型胶原mRNA,诱导培养的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传代培养对照组.药物诱导后的细胞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传5代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素水平及Ⅰ型胶原表达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其成骨细胞的表型;在共培养条件下,ALP活性、钙素水平Ⅰ型胶原表达保持在高水平,且ALP活性、钙素水平在大部分时间点均高于普通传代培养.结论药物诱导培养呈现促BMSCs向方向转化的特点,能使ALP、钙素及Ⅰ型胶原表达短期内达到高水平;经诱导的BMSCs在体外或模拟的体内传代培养条件下,均能维持表型,保持活力.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共培养 成骨诱导
  • 简介:背景:临床治疗由创伤、感染、肿瘤以及先天性疾病导致的缺损仍然是一个挑战。组织工程的研究,为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办法,对治疗缺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回顾近年来间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增殖和活性、免疫特性、促血管化以及在体实验的效果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08年至2016年文献,检索词分别为"间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免疫、血管化"和"mesencgymalstemcell,tissueengineering,osteogenesis,immuneproperty,angiogenesis"。纳入与间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免疫及血管化相关的研究,排除重复及陈旧文献。共检索到1772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1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在组织工程中,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脂肪间质干细胞应用较为广泛。研究认为骨髓间质干细胞活性高于脂肪间质干细胞。间质干细胞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能力,可减少损伤部位炎症反应,加快组织修复。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不只有免疫抑制作用,也有免疫促进作用,脂肪间质干细胞比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性。低氧培养下的脂肪间质干细胞能够分泌更高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生成更多的血管结构。实验研究证实聚乳酸多孔纳米材料结合纳米碳生物材料可以明显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和。由于间质干细胞具有生物向性,可能成瘤分化,故间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一直持谨慎态度。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和骨组织 免疫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研究在下颌较大速率牵引成术(DO)中应用重组人形成蛋白(rhBMPs)对成的影响,探讨下颌较大速率DO的可行性。方法12只山羊双侧下颌行DO,山羊及左右下颌随机化分为实验侧、对照侧,一只山羊作为正常标本。术中预置牵开间隙3.5mm,实验侧应用rhBMPs,延迟期为3d,牵引速率为1.5mm/d,分3次牵引,延长幅度为20mm。3、5、7、12周行大体、X线、骨密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延长幅度达到20mm,自固定期3周开始观察,牵引间隙新的再生形成及成熟改建仍是连续的愈合过程。固定期5周时,大体及X线观察表明实验侧已形成良好的皮质连续性,密度近于正常,而对照侧牵引间隙中间区却存在不连或间隙存在。组织学显示DO过程仍然是膜内,对照侧牵引间隙中央可见中央区纤维连接、软骨改变,周边区可见新组织形成。生物力学三点弯曲实验显示实验侧在5周时接近正常,与对照侧有显著差异。骨密度随时间递增,实验侧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侧。本实验条件下在5周后拆除牵引器较为可靠。结论较大速率DO的再生形成也是一个连续的膜内过程。rhBMPs在较大速率和较大幅度DO中的应用能够加速的再生和愈合速度,可以缩短临床疗程并达到较大的延长幅度。

  • 标签: 下颌骨 牵引成骨术 骨形成蛋白
  • 简介:背景:不全症(osteogenesisimperfecta,OI)系骨骼I型胶原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导致强度显著降低、反复骨折、畸形愈合的罕见疾病。截矫形术有助于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目的:探讨多段截治疗不全性下肢多重度畸形的围术期管理、手术方法及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不全合并重度下肢畸形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14.7岁(9~27岁)。下肢长骨中24存在畸形,术前股骨及胫骨畸形成角为63°(20°~120°)。结果:18行多段截弹性髓内钉固定。单平均截3.4处(3~4处)。股骨侧单手术时间为1.7h(1~2.5h),胫骨侧单手术时间为1.2h(1~1.5h)。股骨侧手术单出血量223ml(150~600ml)。平均随访17.7个月(6~40个月)。患肢部分负重时间为术后4.3个月(4~6个月)。愈合时间5.4个月(4~8个月)。无不愈合、再骨折发生。1例切口脂肪液化,换药后愈合。Barthel指数评分由术前45.7分(24~80分)提高到术后85.7分(78~96分)。WeeFIM评分由术前50.8分(36~70分)提高到术后74.0分(60~90分)。手术前后的Barthel评分和WeeFIM评分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多段截内固定术可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最大限度矫正重度肢体畸形,多联合一期手术显著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成骨不全 多段截骨 弹性髓内钉
  • 简介:背景:以往在体外采用地塞米松、生长因子或用样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混合培养诱导均存在种种局限。目的:观察在Transwell小室环境下成样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及样细胞定向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取第3代乳兔样细胞与第3代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共培养于Transwell小室内,样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底层,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于Transwell膜内膜上作为实验组。以骨髓基质干细胞单独接种于Transwell小室内,下层为基础培养液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共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明显向成骨细胞分化,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髓基质干细胞茜素红染色强阳性,可见呈红色结节,经PT-PCR扩增后,可见启动基因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对照组未见矿化结节。说明应用Transwell小室可实现成样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并能定向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 标签: 成骨样细胞 Transwell小室 骨髓基质干细胞 共培养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段截矫形治疗不全性下肢多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20例不全性下肢多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采用多段截固定术的临床疗效。结果不全性下肢多畸形患者中共有畸形70处,平均畸形角度为63°,股骨侧、胫骨侧单手术时间分别为(1.72±0.32)h、(1.26±0.22)h;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针对存在下肢长度差患者,均采用特制矫形鞋或矫形鞋垫;术后平均愈合时间为(5.51±1.2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Barthel指数、WeeFI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多段截固定术能够促使不全性下肢多畸形患者的下肢力线得到纠正,可对重度肢体畸形进行矫正,有助于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 标签: 成骨不全 下肢多骨畸形 多段截骨 矫形治疗
  • 简介:孕妇24岁,孕1产0,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孕期无感染及服药史。孕14周及25周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孕31周超声检查:宫内孕单活胎,头位,脊柱排列规整,胸围及心胸比值正常,胸腔及腹腔内脏器、胎盘脐带未见异常。

  • 标签: 成骨不全 超声诊断 胎儿 超声检查 腹腔内脏器 身体健康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修复兔股骨大段缺损的特点,探讨其对修复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cm节段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人组(C组):组织工程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方式以软骨内为主。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及大段缺损修复。

  • 标签: 骨缺损 组织工程 血管束 感觉神经束
  • 简介:不全症(osteogenesisimperfecta,OI)是一种编码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突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的脆性增加疾病。由于骨密度降低、脆性增加,轻微外伤就会导致OI患者反复骨折、进行性骨骼畸形。临床上尚无根治OI的方法。应用双膦酸盐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助于控制病情。对于合并严重下肢骨骼畸形的OI,手术矫形及固定并结合内科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是目前恢复此类患者功能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石膏固定、截后接骨板固定、多段截联合弹性髓内钉固定以及可延长髓内钉固定等方式。其中多段截联合弹性髓内钉和可延长髓内钉固定是当前治疗重度下肢长骨畸形的最主要方法。近些年发展的产前筛查技术、异体干细胞移植、基因靶向治疗等技术有望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

  • 标签: 成骨不全症 多段截骨矫形 弹性髓内钉 可延长髓内钉
  • 简介:目的观察转染人形成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与胶原膜(BME-10X)复合培养后的异位能力。方法将hBMP-7基因转染Beagle犬BMSC,与胶原膜复合培养后,植入裸鼠皮下,8周后取材,HE、Mallory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异位能力。结果各组均有不同程度Ⅰ型胶原的表达,转染组和未转染组显著高于单纯膜组,转染组又显著高于未转染组(P〈0.05)。结论转染了hBMP-7基因的BMSCs具有更强的异位能力,有望成为牙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 标签: 基因转染 骨形成蛋白-7 骨髓基质细胞 胶原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颌囊肿治疗中选择CBCT辅助开窗减压术对临床疗效及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对象,以等量随机法完成分组,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手术方案,观察组选择CBCT辅助开窗减压手术方案,对比疗效和术后效果。结果: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不同时段新生骨质体积分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颌囊肿患者临床治疗方案选择CBCT辅助开窗减压手术,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强活性,缩短新的骨骼生长周期。

  • 标签: 颌骨囊肿 CBCT辅助开窗减压术 临床疗效 成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方法,以小肠粘膜下层为支架材料复合成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将取自兔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液诱导后,与经处理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在体外共培养。1周后,将共培养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埋置于无胸腺裸鼠皮下。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体外培养时,见细胞与材料粘附良好,且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分化、增殖活跃。大体观察植入体内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见颜色变白,组织硬度增加,组织学和电镜观察见有大量组织形成。免疫组化示细胞为具有分泌特异性骨钙蛋白的成骨细胞。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为成骨细胞后与小肠粘膜下层共培养,植入裸鼠体内后可形成组织,小肠粘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标签: 组织工程 小肠粘膜下层 支架材料 骨髓基质干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根尖倒充材料对牙根尖区的影响。方法:观察样本为开展显微根尖手术的54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均在2020年1月-2021年7月的时间纳入,通过1:1比例分成27例/组的甲组、乙组,根管填充材料各为MTA(三氧化矿物凝聚体)、银汞合金,对比临床疗效上的不同。结果:甲组明显要高于乙组的手术成功率,并且组间得到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根尖周炎应用显微根尖手术治疗过程中不同根管填充材料,治疗效果各有不同,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 标签: 牙根尖区成骨 根尖填充材料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索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在人牙周膜干细胞体外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进行细胞膜抗原鉴定;实验分为三组:A组为PDLSC未诱导组,B组为PDLSC诱导组,C组为1,25(OH)2D3+PDLSC诱导组。21d后利用化学定量法检测三组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相关蛋白骨钙素(OCN)、RUNX2、Ⅰ型胶原(COLⅠ)和ALPmRNA表达。结果PDLSC高表达CD29和CD44,而低表达CD31和CD45;且21d后三组细胞钙含量及ALP含量:C组>B组>A组;OCN、RUNX2、COLⅠ和ALPmRNA表达为C组>B组>A组。结论1,25(OH)2D3可促进PDLSC的体外向分化,并可加速PDLSC细胞基质的矿化。

  • 标签: 人牙周膜干细胞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骨钙素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龄评价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方法:2021年3-8月每月抽取30例我院儿科接收的行龄评价保健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80例,将纳入研究的儿童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儿童,观察组儿童给予龄评价,对照组儿童则不给予龄评价,对龄评价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儿童在给予保健工作后的3个月,6个月和9个月中儿童身高与标准身高差异逐渐减少,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身高差异,对两组数据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其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龄评价能够将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表现,从而保证及时给予儿童有效保健工作,促进儿童健康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骨龄评价 儿童保健 身高 标准身高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龄评价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方法:2021年3-8月每月抽取30例我院儿科接收的行龄评价保健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80例,将纳入研究的儿童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儿童,观察组儿童给予龄评价,对照组儿童则不给予龄评价,对龄评价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儿童在给予保健工作后的3个月,6个月和9个月中儿童身高与标准身高差异逐渐减少,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身高差异,对两组数据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其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龄评价能够将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表现,从而保证及时给予儿童有效保健工作,促进儿童健康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骨龄评价 儿童保健 身高 标准身高 差异
  • 简介: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Gefitinib对大鼠内膜来源干细胞(ED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雄性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5),实验组予以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Gefitinib100mg/kg·d灌胃,对照组予以等剂量的甲基纤维素灌胃;术后1周取双侧股骨及胫骨,分别分离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EDSCs进行体外增殖克隆,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第3代(P3)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人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相关基因(p15、p16、p21、p27)的表达。诱导14d后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分化21d后行vonKossa染色,并提取mRNA做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对比分化相关基因(osteocalcin、bsp、runx2、osterix)的表达。结果EDSCs与BMSCs的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CD34、CD45均呈阴性表达。Gefitinib阻断EGFR信号通路后,Brdu检测发现其对BMSCs的抑制(11.15%)比对EDSCs(0.25%)更明显;细胞周期检测可见EDSCs处于GO/G1期和S期的细胞量增加,处于G2-M期的细胞量明显降低;ALP染色可见EDSCs阳性,细胞数升高率(53.31%)明显高于BMSCs(25.04%);EDSCs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增加百分率(分别为103.9%、58.0%、117.3%、105.1%)明显高于BMSCs(分别为39.3%、38.4%、24.5%、83.4%),对EDSCs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增加百分率(分别为247.O%、289.9%、66.1%、233.2%)明显高于BMSCs(分别为106.5%、186.4%、41.7%、190.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抑制剂Gefitinib抑制EDSCs和BMSCs增殖,但促进其分化,且对BMSCs增殖抑制更明显,对EDSCs的分化促进作用更明显。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骨髓细胞 干细胞 成骨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