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成人骨髓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growthfactorreceptor,NGFR)阳性细胞,获得同质性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cells,MNCs).对MNCs进行常规贴壁培养或应用磁分离技术分离NGFR+细胞.分别检测NGFR+细胞和常规贴壁培养所获BMSCs体外扩增和集落形成能力,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并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结果免疫磁珠分离获得NGFR+细胞的纯度为(90.4±4.7)%,NGFR+细胞较贴壁培养获得BMSCs具备更强增殖能力和成骨及成脂肪分化潜能.结论利用免疫磁珠分离骨髓NGFR+细胞可以获得同质性原始BMSCs.

  • 标签: 基质干细胞 骨髓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分离和提纯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内皮细胞(ECs)与自体BMSCs低氧条件下联合培养对B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BMSCs并向ECs诱导培养,用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内皮细胞表型;实验分组为BMSCs常氧成骨诱导培养组,BMSCs低氧成骨诱导培养组,BMSCs+ECs常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持续培养7d,前6d应用PNPP法每天固定时间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作统计学分析;茜素红染色观察第7d矿化结节形成情况。低氧组为1.0%O2浓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B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诱导为ECs,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为阳性;统计学分析表明,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的ALP活性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只有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有钙化结节形成,茜素红染色呈橘红色。结论:在一定时间内,由BMSCs诱导来源的ECs与自体BM-SCs低氧条件下联合培养,BMSCs的成骨活性可显著提高。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低氧 联合培养 体外成骨
  • 简介:目的温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扩增,观察其原代及传代细胞的生长特点及生物学特点。方法抽取4只成年猴髂骨骨髓,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获得BMSCs,胰酶消化传代,用条件培养基培养传代细胞。逐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对传代细胞进行HE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结果成年雄性恒河猴BMSCs体外培养生长良好,原代细胞10-13d汇成单层,传代后4~7d长满瓶底。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BMSCs为单核细胞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传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结论猴BMSc的体外培养增殖能力强,可诱导为成骨细胞,可作为灵长类动物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观察猫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情况.方法从猫的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在体外给予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增殖后用分化诱导因子(维甲酸,Retinoicacid,RA)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情况.结果猫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胞体增大,镜下可见丰富的胞浆颗粒,继之出芽,贴壁生长,可形成克隆团,同时可传代培养.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骨髓基质细胞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而且能分化出胶质细胞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结论猫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在合适的条件下可扩增、形成克隆并诱导分化出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特征细胞,它们可考虑作为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细胞移植治疗的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PLGA支架对兔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制备支架。取新西兰乳兔骨髓分离BMSCs,传代后接种于支架。5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支架组和支架+BMSCs组。结果光镜示BMSCs在支架内生长良好;膝关节活动度和移植组织的平均厚度与周边正常软骨平均厚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PLGA支架复合BMSCs提高了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关节软骨 支架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 简介:目的研究纳米磁性氧化铁颗粒与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s,hBMSCs)共培养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影响,以评价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并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标记物的可行性。方法制备两种粒径(6nm和200nm)的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分别在细胞接种时及接种后24h加入。检测纳米磁铁颗粒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共培养时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结果纳米磁铁颗粒的种类及加入方式对细胞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hBMSCs和6nm粒径的铁颗粒共培养时能保持较好的ALP活性表达,而200nm粒径的铁颗粒显著降低了hBMSCs的ALP活性。结论6nm粒径的磁性氧化铁颗粒和hBMSCs共培养时,对细胞的增殖和成骨诱导能力没有影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标记物来进行磁共振成像(MRI)示踪。

  • 标签: 纳米磁性氧化铁颗粒 磁共振 骨髓基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葛根素对氧化应激后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来源的BMSCs进行实验。氧化应激由过氧化氢(100μmol/L)诱导产生。应用不同浓度葛根素对过氧化氢诱导前的BMSCs预处理。通过噻唑蓝法观察葛根素对氧化后B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观察葛根素对氧化后BMSCs早期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应用2’,7’一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检测活性氧含量反映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原代兔BMSCs。葛根素能够保护氧化应激导致的BMSCs损伤,提高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抑制细胞凋亡,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葛根素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细胞凋亡,发挥对BMSCs氧化损伤的保护。

  • 标签: 葛根素 氧化性应激 骨髓基质干细胞
  • 简介:可以看出没有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样品E(6%HES+20%海藻糖+细胞悬液)冻干后细胞的存活率很低,如样品C(40%PVP+20%海藻糖+细胞悬液)、D(50%PVP+20%海藻糖+细胞悬液),样品B(30%PVP+20%海藻糖+细胞悬液)冻干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存活率最高

  • 标签: 人体骨髓 冷冻干燥探索性 基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场在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在恒定磁场和无恒定磁场的条件下,分别在培养皿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在实验的1、3、5、7天进行细胞增值,碱性磷酸酶,VonKossa染色检测。比较恒定磁场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结果3天时,MTT显示细胞增值有差异。在5、7天时,所有检测均有差异。在第7天时,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显示磁场组的阳性率要高于非磁场组。结论恒定磁场增强骨髓基质干细的成骨细胞分化,改变细胞形态。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糖尿病致双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30例(60条下肢),双侧下肢的病变程度接近。以患者自体BMSC对一侧下肢进行治疗,以另一侧下肢为自身对照,对双侧肢体肤色、肢体疼痛、冷感、溃疡、皮温改变、间歇性跛行变化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比较,观察自体BMSC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治疗侧下肢在肤色、疼痛感、冷感、溃疡、皮温等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间隙性跛行亦有改善;术后6个月时行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治疗组可见丰富的侧支血管形成。结论自体BM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具有可行性,可明显改善症状,效果肯定。

  • 标签: 骨髓干细胞 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 简介: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多种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包括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同时其易于分离和培养扩增,有望成为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的新型工具.本文就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分化及在口腔临床方面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口腔 临床的应用 治疗 研究进展 软骨细胞
  • 简介: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protein,GFP)最早被Shimomura等学者于1962年从水母(Jellyfish,AequoreaVictoria)发现。在1971年,Morin和Hastings注意到随着水螅体(Hyroid,Obelia)中发光复合物的分离,发光波长迅速变化:当发光复合物中的荧光蛋白从它的光源一水母发光蛋白中解离下来时,发射光从绿色变为蓝色。这些早期的观察标志着GFP的发现。在天然的发光复合物中,GFP把从水母发光蛋白(本质上是一种荧光素酶类的光蛋白)发射的高能量蓝光转换为低能量的绿光。

  • 标签: 绿色荧光蛋白 干细胞技术 骨髓基质 基因转染 发光蛋白 复合物
  • 简介:供者来源增加,特别是非血缘的骨髓干细胞供者。更多的干细胞来源,包括脐带血。降低强度的预处理提高了老年和一般情况较差患者同种异基因移植的安全性。移植物处理可以(体外)选择并扩增细胞群来发挥特定功能(抗病毒或抗白血病作用)。

  • 标签: 骨髓 供者 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来源 移植物 低强度
  • 简介: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比较血清、维甲酸(RA)、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2-巯基乙醇(2-ME)等不同浓度诱导条件下BMSCs分化情况,以及分化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方法以恒河猴骨髓中分离出的BMSCs为实验对象,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和RA、GDNF、BDNF、2-ME等生长因子在不同血清浓度下进行培养增殖和诱导分化.Nestin、CD133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SCs,NSE、β-tublin鉴定神经元、GFAP鉴定神经胶质细胞.膜片钳检测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结果低浓度血清(2.5%)+RA(0.3mg/L)+GDNF(20μg/L)诱导分化效果较好,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较未分化细胞的膜特性[静息膜电位(RMP)、膜电容(Cm)、串联电阻值(Rs)]有了显著改变(P<0.01).部分形态成熟的神经元样细胞表现出TTX敏感的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的Na+通道,而未分化细胞却未记录到内向电流;两类细胞均可记录到外向的K+电流,但神经元样细胞的电流峰值强度要显著高于未分化细胞,并且包括两种电流成分:瞬时外向K+电流和延迟整流型的K+电流.结论RA+GDNF及配合使用低浓度血清能够有效诱导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向成熟神经系细胞分化,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具有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Na+通道,类似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 标签: 电生理特性 细胞体外分化 细胞源性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样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用BMP7修饰前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羊股骨缺损效果的差异,探讨用组织工程与基因工程相结合的方法修复长骨缺损,为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分别用含有地塞米松(10~8M,Sigma)、β-磷酸甘油钠(10mM,Sigma)的DMEM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组1,n=7)和Adeno-BMP7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组2,n=7)与珊瑚复合,再分别用于修复股骨缺损,通过不同时间点的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和灰度分析来评价骨缺损的程度。结果组1X片显示4月前新生骨密度逐渐增高;八月时,骨缺损处新生骨转化为新生皮质骨。组2X片显示在3月前就有大量新生骨形成,新生皮质骨形成时间明显早于组1。由于组2新生骨形成的体积较大,X片灰度分析与组1相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方法都能修复羊股骨缺损。BMP7局部基因转染的方法有利于骨组织再生。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骨形成蛋白7 腺病毒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周期性机械牵张应力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氧自由基系统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细胞周期性机械牵张应力加载装置,取材原代培养BMSCs,并进行细胞多向分化潜能检测,取3-5代细胞加载不同强度的应力(正弦波形,1Hz),干预后用二氯荧光素双醋酸盐免疫发光标志法上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ROS)活性,取细胞悬液超声裂解后分别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高强度的机械应力(〉12%)可导致BMSCs的ROS活性增强、SOD表达下降、MDA含量增高,并且与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其中实验组24%的高强度应力干预BMSCs48h后,ROS的标志荧光强度(55.82±2.82)为对照组(4.51±1.64)的12.4倍,SOD活性[(5.77±0.68)μ/mL]较对照组[(27.00±1.65)μ/mL]降低约4/5,MDA含量[(4.47±0.18)μmol/mL]较对照组[(1.39±0.15)μmol/mL]增加3倍多。结论高强度(〉12%)的机械应力可导致BMSCs氧自由基系统平衡失调,对细胞有较大的毒性作用,过大的强度应力不利于骨骼生长,对于机械应力的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 活性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模仿天然骨组织细胞基质微纳结构的多孔矿化胶原基质,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及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仿生矿化法合成多孔胶原基质支架材料,使用micro-CT、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多孔矿化胶原基质微纳结构、机械性能,体外细胞共培养检测胶原基质对BMSCs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大鼠下颌骨临界骨缺损植入支架材料后比较各组支架材料引导骨再生的能力。结果仿生矿化法可制备疏松多孔、含纤维内纳米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支架材料(MIA);与传统含纤维外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材料(MEA)相比,MIA具5倍以上的杨氏模量;体外接种2、14 d可观察到MIA组BMSCs细胞MTT染色和细胞渗透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体内植入10周后MIA组缺损区域明显减小,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sterix阳性细胞增多。结论仿生多孔纤维内矿化胶原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骨形成,是具备临床应用前景的骨再生支架材料。

  • 标签: 纳米结构 矿化胶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迁移 成骨
  • 简介: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经局部微注射后在成年大鼠脊髓内存活、迁移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成年大鼠脊髓半横断后,损伤部位脊髓内注射经Hoechst标记的异体大鼠BMSCs,存活2个月后损伤部位脊髓切片观察细胞局部存活、迁移情况,同时行甲基受体蛋白-2(MAP-2)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注射点周围可见密集的Hoechst标记细胞存活,细胞迁移主要沿脊髓纵轴方向并跨过损伤区,迁移距离超过0.5cm,同时可见少量细胞沿水平方向迁移到注射点周围远隔部位,有少量移植细胞(少于10%)表现为MAP-2或GFAP免疫反应阳性。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移植BMSCs,移植细胞可在局部良好存活、增殖,并向损伤区迁移,少量移植细胞可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

  • 标签: 骨髓细胞 脊髓损伤 移植 存活 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成骨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内、外环境下成骨活性的表达及维持.方法观察BMSCs在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的成骨分化特性;构建兔BMSCs与活骨组织共培养模型模拟体内"成骨环境",将成骨诱导的MSCs置于共培养及普通传代培养条件下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经成骨诱导的BMSCs在体外及模拟体内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的表型维持情况.结果药物成骨诱导培养的BMSCs,其ALP活性及骨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5);经过诱导培养的BMSCs,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RT-PCR法半定量测定Ⅰ型胶原mRNA,成骨诱导培养的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传代培养对照组.药物成骨诱导后的细胞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传5代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及Ⅰ型胶原表达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其成骨细胞的表型;在共培养条件下,ALP活性、骨钙素水平Ⅰ型胶原表达保持在高水平,且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在大部分时间点均高于普通传代培养.结论药物成骨诱导培养呈现促BMSCs向成骨方向转化的特点,能使ALP、骨钙素及Ⅰ型胶原表达短期内达到高水平;经成骨诱导的BMSCs在体外或模拟的体内传代培养条件下,均能维持成骨表型,保持成骨活力.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共培养 成骨诱导
  • 简介: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增殖和矿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股骨来源的BMSCs,二次离心法提取大鼠富血小板血浆,采用含体积浓度为10%PRP的培养液培养BMSCs作为实验组,不含PRP者为对照组,检测大鼠BMSCs的增殖和矿化情况。结果PRP组在MTT法检测中较对照组具有更高的吸光度(OD)值,但是其在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值和矿化结节形成数上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大鼠BMSCs增殖,而早期可抑制其矿化。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成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