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简要论述围产期护理是否能够有效预防产妇下肢静脉形成。方法:在2020-3至2021-2期间选取83例下肢静脉形成产妇,经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划分:对照组,41例,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围产期护理。将下肢静脉形成情况、凝血指标用作比照对象。结果:观察组的下肢静脉形成率低于对照组;产后2h,观察组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于对照组,不同组别存在差异(P﹤0.05)。结论:围产期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形成,使产妇的凝血指标恢复正常。

  • 标签: 围产期 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指标 剖宫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孕产妇 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 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 40 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静脉形成 1例;对照组 40 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静脉形成 8 例。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干预 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LEDVT   静脉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孕产妇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高龄化日趋明显,孕产妇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参与,致使下肢静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与医疗安全。我院应用科学评估方法对住院孕产妇进行评估,及时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交替使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观察干预效果,从而寻求一种操作简便、经济适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执行护理常规基础上,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进行干预;对照组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预防措施。 本文 80 例孕产妇均按照我院下肢静脉危险度评分表进行评分筛选,产前均无下肢静脉形成。其中实验组 40 例,年龄 20-51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2 例,合并心脏病 3例,合并智障 2例,剖宫产 28 例。对照组 40 例,年龄 20-48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5例,合并心脏病 2例,合并智障 1例,剖宫产 30 例。两组孕产妇年龄、例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诊疗方法  一旦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即纳入实验组进行干预,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2次 /日,每次 30min; TDP照射 2次 /日,每次 30min。按照 7: 00、 11: 00、 15: 00、 19: 00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顺序,分时段交替干预至出院前一天。每日评估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有症状者即刻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血栓形成者即退出试验;无症状者于住院第五天、第九天…出院前一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形成情况。一旦下肢静脉形成,立即停止试验,并按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及护理。    1.3  下肢静脉形成的判定  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查血 D-二聚体进行辅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3  讨论 静脉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在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多发生于下肢,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体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 S水平降低,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明显抑制了纤溶系统,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分娩或剖宫产时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同时也损伤了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大的子宫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硬膜外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下肢血流速度减慢,术后卧床及惧痛减少活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血流缓慢。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减少下肢静脉形成,已成为目前医生较为关注的课题。    3.1   LEDVT诊断标准   传统的 LEDVT诊断标准是下肢静脉造影,费用昂贵,属于有创性的检查,且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能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D-二聚体升高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变化,是筛选 LEDVT的首选指标。通过测定 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断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 LEDVT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将其作为下肢静脉形成的确诊手段。   目前 一旦确定为高危患者,即刻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进行干预,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明显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无需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经济适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林素琴,林剑芳,洪  飞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 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 15): 136-137.   〔 2〕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 2012, 5,( 06): 14-15.   〔 3〕余  鑫,余昌俊,余康敏,许  克 .CD62P、 CD63、 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形成的关系〔 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2): 379-381.    〔 4 〕梁丽霞,李映桃,王  艳,黄燕芳,王天红 .妊娠期下肢静脉栓塞的临床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16第 13卷第 6期: 70-72.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分析。方法:病例选取2019-2020年我院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对照组)与综合康复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结果:下肢静脉发生概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康复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并观察其预防下肢DVT的效果。方法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分娩的160例产妇,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妇产后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DVT,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产妇 优质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下肢静脉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在我国尚无确切的统计资料,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DVT在急性期如未及时诊断和处理,血栓脱落有可能发生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危及生命。统计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近50万DVT患者,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性PE[1]。更新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新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治进展 统计资料 诊断方法 急性期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的预防以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我院选取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骨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综和护理方式减少患者出现下肢静脉,使用日常防御,心理护理,体位干预,药物预防等方式预防下肢静脉的形成。结果经临床护理干预后,60例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发生率为3.33%,2例患者经入院深入治疗以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骨科疾病治疗中常见并发症状为下肢静脉,骨科疾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可减少此病发生率,将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疑似患有下肢静脉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100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静脉造影检查,并比较两次检查结果。结果100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有下肢静脉患者85例,静脉造影检查患有下肢静脉患者84例,经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一致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80.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结合静脉造影检查,是下肢静脉临床检查首选方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下肢深静脉 临床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进行对比实验对机械血栓清除对下肢静脉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从符合纳入条件的下肢静脉病例中,随机选择出200例来做调研对象,并将他们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二组,每组100例。对于观察组的病人,我们对其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机械血栓清除治疗;对对照组的病人,我们对其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置管溶栓疗法。并对两个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并对各项指标加以对比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溶栓治疗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且尿激酶的使用剂量也相对较少。在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治疗以后,两组病人的血清FIB、DD以及血浆CRP水平相较诊断前比较都有下降,但观察组的水平比对照组的更低一点。在治疗阶段,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显然较低( P < 0. 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静脉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比较好,可以极大程度地使病人的溶栓处理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使尿激酶的剂量显著降低,并使得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大幅降低。

  • 标签: 机械血栓清除 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