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紫杉醇耐药细胞株LOVO/TAX的建立及其耐药机制。方法建立紫杉醇耐药细胞株LOVO/TAX,并且对其生物学和耐药特点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和亲本细胞对比,耐药细胞株的细胞周期变化更为明显,表现为GO/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明显,P<0.05;S期细胞减少,但是无差异,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阻滞明显低于LOVO,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人紫杉醇耐药细胞株LOVO/TAX,证实CDKI基因过表达是导致结肠癌细胞对紫杉醇耐药的重要原因,初步证明人紫杉醇耐药形成的机制,为紫杉醇耐药机制的逆转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人紫杉醇耐药细胞株 LOVO/TAX 耐药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控制策略。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多重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采用BD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仪器进行鉴定,分析医院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控制策略。结果送检标本中分离出2106株病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16%;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占11%,其他占18%;以大肠杆菌为例病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强,占90.5%,药物属于细菌耐药率>75%的抗菌药物。结论随着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细菌抗生素耐药性较强,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采用抗菌素前应该加强病原菌检测,选择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必要时联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 标签: 多重耐药病原菌 抗生素耐药机制 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方法收集我院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3600株。应用PCR法对其耐药基因IMP、NDM、KPC、VIM、OXA的耐药性检测,同时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型别。结果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检出16株,检出率0.44%,细菌对妥布霉素的耐药性为25.67,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3.87,对其他常用的抗菌类药物均呈现出较高耐药性。16株细菌中KPC阳性8株,占50%,IMP阳性8株,占50%,VIM阳性4株,约占25%,OXA阳性1株,约占6.25%。结论产碳青霉烯酶在细菌分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KPC、IMP是主要的基因型,因此,加强对产碳青霉烯酶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耐碳青霉烯 肠杆菌科细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分离的45株肺炎链球菌,并选择Etest及K-B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1)45株肺炎链球菌未发现对青霉素、万古霉素耐药,但对四环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红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苯唑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2)43株伴ermB基因、2株伴mefA基因。结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万古霉素耐药性低;耐药产生机制主要是因ermB基因介导的靶位出现变化。

  • 标签: 耐药机制 肺炎链球菌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种耐药肺结核患者的耐药原因及疗效。方法于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间,在我院选择50例多种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了解患者耐药原因,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莫西沙星组(n=25,莫西沙星+抗结核药物)和氧氟沙星组(n=25,氧氟沙星+抗结核药物),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耐药原因为不规则治疗35例,初始耐药7例,医护人员处理不当8例。莫西沙星组患者治疗后痰菌转阴率及病灶吸收率、空洞愈合率与氧氟沙星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多种耐药肺结核患者的耐药原因较多,且莫西沙星+抗结核药物是临床治疗多种耐药肺结核的有效方案。

  • 标签: 多种耐药肺结核 耐药原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部门合作机制(MDT)对降低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MDRO)发生率的价值。方法我院神经外科于2017年1月开始实行MDT综合干预,并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6年12月(干预前)及2017年1月—2017年6月(干预后)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干预前后神经外科住院患者MDRO检出率和MDRO感染发生率差异。结果干预后MDRO检出率(13/352,3.69%)明显较干预前(22/220,10.00%)低(χ2=9.374,P<0.05)。干预后MDRO感染发生率(13/490,2.65%)较干预前(22/425,5.18%)低(χ2=3.939,P<0.05)。结论MDT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内MDRO检出率及感染发生率,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有利。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神经外科病房 多部门合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讨论肺炎患者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感染危险因素,并分析其耐药能力。方法选取40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20例非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PDR-AD感染危险性因素,采集两组痰液标本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如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抗菌药物种类数量、基础疾病病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住院时长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有关(P<0.05)。观察组就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零。结论临床中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类型数量、基础病情、入院时长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DR-AB对临床抗生素普遍具较高耐药性。临床上,结合危险因素及耐药性,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

  • 标签: 肺炎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感染危险因素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基因突变。方法收集100例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3年后的患者血清,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100例患者中拉米夫定耐药67例,占67.00%;阿德福韦酯耐药22例,占22.00%;替比夫定耐药10例,占10.00%;恩替卡韦耐药2例,占2.00%,替诺福韦0例,占0.00%。结论慢性乙肝患者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后,替诺福韦、恩替韦卡有较强抗病毒活性。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HBV) 耐药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MDRO)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科学的防控应该是基于对MDRO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循证依据实施各项防控措施,并通过持续改进来阻断MDRO的流行和传播。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防控
  • 简介:摘要抗生素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使用使人类健康得到空前提高。在长期研究和使用后发现,长期滥用抗生素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耐药性和致畸性不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抗生素的耐药性做简要探究,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一点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及防护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消化中西医科住院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12例,对其采取相应的隔离及防护,并进行健康指导。结果12例患者痊愈出院未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结论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护理的首位工作是防范控制暴发流行。

  • 标签: 多重耐药菌感染 预防及控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院电话随访护理在耐药结核患者中治疗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7月13至2013年6月30日纳入十二五项目耐药结核患者48例按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使用电话随访,指导出院患者服药、拍片、查痰,并及时观察服药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比较2组人员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及遵医嘱服药的依从性的差异、痰培养转阴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在耐药肺结核患者中进行出院电话随访可有效的提高出院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痰培养的转阴率及治愈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耐药结核 电话随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近6年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9年6年来414例尿液细菌培养。结果414例尿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149株,阳性率36%,其中以G-细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是G-细菌中分离最高的病原菌,占38%,大肠埃希菌对头胞哌酮、头胞唑啉、头胞曲松、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23%;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头胞曲松、头胞唑啉的耐药率均<25%,均呈现良好的敏感性。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尿液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合理应用抗生素,遏制耐药菌的生长。

  • 标签: 泌尿系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结核病总体耐药、初始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状况,人群特征变化趋势及与耐药有关的因素,为改进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共12个月中所有就诊的结核病人中符合调查研究的人群的耐药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2013~2014年共12个月中所有肺结核人数调查研究的人群的统计。不耐药68人,占培阳患者的48.2%,占全部患者的14.1%;耐药人数45人占培阳患者的31.9%,占全部患者的9.35%。单耐药人数22人,多耐药人数5人,MDR14人,XDR1人,非结核分枝杆菌3人,占2.1%。结论我院监测本地区人群结核耐药趋势总体情况严重,并且初发病年龄特征趋向中青年,复发年龄特征趋向老年化。

  • 标签: 结核病 耐药 人群特征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多重耐药菌在ICU病房的医院感染爆发流行。

  • 标签: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 预防控制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152例住院患者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导管等分离出的152株表皮葡萄球菌,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感试验。结果共检出MRSE菌株68株,检出率为44.74%;多重耐药菌98株,占64.47%。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多西环素的敏感率为100%;对利福平、阿米卡星、呋哺妥因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均高于80%。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性最高,耐药率高于80%;对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结论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 标签: 表皮葡萄球菌 药敏试验 耐药性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普外科脓液细菌感染率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方法采集脓液标本;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Dade公司生产的MicroscanAutoscan4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普外科送检的631例脓液标本中408例培养出细菌,感染率为64.6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227株)、肺炎克雷伯菌(41株)、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31株)为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肠球菌属(13株)为主要致病菌。结论外科脓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见,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外科脓液标本病原菌种类较多,耐药率较高,临床治疗应及时送检标本确定病原菌,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 标签: 脓液培养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福建省福清医院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和耐药情况,为本院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将2014年间本院临床标本分离的2195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用纸片扩散法或生物梅里埃仪器法进行12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感试验。结果2014年分离到的革兰氏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嗜麦芽寡养假单菌、变形杆菌占分离前7位,非发酵菌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增速较快。结论2014年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感染较往年略有上升。

  • 标签: 革兰氏阴性杆菌 细菌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耐药性肺结核病患治疗时,采用左氧氟沙星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选取曾在我院就诊的该症病患,选取的总人数为44人,选取的时间为2015年3月—2017年7月,采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将全体44名病患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治疗时采用以往的抗肺结核药物,而研究组则在常规组治疗方案的前提中加入左氧氟沙星,对两个小组的治疗效果、病灶状况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42%,明显比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94.58%高(P<0.05);研究组病情恢复速度明显比常规组快(P<0.05);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20.83%,常规组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22.92%,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耐药性肺结核病患展开治疗时,采用左氧氟沙星不仅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增强疗效,而且具有安全性,应予以推广。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耐药肺结核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