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A介导的耐药性及其协同耐药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引物特异性PCR结合测序检测qnrA阳性株及gyraseA和parC基因变异情况,Phe-Aag-β-Naphthylamine(PAβN)抑制试验识别外排机制介导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qnrA阳性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MIC值.结果QnrA阳性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gyraseA、parC基因变异或AcrAB-TolC外排泵等协同耐药机制存在与否与其关系密切.结论qnrA基因介导的耐药性存在协同机制,并加剧了qnrA阳性株的耐药性,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 标签: 喹诺酮类 质粒 耐药性 细菌 序列分析 DNA 克隆 分子
  • 简介: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对肠球菌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rRNA基因,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10株肠球菌均诱导出稳定的利奈唑胺耐药株,MIC值与原菌株比较增加了8~64倍,所有诱导耐药菌株的23srRNA基因中均出现点突变。测序结果与NCBIBlast中E-faeciumATCC27273比较,核苷酸序列第2576位发生G→U突变(G2576U)。结论利奈唑胺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与肠球菌23SrRNA基因的点突变相关。

  • 标签: 利奈唑胺 肠球菌 体外诱导 耐药菌株 最低抑菌浓度 点突变
  • 简介: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重要元凶之一。传统的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1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使极少量的耐药菌可继续生长繁殖;2抗菌药物可诱导高突变细菌(hypermutator)发生某些基因的突变;3敏感菌通过接受外源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和转座子等载体的横向传递,成为耐药菌[1-3]。

  • 标签: 细菌耐药机制 抗菌药物 靶标 网络
  • 简介:目的探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0年12月血标本分离的1株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方法对该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耐药基因筛选、质粒分型、PCRmapping基因环境分析。结果该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MLST属ST46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存在~70kb接合型质粒上,分别介导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存在~150kb接合型质粒上,介导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PCRmapping结果显示blaKPC-2位于Tn1721-blaKPC-2-Tn3样结构内,fosA3位于IS26-fosA3-IS26移动元件。结论此株来源于血标本菌株携带blaKPC-2、fosA3、blaTEM、blaCTX-M等多种临床常见耐药基因,其耐药机制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应引起医院感控高度重视。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碳青霉烯类 磷霉素 耐药基因 基因环境
  • 简介:肠球菌系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及女性生殖道中,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医院感染.由于细菌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双重特性,以及各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造成的高选择性压力,导致多重耐药(multipledrugresistance,MDR)肠球菌增多,甚至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i,VRE).2000年利奈唑胺上市,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MDR革兰阳性菌感染,尤其是治疗V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来,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同时新耐药机制的发现也使此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遇到了挑战.

  • 标签: 肠球菌 利奈唑胺 耐药机制
  • 简介: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感染可导致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及败血症等。自1967年分离到首株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以来.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株逐年增加。同时,对其他8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逐年增高。肺炎链球菌所致的高耐药率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就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耐药机制 耐药基因
  • 简介:目的了解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和转座子整合酶的流行情况。方法188株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用E试验和K—B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双纸片法(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确定其耐药表型;用PCR扩增这些菌株的耐药基因ermB、mefa、mefE、tetM及转座子整合酶基因intTn。结果188株红霉素耐药株中耐药基因ermB总检出率为91.5%(172/188),mefE总检出率为38.3%,未检出mefA基因。97.9Yoo的红霉素耐药株中存在转座子整合酶intTn。耐药基因组合ermB(+)mefE(-)和ermB(+)mef(+),占91.5%,两者均呈cMLSB耐药表型。ermB(-)mefE(+)占8.5%,耐药表型为M型。结论我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耐药以errnB介导的cMLS。耐药表型为主。转座子可能在本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和克隆播散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大环内酯抗生素 耐药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2003-2007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220株,采用三维试验筛选产8内酰胺酶(包括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应用多重PCR检测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质粒携带的AmpC耐药基因,应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染色体AmpC酶基因和oprD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检出40株产口内酰胺酶的菌株,其中产AmpC酶、ESBLs、金属酶(MBL)和未知酶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分别是62.5%(25/40)、20%(8/40)、7.5%(3/40)和10%(4/40)。25株产AmpC酶菌株均有不同程度AmpC酶基因表达量升高,其中,仅1株细菌携带DHA质粒型AmpC酶基因,12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减低,这些菌株均对亚胺培南耐药,13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正常,其中仅5株菌对亚胺培南耐药;7株菌(占产AmpC酶菌株的28%,不产金属酶)的酶粗提物能微弱水解IPM,这7株菌AmpC酶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升高,其中5株菌同时伴有oprD2基因表达量降低。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mpC酶可做弱水解亚胺培南,且其水解亚胺培南可能与AmpC酶产生量有一定关系;产AmpC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原因可能是细菌AmpC酶表达量增加和oprD2表达量减低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AMPC酶 OprD2蛋白 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了解2010-2014年上海市各区县医院139株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探讨福氏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环丙沙星E试验条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采用PCR法检测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拓扑异构酶IVC亚单位(parC)基因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同时对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S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变异基因aac(6′)-Ib-cr进行筛选。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福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都达到了90%以上,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到了40.3%,同时有30.2%菌株对头孢吡肟产生了耐药。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98.6%和97.8%。gyrA基因存在Ser83、Asp87和His2113个位点的突变,parC基因只检测到Ser801个位点的突变;共检测到9株qnrS和6株aac(6′)-Ib-cr喹诺酮耐药质粒。结论上海地区福氏志贺菌耐药情况严重。QRDR相关基因突变率高,Asp87的突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起着主导作用,而耐药质粒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 标签: 志贺菌 喹诺酮类 耐药基因
  • 简介:目的分析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2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VITEK-GNS药敏试验卡及Kirby-Bauer法。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共检出4618株细菌,革兰阳性菌1228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59.6%和89.2%;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SP)为64.4%,其中PRSP的发生率为48.9%,PISP为15.6%。革兰阴性杆菌3390株,其中肠杆菌科细菌2250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s株分别为64.8%、48.5%和38.2%,3种菌产ESBLs株对测试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株。检出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未发现对两者耐药的克雷伯菌属。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1108株,不动杆菌属耐药率较低的药物有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最低的是阿米卡星8.3%、头孢哌酮-舒巴坦11.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都显示较好的抗菌活性。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他啶、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大于50.0%。结论2009年我院细菌耐药性监测表明,临床分离菌对所测抗菌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医院应加强对药品的管理和监控,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细菌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耐药率 检出率
  • 简介:目的分析1株临床分离携有多重耐药基因盒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整合子进行检测及分型,用长片段PCR(Long—PCR)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并进行DNA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含有的耐药基因。同时应用PCR扩增金属酶基因和oprD2基因。结果该株铜绿假单胞菌PA27携带Ⅰ类整合子,其可变区大小为3.0kb,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经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BLAST),确定为一种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aac(6’)-Ⅱ-cm1A8-OXA-10,GenBank登录号为EU708817。oprD2基因检测阳性,未检出IMP-1、VIM-2和IMP-2型金属酶基因。结论该地区首次报道携带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的Ⅰ类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并携有多重耐药基因,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整合子 基因盒 多重耐药
  •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E)中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的MDR-PAE20株,采用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对2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进行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20株MDR-PAE菌中检出TEM、PER、DHA、OXA-10群等4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5%、20%、5%、20%,6株细菌检出1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均缺失(缺失率为100%)。结论本组20株MDR-PAE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携带率较低,该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与其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缺失有关,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可能与其外排泵的增强表达有关。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多药耐药 Β内酰胺酶 膜孔蛋白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oenix10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基因。结果4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armA基因阳性36株,阳性率78.3%,未检出rmtA、rmtB、rmtC、rmtD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全部敏感,对四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分别为13.0%、80.4%、91.3%、95.7%、95.7%,对其他测试药物耐药率100%。结论医院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已非常严重,携带armA基因是导致氨基糖苷类耐药的原因之一,延缓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已刻不容缓。

  • 标签: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16SRRNA甲基化酶 armA基因
  • 简介:目的了解2009年我院临床分离菌的耐药现状。方法采用MicroScanautoscan-4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采用K—B法进行ESBLs确证试验和金葡菌检测对苯唑西林耐药性。应用WHONET5.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本院共分离出细菌451株,居前3位的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35.7%)、铜绿假单胞菌(14.4%)和金葡菌(10.0%)。金葡菌中MRSA株占48.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分别占67.7%和58.5%,未发现耐亚胺培南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7.7%和48.3%。结论加强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十分必要。

  • 标签: 细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调查2008年我院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5043株临床分离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1551株,占30.8%,革兰阴性杆菌3492株,占69.2%。非ICU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克雷伯菌属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ICU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不动杆菌属、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在ICU、内科和外科的检出率分别为85.9%、57.7%和78.0%,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8.9%、69.8%和65.7%。除鹑鸡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外,未检出对其他糖肽类抗生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在〈14岁和≥15岁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4.8%和49.6%,而产ESBLs克雷伯菌属的检出率分别为87.7%和76.5%,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分离的不动杆菌属对所有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非ICU分离株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2/3以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最高活性。I临床分离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ICU分离株比非ICU分离株的耐药性严重,多重耐药菌株检出率高。

  • 标签: 耐药性监测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阴性杆菌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目的调查2008年湖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网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经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4272株临床分离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7936株,占32.7%,革兰阴性杆菌15314株,占63.1%,真菌1005株,占4.1%,厌氧菌18株。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克雷伯菌属和不动杆菌属。MRSA、MRCNS检出率分别为56.1%和79.3%。检出万古霉素天然耐药肠球菌(即母鸡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低于20%,检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3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分别为65.1%、44.7%和25.3%。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低于20%。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8%和8.0%。除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外,不动杆菌属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伯克霍尔德菌属对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9.3%和25.8,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1%和54.5%。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约占2/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最高抗菌活性。临床细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尤以不发酵糖菌上升明显。

  • 标签: 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阴性杆菌
  •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地区2009年14所医院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2009年版判断标准。结果37167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占30.0%,革兰阴性菌占70.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6.5%和72.2%。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671株肺炎链球菌中5株为脑膜炎患儿分离的肺炎链球菌,称为儿童株。非脑膜炎儿童患者分离的617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的检出率为68.4%(422/617),青霉素不敏感株(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分别为17.0%(105/617)和14.6%(90/617)。49株成人患者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均为PSSP,无青霉素不敏感株。发现7株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和1株粪肠球菌,前者均为vanA型耐药,后者为vanB型耐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60.2%、46.4%和15.4%。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5%和17.9%。不动杆菌属(含90.4%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7.8%和40.5%。新出现少数大肠埃希菌(0.04%,3/7049)和肠杆菌属细菌(0.3%,4/1459)的泛耐药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14.2%,505/3567)较2008年(5.9%,180/3069)明显上升。结论细菌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新出现少数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较往年又有较显著的增加。加强对泛耐药菌株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的研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为当务之急。

  • 标签: 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 药敏试验 泛耐药菌
  • 简介:目的了解2008年我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irby-Bauer法对我院2008年临床分离菌2538株进行药敏试验,WHONET5.4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456株(18.0%)、大肠埃希菌336株(13.2%)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18株(11.0%);革兰阳性球菌中,金葡菌280株(11.0%)、肠球菌属163株(6.4%)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42株(5.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β溶血性链球菌中未见青霉素耐药菌株。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株占15.4%。MRSA和MRCNS分别占金葡菌和CNS的76.7%(215/280)和69.0%(98/142)。发现5株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18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为52.7%,肺炎克雷伯菌为24.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已分别检出2.0%(9/456)和13.0%(17/131)的泛耐药菌株。结论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我院细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地区2008年14所医院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CLSI2008年版为判断标准。结果共收集临床分离菌3579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2.3%,革兰阴性菌占67.7%。4486株金葡菌中MRSA检出率为62.3%,202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中MRCNS检出率为77.0%。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616株肺炎链球菌中7株为脑膜炎肺炎链球菌,609株为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568株儿童患者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菌株(PSSP)占78.5%,青霉素中介株(PISP)和青霉素耐药株(PRSP)检出率分别为11.3%和10.2%。41株成人患者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均为PSSP,未发现青霉素不敏感株。检出3株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2株为VanA型。1株为VanB型。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58.9%、49.6%和15.8%。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8%和19.2%。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4%和28.3%。出现少数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现用抗菌药(除多黏菌素外)均耐药的泛耐药株。结论细菌耐药性仍呈上升趋势,出现少数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较往年有较显著的增加,应引起重视。

  • 标签: 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 药敏试验 泛耐药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