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处方点评在门诊中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研究时段为2021年11月到2022年11月,研究对象为院内门诊处方,共计2000张,对每张处方进行点评,观察并分析点评结果。结果:通过点评发现2000张处方中有80份不合格处方,其中包括诊断与用药不符10张(12.5%),用药量过小或者过大20张(25%),重复用药20张(25%),药物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20张(25%),滥用抗菌药物有10张(12.5%)。结论:门诊不合理处方主要包括诊断与用药不符、用药量过大或者过小、重复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滥用抗菌药物等情况,需要重视门诊处方点评工作,及时发现不合格处方,提升处方合理性。

  • 标签: 处方点评 门诊处方 不合格处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应用是否有效。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儿童保健门诊的100名儿童。分别对100名儿童进行护理,护理结束后,对比和分析两组儿童的相关指标,评判儿童及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并采用焦虑评分量表对儿童家属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在对100名儿童进行护理后,从结果来看能够明显的看到,接受了健康管理教育组的儿童家属无论是其满意度还是心理状态都要更优,且将数据的对比中,两组儿童的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健康管理教育 儿童保健门诊 效果探究 分析与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发热门诊护理工作中开展风险管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研究筛选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医院发热门诊接收的80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将病例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门诊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最终护理管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护理管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及就诊依从性均得到良好改善,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最终患者发热症状消退时间也明显缩短,患者与家属对此次护理管理满意度评分较高,两组数据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发热门诊护理管理中开展风险管理措施,可使发热门诊护理管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增强患者就诊期间的身心舒适度和配合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率。

  • 标签: 发热门诊 风险管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在精神科门诊中采用ABC分类管理法对其管理质量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本院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期间,随机挑选41名在本院精神科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对其采用ABC分类管理法,对比管理前后差错发生率以及患者依从度。结果:管理后差错发生率低于管理前,患者依从度管理后高于管理前(p

  • 标签: 精神科门诊 ABC分类管理法 管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舒适护理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具体效果。方法:该次研究从2021年1月开始,至2022年1月为止,通过电脑操作的方式,随机抽选上述时间段内我院妇产科门诊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入组成员,将其进行了两个组别的区分,分别为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共50例,以及使用舒适护理进行干预的观察组共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获得的满意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细节护理服务在门诊导诊护理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门诊导诊护理工作,其中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开展常规护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开展细节护理,分别于这两个阶段各选择30例门诊病例为研究目标(纳入常规组、细节组),就两组患者导诊护理满意度、导诊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对比。结果:细节组患者两组患者导诊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导诊护理服务质量各方面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服务在门诊导诊护理中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

  • 标签: 细节护理 门诊 导诊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PDCA循环管理干预应用于检验科门诊窗口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在检验科门诊窗口处挑选100例前来就诊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样本对象,所有样本均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内前来我院检验科门诊窗口处就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对上述100例患者进行平均划分,即50例患者纳入传统护理组,其余患者纳入PDCA护理组;对比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传统护理组的患者相比,PDCA护理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检验合格率明显更高,可见PDCA护理工作更能获得患者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的护理工作而言,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检验科门诊窗口的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能够提高其检验合格率,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较高。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干预 检验科 门诊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PDCA循环管理干预应用于检验科门诊窗口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在检验科门诊窗口处挑选100例前来就诊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样本对象,所有样本均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内前来我院检验科门诊窗口处就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对上述100例患者进行平均划分,即50例患者纳入传统护理组,其余患者纳入PDCA护理组;对比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传统护理组的患者相比,PDCA护理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检验合格率明显更高,可见PDCA护理工作更能获得患者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的护理工作而言,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检验科门诊窗口的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能够提高其检验合格率,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较高。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干预 检验科 门诊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ICC门诊维护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2月门诊PICC维护患者及2021年1-12月门诊PICC维护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前者采用常规管理方法为A组,后者采用风险管理方法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PICC知识知晓情况。结果:经管理干预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患者PICC知识知晓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在PICC门诊维护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PICC知识知晓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PICC门诊维护 风险管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ICC门诊维护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2月门诊PICC维护患者及2021年1-12月门诊PICC维护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前者采用常规管理方法为A组,后者采用风险管理方法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PICC知识知晓情况。结果:经管理干预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患者PICC知识知晓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在PICC门诊维护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PICC知识知晓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PICC门诊维护 风险管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发热门诊护理应急中实施4R危机管理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22年1月至10月期间我院发热门诊的186例患者,将其分组,n=93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4R危机管理,进行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较对照组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门诊护理应急中实施4R危机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可广泛应用。

  • 标签: 4R危机管理 发热门诊护理应急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小儿门诊护理中护患沟通艺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随机、双盲法对本院门诊在2020年3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进行分组,各 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患儿的护理工作,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对患儿采用护患沟通艺术进行护理工作,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依从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护理依从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通过应用护患沟通艺术进行小儿门诊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同时对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也有着重要帮助,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不断临床推广。

  • 标签: 小儿门诊护理 护患沟通艺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处方基本情况,便于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门诊处方质量。方法: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须知》等资料,共抽查我院2021年3-8月份门诊处方64718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抽查的64718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527张,不合格率0.81%。其中不规范处方20张,用药不适宜处方507张。结论:加强医院处方管理,加强医师和药学人员培训,保障用药安全。

  • 标签: 西药门诊 处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护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时应用PDCA循环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21年1月直至2021年12月截止,期间我院门诊部35例护理人员进行临床研究,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以时间为节点,于2021年1月-2021年6月进行常规护理管理,2021年7月-2021年12月进行PDCA循环管理,对比实施前、后门诊环境、理论知识、仪容仪表、技能操作、服务态度等指标。结果:经临床研究得出,35例护理人员实施PDCA循环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后门诊环境、理论知识、仪容仪表、技能操作、服务态度等指标明显优于实施前,组间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临床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门诊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技能操作、理论知识等护理技能,同时改善门诊环境、服务态度、仪容仪表等相关服务质量,能够显著提高病患满意度,提高医院整体水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PDCA 门诊 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服务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患沟通技巧对于减少门诊输液室护理纠纷发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输液室近一年来收治的110例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在此基础之上加强护患沟通技巧,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B组护理纠纷率低于A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P

  • 标签: 护患沟通技巧 门诊输液室 护理纠纷
  • 简介:摘要:具备感染危险的疾病类型相较于常规疾病而言在进行护理看护的过程中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方法,一旦出现护理方法不当的情况即有一定的可能性造成疾病的蔓延,而门诊在医院中位置极为特殊,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患者无需留院观察具备更强的流动性,因此门诊空间更容易受到感染源的污染,患者之间形成交叉性污染的可能性也更高。为防止门诊内污染问题,很多医院采取了全面护理的方式对具备一定感染危险的患者实现了全程监护管理,针对这一措施的有效性分析,以及这种方式如实确保有效性,我们进行了比较性分析。

  • 标签: 感染疾病 门诊护理 全面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神经内科门诊头晕的病因,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某医院神经内科门诊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80例眩晕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眩晕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临床资料,探讨眩晕的病因。结果:180例神经科门诊头晕患者中,120例(66.67%)伴有恶心和/或呕吐,69例(38.33%)伴有视觉旋转,32例(17.78%)伴有耳鸣、耳胀和听力损失,16例(8.89%)伴有头痛或视觉先兆,3例(1.67%)伴有颅神经和四肢瘫痪。具体病因方面,前庭周围性眩晕73例(40.56%),心理社会障碍性眩晕62例(34.4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眩晕28例(16.56%),前庭中枢性眩晕11例(6.11%),系统性疾病相关眩晕4例(2.22%),2例(1.11%)其他原因不明的眩晕。在性别方面,男性患者6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比例最高,占同性眩晕患者的63.24%;女性患者共112例,精神障碍性眩晕所占比例最高,占同性眩晕患者的36.61%。就年龄而言,60岁以上的人占45%,主要是前庭周围眩晕;30~59岁人群占38.33%,以精神障碍性眩晕为主;16~29岁人群占16.67%,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结论:前庭周围性眩晕是神经科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女性眩晕的发生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是头晕的主要人群。头晕的常见原因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中有所不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个体差异和对症治疗的原则。

  • 标签: 神经内科 门诊 头晕患者 病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有效沟通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从本院2020年9月-2021年2月收入的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9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有效沟通指导,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对比综合护理满意率:研究组综合满意47例(97.92%),对照组综合满意41例(85.42%),(p<0.05);对比综合护理有效率:研究组综合有效48例(100%),对照组综合有效44例(91.67%),(p<0.05);经过护理后研究组对象的负面情绪指标有显著改善,对比对照组结果更理想(p<0.05)。结论:有效沟通可提升门诊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护理结果理想,建议推广。

  • 标签: 有效沟通 门诊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大金额处方药品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统计大金额处方数量及开大金额处方的科室变化趋势。结果 大处方呈现月份下降趋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 坚持大金额处方分析有利于医院规范处方管理

  • 标签: 大金额处方 分析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