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0 个结果
  • 简介:道德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它最终应该内化为学生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一种精神,而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道德认识却难以实现这一升华。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融入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内需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写作探索、亲身经历中自主地去发掘,自主地去构建科学道德认知,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创设扎实基础。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人物形象 俄罗斯 人生价值观
  • 简介:当前对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研究主要囿于其文本形式结构与理解。按照巴赫金对话论观点,多模态警示语意义建构不仅仅是图形、色彩、文字等不同符号系统之间在形式布局上结构重组。更是一个复杂的人文艺术建构过程。本文首先挖掘警示语语义内涵,然后在对话指引下,以特殊商品——香烟盒上警示语为例,讨论多模态商品警示语赖以存在诸多结构材料(逻辑、语言、图像、颜色等)在社会、历史、文化、文学等历时与共时语境中所形成诸多所指意义(或声音与涵义)对警示语艺术建构启示与影响。

  • 标签: 警示语 图文型 多模态 巴赫金 对话性
  • 简介:本文从符号学理论和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入手,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在短篇小说《坟》中采用时空体形式以及女性成长叙事。该小说描述是九岁米兰达和哥哥在家族坟地探宝埋兔一段童年往事,见证米兰达成长只有两段时间,两个场景。通过两个时间段、二十年时间跨度和时间向度“过去”,叙事主体勾勒了人物符号自我建立过程;通过两个关联场景塑造和空间转换,叙事主体展现了人物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体现成长空间。作者通过独特时空体试图传达正是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存意义探寻和自我身份认知。

  • 标签: 波特《坟》女性成长叙事 符号自我 时空体 巴赫金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小说之一。不同时期美国学者从不同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叙述者。既然不同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文化符号学是以洛特曼为领军人物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核心理论;该理论研究呈现了洛特曼从符号走向符号域(semiosphere,又译为符号圈)逻辑思维线索:"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域"。该逻辑思维线索包含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符号是最基本因素,符号构成文本,文本构成文化,而文化构成符号域。[1](30-34)本期"符号学"栏目刊出四篇文章,以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分别对关涉上述基本范畴语言意识、艺术本文、象征符号、符号情境等展开研究。

  • 标签: 情境文化 意识艺术 文化符号学
  • 简介:乌斯宾斯基与洛特曼是莫斯科一塔尔图符号学派最为重要两个代表人物,乌斯宾斯基是莫斯科最杰出代表,洛特曼是塔尔图最核心的人物。“如果莫斯科代表是在某种程度上研究文学理论语言学家,那么,塔尔图代表则是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语言学文学理论家。”

  • 标签: 符号学理论 洛特曼 文学理论家 颠倒 视点 代表人物
  • 简介: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人类文明史册辉煌一页。如何科学地撰写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课题。最近我读到了李辉凡、张捷同志合著《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感触颇多。运用科学文学史观回顾过去,描述20世纪俄罗斯文学版图,是本书最大特点。20世纪俄国...

  • 标签: 书评 李辉凡 张捷 <<20世纪俄罗斯文学>>
  • 简介:俄国形式主义以词语为突破口形式主义研究倡导科学、理性精神,彰显“文学”、“陌生化”、“诗学任务”、“文学系列”等概念及其内涵,这一做法直接导致这一流派对文学独立、自律关注,同时赋予文学研究以自足地位,在将文学从文化、政治、社会等附庸中解放出来同时挺立了文学研究独立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诗学的任务” 文学独立性
  • 简介:果戈理小说创作经历了从乌克兰“乡村夜话”到俄罗斯“都市神话”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示了他本人生活轨迹变化,也表现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俄罗斯乡村与城市急徐悬殊发展过程,暗示或明示出了俄罗斯国家在现代进程中欠发达。最后,果戈理在基督教救赎中找到了对俄国现代问题解决途经。本文将通过对果戈理主要小说梳理,追踪其创作上述特质。

  • 标签: 果戈理 现代性叙事 乡村 城市 救赎
  • 简介:苏联文化符号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渊源,都有共同语言观和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开放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 文化符号学 开放性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作用得以显现,译者主体性得到一定认同,主体间“对话”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对文化传播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对话”是巴赫金理论一个核心术语,其理论意义并不局限于小说,在很多戏剧作品中也有体现。本文以2011年度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目《克莱伯恩公园》为例,对其中所包含剧本、时空、角色三个层面的“对话”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剧所表现的当下美国种族问题真相。

  • 标签: 对话性 剧本 时空 角色 种族主义
  • 简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弗隆斯基母马佛洛佛洛在多个方面相似。这其实反映了托尔斯泰宗教观转变:他从一个彻底异教徒转变成为一个所谓“基督徒”,但他却始终未能洞悉基督教中灵与肉神圣合一奥秘。

  • 标签: 安娜 合一 相似性 动物性 象征 神性
  • 简介:俄罗斯著名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1992至1994.年间发表了一本“关于士兵长篇小说”。小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鬼坑》和第二部《滩头阵地》分剐于1992年和1994年发表于《新世界》杂志10-12期。作者因此于1997年被授予俄罗斯国家奖金。作者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重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局部情景。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形象、主题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都作了大胆突破,对战争进行了“另外一种描写”。这部讲述“自己战争”小说发表后在批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 标签: 《该诅咒的和该杀死的》 小说故事 维·阿斯塔菲耶夫 文学作品 俄罗斯
  • 简介:高尔基写成于1917-1918年政论文集《不合时宜思想》,近年来受到评论界关注。笔者于1997年也写过文章,剖析了这部作品观点偏颇。高尔基这组政论文,副标题是“关于革命与文化札记”。但从行文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写作目的与其说是想突出文化重要,倒不如说欲强调革命不重要。高尔基关于文化重要论述,有一定价值;

  • 标签: 高尔基 《不合时宜的思想》 文学评论 俄罗斯
  • 简介:<正>献给米哈依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库兹明倚着树干,保姆在一株古老桑树下睡足了.当一团巨大淡紫色云自大路尽头腾起,迫使在草丛中热烈吱叫蝈蝈闭了口,当兵营中鼓也歇息了不再让人心跳,大地眼睛便逐渐暗淡下来,世上也不再有生活了."走,走!"一个疯癫牧女用一片豁唇大声地喊叫,她由一头年青小公牛开路,拖着一只伤腿,闪电般地挥着一支野树枝条,在花园另一端一片垃圾云中出现,野性就

  • 标签: 栅栏 名字 火车 天空 朋友 丈夫
  • 简介:<正>就是她!就是她!“啊,我找了你多久啊!”他真想喊出声来。但他只伫立在一旁,凝神注视着她。他谛听着自己心弦颤动,切实地感觉到心中产生了灵感。娇柔秀丽脸蛋多么迷人;穿着剪裁得体、做工精细制服,身段格外窃窕……“不知这位女神声音怎样,”他边想过

  • 标签: 柜台 灵感 女主角 颤动 注视 凝神
  • 简介:<正>窗外一片漆黑。黑得难以辨别究竟已经是早晨,或者仍然是黑夜。夏天我已习惯早起,所以直到现在,虽然已是十月底,天也亮得迟了,我还是很早就醒。在夜光表表盘上我清楚地看到指针指着六点钟。夏天我总是在这个时候醒来。那时六点钟天色已经大亮,太阳已经升起,离开了那个远方山岗圆形岗顶。虽然凉意袭人,但心里却感到一分钟比一分钟更加腧快。有生命万物——鸟儿,花儿和蝴蝶都

  • 标签: 蝴蝶 天空 妻子 心情 梅花 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