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视觉诗是由人创造的自发性冲动和审美的需要带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改变约定俗成的诗的形式,背离常规的表达方式,它将诗与图像相结合,将文字与其它艺术符号通过构思的排列组合来呈现和加深对诗歌意蕴的解读,通过其外在图像来增加诗歌的张力,即“视觉诗是一种以文字创造视觉形象的艺术,是跨艺术门类的实践,是诗歌与绘画合一的特殊文学现象。”

  • 标签: 视觉诗 自由 艺术形式 文字创造 约定俗成 排列组合
  • 简介:很多人追求词,华丽的或奇巧的,这就像追求茶壶造型,却忽略了沸水泡茶的万千滋味。而所有微妙的滋味都是瞬息幻化、变动不居、不可拘禁的心魂之韵。

  • 标签: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语言和字的魔方》
  • 简介:一百二十七年前,恩格斯在《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的墓前发表演说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存,《国际歌》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共同语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凭借这种语苦找到同志和朋友。其实,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 标签: 共同语言 文学 《国际歌》 词作者 恩格斯
  • 简介:随着互联网的进步,网络交际的日益频繁,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是适应网络媒体的言语交际方式。语言不是静止的。尤其是网络语言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而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虽然网络语言大部分被我们熟悉和理解,但总的来说这一道特有的语言文化景观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界定的方法。

  • 标签: 网络语言 给力 影响
  •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才华横溢又颇受争议的美国文学家之一。他一生命运多舛,英年早逝。他在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文坛享有盛名。在小说界,评论家尊称他为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大师和恐怖小说之父。作为一位具有创造力的诗人,他为世人留下了四部诗歌集——《帖木儿及其他诗》(1827)、

  • 标签: 诗歌集 语言特色 侦探小说 文学评论 恐怖小说 科幻小说
  • 简介: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增强语言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它的有效运用在赵本山的小品中得到充分展现。本文通过分析"赵氏小品"的语料,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尝试分析"赵氏小品"言语表达的修辞策略,讨论其表现手法与具体效果。

  • 标签: 赵氏小品 语言学 修辞策略
  • 简介:语言是一部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突出小说独特性的一大重要元素,独特的语言艺术可以使作者和其他作家独立、区分开来,增强小说的艺术魅力,能够更加吸引读者。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美国小说家,其作品的文学语言非常别具一格,简洁凝练、发人深省,在朴实中又透露出经典,耐人寻味,给后世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为了能够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掌握文学语言,为我国小说的语言创造和提高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探讨分析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深入理解、体会海明威小说的深刻内涵。

  • 标签: 海明威 小说 语言艺术 特点探究
  • 简介:<正>一、语言风格(一)深刻独白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对于独白这种语体风格的青睐是显而易见的。据统计,《哈姆雷特》全剧共有独白十二处,其中哈姆雷特占据八处,有二百余行。独白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拉近他与观众的距离。剧情发展之初,哈姆雷特的父亲神秘地去世,母亲迅速改嫁给父亲的弟弟、新的国王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内心被深深地激荡着,高尚的修养和一直

  • 标签: 《哈姆雷特》 语言风格 创作特色 语体风格 克劳狄斯 奥菲丽娅
  • 简介:语言是人们按一定规则进行思维、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载体。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使用规范、准确、精炼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听课状态。在音乐教学中,除音乐本身具有的音响语言功能外,教师语言艺术化更能突出音乐教学的美学特征。综观现在的音乐教学,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们在教学观念、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也越来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有的老师却不太重视,这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音乐教师,在花大力气研究教学的同时,一定别忘了对教学语言的研究。

  • 标签: 小学音乐 教学 语言艺术
  • 简介: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启迪心灵、发人深思的影片,不仅是因为幽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刻画、典型的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斟酌得当的语言特色。本文就语言特色这一视角对电影《阿甘正传》进行评析。

  • 标签: 《阿甘正传》 语言特色 电影 人物刻画 影片
  • 简介: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人们审美意识的不同导致了艺术创作的形式语言差异。在西方艺术史中,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对艺术视觉形态本身的追求与探索。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通过对视觉形象要素的整理,通过视觉的形态语言把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对生活的体验经验给予形象化的表达,并通过艺术家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完成对艺术思想的传达。

  • 标签: 艺术创作 形式语言
  • 简介:在诗人眼里,万物皆有其语言,它们或仗诗而言或借事而语,诗人就是其间的信号转换仪。构成这个大世界的每种细小分子,都蕴含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自然规律,所以,小的事物也可以引述出大情怀。在诗人燕窝这里,各种事物都获得了言说的机会,她的诗就像一个万物总动员,它们聚集在燕窝的诗国里跃动喧哗,各自发出自己有别于他者的声音。

  • 标签: 语言转换 诗人 万物 以小见大 自然规律 事物
  • 简介:《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期英国著名的诗人、艺术家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杰出的、震撼人心的长篇悲剧小说,该作品是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和瑰宝。《德伯家的苔丝》讲述的是美丽的农村姑娘苔丝在追求理想人生的过程中所遭受的严重打击的悲剧故事,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群体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悲惨,也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道德、婚姻的虚伪。

  • 标签: 《德伯家的苔丝》 语言特色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资本主义社会 19世纪末期 悲剧小说
  • 简介:<正>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模糊性,理论上的模糊语言认为,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而语言中的词汇是有限的,当我们用有限的语言来描述无限的世界时就会运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并是一种语言缺陷,而是一种必要性的语言。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也具有大量的模糊性的表达,或者是选取一种含蓄的表达,但是模糊语言在英语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没有在汉语中明显,所以,英语和汉语中的模糊语言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一部卓越的翻译作品可以为

  • 标签: 叶芝 袁可嘉 语言翻译 傅浩 交际语境 语境顺应
  • 简介:1诗而无诗,无诗而诗。2诗于我何用?我于诗何用?回答第一个问题,只一个“观”字。内观,观心;外观,观物。观心,为省;观物,为悟。诗歌者,省悟也。第二个问题,则关系诗歌生态。我于诗不过是多样性存在,自然存在。为禾,为稗,皆是自然之必要。

  • 标签: 语言 域限 情怀 自然存在 诗歌 “观”
  • 简介:欧·亨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创作的一些著名的短篇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爱的牺牲》《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获得了世界许多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构思独特,语言幽默诙谐,结尾常常出人意料。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读者既能够获得审美的愉悦,又能够从中引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欧·亨利的部分短篇小说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从而总结出欧·亨利短篇小说语言上的一些特点。

  • 标签: 欧·亨利 短篇小说 艺术特色 幽默
  • 简介:在如今的外语习得过程中,尤其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但这些理论不可置否的出现了表面化现象。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在此阶段我们学习了一些二语习得理论:文化适应理论,顺应理论,话语理论,监控理论,变异与应变能力模式,普遍语法假设,神经功能理论。此文针对在本土化,半本土话阶段中,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休克现象进行分析以及针对这种现象,简单的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 标签: 英语学习过程 休克 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 习得过程 适应理论
  • 简介:一、好作家必须承担难度写作张莉:你曾经被陈晓明老师命名为“晚生代”或者新生代,也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你属于先锋文学。晚生代、先锋文学一度是你的标签。施战军老师在你的印象记里说,当年有人说你是乐团演奏中的首席小提琴,但在他看来,你越采越像个独奏者。没有乐队指挥,也没有轰鸣作响的协奏衬托,一个人就是一个乐队。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 标签: 毕飞宇 对话 面包 语言 先锋文学 乐队指挥
  • 简介:物象是中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自古即有“月”寄寓思乡、圆满之情;“云”表达游子、漂泊之感;而“岁寒三友”(梅、竹、松)则是坚强与高洁之意,此类物象在传统诗歌中比比皆是。大量的客观物象在文化历史的承袭过程中成为诗人潜意识中跃动的诗歌因子。同时,客观物象本身承载着人类丰厚的历史文化符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历代诗人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在人与物的对话中

  • 标签: 客观物象 诗歌创作 文化历史 语言特征 文本 简论
  • 简介: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肇端于陕西大学堂“中学门”与“西学门”辖属之“文语科”,历经百年,不断壮大。著名学者黎锦熙、罗常培、曹靖华、张西堂、傅庚生、郝御风、单演义、杨春霖等为本学科发展奠基。知名学者何西来、王富仁、党圣元、罗钢,著名诗人雷抒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迟子建,“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万武义,著名编剧张子良、著名导演黄建新等毕业于本学科。本学科被誉为“唐代文学研究重镇”“作家摇篮”。

  • 标签: 学科简介 西北大学 中国语言 语言文学 “茅盾文学奖”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