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延长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浙江省新华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26例,患者入院后即刻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QRS时限进行分组,分为QRS时限≤120 ms组157例、QRS时限>120 ms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出院6个月MACE发生率;比较MACE发生患者与未发生MACE患者入院QRS时限,并采用ROC曲线分析QRS时限对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QRS时限>120 ms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37.49±4.03)%,明显低于QRS时限≤120 ms组的(44.37±4.92)%(t=10.205,P<0.05);QRS时限>120 ms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9.03±3.15)m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47.38±16.28)g/m2、血清NT-proBNP(1 097.59±216.49)ng/L,均显著高于QRS时限≤120 ms组的(56.39±3.97)mm、(138.96±15.36)g/m2及(825.36±185.36)ng/L(t=4.887、3.726、9.649,均P<0.05)。QRS时限>120 ms组MACE发生率为53.62%(37/69),明显高于QRS时限≤120 ms组的20.38%(32/157)(χ2=24.973,P<0.05)。QRS时限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16,P<0.05),与LVEDD、LVMI及血清NT-proBNP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62、0.405、0.378,均P<0.05)。发生MACE患者入院QRS时限为(137.64±21.05)ms,明显长于无MACE患者的(112.65±19.85)ms(t=8.556,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QRS时限对MACE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52。结论QRS时限与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NT-proBNP水平密切相关,QRS时限延长对患者MACE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监测指标。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QRS波时限延长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心脏不良事件 每搏输出量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左心室质量指数 N末端脑钠肽前体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转铁蛋白(TF)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QRS时限、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CHD发生的影响因素及血清Hcy、TF诊断CHD的价值,并分析血清Hcy、TF水平与NYHA分级、QRS时限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Hcy、TF水平及QRS时限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cy、TF水平及QRS时限、NYHA分级是影响CHD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Hcy、TF联合诊断CHD的AUC(0.855)>Hcy(0.775)>TF(0.757),灵敏度为76.47%,特异度为82.67%;观察组NYHA分级Ⅲ级者血清Hcy、TF水平高于Ⅰ级、Ⅱ级者(P<0.05);观察组QRS时限≥110 ms者血清Hcy、TF水平高于<110 ms者(P<0.05);血清Hcy、TF水平与NYHA分级、QRS时限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Hcy、TF与CHD患者NYHA分级、QRS时限均呈正相关,可为临床评估心功能、判断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提供循证指导。

  • 标签: 冠心病 同型半胱氨酸 转铁蛋白 QRS波时限 NYHA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转铁蛋白(TF)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QRS时限、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CHD发生的影响因素及血清Hcy、TF诊断CHD的价值,并分析血清Hcy、TF水平与NYHA分级、QRS时限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Hcy、TF水平及QRS时限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cy、TF水平及QRS时限、NYHA分级是影响CHD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Hcy、TF联合诊断CHD的AUC(0.855)>Hcy(0.775)>TF(0.757),灵敏度为76.47%,特异度为82.67%;观察组NYHA分级Ⅲ级者血清Hcy、TF水平高于Ⅰ级、Ⅱ级者(P<0.05);观察组QRS时限≥110 ms者血清Hcy、TF水平高于<110 ms者(P<0.05);血清Hcy、TF水平与NYHA分级、QRS时限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Hcy、TF与CHD患者NYHA分级、QRS时限均呈正相关,可为临床评估心功能、判断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提供循证指导。

  • 标签: 冠心病 同型半胱氨酸 转铁蛋白 QRS波时限 NYHA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湖南省脑科医院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分为时限正常组(≤110 ms,NG组)和时限延长组(>110 ms,EG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病理参数间的差异,分析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急性心肌梗死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组患者134例,EG组73例,NG组61例。EG组血浆中N-末端脑钠肽前体(N-proBNP)水平显著高于NG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NG组(P<0.05),且EG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血浆中的N-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981,P<0.001),与LVEF呈负相关(r=-0.979,P<0.001)。EG组Killip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占比少于NG组(P<0.05),Ⅱ级与Ⅲ级患者占比明显多于NG组(P<0.05),两组中Ⅳ级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组患者恶性心血管事件(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死亡、再梗死率及总发生率)发生率明显高于NG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血浆N-proBNP升高、LVEF下降、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高Killip心功能分级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EG患者较NG患者心功能更差,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

  • 标签: 心肌梗死 QRS波群时限 心功能 心血管事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湖南省脑科医院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分为时限正常组(≤110 ms,NG组)和时限延长组(>110 ms,EG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病理参数间的差异,分析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急性心肌梗死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组患者134例,EG组73例,NG组61例。EG组血浆中N-末端脑钠肽前体(N-proBNP)水平显著高于NG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NG组(P<0.05),且EG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血浆中的N-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981,P<0.001),与LVEF呈负相关(r=-0.979,P<0.001)。EG组Killip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占比少于NG组(P<0.05),Ⅱ级与Ⅲ级患者占比明显多于NG组(P<0.05),两组中Ⅳ级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组患者恶性心血管事件(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死亡、再梗死率及总发生率)发生率明显高于NG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血浆N-proBNP升高、LVEF下降、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高Killip心功能分级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EG患者较NG患者心功能更差,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

  • 标签: 心肌梗死 QRS波群时限 心功能 心血管事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丹东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5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测,记录QRS时限,并根据QRS时限将354例患者分为QRS时限≤120 ms组(n=226)与QRS时限>120 ms组(n=128),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同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MACE将其分为MACE组(n=110)和非MACE组(n=244),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脏超声指标、心电图、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QRS时限与心功能指标及NT-proBNP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RS时限与MACE的相关性。结果QRS时限>120 ms组患者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水平、NT-proBNP水平及MACE总发生率明显高于QRS时限≤120 m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QRS时限≤120 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及非MACE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基础疾病、治疗药物、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Scr、血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的SBP、DBP、LVMI、尿酸、NT-proBNP、FPG、QRS时限、校正QT间期(QTcd)明显高于非MACE组,LVEF明显低于非M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QRS时限与LVEF呈负相关(r=-0.296,P<0.05),与LVMI、LVEDD、NT-proBNP呈正相关(r=0.261,0.302,0.35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QRS时限延长可能是诱发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电图QRS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及近期MACE发生情况密切相关,QRS时限延长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时限的监测,以及时评估患者的预后,并适当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有效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利钠肽,脑 心电描记术 QRS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QRS延长与心肌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经确诊为冠心病患者90例,根据QRS波长是否延长分为延长组(n=52)和非延长组(n=38),分析QRS延长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延长组和非延长组患者的心肌损伤指标CTnI、CK-MB、Myo及两组患者心脏功能LVEF、LVFS、LVEDd水平,分析延长时间与心肌损伤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QRS延长组血清CTnI、CK-MB和Myo指标均高于非延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S延长组LVEF和LVFS的水平低于非延长组,LVEDd高于非延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S延长水平与血清CTnI、CK-MB和Myo指标呈正相关(P<0.05),与LVEF和LVFS的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LVEDd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STEMI患者心电图QRS延长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监测ECG的QRS波群有助于评估STEMI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

  • 标签: 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QRS 延长 心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程时限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阴道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的分娩资料,依据第一产程时长分为两组:第一产程≥8 h为观察组,第一产程<8 h为对照组,采取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 552例。根据第一产程时长,将观察组分为4个亚组:8~12 h组(8 h≤第一产程<12 h)、12~16 h组(12 h≤第一产程<16 h)、16~20 h组(16 h≤第一产程<20 h)、≥20 h组(第一产程≥20 h)。根据有无产程干预将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分为无产程干预观察组、无产程干预对照组、有产程干预观察组、有产程干预对照组。整理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的产程时限及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结果观察组及其各亚组的第二产程时长、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对照组(中位数分别为: 观察组0.8、13.3 h, 对照组0.6、5.1 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及16~20 h组、≥20 h组的产后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0%(124/1 552)、14.3%(41/287)、14.1%(12/85)、4.6%(72/1 5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无论是否有产程干预,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长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相应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有产程干预者的第一产程时长、第二产程时长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无产程干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有产程干预观察组的产后出血率高于无产程干预观察组[分别为8.7%(110/1 263)、4.8%(14/2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第一产程时长增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增加;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密切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第二产程时长随第一产程时长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第一产程时长的增加,产程干预率升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也升高,产程干预可作为临床上的警示,过多的产程干预预示着更高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

  • 标签: 产程,第一 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 时间因素 分娩,产道
  • 简介:AbstractBackground: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is a critical and unique subgroup of coronary lesion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lvester QRS score and 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GE-CMRI) in quantifying myocardial scarring to provide a simple and feasible method for treating CTO.Methods:The medical records of 134 patients with absolute CTO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between May 1, 2014 and December 30,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ll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CTO location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CTO, left artery descending [LAD] CTO, left circumflex [LCX] CTO, and multivessel CTO groups). The degree of myocardial scarring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Selvester QRS score and using the LGE-CMRI.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t least 12 months.Results:Among the 62 CTO patients, 55 had occlusion of a single vessel and seven had occlusion of multiple vessels, of which 27 (43.55%) were in the RCA CTO group, 16 (25.81%) in the LAD CTO group, 12 (19.35%) in the LCX CTO group, and 7 (11.29%) in the multivessel CTO group.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for the QRS score tha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myocardial scarring was 0.806, with a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94.7% and 42.1%, respectively. The Selvester QRS score and LGE-CMRI measures of scar size were correlated in the RCA CTO, LCX CTO, and multivessel CTO groups (r = 0.466, 0.593, and 0.775,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Selvester QRS score was feasible for detecting myocardial scarring in patients with CTO.

  • 标签: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yocardial scar Selvester QRS score
  • 简介:摘要小腿延长术已有百余年历史,早期因延长装置及技术条件不成熟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Ilizarov技术的出现使肢体延长术成为一种可控的手术,肢体延长术基于"Ilizarov效应",通过对活体组织进行缓慢、稳定、持续的牵拉实现组织再生,骨与软组织的再生延长结果与儿童肢体发育相似。目前小腿延长术以经典Ilizarov外固定器为主,中国化Ilizarov小腿外固定延长器和小腿跟腱弹性同步延长外固定架是国内应用代表,其他延长方案包括计算机辅助六轴外固定架、髓内钉辅助外固定架延长延长后植入髓内钉以及国内尚未开展的单纯髓内钉延长系统。胫骨平台下5~6 cm处为截骨平面的经皮横断截骨术是目前国内最多应用的截骨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骨膜和髓内血运。超过4 cm的延长推荐小腿跟腱弹性同步延长支架,需要跟骨穿针固定。术后遵循张力-应力法则缓慢牵伸延长,根据固定性刚度动态调整原则逐步拆除延长器,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本文以某生产矿井为例,通过研究回采煤量可采期,分析如何延长回采煤量可采期,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在努力提高回采率、积极探索新工艺、缩短回采准备期、延长盘区服务期、分析巷道选设备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对矿井中长期接续规划,提高资源回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回采煤量可采期 回采率 新工艺 回采准备期 盘区服务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与心功能的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CHF患者382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2组:心功能Ⅱ级组(126例)和心功能Ⅲ-Ⅳ级组(256例)。另外选取心功能正常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时及出院时均检查心电图,记录QRS-T夹角并全部随访3个月。结果心功能Ⅲ-Ⅳ级组的病例QRS-T夹角水平(91.86°±20.68°)明显大于心功能Ⅱ级组(65.22°±18.07°)及对照组(18.93°±12.60°),经过改善心功能治疗后,心功能Ⅲ-Ⅳ级组QRS-T夹角水平(71.92°±15.03°)及心功能Ⅱ级组夹角水平(48.08°±13.72°)明显减少。QRS-T夹角小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CHF患者的QRS-T夹角水平与心功能的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水平有助于判断CHF患者的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及评估患者预后。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QRS-T夹角 心功能 预后
  • 作者: 秦泗河 臧建成 Dror· Paley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骨科;民政部康复辅具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老年功能障碍康复辅助技术重点实验室 100176 ,Paley Orthopedic and Spine Institute,West Palm Beach, Florida,USA
  • 简介:摘要Ilizarov技术催生了骨再生和肢体延长,是20世纪骨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进化论、系统控制论、再生医学、人工智能、3D打印等参入临床,突破了既往骨科的范畴,从头颅、脊柱、骨盆、手指、足趾以及神经性溃疡,缺血性坏疽等几乎都能实施再生、修复与重建,进一步证明了生物力可激发人体组织自我修复的潜能。本文追溯了肢体延长术100多年的历史,阐述了最初的截骨、延长理念和Ilizarov技术、牵拉成骨技术以及牵拉成组织技术等重要的生物学理论及其在前苏联,欧洲,北美等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介绍了从Wagner、Bastiani、Orthofix、Ilizarov外固定器到全髓内骨骼延长钉等手术器械的优势、劣势和改良;展示了牵拉成组织技术跨越多学科、不同组织再生重建的临床应用。在肢体延长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以及各国学术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肢体延长起源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Ilizarov技术前期即骨外固定自主研发和肢体弹性延展延长期、Ilizarov牵拉成骨延长技术期、后Ilizarov技术时代以及应力调控主导下的肢体再生延长与重建期,目前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 标签: 骨延长术 骨重建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生成,牵张
  • 简介:摘要该研究旨在评价腹腔复苏对烧伤合并失血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模型制作:将C57BL/6J小鼠背部于90 ℃水浴中浸浴7 s造成30%TBSAⅢ度烫伤,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腹膜透析液或不补液,然后通过股动脉放血将平均动脉压降至25 mm Hg(1 mmHg=0.133 kPa)并维持30 min,随后在15 min内通过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或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将收缩压恢复至80 mm Hg。上述复苏方案包括不补液联合乳酸林格液、不补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生理盐水联合乳酸林格液、生理盐水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腹膜透析液联合乳酸林格液、腹膜透析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结果显示,不补液联合乳酸林格液复苏的烫伤小鼠和不补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1∶1混合液复苏的烫伤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7、2.08 h。烫伤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腹膜透析液可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时间。生理盐水或腹膜透析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1∶1混合液复苏的烫伤小鼠液体需求量少于其他方案复苏烫伤小鼠。与腹腔注射腹膜透析液相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烫伤小鼠的TNF-α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水平较低,IL-10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较高,并能延缓急性肺损伤的进展。

  • 标签:
  • 作者: 赵力挽 尹世全 杨一博 王黎明 杨剑 郑舒文 金晶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医务处,北京 100021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案室,北京 100021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 033例住院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全部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第80百分位数为界值,将患者分为术后住院时间正常组(1 532例)和延长组(50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组中,有41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腹腔感染69例(13.77%),胸腔积液60例(11.98%),吻合口漏43例(8.58%),切口愈合不良34例(6.79%),出血25例(4.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1.348,P=0.013)、手术方式(OR=2.712,P<0.001)、切除范围(OR=2.035,P<0.001)、切口愈合等级(OR=4.867,P<0.001)和围术期输血(OR=1.711,P<0.001)是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最常见并发症是腹腔感染。年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切口愈合等级和围术期输血是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术后住院时间 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狭窄>70%的心绞痛患者心电图QRS碎裂波出现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30例冠状动脉狭窄>70%的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存在心电图QRS碎裂波者为观察组(70例),无心电图QRS碎裂波者为对照组(160例)。观察两组临床资料、心电参数和超声结果,分析上述指标与QRS碎裂波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年龄、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QRS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房内径(RAD)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FPG、QRS时限、LVEDD、LVEF、RAD与QRS碎裂波呈正相关(P<0.05),而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与QRS碎裂波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FPG水平升高、QRS时限延长、LVEDD增加、LVEF降低是冠状动脉狭窄>70%的心绞痛患者心电图QRS碎裂波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大、FPG水平升高、QRS时限延长、LVEDD增加、LVEF降低是冠状动脉狭窄>70%的心绞痛患者出现心电图QRS碎裂波的重要危险因素,相关人群应引起重视并加强行为干预和临床治疗。

  • 标签: 心绞痛 冠状动脉狭窄 QRS碎裂波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延长与扩张症(IADE)亦称扩张性脑动脉病,表现为一支或者多支颅内动脉长度和直径增加,受累的动脉明显扩张延长,甚至蜿蜒迂曲。IADE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主要依据颅内动脉的直径及弯曲度。IADE可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积水、出血性卒中等。文中就IADE的概念、诊断标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卒中 颅内动脉延长与扩张
  • 作者: 臧建成 秦泗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730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骨科,民政部康复辅具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76,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骨科,民政部康复辅具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76
  • 简介:摘要在下肢不等长矫形和侏儒症患者增高方面,下肢延长尤以股骨延长、胫骨延长技术最为常用和有效,但在临床上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其原因可能与以下两点有关:①国内卫生和医学教育系统缺乏肢体延长亚学科建制,各大医院骨科极少有设立"肢体延长与重建"专科,学术与临床难以正确引领;②下肢延长与重建是个系统工程、整合学科,现代肢体延长技术具有自己的理论原则、医疗模式与医疗流程,不能完全应用经典骨科医疗范式指导。有学者将下肢延长的并发症按局部、全身,即刻、早期和晚期划分,或以感染和非感染分类,或按程度分为问题、障碍、并发症等,秦泗河提出将并发症按性质划分为软组织性、关节性、骨性、感染性和复合性五大类。这种分类方法能体现不同类型的特点,反应出层层递进的关系,便于记录、区分、强调和规避。下肢延长的不同时期可发生不同性质的并发症,不同性质的并发症可单独发生,也可以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亦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这就要求任何从事肢体延长的手术医生必须有坚实的矫形外科基础,能快速识别和有效处理各种并发症;下肢延长过程中患者应充分理解和执行整个医疗流程风险管控的每个环节要点,共同规避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髓内钉辅助延长技术进行儿童股骨大段延长,评估其可行性,并对比同期矫正和分期手术的技术要点,明确此技术在儿童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4年7月7日至2018年1月16日共规划完成逆行髓内钉辅助延长手术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13.10±2.18)岁。所有患儿延长截骨点均位于股骨远端干骺端,初诊至末次随访记录内容包括:性别、出生日期、不等长病因及治疗史、术时年龄、延长长度、带架时间、延长段愈合时间、屈膝角度、并发症等。比较同期延长和分期矫正的愈合时间,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疗策略。结果10例患儿患肢平均延长(7.07±1.01)cm,中位带架时间为8.5(4,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34,5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愈合,并全部恢复正常行走功能,无延长后骨折发生。同期矫正与分期手术间在愈合速度为[(1.70±1.10)月/cm vs.(1.16±0.54)月/cm],膝关节功能(136.67°±20.82° vs. 125.71°±26.37°)和并发症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架辅助逆行髓内钉技术进行股骨延长治疗儿童股骨短缩畸形是可行的,是股骨延长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较轻的角度畸形和延长手术可同期进行;干骺端截骨延长成骨质量更佳,可有效减少带架时间;内生软骨瘤患儿的病变区延长是安全的。

  • 标签: 骨延长术 内固定器 外固定器 儿童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儿童股骨大段延长病例,比较髓内钉辅助延长技术和钢板辅助延长技术在治疗成本和治疗效果上的差异;在钢板辅助技术中对是否拆架同期立即钢板固定进行对比研究,以分析该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方法自2014年1月7日至2018年9月10日共规划完成辅助延长手术21例,男12例,女9例;手术年龄(12.43±3.12)岁(范围6~18岁)。行髓内钉辅助延长手术者10例,钢板辅助延长者11例。钢板组中,拆架同期固定5例,非同期固定6例。在髓内钉组和钢板组间,以及钢板组内同期和非同期两亚组,比较系列手术总时长、总出血量、延长段愈合速度、并发症、术后功能等指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疗策略。结果髓内钉组延长长度为7.10(6.63,7.70)cm,钢板组为6.00(5.00,8.00)cm;髓内钉组总手术时间为300(240,330)min,钢板组为260(230,465)min;髓内钉组愈合速度为1.12(0.78,1.72)月/cm,钢板组1.00(0.75,1.71)月/cm;髓内钉组并发症3例,钢板组3例;髓内钉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25.00°(117.50°,150.00°),钢板组100.00°(90.00°, 150.00°)。各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钢板组中,拆架同期与非同期固定,在延长长度、愈合速度、手术次数、总出血量,术后功能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髓内钉和钢板辅助技术在治疗成本和治疗效果上接近,术者可根据患者生长潜力和自己的习惯术式进行选择;钢板辅助技术中是否拆架同期钢板固定,在当前样本量下无明显差异。

  • 标签: 骨延长术 内固定器 外固定器 儿童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