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总结热损伤后手部皮肤瘢痕挛缩的特点及矫形治疗。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共收治手部皮肤损伤后指掌侧瘢痕挛缩畸形患者21例(24指)。所有患者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屈曲畸形,患指无法完全伸直,关节总活动度为(152.71±17.41)°。根据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程度以及皮片(瓣)供区情况,采用瘢痕切除松解、"Z"字改形或瘢痕切除后植皮、皮瓣移植修复,术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结果术后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8个月,皮片、皮瓣均成活,受累关节得到完全或基本矫正。矫正患指时无需松解神经血管束,其中1例机器热压伤病例合并关节附属结构挛缩。术后关节总活动度为(227.83±28.09)°。术后各患指指端指腹痛温觉、两点分辨觉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亦无血运障碍,基本恢复患手形态及功能。结论明确患指挛缩及受损程度,术前评估时可不必重点考虑指血管神经束挛缩和关节退化问题,与屈曲挛缩角度、范围无明显相关,患指屈曲挛缩矫正后无感觉及血运障碍。

  • 标签: 手损伤 治疗结果 瘢痕挛缩 畸形矫正
  • 简介:摘要为有效抵抗病毒侵袭和感染,降低病毒传播概率,医护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异常重要。本文总结了长时间佩戴医用级别防护用具过程中,面部器械相关压疮发生的原因、常见部位、预防方法,提出在应用医用级别防护用具时,发生的器械相关压疮及相关皮肤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策略。本文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特别是为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人员器械相关压疮及相关皮肤疾病的预防和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护理 防护装置 面部损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器械相关压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关诊疗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下称笔者单位)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如下指标:性别、年龄、创面病程、基础性疾病,创面类型、部位和创面微生物培养结果,治疗方式和结局,医疗费用支付类型、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结果(1)笔者单位5年间共收治2 99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男1 803例(60.16%)、女1 194例(39.84%),本组患者5年间性别分布差异明显(χ2=13.203,P<0.05),女性患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患者(Z=-6.387,P<0.01)。急性创面患者882例(29.43%),慢性创面患者2 115例(70.57%),本组患者5年间急慢性创面分布差异明显(χ2=66.806,P<0.01)。慢性创面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急性创面患者(Z=-12.582,P<0.01)。共计1 910例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共3 847例次,常见基础性疾病依次为糖尿病1 151例次(29.92%)、高血压884例次(22.9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14例次(10.76%)、陈旧性脑梗死258例次(6.71%)、截瘫258例次(6.71%)。慢性创面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例数明显多于急性创面患者(χ2=130.649,P<0.01)。(2)本组患者常见创面类型依次为术后难愈性创面、烧伤创面、糖尿病足溃疡、压疮、皮肤软组织感染。本组患者5年间创面类型分布差异明显(χ2=342.265,P<0.01)。本组患者共3 957处创面。常见创面部位依次为足部、腿部、胸部等。976例患者行创面微生物培养,719例(73.67%)患者结果为阳性,257例(26.33%)患者结果为阴性。慢性创面患者的创面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急性创面患者(χ2=33.981,P<0.01)。急性创面患者中单纯感染111例(72.08%)、混合感染43例(27.92%),慢性创面患者中单纯感染364例(64.42%)、混合感染201例(35.58%)。719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 01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47株(44.26%)、革兰阴性菌548株(54.26%)、真菌15株(1.48%)。急性和慢性创面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差异明显(χ2=12.215,P<0.01)。本组患者创面常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急性创面患者常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慢性创面患者常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3)本组患者主要行手术治疗。最终痊愈1 330例、好转1 393例、未愈257例、死亡17例。慢性和急性创面患者治疗结局分布差异明显(Z=-7.622,P<0.01)。(4)本组患者医疗费用支付类型主要为地方医疗保险、异地医疗保险、自费。本组患者总体住院费用为169 268 523.65元,以材料费用与药物费用为主。本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1.00(11.00,36.00)d,住院费用为30 016.34(14 439.41,63 685.60)元。不同医疗费用支付类型患者的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均差异明显(χ2=285.986、327.436,P<0.01)。不同创面类型患者的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均差异明显(χ2=125.912、131.485,P<0.01)。结论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慢性创面患者多于急性创面;皮肤软组织损伤好发生于骨性突出、皮下脂肪菲薄、血供差的部位;创面微生物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慢性创面患者的阳性率高于急性创面患者;急性创面患者中革兰阳性菌占比最高,慢性创面患者中革兰阴性菌占比最高;慢性创面患者多伴有各类基础性疾病且病程长,其痊愈患者比例低于急性创面;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住院天数长、材料费用占比高,与慢性创面愈合能力差、治疗周期长的临床特点直接相关,建议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针对老年慢性创面类住院病例的临床实际需求调节耗占比等管理指标。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感染 伤口愈合 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皮肤护理管理对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率及家属满意率的影响。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选取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早产儿11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7年6~12月,n=55)及观察组(2018年1~6月,n=55)。对照组行早产儿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标准化皮肤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皮肤状况评分、护患纠纷及家属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皮肤干燥度、红斑、皮肤破损等方面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标准化皮肤护理管理有效改善早产儿皮肤状况,降低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

  • 标签: 标准化皮肤护理管理 早产儿 皮肤损伤 满意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LRP在老化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变化和皮肤老化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取3例儿童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并分为UVA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UVA照射组接受连续UVA照射诱导慢性损伤,空白对照组不接受UVA照射,通过CCK8试剂盒、β-半乳糖苷酶染色(SA-β-Gal)及细胞凋亡率检测验证建模。Western免疫印迹试验检测NLRP1、2、3、8蛋白表达。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调控NLRP炎症小体的非编码RNA表达变化。结果UVA照射组细胞活性(70.0±4.7)%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93.0±2.2)%,t=6.93,P<0.05;细胞老化率(83.1±4.4)%高于空白对照组老化率(9.2±0.85)%(t=25.21,P<0.05);细胞凋亡率(34.5±7.1)%高于空白对照组 (9.3±2.2)%(t=6.42, P<0.05)。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显示,UVA照射组NLRP1、2、3、8表达较空白对照组(0.75±0.43)均上调,分别为5.59±0.99、3.84±0.69、9.98±1.72、1.57±0.56。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UVA照射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LncRNA,发现可调控NLRP炎症小体的长链非编码RNA中差异表达LncRNA共23个,其中变化最明显的为lnc-NLRP1、lnc-NLRP3。结论反复UVA照射可上调NLRP炎症小体及其长链非编码LncRNA的表达,可通过参与活性氧自由基聚集、信号通路激活、自噬、基质金属蛋白酶/溶酶体组织蛋白酶家族表达及活性改变等机制,引起皮肤老化。

  • 标签: 成纤维细胞 紫外线 NLRP炎症小体 光老化 机制
  • 简介:摘要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中,因为防护装备引起的皮肤损伤主要表现为头面部皮肤的压力性损伤、手足和腋下皮肤浸渍导致的潮湿性相关性皮肤损伤,其已经成为困扰一线医护人员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对临床特征、原因进行分析后,从循证角度提出预防和治疗策略,旨在为有效预防和处理此类皮肤损伤提出参考意见。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 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如意金黄散早期湿敷在药物外渗性皮肤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所医院不同药物外渗引起皮肤损伤的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红肿面积调制如意金黄散局部湿敷,每日更换1次,直至疼痛、红肿缓解,损伤愈合。出现不可逆组织坏死者按照伤口护理原则给予清创、抗感染、负压治疗或湿性疗法至伤口愈合。分别比较湿敷前后、上下肢、24 h内湿敷和24 h后湿敷以及不同药物外渗的患者的疼痛计分、红肿面积及愈合时间、愈合效果。结果经过调制如意金黄散湿敷2~13 d后,18例外渗后2~24 h接受湿敷者皮肤损伤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6.44±2.99) d;3例形成伤口,经过局部清创、抗感染、湿性疗法和负压治疗等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67(28,154) d。湿敷前分别与湿敷后第1~7天的疼痛计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前分别与湿敷后第1~5天的红肿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与第7天的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前上下肢外渗后的疼痛计分和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后3 d,上肢疼痛计分小于下肢,上下肢疼痛计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肢和上肢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湿敷时间组湿敷前的疼痛计分和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后3 d,24 h内湿敷患者疼痛计分低于24 h后湿敷患者,两组患者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湿敷患者的愈合时间短于24 h后湿敷患者,两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药物外渗患者湿敷前的疼痛计分和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后3 d,抗生素外渗组疼痛计分和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制如意金黄散早期湿敷药物外渗性皮肤损伤安全、有效,药物外渗后越早湿敷效果越好。

  • 标签: 药物外渗 皮肤损伤 中医中药 湿性疗法 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砷暴露致不同程度皮肤损伤人群尿砷代谢产物水平。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饮水型砷中毒病区不同程度皮肤损伤居民为研究对象。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将研究对象按皮肤损伤程度分为正常、可疑、轻度、中度及以上4个临床分度。采集任意1次中段尿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检测不同临床分度人群尿中各形态砷代谢产物水平。结果共纳入522人,其中男性309人、女性213人;年龄为(39.11 ± 12.38)岁,范围为11 ~ 65岁。正常、可疑、轻度、中度及以上各有337、80、31、74人,不同临床分度人群尿中无机砷(iAs,中位数:15.46、37.16、104.46、163.06 μg/L)、一甲基胂(MMA,中位数:15.95、33.27、82.80、123.84 μg/L)、二甲基胂(DMA,中位数:78.16、147.86、301.28、371.30 μg/L)、总砷(tAs,中位数:113.90、220.94、501.25、684.46 μg/L)、无机砷百分比(iAs%,中位数:15.66%、15.53%、21.67%、21.65%)、一甲基胂百分比(MMA%,中位数:13.51%、15.40%、17.14%、16.43%)、二甲基胂百分比(DMA%,中位数:70.37%、67.98%、63.25%、61.23%)、一甲基化率(PMI,中位数:0.84、0.84、0.78、0.78)、二甲基化率(SMI,中位数:0.84、0.81、0.79、0.79)、一甲基胂与二甲基胂比值(MMA/DMA,中位数:0.20、0.23、0.27、0.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97.98、96.44、85.50、95.08、38.58、29.94、51.98、38.58、43.20、43.20,P均< 0.01)。与正常人群比较,可疑、轻度、中度及以上人群iAs、MMA、DMA、tAs、MMA%、MMA/DMA水平明显升高,SMI水平明显降低(P均< 0.017);与正常人群比较,轻度、中度及以上人群iAs%水平明显升高,DMA%、PMI水平明显降低(P均< 0.017)。结论不同程度皮肤损伤砷暴露人群尿砷代谢产物水平不同,呈剂量效应关系。

  • 标签: 砷中毒 甲基化 代谢产物学 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瓣修复结合动力疗法在面部皮肤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面部皮肤癌患者86例,其中采用皮瓣修复联合动力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皮瓣修复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12个月后的外观满意度,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生存质量[即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及治疗12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76.77%(33/43),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外观满意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79.07%(34/43),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EORTC QLQ-C30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5%,2/43)低于对照组(18.60%,8/43),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面部皮肤癌患者,皮瓣修复结合动力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面部外观满意度,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面部皮肤癌 皮瓣修复 光动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讨论线路板钻头异物存留后由工业用X-RAY检测仪所致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手外科接诊的36例线路板钻头异物存留后并发工业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16例就诊时已出现特征性皮肤损伤;20例就诊时未出现特征性皮肤损伤,行异物取出术后出现。36例患者钻头刺伤后出现特征性皮肤损伤时间为6~10 d,平均7.8 d,皮肤破损面积为1.0 cm×1.0 cm~2.5 cm×5.0 cm。明确诊断后采用清创、烧伤膏外涂、伤口换药等治疗,就诊时已出现皮肤损伤的患者待创面愈合后再行异物取出术。结果36例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创面愈合时间为22~42 d,平均30.6 d。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6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永久性脱发,手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患者被线路板钻头刺伤后接受工业用X-RAY检测仪照射是主要病因,通过询问病史、出现特征性皮肤损伤可明确诊断,需和伤口感染、丹毒、湿疹等相鉴别,通过对线路板厂工人进行健康宣教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 标签: 手损伤 治疗结果 异物 放射性皮肤损伤 红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儿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危险因素,建立个体化预测早产儿发生MAR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抽取2018年7—9月NICU住院且符合纳排标准的26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运用R软件建立预测早产儿发生MAR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校正曲线、决策曲线进行模型验证。结果NICU早产儿MARSI发生率为23.9%(64/268)。胎龄(28~32周)(P值为0.021,OR值为2.736,95%CI 1.163~6.435)、水肿(P<0.01,OR值为33.782,95%CI 10.510~108.583)、孕母糖尿病(P值为0.039,OR值为16.011,95%CI 1.146~223.692)、易撕胶带(P值为0.027,OR值为13.567,95%CI 1.340~137.311)均是早产儿发生MARSI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C-index为87.29%,具有中等区分度;校正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趋于一致。结论基于胎龄、皮肤状态、孕母期疾病、粘胶产品等指标建立的预测早产儿MARS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可实现个体化预测MARSI发生风险,筛选高风险人群,有临床意义。

  • 标签: 婴儿,早产 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皮肤恶性黑素瘤(MM)是来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早期发现可极大提高生存率。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避免盲目活检。本共识总结了不同类型MM的皮肤镜主要表现,并简要概述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旨在为MM的早期无创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镜检查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主观评分法和在体无创性仪器测试方法检测上海女性肤色参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法则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应用于肤色的整体评判。方法2013年11月,上海家化功效评估实验室对60名女性志愿者面颊部位进行各维度皮肤颜色参数检测,比较不同方法所得色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方法(PLS-VIP)分析影响色度等级的5个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各参数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并进行STI指数模型验证。结果除皮肤黄度b值外,肤色等级与各仪器及图像分析测得参数之间相关性都较高(|r|=0.690~0.865);对肤色等级影响重要的5个参数为Int(光强度)、L、BS(色素沉积指数)、MI、EI;皮肤色度指数计算公式为STI=0.47*Int+0.47*L+0.43*BS-0.44MI-0.43EI,STI与肤色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834,P<0.000。结论STI可整体反映肤色的变化程度。

  • 标签: 肤色 验证评估量表 偏最小二乘回归-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 皮肤色度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起,在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患病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并从2017年9~12月、2018年1~4月收治的患病新生儿中各选40例,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应用前后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后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5.00%与应用前的32.5%相比明显偏小;持续质量改进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后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应用前相比明显偏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应用不同敷料干预对其皮损愈合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干燥暴露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水凝胶、泡沫湿性敷料干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皮肤创面愈合时间、已愈合创面百分比及创面疼痛程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HAMA、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研究组HAMA、SDS评分分别为(9.36±2.81)分、(37.26±4.81)分,均低于对照组(12.64±3.38)分、(48.45±5.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皮肤创面愈合时间、已愈合创面百分比分别为(8.69±2.60)d、(70.82±1.6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4.35±2.91)d、(41.36±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应用水凝胶联合泡沫湿性敷料干预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缓解患者负面情绪,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愈合。

  • 标签: 放射性皮肤损伤 愈合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水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胆绿素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的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加入0、0.1、1、10 μmol/L胆绿素并照射UVB的UVB组、0.1 μmol/L UVB组、1 μmol/L UVB组、10 μmol/L UVB组及不做处理的对照组。UVB照射剂量为30 mJ/cm2,照射后继续培养24 h,分别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UVB组、0.1 μmol/L UVB组、1 μmol/L UVB组、10 μmol/L UVB组、对照组细胞ROS水平(3 613.33 ± 206.61、2 958.67 ± 193.87、2 678.33 ± 178.24、2 274.67 ± 118.81、1 905.67 ± 250.25)、SOD活力(24.41 ± 1.78、28.96 ± 2.21、29.75 ± 1.75、30.19 ± 2.29、37.52 ± 2.31)、MDA含量(5.61 ± 0.32、5.46 ± 0.55、4.65 ± 0.22、2.55 ± 0.93、1.31 ± 0.05)、IL-6水平、IL-8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4.02、57.36、214.09、29.73、11.40,均P < 0.05),UVB组ROS水平、MDA含量及IL-6、IL-8水平均高于另4组(均P < 0.05),SOD活力均低于另4组(均P < 0.05)。结论外源性胆绿素减轻UVB引起的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对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紫外线 角蛋白细胞 胆绿素 活性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炎症因子 氧化损伤 脂质过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皮肤损伤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网"网站发布问卷,于2020年3月10-20日通过微信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COVID-19确诊患者的6个感染病区病房的一线医护人员推送问卷。回收问卷,建立数据库,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约550名医护人员,收集调查问卷404份,有效问卷391份,其中303例出现皮肤损伤。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手部清洁频率>10次/d、穿戴三级防护装备时长>6 h/周均是出现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经常使用护手霜可减少皮肤问题的发生。被调查者中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79.81%(249/312),男性为38.35%(54/79)(χ2 = 4.741,P = 0.029)。手部清洁频率10~20次/d组[79.73%(118/148)]及>20次/d组(85.71%,84/98)皮肤损伤发生率高于1~10次/d组[69.66%(101/145),χ2 = 9.330,P = 0.009]。穿戴防护装备时长1~5 h/周组皮肤损伤发生率(64.04%,73/114)低于6~10 h/周组(81.48%,66/81)、11~15 h/周组(95.24%,20/21)、16~20 h/周组(81.82%,36/44)、21~25 h/周组(86.49%,32/37)、>25 h/周组(80.85%,7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164,P = 0.002)。391例被调查者中,消毒和防护装备相关皮肤损害集中表现为皮肤干燥(72.89%)、脱屑(56.78%)、皮肤压力性损伤(54.48%)、皮肤浸渍(45.01%)、敏感性皮肤(33.50%),相关皮肤病按照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痤疮(27.11%)、面部皮炎(23.27%)、湿疹皮炎(21.48%)、毛囊炎(18.92%)、皮肤真菌病(11.00%)、荨麻疹(9.21%)等。结论抗击COVID-19的一线医护人员防护装备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高,加强皮肤的保护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 标签: 皮肤保护 肺炎,病毒性 皮肤表现 皮肤疾病 横断面研究 医护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
  • 简介:摘要为规范非肿瘤性皮肤病的皮肤镜检查标准,国际皮肤镜协会组织专家制定了《皮肤科学(非肿瘤性皮肤病)中皮肤镜术语和基本参数的标准化:国际皮肤镜协会专家共识》,该共识确定了5个标准化基本参数及31个子项,包括血管(形态和分布)、鳞屑(颜色和分布)、毛囊改变、其他结构(颜色和形态)、特异线索,并总结了它们的曾用名、组织病理学对应关系和主要涉及的疾病。本文通过介绍该共识,为未来相关中文皮肤镜术语及参数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规范皮肤镜在皮肤科学中的应用。

  • 标签: 皮肤镜检查 术语表 标准化 皮肤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