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紫外线(ultraviolet,UV)照射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自由基,与皮肤急性损伤和慢性老化发生密切相关。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是调节抗氧化应激反应的重要转录因子,Nrf2转录活性发挥着协调相解毒酶、炎症信号转导、DNA修复和抗氧化反应的作用。Nrf2激活剂具有激活Nrf2通路、影响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信号系统和增加皮肤屏障蛋白表达等作用。

  • 标签: Nrf2 氧化应激 Nrf2激活剂 光损伤
  • 简介:摘要皮肤老化影响美观且与皮肤肿瘤相关,对光老化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非常重要。组织病理是老化诊断的金标准,但因有创,不宜重复使用,不利于老化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皮肤影像技术可在体、实时、无创地实现二维或三维图像分析,能够补充皮肤老化的视觉评估。本文综述皮肤镜、反射共聚焦显微镜、皮肤高频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评估老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皮肤衰老 紫外线 光老化 皮肤影像技术 皮肤镜 反射共聚焦显微镜 高分辨率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皮肤损伤模型,并探究热损伤对大鼠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1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应用100 ℃沸水对位于大鼠背部的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按实验分组接受10、15或20 s烫伤,每组38只。烫后应用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技术监测皮肤血液灌注变化,采用明胶-氧化铅灌注观察皮肤血管网的密度变化,通过组织学验证各组的热损伤深度并观察其对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和血管再生情况。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织学染色验证了100 ℃沸水接触皮肤10、15、20 s分别对大鼠背部皮肤造成了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的热损伤。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显示,在烫后第7天,热损伤10 s组的血流灌注量恢复至烫前水平[皮肤血流散斑流速指数(SFI):143.25±30.40 vs. 140.28±26.35,P=0.828],热损伤15 s组SFI较烫前略有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20±10.30 vs. 119.31±9.66, P=0.072),而热损伤20 s组SFI较烫前明显减低(67.49±19.93 vs. 136.37±18.96, P=0.001)。明胶-氧化铅灌注显示,在烫后第14天,热损伤10 s组血管密度恢复至烫前;热损伤15 s组血管密度略高于烫前水平;热损伤20 s组血管密度明显低于烫前水平。组织学染色显示,在烫后第7天,热损伤10 s组微血管密度[(29.16±2.38)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696]和管径[(35.61±2.49) μm vs. (41.74±3.31) μm, P=0.938]较烫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损伤15 s组微血管密度高于烫前[(36.68±4.65)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027],而管径较烫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8±4.97) μm vs. (41.74±3.31) μm, P=0.058];热损伤20 s组与烫前相比微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80±2.27) 条/mm2 vs. (27.74±3.66) 条/mm2, P=0.407],管径小于烫前[(37.57±5.33) μm vs. (41.74±3.31) μm, P=0.001]。结论浅Ⅱ度热损伤对choke区血管无明显影响;深Ⅱ度热损伤刺激choke区血管新生,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的血液灌注可恢复至近似正常水平;Ⅲ度热损伤严重损伤choke区血管,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血液灌注无法恢复。

  • 标签: 瘢痕 热损伤 choke血管 三血管体穿支皮瓣 皮肤血液灌注 瘢痕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危险因素,以期为制定儿科MARSI预防以及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该院儿科患者MARSI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儿456例,其中78例发生MARSI,占17.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皮肤干湿、皮肤弹性为MARSI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论儿科MARSI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应引起重视,积极探索有效预防和管理措施,尤其关注营养状况较差、皮肤潮湿以及皮肤弹性较差的患儿。

  • 标签: 儿科 医用粘胶 皮肤损伤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黄褐斑是一种易诊难治、易于复发的损容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及治疗选择等多角度提示紫外线慢性照射引起的老化可能是黄褐斑发病的关键环节,加强患者防护及抗老化治疗受到临床关注。本文对黄褐斑老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更好地指导黄褐斑治疗。

  • 标签: 黄褐斑 光老化 发病机制 治疗 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真皮深层组织错位损伤皮肤纤维化的影响,以期为烧伤瘢痕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6只2个月龄雌性杜洛克猪,将背部右侧切取中厚皮片和真皮深层组织片并原位回植的15个术区纳入真皮原位回植组,将背部左侧切取中厚皮片和真皮深层组织片并将真皮深层组织片放在脂肪层下的15个术区纳入真皮错位组。观察2组伤后7、14、21 d术区毛发生长情况及伤后14 d横断面结构。伤后7、14、21 d,测量并比较2组术区皮肤厚度(表皮到脂肪上缘的距离)、真皮厚度(表皮下缘到脂肪上缘的距离,不包括真皮和脂肪间的纤维组织厚度)、真皮-脂肪界面(真皮原位回植组为真皮深层下缘至脂肪上缘、真皮错位组为真皮浅层下缘至脂肪上缘)的纤维组织厚度,测量真皮原位回植组术区真皮切割界面(真皮浅层下缘至真皮深层上缘)纤维组织厚度并与真皮-脂肪界面纤维组织厚度进行比较;行天狼猩红染色,观测并比较2组术区真皮-脂肪界面及真皮原位回植组术区真皮切割界面和真皮-脂肪界面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2组术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阳性表达。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伤后7、14、21 d,真皮原位回植组术区毛发均较真皮错位组浓密。伤后14 d,真皮错位组术区皮肤横断面呈“三明治”样结构,真皮原位回植组术区皮肤横断面结构正常。伤后7、14、21 d,真皮错位组术区皮肤厚度分别为(4 234±186)、(4 688±360)、(4 548±360)μm,与真皮原位回植组的(4 425±156)、(4 714±141)、(4 310±473)μm均相近(P>0.05);真皮错位组术区真皮厚度均较真皮原位回植组明显变薄(t值分别为-9.73、-15.85、-15.41,P<0.01);真皮错位组术区真皮-脂肪界面纤维组织厚度均较真皮原位回植组明显增厚(t值分别为14.48、20.58、15.67,P<0.01);真皮原位回植组术区真皮-脂肪界面和真皮切割界面纤维组织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伤后7、14、21 d,真皮错位组术区真皮-脂肪界面Ⅲ型胶原蛋白含量均较真皮原位回植组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2.65、0.61、7.39,P<0.05或P<0.01),而2组术区真皮-脂肪界面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真皮原位回植组术区真皮-脂肪界面与真皮切割界面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伤后7、14、21 d,真皮错位组术区真皮浅层和脂肪组织中均有PCNA、TGF-β1、FGF-2、HGF阳性表达,真皮原位回植组术区真皮浅层、真皮深层和脂肪层均有PCNA、TGF-β1、FGF-2、HGF阳性表达。结论猪真皮组织固有厚度不足是引起纤维化的关键因素,纤维化的生物学目的旨在“补偿”皮肤的固有厚度,脂肪组织也可能是影响皮肤纤维化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皮肤 瘢痕 纤维化 脂肪组织 真皮深层组织 切割伤
  • 简介:摘要生物调节,亦称调作用,指利用多种光源的低功率强度光来引发对机体非热损伤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调节作用。生物调节与的波长和能量相关,不同波长的靶色基包括细胞色素C氧化酶、视蛋白、卟啉等,而光的功率密度、光斑大小、能量密度等参数决定了的能量。目前已有较多体内外研究证实了生物调节作用在多种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能。

  • 标签: 光生物学 激光 皮肤疾病 光生物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患者相关因素。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服务系统中关于ICU MARSI患者相关因素的文献,如国外的PubMed、Web of Science、ProQuest,国内的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论文检索系统、百度学术、维普等,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9月。选取合适的文献并且对文献的数据进行提取及进行质量评价,并且使用RevMan 5.3和SPSS 22.0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的效应统计量使用比值比(OR)的形式,连续性变量选择加权均数差,用95%可信区间(95%CI)进行区间估计。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其中英文文献1篇、中文文献6篇,包含实验性研究6篇、横断面研究1篇,共纳入患者2 9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意识状态、发热、皮肤干燥、皮肤潮湿、皮肤水肿、过敏史、血清白蛋白水平、Barden/waterlow评分(Barden、waterlow为压疮风险评估量表)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高于10分均是ICU发生MARSI的患者相关因素(均P<0.01)。结论ICU MARSI发生率高,由多种因素引起,患者相关因素作为发生MARSI的内在因素,需要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ICU 患者相关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PAI)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产生声波而成像的新型成像技术,其成像方式有较强的穿透力和安全性,能够动态成像且对血流灌注敏感,有可被应用于肾脏病诊断的潜力,尤其在急性肾损伤的诊疗方面。目前PAI在乳腺、甲状腺等器官中已有一些试验性的临床应用,但应用在肾脏成像的报道还比较少。本文将对PAI的历史与基本原理、PAI在AKI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未来PAI在肾脏病诊疗中的潜在应用展开综述。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诊断显像 光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究circIGF2BP3对老化皮肤成纤维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6例儿童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以每日10 J/cm2长波紫外线(UVA)连续照射14 d,建立UVA诱导的老化成纤维细胞模型(UVA处理组),未经处理的正常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P21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验证建模是否成功。Western印迹法检测老化成纤维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P62、LC3-Ⅱ、LC3-Ⅰ表达,qRT-PCR验证老化与正常成纤维细胞间circIGF2BP3表达差异,并对其进行生物学注释。将原代成纤维细胞分为4组:空载组、UVA +空载组,circIGF2BP3过表达组、UVA+ circIGF2BP3过表达组,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两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UVA处理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61.33% ± 5.78%)、P21蛋白表达(1.25 ± 0.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37% ± 0.32%、1.00 ± 0.05,t = 9.49、4.26,P < 0.01、< 0.05),而细胞活力(74.33% ± 3.48%)显著低于对照组(100%,t = 7.38,P < 0.01)。UVA处理组P62蛋白表达及LC3-Ⅱ/Ⅰ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5)。老化成纤维细胞中circIGF2BP3的相对表达量为0.72 ± 0.04,显著低于对照组(1.00 ± 0.03),t = 5.46,P < 0.01。circIGF2BP3过表达组P62蛋白表达(0.60 ± 0.01)及LC3-Ⅱ/Ⅰ比值(0.71 ± 0.01)均显著低于空载组(1.00 ± 0.02、1.00 ± 0.01;t = 16.25、2.75,P < 0.01、P < 0.05);UVA + circIGF2BP3过表达组P62蛋白表达(1.05 ± 0.02)及LC3-Ⅱ/Ⅰ比值(2.04 ± 0.05)亦均显著低于UVA +空载组(1.31 ± 0.02、2.72 ± 0.14;t = 10.49、6.47,均P < 0.01)。结论circIGF2BP3可调控UVA诱导的老化皮肤成纤维细胞自噬水平,为防治老化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皮肤衰老 细胞衰老 自噬 成纤维细胞 环状RNA circIGF2BP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病区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335例为实验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护理措施包括风险评估、合理选择黏胶产品、正确粘贴和移除、皮肤保护和除胶剂等;选择同科室2019年3~4月份收治的置入PICC导管的267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MARSI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52例(19.48%)患者发生MARSI,实验组20例(5.97%)患者发生MARSI,两组MARSI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PICC置入部位MARSI的发生率。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肿瘤患者 PICC MARS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MASD)的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永久性肠造口术的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疾病因素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07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其中MASD的发生率为39.25%(42/107)。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造口部位、造口高度、排泄物性状、排便规律情况、底盘渗漏次数是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发生MAS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永久性肠造口患者MASD发生率较高,年龄、造口部位、造口高度、排便情况等是永久性肠造口患者MASD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可根据影响因素制订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MASD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肠造口术 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干预对肩关节镜手术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施常规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降温组和升温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降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术中受压界面皮肤实施降温干预,升温组则实施升温干预。观察手术不同时间段各组温度变化和差异,比较术后72 h各组PI的发生率。绘制ROC曲线,分析受压界面平均皮肤温度在预测PI中的价值。结果三组麻醉前、手术开始时受压界面皮肤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升温组术中、术后受压界面皮肤温度明显高于降温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降温组PI总发生率最高,与升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术中受压界面平均皮肤温度在预测PI中的AUC为0.423(0.329,0.518),最佳截断值为35.635时,敏感性为81.80%,特异性为78.90%。结论对术中患者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实施有效干预,可以降低术后PI的发生率。

  • 标签: 受压界面 皮肤温度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丝皮肤阈值测验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触觉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入组脑卒中及脊髓损伤患者各30例,对脑卒中患者双侧额部、面部、手掌及足背部以及脊髓损伤患者双侧L4、L5、S1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单丝阈值测验及棉签测试。初评结束后1周,对全部60例患者再进行一次与前一次单丝及棉签测试完全相同的测试,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单丝及棉签的重测信度进行分析;应用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比较单丝与棉签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单丝触觉阈值与患者年龄、身高、性别、组别、损伤类型以及损伤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单丝的重测信度良好(ICC为0.74~0.95),均高于棉签(ICC为0.60~0.83);②单丝与棉签之间的Kappa值为0.550,表明两种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较差;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是触觉阈值的独立相关因素(R2=0.471,P<0.05),而年龄、身高、性别、组别与触觉阈值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单丝皮肤阈值测验的重测信度较高且优于传统棉签检测方法,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触觉障碍。

  • 标签: 触觉阈值 定量感觉检测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性氧/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ROS/TXNIP/NLRP3)通路在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20年8月,将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溶剂对照组(5只)、TCE处理组(15只)、TCE+(2-(2, 2, 6, 6-四甲基哌啶-1-氧基4-亚胺)-2-氧乙基)三苯基氯化磷(Mito TEMPO)联合处理组(15只),建立TCE致敏小鼠模型。在末次激发后24 h根据小鼠背部皮肤红斑和水肿情况将TCE处理组和TCE+Mito TEMPO联合处理组小鼠分别分为致敏阳性组和致敏阴性组。末次激发后72 h处死小鼠,取小鼠背部皮肤,观察小鼠皮肤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背部皮肤组织NLRP3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背部皮肤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 1)、白介素1β(IL-1β)和TXNIP的相对表达情况,并检测背部皮肤组织细胞内ROS水平。结果TCE组和TCE+Mito TEMPO组小鼠致敏率分别为40.0%(6/15)和33.3%(5/1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阳性组小鼠背部皮肤表皮明显增厚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表皮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嵴消失并出现空泡变性;TCE+Mito TEMPO组损伤较之减轻,线粒体数量较多,细胞结构相对正常。TCE致敏阳性组和TCE+Mito TEMPO致敏阳性组小鼠皮肤NLRP3、ASC、Caspase 1、IL-1β和TXNI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以及ROS含量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和相应致敏阴性组(P<0.05);TCE+Mito TEMPO致敏阳性组NLRP3、ASC、Caspase 1、IL-1β和TXNI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以及ROS含量明显低于TCE致敏阳性组(P<0.05)。结论在TCE所致药疹样皮炎中,ROS/TXNIP/NLRP3通路激活促进IL-1β的释放,加重皮肤损伤

  • 标签: 三氯乙烯 皮肤 活性氧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炎症小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医用冷敷贴缓解海姆泊芬动力治疗鲜红斑痣术后灼痛及修复皮肤稳态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符合纳排标准的面中部鲜红斑痣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接受海姆泊芬动力治疗后,试验组术后即刻治疗部位使用医用冷敷贴1 h,之后每日敷贴1 h,连续使用3 d;对照组无特殊处理,自然恢复。分别于术后即刻与0.5、1、12 h进行疼痛指数(NRS)评分。于术前10 min,术后即刻与30 min、1 h检测皮肤表面温度。于术前10 min,术后即刻与24、48、72 h检测经皮水分丢失(TEWL)和角质层含水量(WCSC)。统计两组术后1、2、3周结痂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观察指标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或Sidak′s检验。结果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构成及TEWL、WCS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试验组与对照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 ± 1.17、8.20 ± 1.06,F = 0.30,P = 0.592);术后0.5、1 h时试验组NRS评分(6.25 ± 1.29、4.80 ± 0.77)均低于对照组(7.15 ± 0.99、6.50 ± 0.69,均P < 0.05)。术后即刻试验组与对照组皮肤表面温度分别升高至(35.211 ± 1.333)℃和(35.637 ± 0.8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62);术后30、60 min时试验组分别为(29.11 ± 1.59)℃、(32.46 ± 1.07)℃,均低于对照组[(35.01 ± 0.91)、(34.86 ± 0.74)℃,F = 212.63、100.20,P < 0.001]。术后48、72 h时试验组TEWL分别为(12.44 ± 0.67)、(10.85 ± 0.81)g·h-1·m-2,均低于对照组[(14.61 ± 0.34)、(14.93 ± 0.24)g·h-1·m-2,F = 195.87、520.54,P < 0.001],而WCSC分别为(57.83 ± 9.29)、(52.64 ± 8.09)AU,均高于对照组[(43.87 ± 4.82)、(38.68 ± 5.33)AU,F = 24.41、49.22,P < 0.001]。试验组术后1周有3例结痂,对照组为6例,两组结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51)。结论海姆泊芬动力治疗鲜红斑痣术后应用医用冷敷贴可降低表皮温度,发挥镇痛作用,缩短术后疼痛时间,同时促进皮肤通透屏障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葡萄酒色痣 光化学疗法 医用冷敷贴 疼痛 皮肤稳态
  • 简介:摘要本文以皮肤疾病的课程整合为例,通过对部队高发皮肤疾病进行调研,总结出痤疮、足癣、疣、毛囊炎、鸡眼与胼胝、日晒伤等是部队人员高发的皮肤疾病,并将调研结果应用至空军军医大学皮肤疾病课程整合工作中。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按照"系统-器官"为中心,结合军医大学的教学任务与特色,将皮肤病学、整形外科和烧伤与皮肤外科系统整合,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重排。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课程完成后对学生进行试卷考核,并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针对部队高发皮肤疾病的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满意度,可为军医院校的课程整合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课程整合 军医大学 皮肤疾病 部队高发皮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