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与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临汾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静脉治疗,观察组38例采取介入治疗。治疗后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介入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炎性反应,明显优于静脉治疗。

  • 标签: 介入溶栓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尿激酶与瑞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使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使用瑞替普酶治疗,后,通过心电图、心率变化、心肌酶及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再通时间及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记录出血并发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后1、6、12 h的再通率[37.78%(17/45)、62.22%(28/45)、84.44%(38/45)]均高于对照组[15.56%(7/45)、37.78%(17/45)、64.44%(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通时间[(0.77±0.14)h]短于对照组[(1.36±0.20)h],且CK[(1 657.22±334.52)U/L]与CK-MB[(196.65±26.51)U/L]峰值低于对照组[(2 756.29±425.71)、(430.78±37.6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再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病死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瑞替普酶起效快,安全性高,有利于促进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CK与CK-MB峰值,且出血与MACE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心肌梗死 瑞替普酶 尿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 再通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CDT)与CDT联合猪尾管碎治疗非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省淮北矿工总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非慢性期下肢DVT患者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33~83(65.8±12.4)岁;左下肢34例,右下肢21例;病程1~26(9.7±5.5)d;急性期36例,亚急性期19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联合组27例采取CDT联合猪尾管碎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仅采取CDT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近期(术后1周)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Villalta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血栓后综合征(PTS)的严重程度。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为100%。联合组近期临床有效率为92.59%(25/27),优于对照组的67.86%(19/28);联合组疗效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16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10例、9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P=0.016)。尿激酶用量、时间、住院时间在联合组分别为(188.2±41.5)万U、(3.7±0.7)d和(7.9±1.2)d,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62.1±34.0)万U、(6.6±0.6)d和(14.0±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17.10、13.85,P值均<0.001)。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联合组2例、对照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699)。术后12个月,联合组发生PTS 7例,其中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2例,对照组发生PTS10例,其中轻度3例、中度3例、重度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P=0.416)。结论对于非慢性期DVT患者,单纯CDT和CDT联合猪尾管碎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联合组方案早期临床有效率更高,同时还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的用量,节约治疗成本,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碎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110例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分层、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症状体征、血压、血气分析、出凝血、影像学)。纳入标准:符合高危、中高危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中低危及低危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依据入院时危险分层、出院时预后分组,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血气分析、出凝血、出血并发症的组间差异,分析后影像学变化情况。结果11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61例,年龄(65±16)岁。高危组12例,中高危组98例,高危组呼吸频率更快,血压、前PO2、SaO2更低(P<0.05)。109例患者予静脉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70例采用50 mg,39例采用100 mg。1例因阴道活动性出血,直接介入局部;另有5例行介入治疗,为后症状缓解不佳,行补救性介入治疗。存活102例,死亡8例(7.3%),其中高危组死亡3例(25.0%),中高危组死亡5例(5.1%);死亡组年龄高于存活组,心率、呼吸更快,前PO2、后PCO2更低。共发生22例相关出血,18例为轻微出血,4例为中重度出血,分别是脑出血、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rtPA 50 mg组出血13例/70例,rtPA100 mg组出血9例/39例,低剂量组出血比例显著较低(P<0.05)。结论治疗是急性高危PE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中高危PE疗效确定,中重度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 标签: 肺栓塞 急性 危险分层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纤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经动脉后效果不佳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起病5 h之内经动脉治疗1 d后效果不佳的CRAO 19例(19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且在动脉之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均采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入尿激酶3 000 U/kg静脉滴注进行纤,2次/d,间隔期8~10 h,注射5 d后再进行检查。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视力及视野等。结果FFA显示:静脉纤前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为(29.9±5.9)s,纤后缩短至(21.3±4.9)s (t=26.13,P=0.032)。纤前视网膜动脉循环时间为(13.1±2.1)s,纤后缩短为(7.2±2.4)s (t=25.31,P=0.018)。静脉纤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92±0.05,纤后升至0.76±0.03(t=9.68,P=0.012)。纤前视野缺损小于30%者占15.79%(3/19),纤后升至63.16%(12/19)(P=0.021)。结论动脉后效果不佳的CRAO患者再行静脉滴注纤可进一步提升视力、缩短视网膜循环时间及改善视野。

  • 标签: 阻塞,动脉,中央,视网膜 纤溶,静脉 溶栓,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静脉取联合导管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AMVT小肠坏死、肠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Fogarty经肠系膜上静脉取加术后。结果患者治愈出院11例(91.7%),死亡1例(8.3%)。治愈患者术后无肠瘘、短肠综合征、肠系膜静脉血栓复发等并发症出现,无再次手术。结论术中经肠系膜上静脉取联合导管术后治疗AMVT简单易行,临床效果良好,联合后续抗凝等预防性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静脉取栓术 导管溶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程序化护理对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活质量、效果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该院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30例,根据其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及程序化组。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程序化组患者实施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及出院3个月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结果流程化组患者有效率(90.77%),显著优于常规组(83.08%),出院3个月后程序化组患者各项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SAS及SDS评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综合程序化护理对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效果,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程序化护理 介入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青年卒中病因多样,以心源性最为多见,但是心脏黏液瘤所致的脑栓塞少见,在时间窗内给予静脉,治疗效果取决于栓子性质。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起病,根据症状、体征及颅脑CT除外出血后,考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立即给予静脉,疗效较差,排除禁忌证于发病6 h后桥接机械取,栓塞物提示黏液瘤倾向,后于心外科行心房黏液瘤切除,病理提示心房黏液瘤。院外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发生栓塞事件。该病例提示对于心房黏液瘤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无效时桥接机械取可能是安全有效的,病情平稳后应立即行黏液瘤切除。

  • 标签: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心房黏液瘤 青年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后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接受静脉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95例患者,222例(75.3%)转归良好,73例(24.7%)转归不良。两组年龄(P=0.049)、空腹血糖(P=0.001)以及高血压(P=0.040)、卒中病因学分型(P=0.049)、抗血小板治疗方案(P=0.011)以及出血性转化(P=0.003)和sICH(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066;P=0.023]、空腹血糖(OR 1.203,95% CI 1.063~1.361;P=0.003)以及sICH(OR 20.126,95% CI 1.291~313.672;P=0.03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双药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转归不良风险增高2.5倍(OR 2.509,95% CI 1.280~4.917;P=0.007)。结论年龄、空腹血糖及sICH是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后进行双药抗血小板治疗或许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转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抗血小板聚集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内静脉流程优化的效果。方法随机从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病历库中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8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该院从事急性脑梗死急救工作时间≥2年的医生23名及护士28名作为医护对象。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所有患者均予以静脉常规流程,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所有患者均予以静脉优化流程。比较两组院内各环节耗时,并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医护人员对静脉优化流程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入院至脑血管就诊中位数时间、入院至CT检查中位数时间、入院至开始中位数时间分别为7 min、20 min、58 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26、-9.539、-8.797,均P<0.05)。静脉流程优化后医生和护士的满意度分别为95.66%和100.00%,均高于优化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2、6.720,均P<0.05)。结论基于静脉常规流程的优化流程,可以缩短院内各环节耗时,提高医护人员对流程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院内时间延误 流程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效果。方法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9月收治的ACI患者128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65例A组(联合组)和63例B组(对照组)。A组接受静脉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14 d总有效率与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mRS评分),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将两组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进行治疗前、治疗后3 d比较。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A组各指标均比B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SOD较治疗前升高,MDA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SOD、MDA优于B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下降(P<0.05);A组mRS评分<3分患者人数高于B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静脉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状况,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静脉溶栓 亚低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期(入院时至静脉后24 h)血压对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一级终点事件和二级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对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连云港市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并随访90 d的4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其围期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五分位数分组为<130.00 mmHg组(Q1组)、130.00~140.49 mmHg组(Q2组)、140.50~147.99 mmHg组(Q3组)、148.00~158.00 mmHg组(Q4组)、>158.00 mmHg组(Q5组)及<71.30 mmHg组(G1组)、71.30~76.19 mmHg组(G2组)、76.20~81.89 mmHg组(G3组)、81.90~90.79 mmHg组(G4组)、>90.79 mmHg组(G5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者血压与术后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患者血压与一级终点事件(症状性脑卒中复发)、二级终点事件(复合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1)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患者术后颅内出血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60,95%CI:0.031~0.827,P=0.029)。(2)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Q3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Q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44,95%CI:1.043~4.407,P= 0.038;OR=2.224,95%CI:1.105~4.479,P=0.025),G3、G4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G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3,95%CI:1.081~4.287,P=0.029;OR=2.182,95%CI:1.131~4.210,P=0.020)。(3)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一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079,95%CI:0.010~0.613,P=0.015;HR= 0.211,95%CI:0.062~0.724,P=0.013)。(4)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Q3组、Q4组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246,95%CI:0.100~0.607,P=0.002;HR=0.360,95%CI:0.177~0.732,P=0.005;HR=0.448,95%CI:0.246~0.817,P= 0.009;HR=0.467,95%CI:0.252~0.867,P=0.016)。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颅内出血、一级终点事件及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随围期收缩压降低而降低,而适中的血压(收缩压130.00~147.99 mmHg;舒张压76.20~90.79 mmHg)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理想血压 围溶栓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产褥期突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联合支架取的救治过程,为产褥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5例产褥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联合支架取临床救治经过。结果5例患者治疗后有4例患者达到临床痊愈,1例患者恢复良好,康复训练3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产褥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联合支架取拴救治较传统治疗可有效减少致残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产褥期 急性脑梗死 介入溶栓 支架取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桥接TREVO支架取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颈内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单纯静脉组,29例)和观察组(静脉桥接TREVO支架取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及颅内出血率。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院NIHSS评分为(9.50±2.18)分,低于对照组的(11.14±3.07)分,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9%(20/22),90 d mRS评分低分者(0~2分)占36.4%(8/22),均高于对照组的20.7%(6/29)和10.3%(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颅内出血率(10.3%,3/29)与观察组(36.4%,8/2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桥接支架取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 脑梗死 颈内动脉T型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尤瑞克林联合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对超出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本院超出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尤瑞克林联合rt-PA静脉。统计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治疗后1 d、7 d、21 d NIHSS评分及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GQOLI-74)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7 d、21 d,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0.56±2.98)分、(6.30±2.58)分、(4.95±1.7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28%与对照组11.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分别为(68.69±6.87)分、(70.36±7.63)分、(70.26±7.81)分、(71.13±7.5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超出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采用尤瑞克林、rt-PA静脉治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尤瑞克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治疗青年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2例青年脑卒中(年龄≤45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rt-PA治疗,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均完成90 d临床随访,其中预后良好组55例,占53.92%(55/102);预后不良组47例,占46.08%(47/102)。2组文化程度、前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家族遗传史、血尿酸水平、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前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家族遗传史、血尿酸水平、前NIHSS评分是青年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青年卒中患者预后不良与文化程度较低,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较高,有家族遗传,前NIHSS评分较高有关系,应当引起临床重视,及早采取针对性对策,最大限度改善青年卒中患者预后。

  • 标签: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预后 卒中,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