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因邻里琐事、同事纷争、劳务纠纷等处理不妥而导致的轻伤害刑事案件数量逐年上升。针对此类案件,媒体报道了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南京市雨花台区检察院等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尝试的一种解决机制——刑事和解制度,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

  • 标签: 刑事和解制度 公诉权 不起诉制度
  • 简介:《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强化了控辩双方的对抗性。作为控辩双方争议焦点,证据在整个诉讼过程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律师法》的修改更是对公诉机关用于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侦查中心主义的模式下,公安机关所收集的证据往往不能达到庭审证案的要求,为解决司法实务中这一难题,笔者试从理论基础、价值分析、程序构建着手,讨论建立公诉预查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以此为楔子,提高起诉案件质量,优化检警关系与侦控职能。

  • 标签: 检警关系 公诉预查 法律监督 司法效益
  • 简介:刑事简易程序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为谋求公正与效率的平衡而应运而生的。1996年,我国通过了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将简易程序列入刑事诉讼法典;2003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颁布《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刑事简易程序制度。当期形势下,刑事

  • 标签: 简易程序 刑事司法实践 法律监督
  • 简介:对被害人权益的充分保护实际上就是对每一个公民基本人权的保护,在刑事诉讼立法的发展中更应对被害人予以更多关注。本文以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律师代理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现有制度中的不足和根源,为完善我国公诉案件被害人律师代理制度提供参考和建议。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权益保障 律师代理 制度完善
  • 简介:针对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审查公诉程序改革的不彻底性,指出了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方式的弊病,并根据现代审判规则的要求,提出起诉书一本主义与证据开示相结合的新模式,以彻底排除法官预断,全面保障辩护律师行使阅卷权。

  • 标签: 法官预断 律师阅卷 起诉书一本主义
  • 简介:公诉方式与一个国家的审判模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程序设计是否科学,关系到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与合理性。笔者通过对日本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公诉方式的研究,发现日本公诉制度中的起诉状一本主义很值得我国借鉴,对我国刑事司法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起诉状一本主义 审判中心主义 当事人主义
  • 简介:公诉权是国家主动对犯罪进行追诉的一种刑罚请求权。具体地说,公诉权的内容包括国家公诉机关对被怀疑有犯罪行为的嫌疑人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或不应提起公诉的犯罪嫌疑人决定不起诉,认为犯罪嫌疑人符合一定条件且有必要进入审判程序时,决定向法院提起公诉公诉权的存在和运作就是国家意志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具体表现。要想这种国家意志得到正确行使,公诉权必须受到合理的制约。近年,刑事诉讼由传统的仅注重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向在保障被害人诉讼权利基础上实现被害人、被告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平衡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公诉权作为国家权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公诉权制约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的分析,及对当前世界上部分国家公诉权制

  • 标签: 公诉权 被害人 不起诉决定 现行刑事诉讼法 检察院 制约机制
  • 简介:在当下我国强化检察监督的背景下,应当对公诉权滥用的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实践中,不该起诉而起诉、随意变更公诉、恣意重新起诉是公诉权滥用的主要形态。对公诉权滥用的成因需要进行深入的语境化分析,相应地构建庭前起诉审查程序、引入刑事诉因制度、实现撤回起诉规范化、不起诉后再诉的规范化、再审抗诉规范化、司法管理现代化以及将法官职务犯罪的侦查权从检察权中剥离,以防范公诉权的滥用。

  • 标签: 公诉权 不该起诉而起诉 变更公诉 制度防范
  • 简介:公诉改革是机制改革,检察制度改革是体制改革,公诉改革服从检察制度改革,是检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公诉改革,就是为了拉动检察制度的改革,达到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目的。如何推进以主诉检察官制度为龙头的公诉改革,以拉动整个检察改革乃至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 标签: 主诉检察官制度 公诉制度 改革 检察制度 庭前证据开示制度
  • 简介:公诉权具有法律监督权的性质,体现在追究犯罪维护法律实施、监督侦查权以及自诉权和审判权的区别等几个方面。诉审冲突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学者所言的冲突其实是一个在理论基点选择出现偏差、对现有问题进行简单化归罪情况下的假想,冲突似有实无。

  • 标签: 公诉权 法律监督 诉审冲突
  • 简介:公安机关撤回案件是指针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因一定的原因而将案件撤回的行为,其方式包括公安机关主动撤回和检察机关建议撤回。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它亦成为公安和检察机关尤其在处理棘手案件时都欣然接受的一种结案方式,其适用量远远超出不起诉决定。其中公诉机关这种值得质疑的建议撤案权,不仅剥夺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救济权和求偿权,也导致了检察机关监督权和公安机关个案复议、复核权的丧失,使得个案处理上在公正

  • 标签: 刑事撤案 建议撤案权 法律监督能力
  • 简介:作为公诉人,无不期望自己在法庭上能有纵横捭阖、辞陈雄辩的翩翩风采。然而,现实却总有事与愿违、差强人意的无尽遗憾:不知所云的讯问、杂乱无章的举证、仓促应对的质证、空洞乏味的公诉意见、

  • 标签: 公诉人 成因 纵横捭阖 法庭 讯问 举证
  • 简介:公诉环节是绝大部分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在公诉阶段化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本文就公诉面对的社会矛盾进行分析,提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基本方法,分别从队伍素质、工作方法、长效机制和司法制度几个不同层面,探讨公诉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具体举措。

  • 标签: 公诉 社会矛盾 化解
  • 简介:<正>我国部分人民检察院遵照《民事诉讼法(试行)》的规定,已开始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试点工作。试点中围绕检察机关如何发挥职能作用,确保民事法律正确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探索出一些经验。当前,司法战线和法学理论界对于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活动予以肯定,认为只有参与,才能监督。但对检察机关是否有必要提起民事诉讼以及采取什么方式提起民事诉讼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就此谈一管之见。

  • 标签: 检察机关 民事公诉 民事诉讼 国家干预 检察院 当事人
  • 简介:撤诉亦称“撤回起诉”或“诉之撤回”。公诉案件的撤诉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取消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的公诉案件的诉讼活动。新刑诉法取消了原刑诉法第108条关于人民法院在审查公诉案件时“对于不需要判刑的,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规定,从而也使公诉案件的撤诉——这个过去和当前都始终困扰着司法实践的问题失去了唯一的立法根据,从而使当前刑事诉讼中这一难以回避的问题变得更加认识模糊和难以处理。作为弥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分别在其制定的实施新刑诉法解释(规则)中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已经提起公诉的案件可以撤诉。这是目前解决撤诉难题的法律依据,但因“二高”规定的可以撤诉的阶段相

  • 标签: 检察机关 公诉案件 撤回起诉 被告人最后陈述 若干问题 提起公诉
  • 简介:玩忽职守罪是常见的多发性犯罪.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往往难以认定,要么漏罪,要么打击了不该打击者.如果检察机关公诉玩忽职守罪时确切把握其最低证据标准,就能罚当其罪,有利于司法公正.为此公诉玩忽职守罪证据既要注意实体问题,也要注意程序问题.掌握证据标准时还应注意非证据问题.证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尤其是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不能作为定性的根据.

  • 标签: 公诉 证据标准 玩忽职守罪 言词证据 多发性犯罪 漏罪
  • 简介:司法责任制改革背景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效率之价值尤为凸显。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我国以"实验性立法模式"开始实施。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以沿海基层检察院试点工作为基点,以效率价值为视点,总结试点运行中提升司法效率的成功经验,并针对适用案件类型不广、内外因动力不足等制约效率发挥之因素提出从实体规范方面制定《量刑指导规定》、从程序方面将认罪认罚分流阶段提前、推动刑事诉讼全流程简化、建立有限的上诉程序等有效路径。

  • 标签: 司法责任制 认罪认罚 效率
  • 简介:不当起诉不仅会严重破坏公民的正常生活,而且会使国家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陷于混乱。为了防止公诉权滥用,保障犯罪嫌疑人免受不当起诉,提起公诉必须具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涉嫌指控的犯罪。“仅有嫌疑不足以授权国家超越自然权利干涉公民的生活,将他们送交审判。”而且,“没有社会能够忍受一个如此无情的法定起诉原则:无论指控证据多么薄弱,检察官都需要对每一个案件提起公诉。”

  • 标签: 提起公诉 证据标准 内在机理 犯罪嫌疑人 起诉原则 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