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近年来,研究民事行政公诉制度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我作为曾经主持过这项工作研究的人,曾经深入地研究了各国检察机关的这项制度。事实上,这不仅是检察制度的内容,而且是民事行政诉讼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民事行政公诉制度,对于完善检察机关的诉讼职能,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体会和极为少见的司法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意见,就教于各位方家。

  • 标签: 检察机关 民事行政公诉 国家利益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制度 国有资产流失
  • 简介:公诉制度是中国特色的诉讼制度的最大特点,现代公诉制度的构建应以公诉为中心,起诉引导侦查、侦查服务公诉为理论核心;以主诉检察官为诉讼主体;以职业公诉人为形象代表,建设特别公诉队,实现公诉公正、效率的宗旨.

  • 标签: 公诉 起诉引导侦查 职业公诉人 主诉检察官
  • 简介:公诉转自诉制度是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时设立的一项新制度。在目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还存在有案不立、有罪不究、该起诉的不起诉、不该撤案的撤案等腐败现象,老百姓往往告状无门,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公诉转自诉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规约我国的刑事追诉机制。

  • 标签: 公诉转自诉制度 刑事诉讼法 刑事司法实践 腐败现象 合法权利 合法权益
  • 简介:民事公诉,是指检察机关对于特定范围内的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利益及有关公民重要民事权利的民事案件,在无人诉或当事人不敢诉、不能诉、殆于诉的情况下,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法院追究违法者民事责任的诉讼制度.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行为,由检察机关提起或参与诉讼,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是检察机关行使其监督权的有力方式.

  • 标签: 检察机关 民事诉讼 民事公诉
  • 简介: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其意义在于在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同时,给予犯罪嫌疑人一定的人身自由,保障其人权,降低刑事诉讼成本,提高刑事诉讼效益。而在刑事案件公诉阶段,取保候审措施往往成为阻碍诉讼进行的不利因素。从公诉实践出发,分析当前取保候审制度的弊端,应当从立法规定、司法实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其予以完善。

  • 标签: 公诉 取保候审 制度完善
  • 简介:案例指导制度是在近年来颇受国内学界、司法界关注的一项司法革新制度,然而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多聚焦在审判领域。公诉案例指导制度是检察机关在公诉领域为充分行使检察权而提出的全新尝试。相比较审判案例指导制度公诉案例指导制度建立在合法性、合理性、典型性原则的基础上,符合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和双重领导体制要求。在这三个原则的指导下,从案例指导主体、案例的遴选标准、案例的遴选程序及确定、体例、发布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构建,并明确了公诉案例指导制度的效力和具体适用过程。

  • 标签: 审查起诉 案例指导 制度构建
  • 简介: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和无正当理由不出庭证人的惩罚措施,提出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和经济补偿制度。证人出庭将增加庭审的对抗性和不确定性,公诉人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充分做好庭审前准备,庭审中询问证人要讲究策略,庭审后要及时总结和交流意见,才能更好地完成出庭公诉的任务。

  • 标签: 公诉人 证人出庭 对抗性 庭审
  • 简介:以诉权为视野,从民事诉讼的诉权基本理论出发,围绕诉权的平等性、处分性、请求性等基本特质,对对抗制诉讼模式下我国公诉制度中存在相关问题进行了检讨,并提出了扩张公诉权能的若干构想.

  • 标签: 诉权 公诉 对抗制
  • 简介:在刑事诉讼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检察机关经过审查后提起的公诉,仍然可能发现新的事实和证据,如被告人存在漏罪、同案犯罪嫌疑人归案需要追加等等。为了追求实体真实,惩罚犯罪,有必要建立一种提起公诉后的变更、补充机制,以便及时地应对公诉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因素,这就是公诉变更制度。作为公诉权自然延伸的公诉变更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而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规定,只是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称《规则》)第351和353条中有所体现,

  • 标签: 公诉变更 法律监督权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刑事诉讼法》 主客观因素 犯罪嫌疑人
  • 简介:从检察权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来考察,检察机关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角色定位,使其具有承担国家民事公诉权能的自然身份,有充分理由将民事公诉纳入我国检察权新型配置的视野。我国民事公诉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对检察机关的诉权和诉讼法律地位,公诉案件的受案条件、范围和管辖,公诉案件的证据规则,公诉案件的审理、裁判和执行等具体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既保障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又避免与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产生冲突。

  • 标签: 民事公诉 权力配置 制度建构
  • 简介:公诉变更制度是现代公诉制度的重要内容,它对于矫正公诉机关的起诉指控、保证法院的公正审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对公诉变更制度作明确规定,并在现有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立法,进一步完善公诉变更制度.

  • 标签: 公诉变更 模式 程序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确立为公诉案件当事人,被害人与人民检察院作为“共同原告”履行控诉职能,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暴露出许多问题。德国附带诉讼制度允许被害人作为附带诉讼的原告人而非公诉案件本身的当事人参加公诉,具有合理性。借鉴德国的做法,我国应增设刑事第三人制度,让被害人作为刑事第三人参加诉讼,并赋予其相应的诉讼权利,从而有效解决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参诉问题。

  • 标签: 公诉案件 被害人 当事人 德国附带诉讼 刑事第三人
  • 简介:近年来,贵州省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曹建明检察长关于严防冤假错案发生的指示精神及最高检《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办案质量。省院党组多次听取公诉工作汇报,重点解决树立正确公诉工作理念、公诉人员配置、出庭补贴等问题。全省公诉案件质量全面提高,特别是死刑案件质量稳步提升,诉讼监督能力明显增强,守住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公诉底线。2014年提起公诉的生效判决案件,全部为有罪判决,5年来首次实现当年起诉案件“零无罪”;位列纠正遗漏同案犯数、抗诉及法院采纳抗诉意见数三项数据同比全部上升的五个省份之一。

  • 标签: 公诉工作 案件质量 工作机制 创新 冤假错案 检察职能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庭审的作用,是确保案件处理质量和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目的为了促进庭审实质化,通过庭审程序,做出经得起考验的审判结果,从而实现法律的实体正义。此项改革是检察机关公诉部门近期面临的重大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公诉部门如何正确理解改革精髓,以改革为提高司法能力,强化检察监督的切入点,探索基层检察机关公诉工作积极适应改革的路径。

  • 标签: 审判 实质化 公平正义
  • 简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我国现行法律的基本精神,也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我国已有的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成功经验和域外地区的立法及实践,为我国建立该项制度提供了参考价值。因此,我国适合建立检察机关民事公诉制度。这需要通过立法进行明确规定,并对民事公诉案件的范围进行合理规范,同时检察机关也应积极承担其民事公诉的职责。在此基础上,结合民事公诉案件的性质厘清此类案件的一些具体问题,以期为我国检察机提起民事公诉提供些许作用。

  • 标签: 检察机关 民事公诉 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
  • 简介:公诉案卷移送制度是指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时,是否一并向法院移送案卷和证据材料的制度。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从诉讼流程看,它是审查起诉活动和审判活动的衔接点,是否移送案卷和证据材料,法院在审判前如何对待案卷和证据材料,会对审判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从诉讼主体看,它直接影响到控辩审三方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下,

  • 标签: 刑事诉讼制度 移送制度 提起公诉 案卷 刑诉法 修改
  • 简介:公诉证据是公诉机关决定是否将案件提起公诉是所掌握的尺度,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有着诸多明显的局限,应通过立法予以改进和完善.

  • 标签: 起诉 公诉证据
  • 简介:我国现行公诉模式实行的是“平行式”的同级公诉模式,公诉案件只能由与审理案件的法院级别相同的检察机关派员出庭支持公诉。有必要对这种模式进行转型,采取“垂直型”的公诉模式,由一审检察官在承担公诉任务之后,继续负责案件在上级法院的公诉或抗诉活动。

  • 标签: 公诉模式 平行式 垂直型 转型设想
  • 简介: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唯一行使公诉权的国家机关,公诉权的配置问题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了有效地履行公诉职能,立法上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哪些具体的职权;二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公诉职权如何在检察机关内部进行合理地分配和设置。

  • 标签: 公诉权 暂缓起诉 主诉检察官 办案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