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8 个结果
  • 简介:公诉是国家主动对犯罪进行追诉的一种刑罚请求权。具体地说,公诉的内容包括国家公诉机关对被怀疑有犯罪行为的嫌疑人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或不应提起公诉的犯罪嫌疑人决定不起诉,认为犯罪嫌疑人符合一定条件且有必要进入审判程序时,决定向法院提起公诉公诉的存在和运作就是国家意志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具体表现。要想这种国家意志得到正确行使,公诉必须受到合理的制约。近年,刑事诉讼由传统的仅注重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向在保障被害人诉讼权利基础上实现被害人、被告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平衡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公诉作为国家权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公诉制约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的分析,及对当前世界上部分国家公诉

  • 标签: 公诉权 被害人 不起诉决定 现行刑事诉讼法 检察院 制约机制
  • 简介:在当下我国强化检察监督的背景下,应当对公诉滥用的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实践中,不该起诉而起诉、随意变更公诉、恣意重新起诉是公诉滥用的主要形态。对公诉滥用的成因需要进行深入的语境化分析,相应地构建庭前起诉审查程序、引入刑事诉因制度、实现撤回起诉规范化、不起诉后再诉的规范化、再审抗诉规范化、司法管理现代化以及将法官职务犯罪的侦查权从检察权中剥离,以防范公诉的滥用。

  • 标签: 公诉权 不该起诉而起诉 变更公诉 制度防范
  • 简介: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唯一行使公诉的国家机关,公诉的配置问题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了有效地履行公诉职能,立法上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哪些具体的职权;二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公诉职权如何在检察机关内部进行合理地分配和设置。

  • 标签: 公诉权 暂缓起诉 主诉检察官 办案责任制
  • 简介:刑事公诉是检察权最核心的部分,公诉的性质定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刑事诉讼保护人权和打击犯罪两大目标的实现.从我国宪政的合理架构以及诉讼机制的平衡出发,从保证成文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角度去分析,公诉的性质定位于法律监督权.

  • 标签: 公诉权 检察权 法律监督权
  • 简介:公诉具有法律监督权的性质,体现在追究犯罪维护法律实施、监督侦查权以及自诉权和审判权的区别等几个方面。诉审冲突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学者所言的冲突其实是一个在理论基点选择出现偏差、对现有问题进行简单化归罪情况下的假想,冲突似有实无。

  • 标签: 公诉权 法律监督 诉审冲突
  • 简介:公诉与私诉权都是刑事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但同时是互相联系和补充的,并共生发展,这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刑事诉讼制度所必须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从公诉与私诉权互补性的内涵出发,借鉴了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制度,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诉权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公诉权 私诉权 互补性
  • 简介:近年来,因邻里琐事、同事纷争、劳务纠纷等处理不妥而导致的轻伤害刑事案件数量逐年上升。针对此类案件,媒体报道了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南京市雨花台区检察院等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尝试的一种解决机制——刑事和解制度,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

  • 标签: 刑事和解制度 公诉权 不起诉制度
  • 简介:刑事被害人诉权是刑事诉权的一部分,是刑事被害人作为诉讼主体应有的基础性权利,是公民判断对自我保存所必要的一种宪法性权利。在刑事诉讼的历史长河中,刑事被害人的诉权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博弈中几度沉浮,在不同形态的诉讼结构中显现不同的地位。同时也见证了公民权利的历史变迁。本文拟通过对刑事被害人诉权权益属性的探讨论证其对公诉制衡的内在合理性。

  • 标签: 刑事被害人诉权 公诉权 必然性 制衡路径
  • 简介:“私了”案件是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或其家属,以给予被害人一定的经济补偿为条件,而要求被害人不报案或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情况。目前,案件“私了”在农村比较突出。案件“私了”,在一定程度上使当事人的私权得以充分的发挥,减少了司法机关的工作,避免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同时,案件“私了”也产生一些弊端,如对依法应当公诉的案件,当事人双方通过“私了”解决,势必丧失了国家公权力的保护,缺乏法律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可见,案件“私了”和公诉的行使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司法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 标签: 刑事案件 “私了” 公诉权 国家公权力 经济补偿 刑事责任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诉救济制度",反映了立法者对刑事诉讼本质的理性反思和对被害人私权利保护的彰显.但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技术上的缺陷,致使"自诉救济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弊端.为加强对被害人利益的有效保障和对侦查、起诉权的监督制约,在借鉴法国刑事诉讼法的被害人民事原告人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侦查、起诉的构造,引入司法审查机制,赋予被害人申请调查取证的权利并规定其必要的义务.

  • 标签: 被害人 起诉权 公诉权 侦查工作 起诉制度 刑事诉讼法
  • 简介:检察机关以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等消极公诉的方式将案件予以分流处理就是这方面的基本举措,而忽略了消极公诉层面上的不起诉权和撤销案件权行使的重要性,因而加强检察机关消极公诉的行使乃大势所趋

  • 标签: 公诉权 权研究 消极公诉
  • 简介:笔者认为,公诉是指法定的专门机关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被害人的利益而代表国家主动追诉犯罪,请求审判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予以定罪并处以刑罚的一种诉讼权力,包括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变更公诉(改变、追加和撤回)、抗诉和不起诉。现阶段关于公诉性质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学说:行政权说、准司法权说和法律监督权说。笔者认为,前两种学说都不符合我国公诉的实际,在此采信法律监督权说。

  • 标签: 公诉权 性质 犯罪嫌疑人 法律监督权 概念 公共利益
  • 简介:公诉阶段的刑事和解是通过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协商,化解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矛盾,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实现社会关系的修复,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稳定性强等诸多优点。刑事和解虽然体现了被害人和被告人在私权利层面的协商,并且以私法协议的方式予以固定,从而呈现出公法私法化的特征,但在本质上仍然是构建干公诉制度框架之内,公诉作为一种公权力,在刑事和解中仍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权力角色。

  • 标签: 刑事和解 权力角色 公诉权 被告人 被害人 社会关系
  • 简介:现行法中被害人主体性地位的缺失,使得刑事追诉活动中的人权保障成为与被害人无直接联系的宣示性口号。尽管理论界对赋予被害人上诉权有着些许担忧,但赋予被害人上诉权有其独立的价值,采用中庸途径更有利于平衡多方利益。

  • 标签: 被害人 上诉权 有限上诉权
  • 简介:公诉撤回权并非是一种当然的权力。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律中都没有规定这项权利。公诉撤回制度与我国的国家赔偿等法律制度相冲突,在实践中导致检察机关侵犯被告人人权的事件屡有发生。我国通过司法解释建立起来的公诉撤回制度应当被废止。

  • 标签: 撤诉制度 公诉权 人权
  • 简介:加强对刑事被害人诉权的保障,不仅应赋予被害人当事人的地位,而且还应赋予其不服一审裁判的上诉权。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符合刑事诉讼发展趋势,能够充分保护被害人的利益,能够制约审判权的滥用。被害人的上诉。既不会带来诉讼结构的改变,也不会影响二审程序中控诉任务的完成。为防止被害人滥用上诉权,可以在程序上对被害人的上诉权进行一定的限制。

  • 标签: 被害人 上诉权 理由 可行性
  • 简介:公诉和辩护权的形成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二者都深深地根植于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和诉讼文化之中。世界上公认的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关法系的公诉制度和辩护制度的形成和表现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实现公诉和辩护权的平等对抗是控辩式诉讼制度的初衷,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国还需要从完善诉讼制度方面加快刑事诉讼改革的步伐,努力使公诉和辩护权由不平等走向平等。

  • 标签: 公诉权 辩护权 沿革 差异 平等
  • 简介:公诉与私诉权绝对不是各自“孤立”,它们是互相联系和补充的,并共同发展,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刑事诉讼制度所必须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从公诉与私诉权互补性的内涵出发,在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借鉴之下,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起诉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公诉权 私诉权 互补性
  • 简介:在我国控辩式诉讼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公诉与侦查、审判、辩护的多边诉讼关系仍存有错位和异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公诉与各诉讼主体追求正义的合力形成,甚至成为公诉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的掣肘。公诉的多边诉讼关系的调适应当顺应中国本土的司法规律和诉讼规律,以公诉运行机制改革扭转诉侦关系的主导错位和诉审辩关系的三角异化,发挥公诉的最大效能。

  • 标签: 公诉权 诉讼规律 诉讼关系 公诉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