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在词源学哲学视角,文章首先分析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这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GillesLouisRénéDeleuze,1925-1995)运用自己"欲望哲学"重新解读康德三大批判尝试。在这种眼光下,康德先验方法就是从人各种先天机能,包括认识机能(感性、知性、理性)欲望机能(低级欲望高级欲望)构造出人生活经验,这些机能是切表象源泉。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哥白尼式革命"实质是把认识先天原则归结到主体先天立法机能,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把这种先天机能与后天机能结合起来?单凭先验图型是无济于事,必须把第三批判中"共通感"引入进来才能解释这些机能相互和谐。知性理性机能后面隐藏着其实是欲望机能,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所讨论问题。纯粹实践理性为自由立法,这同时也使它成为知性在理论上为自然立法、在实践上为道德律建立类比"模型"决定性根据。而理性与知性后面这种相互配合致同样也立足于理性本身"道德共通感",纯粹实践理性三大悬设都是通过这种道德共通感,特别是其中想象力而现实地作用于感性自然,想象力为自然界设定了终极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辨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加入了种比感性机能更高情感机能,这就是体现为审美判断力鉴赏机能,它既不关思辨兴趣也不关实践兴趣,仅仅表示各机能活动主体性条件。但它与所有其他机能都相关,构成它们相互协调活动。而这种自由协调活动虽然是超功利,但它本身具有某种理性兴趣作为自己原则。所有机能未决定超感性统从其中抽引出来自由和谐是心灵中最深部分,它准备了那最高尚东西到来即欲望机能至高地位,并且使得从知识机能向欲望机能之过渡成为可能�

  • 标签: 先天机能 欲望 共通感 道德律 自由 终极目的
  • 简介:弗雷格胡塞尔是20世纪影响深远两位重要哲学家,他们各自是分析哲学现象学传统开创者。有意思是,他们都将批判哲学中心理主义思想作为其哲学工作重要内容,并由此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胡塞尔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线索。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复兴背景,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雷格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问题。重估他们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以心理学为代表自然科学对于当代哲学在研究主题方法论上影响意义。我们将从逻辑学语言哲学这两个重要角度出发,对弗雷格胡塞尔心理主义思想及其在当代影响进行再评估。

  • 标签: 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 胡塞尔
  • 简介:梁志学先生近著《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所收录34篇文章有10篇是涉及费希特哲学,梁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最著名翻译者,在翻译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对费希特“知识学”基本原理有精确阐发,强调对费希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世界公民思想来理解,学者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高度贯彻自由理念阐明永恒真理,充当社会历史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
  • 简介:路·德·福斯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性。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都具有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本文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基本观点研究,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研究是:(1)思辨逻辑对象过程里进化与退化;(2)在这个过程里理性与知性关系。在下篇中研究是:(3)逻辑思维与理智直观关系;(4)这个过程里历史东西与逻辑东西。这些研究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结合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果进行

  • 标签: 辩证逻辑 知性逻辑 进化 退化 理智直观 历史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第二批判目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经验性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康德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捍卫了第类比论证目标,另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类比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彼岸、跨越现象界本体界,是身体灵魂结合;人格性(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性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性而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性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中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性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个最高限制性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性,所谓人“本性”(Natur),个是指人自然性、自然本能,个是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目的能力,人格性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性,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性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性,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性崇高性。目的公式中“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种从两界统来看的人性,或者说,是种具有完善化可能性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类目的是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人格中的人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约纳斯认为,有三个特征把动物生命与植物生命区分开来:运动、知觉、情感。动物生命最大奥秘就在于它在直接关注间接满足之间所能够维持缺口。出于这居间状态原则,动物运动、知觉情感都涉及主体-客体分裂。这分裂处于整个动物性现象根基处,也处于动物离开生命植物模式根基处。约纳斯在这里所做就是理解这分道扬镳性质。

  • 标签: 运动 感知 动物灵魂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批判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德福相称或统("圆善"意义上至善),而在于由人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直接"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要求(出于对法则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不是配不上幸福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幸福,即给人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实践提供普遍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个全面的挖掘、整理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道德目的论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友谊;而道德目的论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马丁·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通常被视为他第二本奠基性著作,作为其后期思想指导原则这本书受到了越来越多敏感而富有判断力关注。然而,常被忽视是,海德格尔对教学问题上种不可教教义根本强调。本文以《哲学论稿》中所呈现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旨在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尔思想根基。笔者将论证,海德格尔成问题Paideia[教化、潘迪亚]方式,与奥维德式通过修辞手法彻底改变我们在世界中爱欲取向做法最为相像。由于我们对存在者爱需要被净化并导向存在,系列相关于能动性真理难题便随之而出,而海德格尔所贡献那种转化实践可行性可欲性也成了值得探讨问题。最后,笔者探究了《哲学论稿》在政治上结果,揭示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性古典传统,以及对日常在世存在本身挑战激进本质。

  • 标签: 海德格尔 | 科耶夫 柏拉图 | 存在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该对概念翻译问题出发,分析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之间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原因,最后阐明揭示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命题如何具有意义逻辑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目标是要建立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是要建立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在福柯看来,康德真正天才地方在于,他通过将有限性奠基于先验层次而翻转了先前在有限性中所包含否定性意义。但福柯却将先验主体置于生活、语言和劳动这经验背景中。跟福柯样,海德格尔也将康德通过转移到先验层面来克服经验有限性尝试看作是康德之批判(失败)核心。他们都认为,康德在《人类学》中将对人有限性问题三个批判性考察重新置于中心,这是十分重要;但在失败原因何在这点上却大相径庭:福柯认为基于人解决办法从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海德格尔则认为是康德在人在面前退缩。于是他们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补救策略:或者寻找个对先验有限性进行重新诠释并使其相对化非人类学方式,同时保留其基础性视角,这是作为历史先验性研究考古学目标;抑或重新定义人有限性自身,从而避免那种困扰着后康德哲学经验先验混乱,并因而提出种对生存全新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有限性?福柯认为,康德的人类学有限性是种经验性限制,但是也可以放到先验立场上来了解,但这就与起源概念相矛盾,导致先验有限性反过来取决于人种种经验限制。这就是理性“盲点”,它能够使认知成为可能,但是无法从本质上被认识。关于起源的人类学悖论就是由于人自身矛盾:起源只能通过经验时间来发生,但是时间自身存在又必须被归因于先验主体。生命、语言和劳动不只是知识对象,它们在人先验有限性这基础性背景被如此这般地给予,哥白尼式逻辑被人类学转向所击败。是否可以认为福柯对海德格尔是个暗示,即基础存在论能够在有限性分解之外提供给我们个选择?通过基础存在论克服胡塞尔先验现�

  • 标签: 福柯 海德格尔 康德 先验的有限性 哥白尼转向 人类学悖论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中是如何可能,这以法权道德为目的先验历史观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构想、最终统自由与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以隐喻方式提出了两种国家政治模式,即机械模式有机体模式,这种隐喻并非单纯着眼于修辞学上效果,而是着眼于其哲学上造型功能,甚至是哲学思考言说本质。后世哲学中"概念隐喻"在康德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帮助建构他自己全新哲学思考。类比思维不只是达到语言效果种辅助手段,而且是正规哲学思维方式,它表达是无法用逻辑规则来限定哲学思想。图型法象征论在康德那里是把概念直观联结起来两种不同方式,虽然后者被当作前者补充,为是在涉及理性概念(理念)时补知性范畴(概念)图型之不足,但它本身也成为建构个超越于认识论之上哲学领域(实践哲学和美学及目的论)所必不可少枢纽,它在理知世界原则无法使自己显现为直观情况,以现象上可了解方式得到了描述。类比法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被采用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以类比"模型"代替了"图型"作用;而在《判断力批判》中,有机体自组织概念为政治哲学中那些理念提供了实在性证据理论支持。康德在自然机械产物、人工制品(艺术品)有机体之间所做区别使政治实体在等级上凌驾于自然物之上,并通过将有机生命合目的性原理转用于政治体制方面,而论证了民主共和体制对于专制独裁体制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并不在于那种外在表面的政治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实质。康德身体政治学也不同于古代由部分(头脑或心灵)支配其他部分(肢体)身体政治学,而是主张每个平等成员都先于国家,而国家同时也先于每个成员,它既不是回归古代整体主义,也不是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而是指向现代共和主义进步方向

  • 标签: 图型法 象征论 隐喻 有机体 国家 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