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前322),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做柏拉图的学生。他在阿卡德穆学园里居留了近二十年,直到柏拉图逝世。公元前343年,他做了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那时十三岁,亚里士多德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教育思想 理性精神 教育自由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自足思想体现在其伦理学和政治学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足是善和幸福的本性或属性,越善的东西就越自足,人和城邦都在追求善和自足。从实践科学开始,经由逻辑学、自然哲学,最后到完满的形而上学和神学,追求自足是亚氏整个思想体系的线索。自足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学和伦理学,而是亚氏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自足 思想线索
  • 简介: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给“自然”下定义的哲学家。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自然”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规定和说明,他的“自然”概念涵义深广,包括生存论与知识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体现了思辨与经验、奴斯与逻各斯的内在张力。

  • 标签: 自然 存在 原因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首先指出公正是一切德性之大成,是德性的完美体现和总汇。在此基础之,他进一步阐述了"公正"范畴的具体内涵,即合法、平等和中庸。批判继承亚里士多德公正观,对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公正 合法 平等 中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亚里士多德探讨偶然性是否是构成事物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偶然性的特点,亚里士多德得出偶然性意味着意图的偏离,并且是不常发生的。偶然性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情况,因此偶然性是不确定的。所以偶然性不能作为事物的根本原因。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偶然性
  • 简介:举世公认,亚里士多德逻辑是逻辑发展的第一座里程碑。德国著名逻辑史家肖尔兹在其论著中写道:“在我们提供能站得住的逻辑史概念之前,首先应该了解最主要的逻辑类型……这样的了解,总应该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明确的并且直到今天还是无可争议的说法:逻辑的第一个类型,至少它的梗概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苏联逻辑学家阿赫曼诺夫认为:“作为科学的逻辑,那么只是在亚里士多德写了六篇论文以后,即不早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才形成的。”黑格尔给亚里士多德以高度评价:“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功

  • 标签: 逻辑规律 逻辑史 阿赫曼诺夫 三段论式 逻辑学家 前分析篇
  • 简介:现代意义的公民理论是在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中产生的,但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公民观作为古典的公民理论,无论是对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还是对现代流行的公民、宪政理论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概念强调权利主体和公民身份,否认所有自然人为公民,尤其是奴隶,而且强调依附城邦的公民的权利而忽视其承担的义务。另外,他还提出了明确的公民权利学说,其中掺杂着现代的人权思想。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公民观 公民权利
  • 简介: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体现了与其形而上学、心理学、生物学的一致性。认真审视中道说,则可知其不仅包含中道观、中道方法,更内蕴着深刻的中道精神,即至善是理性和欲望的契合;意味着德性论和规范论的统一;意味着众人之治好于个人之治。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中道 中道说 中道观 中道方法 理论来源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中,公道是一个独特和不可或缺的概念。没有公道,就很难有真正的公正,因而也很难成就其他德性。公道不仅是正义的调节和补充,而且寄寓在其他德性之中,促成其在现实具体情境中的实现。公道不仅在私人德目,而且在公共政治中担负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具体法律裁决和公正调解中,另一方面表现在政体的领导人是否公道决定了政体的性质。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公道 公正 德性 政体
  • 作者: 齐芸
  • 学科: 经济管理 > 企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中外企业家》 2009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哲学观,通过对哲学的学科定位、哲学目的、哲学产生条件以及哲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哲学观,这对于我们以后学习和思考现今各类名目的哲学学说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思想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给悲剧一个明确的界定;二是阐述构成悲剧的几种关键要素,提出情节为悲剧的灵魂和基础;三是论述了悲剧具有净化情感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思想对后来西方的戏剧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悲剧 情节 净化
  • 简介:亚里士多德眼中的勇敢,是以高尚为目的,并以正确的形式、在正确的时间勇敢地面对可怕事物,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以及恐惧和信心方面的适度.亚里士多德为了进一步厘清勇敢这一德性的含义,又讨论了勇敢与五种类勇敢之间的异同,它们分别是公民的勇敢、经验的勇敢、愤怒的勇敢、乐观的勇敢和无知的勇敢.此外,在勇敢和快乐与痛苦的关系问题上,勇敢与痛苦之间呈现出更高的相关性,这主要表现在勇敢者需要更多地面对痛苦,并且勇敢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上.

  • 标签: 勇敢 中道 逻各斯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国的法治思想的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法治思想对于今天正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而言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从对他的法治思想的论述出发,层层深入,最后得出其对中国的法治建设的若干启示,主要包括:确立法治观念;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制定良法;慎重立法和重视法学教育。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法治思想 法制建设
  • 简介:摘要:是否出于意愿是评价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重要前提,亚里士多德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对意愿行为展开讨论,他区分了出于意愿和违反意愿两种行为。亚里士多德首先定义了违反意愿的行为,即被迫的或出于无知的,然后引出了对出于意愿的行为的定义。然而,关于一个行为意愿与否的判断是非常复杂的,无论是是否被迫,还是是否无知并引起痛苦和悔恨,这些判断标准在实际运用中都是存在问题的。

  • 标签: 意愿行为 被迫行为 无知
  • 简介:<正>一个古老的美学论争聚焦于艺术角色、道德情感和知识教育诸问题上。观众与剧中角色的情感交融,究竟是有助于我们抑或是阻碍我们对戏剧角色和场景作出睿智的批判性反应?柏拉图曾经在其《理想国》第十章中提出过著名的论点,他认为悲剧所引发的情感会使观众丧失理智,在道德上将他们引入歧途。但柏拉图对悲剧情感的这种否定,并未为他最著名的弟子所认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悲剧所引发的情感能使我们认识和理解我们与世界的关联。这是近期玛莎·努斯鲍姆和斯蒂芬·哈利维尔这两位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美学所作出的诠释。两人不约而同地指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表演关涉理智和情感两方面,引发人们对那些关系到我们的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真实而独立的反应。

  • 标签: 布莱希特 努斯鲍姆 《理想国》 卡塔西斯 悲剧美 情节结构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模仿'说与效果'净化/陶冶'说,体现出对接受主体的高度重视,这是源于其哲学伦理学的'施授美学'观念,表明创作主体控制话语权力的企图.

  • 标签: 模仿 净化/陶冶 话语霸权 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