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哲学问题或者说元问题是哲学究竟该如何界定问题。几千年哲学发展史就是哲学寻求自身合理定位历史。由于对哲学自身身份或定位认识不清,我们哲学书总是以种非哲学方式诉说着哲学问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分别以自然、社会思维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虽然离不开对自然、社会以及思维关注,但从根本上看,哲学面对仅仅是人自身,并且也只能站在人立场上去关注理解自然、社会以及思维。

  • 标签: 哲学发展史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意义 哲学研究 元问题
  • 简介:以史注《》、以《》解史是宝易学研究、史学撰述主要特色,通过氏《》注可以观见其历史思想,透过氏史论能够发现易学思想对其史学思维影响。这》史互证研究方法以《》史相通为前提,根植于魏晋特定学术土壤中,经由贯通经史宝融汇而成。

  • 标签: 于宝 易学 史学
  • 简介:本文在考察规约隐涵、性会话隐涵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提出了语句非真值条件意义再处理设想,即缩小“隐涵”范畴,扩展“语义预设”范畴。具体言之:解散隐涵集合体,只保留特殊会话隐涵,即“隐涵”等于“特殊会话隐涵”;取消“规约隐涵”概念,把它归入语义预设(强规约隐涵归入典型语义预设,弱规约隐涵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取消“性会话隐涵”概念,把它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预设”概念外延扩展后,其分类系统则为:预设分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再分为典型语义预设与非典型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再分为命题内容条件语用预设、预备性条件语用预设、真诚性条件语用预设实质性条件语用预设。

  • 标签: 规约隐涵 一般性会话隐涵 预设 非真值条件意义的归类
  • 简介:本文主旨,在说明《》是中华民族综合文化起点。它是原始综合,而不是后世科学分析,其内容极为丰富。作者认为,《周易》是《》发展史上第二阶段,《易传》为第三阶段,后世种种“说”为第四阶段,此外,还有个第阶段,那就是原始段,即“毛胚阶段”。这阶段精义,历来说者,甚少发挥,本文拟补缺。

  • 标签: 发展史 宗教信仰 神秘主义 神秘色彩 境界 八卦
  • 简介:阳明后学中中坚人物“二溪”(王龙溪、罗近溪)论《》是他们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以万物体论《》,体现了《》心学派共同特点。龙溪以《》证心,以《》证良知,承陆象山、杨慈湖、王阳明而来;近溪论《》重生生之道,多得之于程明道。二溪论,体现了泰州、龙溪两大阳明支脉学术特征。“二溪”与道有关修养论对文人产生了不同影响,对于思想史影响也同中有异。

  • 标签: 易学 王龙溪 罗近溪
  • 简介:姜太公所出吕国地望何在?先秦时期莒国存灭轨迹如何?学术界直争讼不已,甚至夹杂有对《史记》记载质疑。通过综合考察各类史料间内在联系,发现导致此类问题发生有共性原因,就是在《史记》史乘指向时空关系中迷失了方向,把本来历时态存在信息理解成了共时态。如果对现有材料进行合理时间排序,仍可勾勒出较为完整历史图景。

  • 标签: 地望 存灭 考异
  • 简介:"道"根本在于,观物取象,并进而在象流动与转化中洞察出卦象,由卦象以尽意."象思维"本质在于"非实体性",而这种非实体性使象思维具有"原发创生"性,并且表现出与西方实体性概念思维本质不同.从原发创生视角观之,历史上今天关于卦爻之象数与卦爻辞哪个根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原发创生"筑象"过程."原发创生",就是无极而太极之生,是"无中生有""有中见无"之生.

  • 标签: 卦爻 非实体性 原发创生性
  • 简介:有关儒家“仁爱”思想研究,人们比较关注问题之,是“仁”这个字起源,即它最初构形以及与此相联本义。战国玺印文“[身心]”发现释读,使人们看到了“仁”字构形,也使重新理解“仁”意义有了可靠依据。郭店竹简中所有的“仁”字(七十多个)都写作“[身心]”,不仅进步确证了古“[身心]”字存在,而且提供了有关儒家“仁爱”观念新文献,为研究“仁”带来了新途径活力。

  • 标签: “仁爱”思想 “仁”字 身心合一 郭店竹简 儒家 德性伦理
  • 简介:在秦汉之际,特别是两汉时代这个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形成重要时期,所产生重要作用应该说是被人们长期地忽略了.事实上,不仅影响秦汉思想诸多流派,影响秦汉思想融合与发展,而且也影响秦汉思想形成与定型.秦汉时代出现思想大融合是在哲学基础之上大融合.秦汉时代大的人文政治环境是其思想融合社会历史背景,而无所不包哲学思维模式则是秦汉思想融合理论依据.作为群经之首,不仅是汉初道家和黄老思想哲学基础,也是汉代儒学复兴哲学基础,甚至包括其后魏晋玄学也未能从巨大影响中摆脱出来.因此,研究在秦汉思想融合与流变中地位作用,对于深入认识秦汉思想形成发展以及秦汉思想本质特征,都具有十分重要价值意义.

  • 标签: 秦汉时代 《易》 哲学基础 社会历史背景 思想发展 中国
  • 简介:之义是马浮先生易学思想中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学术特色。马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发挥了他作为个大儒作用。

  • 标签: 三易之义 心性论 功夫论 证悟本体
  • 简介:卡尔·拉纳在《圣言倾听者——论种宗教哲学基础》中把自己宗教哲学规定为“关于对启示之顺从能力本体论”。事实上,这是对于作为真正形而上学根基基督教神学认识论经典阐释。在毕竟在之在在之在生存论关联中,拉纳把在规定为上帝圣言必然倾听者。在本质乃是在照亮状态——作为普遍必然上帝观念,在对于上帝之在在先把握是抽象先验条件,是纯粹理性根据,同时是在精神对于上帝之临在先验经验。上帝在绝对自由中向在发出可能来临启示话语——在在自由爱中伫立在可能发出启示上帝面前,在自己历史中仰望并期待着那位在人形而上学中以完全未知者形像出现上帝可能发出启示。上帝启示旦来临,便在人历史中并作为历史最高现实以言辞形式发生——在必然在自己历史中倾听着可能以人言辞形式来临历史性上帝启示。作为上帝圣言倾听者,在在自由爱中实现着自己先验本质。

  • 标签: 毕竟在 此在 在先把握 自由 人的历史性言辞形式 圣言的倾听者
  • 简介:中国文艺“道统”观念是民族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文艺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电影这种艺术形态尽管是舶来品,经传到中国,使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消解而使之中国化。电影通过迎合传统艺术观念,继承了功能目的论艺术理论观,从文以载道艺术观念出发来把握电影作品电影创作方法,带有浓厚民族意识民族风格。代代电影人所追求,不是改良社会,唤起民众,挽救危亡,就是关注民族生存,思考人类命运这类极为崇高的人生目的。注重认识功能教化功能载道传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轰轰烈烈张扬。中国电影始终在传统艺术理论关怀,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审美文化叙事智慧。

  • 标签: 载道 道统观念 电影
  • 简介:《韩诗》学派学者大多《诗》、《》兼修,这对于完善《韩诗》学术体系,提高其学术地位有着重要作用。通考载籍,两汉、魏晋时期兼习《诗》、《《韩诗》学者共计26人,其中习《韩氏》者3人,《梁丘》者2人,《孟氏》者7人,《京氏》者8人,兼习《盂氏》、《京氏》者1人.习《》家数不明者5人。

  • 标签: 《韩诗》学派 《易》 《诗》《易》兼习
  • 简介:朱熹直强调从自家身心上理会学问才是“第义”,他将“实践—体验”作为最重要《四书》学诠释方法。与“语言—文献”诠释方法相比较,他“实践—体验”诠释方法具有强调诠释者实践主体性、表达诠释者精神活动完整性、体现主客统现实性系列特征,故而能够更有效地化解经典文本历史性与诠释主体时代性、经典文本理念性与生活实践现实性之间之间矛盾。

  • 标签: 诠释方法 朱熹 经典文本 《四书》学 法相 解经
  • 简介:<正>()《》学源流《》始于《墳》,《墳》是我国最早萌芽《》书。“墳”字之义,凡突出于地面的丘、陵、岗、垄,皆谓之“墳”。自有人类原始之初,面临着空濛天象,洪荒地险,紧迫人生,这三件大事,如“墳”底突出人世,须人认识、研究、利用、志之为书,故名《三墳》。按古史划分,在洪荒纪后,滋演纪初,天皇先灵氏,取天象以治人世,才演《象》。地皇后德氏,酌地形以谋地利,才演《形墳》。人皇居方氏,研气命以卫民生,才演《气墳》。三皇并用物体符号代文作记,成为肇始《初墳》。下传三帝,即《孔子家语》所说:自伏羲以下称帝。吴帝伏羲,观天象,画八

  • 标签: 学源流 易学 易源
  • 简介:<正>、超切主义哲学:《易经》哲学特质1何谓《易经》哲学?《易经》哲学义理归趣何在?《易经》哲学,顾名思义,乃是本于《易经》哲学。《易经》又名《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但蕴含在此书经(包括六十四卦卦画、卦辞爻辞)传(包括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两部中哲学义理却是宏深奥衍,罕有其匹。卜筮原是先民籍以安身立命种重要手段——种统合直觉与理解于生命道术。《易经》哲学正是环绕着卜筮生命道术而发展出来宇宙观、人生观。从纯粹哲学立场来看,这究竟是种怎样哲学呢?我们答案是:它是种场有哲学,也是种生命哲学——种归结于生命与场有的超切互摄之道“超切主义哲学”。所谓场有乃“权能场有”之省。“权能场有哲学”乃是种以行依体验为出发点,为理论根据

  • 标签: 权能 哲学立场 文明人 易经 体验 生命活动
  • 简介:冯友兰新理学方法特色是对于逻辑分析充分运用。对于这个逻辑分析法,冯友兰有时称“纯思”,有时称“理智底释义”,有时称“形式底释义”,这些概念方法蕴涵究竟是什么?新理学对于逻辑分析理解运用究竟如何?本文尝试从哲学界定、形上学方法、存在分析、人性分析主知境界论等角度来考察新理学对于分析方法多重运用,并指明新理学哲学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是运用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程朱理学进行现代性转换。

  • 标签: 新理学 逻辑分析 形式底释义 分析的儒学
  • 简介:吴世彩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全书20万字,共276页。全书由引语“管理”研究之可能展开,分为六章。第章《易经》与现代管理:个“援以为说”钩深论题。作者肯定了《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地位,是中华文化源头活水;叙述了人类历史上管理发展简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管理出世。

  • 标签: 现代管理 中国文化史 《易经》 《周易》 中华文化 管理发展
  • 简介:《庄子》书对空间问题探索深入而精到,不仅阐述了空间无限广大、无限深远以及空间关系相对性如大小、远近、精粗、内外,还揭示了由于受到种囿、境囿、时囿以及知囿、物囿与俗囿影响,人们对空间认知极其有限.唯有通过“恬知相养”“安时处顺”“不缘外物”“静观得道”方式解囿,方能体会到崭新的人生境界.

  • 标签: 《庄子》 空间无限性 空间相对性 囿境与解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