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默的思想体系中,政治伦理学处于核心地位,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作出了重要贡献。默政治伦理学的理论前提,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重建,并构建所谓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理论。而对启蒙辩证法进行重新诠释,则是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默的视闽里,启蒙辩证法作为启蒙理性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的融合,是一种理性的历史辩证法;作为知识论批判与唯物主义批判的交织,它最终变成了阴郁的现代性理论;这样,启蒙辩证法就从工具理性批判到“工具理性的他者”。当然,要想真正理解“启蒙辩证法”,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启蒙是什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启蒙的原因何在?如何定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默站在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立场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启蒙辩证法》,而且为其政治伦理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阈。

  • 标签: 维尔默 政治伦理学 批判理论 “政治伦理转向” 启蒙辩证法
  • 简介:默的哲学事业始终处于与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持续对话之中。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默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主要贡献者,但是,他并未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并彻底化,而是试图借助于阿多诺的音乐哲学的经验,对交往理性加以限制,并将这一限制从认知理论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审美主体和政治决断是交往合理性不可穷尽的领域。不过,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政治决断,默都试图通过交往理论的彻底化而将其容纳在理性的范围内。因此,默的工作最终乃是对交往理性的捍卫。

  • 标签: 维尔默 交往理性 审美主体 政治决断
  • 简介:法比·吉教授与海克·费德纳教授是齐泽克研究与批判理论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已出版相当数量有影响的论著。目前两人共同担任英国卡迪夫大学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9月下旬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召开期间,笔者在杭州约两位学者进行了访谈。话题由齐泽克理论出发,延伸至资本主义批判、拉康理论和马克思学说,两人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理论思考和重要学术成果。

  • 标签: 齐泽克 资本主义危机 拉康 马克思 批判理论
  • 简介:美学理论在列斐伏的思想体系中,既起到了承接其各个时期思想理论的作用,又构成了列斐伏日常生活解放性乌托邦思想的重要环节。列斐伏的美学研究,起到了引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列斐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日常生活和身体研究两种研究路向,号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和革命意义进行探索,扭转了文艺理论对日常生活、身体感官经验的偏见和蔑视。但国内外学界对其美学思想的解读尚有待深入,对美学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定位与评价尚待研究。

  • 标签: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 美学
  • 简介:埃里克·林·怀特论不平等王列编译对平等的诉求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点,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反应。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着经济上的不平等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的不平等主要并非他们个人的特性(智力的、教育的或者动机上...

  • 标签: 成就模式 价值属性 联系性 收入不平等 平等分配 收入分配
  • 简介:在“意识形态终结”大辩论的理论背景下,菲对劳动组织的结构功能予以考察,揭示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功能困境,他一方面否定了现代西方社会自我声称的“绩效社会”是根据个体对社会生产率的贡献确定个体在劳动组织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一断言;男一方面又指出绩效社会作为意识形态履行了使社会阶层分化合法化以及压抑社会选择这两大功能。菲认为由于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内在矛盾,绩效社会的合法化将日益衰减,绩效社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一种“虚假意识”。菲对绩效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既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基本观点的影响,又反映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范式,甚至也包含某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因素。菲对绩效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多元的理论视阂,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

  • 标签: 奥菲 绩效社会 绩效原则 意识形态 批判
  • 简介:通过考察黑格对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的批判以及黑格的“精神”概念,本文认为,通过将主体把握为“精神”,黑格超越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以及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从而具有了实践哲学的特征。

  • 标签: 实践哲学 黑格尔 康德 精神
  • 简介:马克思与黑格的关系对理解马克思十分重要。马克思是一个批判的黑格主义者,他既批判又依赖黑格。黑格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被认可的,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则是被否定或基本被否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主义的而是非黑格主义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普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无论对学理研究还是现实分析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黑格法哲学批判》的文本出发,论述黑格与马克思对"普遍"理解的差异,指出此时马克思虽尚未完全跳出黑格哲学的框架,但在方法论上已与黑格发生根本分歧。马克思批判黑格的"抽象普遍"以及一手打造的神秘化逻辑体系,还原真正的"普遍",即"具体普遍"——能且只能代表人民。最后联系实际,立足马克思与黑格在"普遍"概念上的分歧,尝试回答当前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

  • 标签: 普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 抽象
  • 简介:列菲伏是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而且针对20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系统而详细地分析了城市与空间问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现代性通过"空间的生产"对社会的城市化改造和日常生活的殖民,其指认独特,见地深刻,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幸存的秘密大有启发。

  • 标签: 城市现代性 空间的生产 列菲伏尔
  • 简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空间美学研究普遍流露出浓厚的现象学情调,其具体的演绎路径呈现为马克思与海德格的内在结合。"空间转向"是一种取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本体论重构,以"地方"的再建构为中心,空间论者重塑了一种全新的激进文化地理学。

  • 标签: 空间转向 马克思 海德格尔 地方
  • 简介:黑格在哲学中将自由理解为精神的本质,理解为思维内部主体与实体的同一。因此,在他看来,哲学只要通过一种真理的教化过程就可以使自由实现。与此不同,马克思哲学则还原了自由的现实意义,认为人的自由解放只有通过改变世界才能够实现。而这也就要求哲学摆脱其原有的理论样式,成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尽管马克思在哲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超越了黑格,但他们二人都自觉地保持着哲学与自由的直接关联。就这一点而言,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助于哲学的自由关切的实现。

  • 标签: 哲学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美国学者雷蒙德·怀对1935年至1945年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崛起的思想演进和政治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是怀的毛泽东研究最大特色。其另一大特色是深入分析了陈伯达在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这是第一次有学者把毛泽东和另一位党史人物并排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可以说,怀的'毛主义崛起'研究勾勒了一幅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肖像,拓展了毛泽东研究的新视野,特别是深化了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 标签: 毛泽东 陈伯达 延安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尤的《工厂哲学》一书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尤《工厂哲学》一书的关注,恩格斯较马克思先行一步,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尤进行了政治性、伦理性批判。但是,马克思后来居上,先后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反复多次对尤进行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批判,使得这种批判从政治性、伦理性批判升华为理论性批判和方法论批判,从而促进了自身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

  • 标签: 尤尔 《工厂哲学》 马克思 经济哲学 批判
  • 简介:麦金太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革命的眼光去审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模糊了“规律”与“趋势”的区分,从“实质解释论”过渡到了“范式论”。正是这种“范式论”的转向神化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导致了经济决定论和极权主义,并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因此,只有通过革命而非改良的方式,才能继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任务;只有“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使革命真正发生作用;只有地方性共同体,才能弥补工人阶级革命的道德缺陷,完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这种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共同构成了麦金太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革命 自下而上 地方性共同体
  • 简介:在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中,道格拉斯·凯纳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凯纳以其丰富的著作、公允的立场、深刻的剖析,对当代美国媒介文化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凯纳提出"媒介文化"、"媒介奇观"等概念,力图以此抓住当代文化现象的新发展,并超越具有精英主义二元对立意味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传统概念。在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上,凯纳提出"多视角文化研究"、"诊断式批评等概念",丰富、发展了批判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本文以道格拉斯·凯纳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为切入点,在对凯纳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进行梳理、阐释、剖析、评价的基础上,力求管窥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之一斑。

  • 标签: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介文化 媒介奇观 媒介批判理论
  • 简介:本文认为,马克思同黑格一样主张工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但作为人的创造活动之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所以仍未达到真正的自由而产生异化。尽管马克思和黑格都对现代工业所造成的异化状况不满,并认为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克服异化是要在历史中完成的任务,但马克思认为,大工业能为产生克服异化的新社会做好准备,而黑格则持保守态度。所以,马克思的异化观比黑格的异化观更为激进。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工作 异化 自由
  • 简介:<正>在当代哲学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形容词"思辨的"(spekulative)或名词"思辨"(Spekulation)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哲学文本中,甚至也作为著作的书名而出现。如王元化先生的著作就用过《思辨短简》、《思辨发微》和《思辨随笔》等书名。他在《〈思辨短简〉序》一文中曾经说起,起先他自己给这本书取的名字是《文史辨》,后来编辑部的一位老友出于对书籍的销路的考虑,建议他用"思辨"一词,他才用了《思辨短简》这一书名。王元化先生说:"虽然有一时期我曾倾倒于黑格,但本书取名并不含有

  • 标签: 黑格尔哲学 思辨哲学 马克思哲学 费尔巴哈 历史唯物主义 逻辑学
  • 简介:“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对何谓“现实”这一问题的回答即隐含着对这一关系的探索。二者针锋相对的“现实观”背后,根源是二者不同的思考立场及逻辑进路。黑格将其思辨逻辑学框架运用到国家观上,形成一种“始于终点”即以历史意志的最终实现为主线、反向构建的“现实观”;马克思则突破“思辨”力图构建一个“成于开端”即一种以实际历史发生学为起点、正向发展的“现实观”。最后,这两种逻辑起点和进路也决定了不同的现实关怀,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有重要启示。

  • 标签: 现实 反向构建 正向发展 国家 市民社会
  • 简介:列斐伏引入“节奏分析”,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以节奏概念为中介,分析了日常生活的节奏化组织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规训、媒体和资本三个方面阐释了社会时间的生产,揭示了现代日常生活日益被模塑为单调乏味的线性重复的深层机理。

  • 标签: 节奏分析 日常生活 列斐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