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标签: 审美主体 伦理主体 环境主体 有限性 责任
  • 简介:摘要:影视艺术作品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展现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塑造鲜明的银屏幕人物形象,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导他们的爱或憎、悲或喜,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同时观众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对影视作品做出一定的评价,这既是观众的一种认识过程,又是一种情感交流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接受和艺术创造的过程。影视艺术审美创作与审美主体需求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影视的审美创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审美主体需求性的研究。

  • 标签: 影视艺术 审美创造 融合
  • 简介:在中国的美学史上,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审美主体做出规范的,恐怕还是始于老庄。当然,老子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出对审美主体规范的观点。不过,他提出:“涤除玄鉴,能无庇乎。”(《老子》第十章)这个哲学的命题,却影响了他的思想文化继承人庄子对审美主体做出的规范。

  • 标签: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审美理论 老子 庄子
  • 简介:工业设计是设计中的一个分支,也是和大众审美联系的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工业设计和大众审美究竟由什么样的关系?这对我们如何设计出好的产品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就大众审美与工业设计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讨论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达到“从心而欲,不逾矩”的境界.

  • 标签: 大众审美 工业设计 迎合 引导
  • 简介:嵇康音乐审美主体观发微陈允锋引言嵇康《声无哀乐论》(以下简称《声论》)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就是比较深刻地阐明了音乐艺术的特殊审美规律。他既赋予音乐艺术以绝对独立的品格,又突出地强调了音乐审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这些观念,对魏晋以后...

  • 标签: 审美主体 音乐审美活动 嵇康 主体观 “至人” 情感反应
  • 简介: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 标签: 道家美学 生态意蕴 主体间性 现代性转换
  • 简介:审美活动是存在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完整体验.无论是面对美的自然还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人的自身都是一个审美主体.作为主体就会对事物有能动性.通过对人的审美意向,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的分析,论述为了实现美感这一体验,人们在审美这一活动过程中都会体现出一种主动的选择性.

  • 标签: 体验 活动过程 审美能力 主体 自身价值 生命活动
  • 简介:文学家的创作是对客观生活艺术进行加工,再注入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由于时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缺失、同化和变异,教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课程的新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中学语文学习中审美主体审美情趣的激发则尤显重要。

  • 标签: 激发策略 审美情趣 审美主体 中学语文 体验学习 审美意识
  • 简介:主体性是编辑的立足之本.编辑的审美主体性是人类性、个体性、群体性和交往性的多维适衡.现代化、市场化、受众主体地位的扩张是编辑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的影响因素.传播主体性与受众主体地位的失衡,编辑出版工作中出现审美价值消解、娱乐化、媚俗倾向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编辑主体性自身的失衡.

  • 标签: 编辑审美 多维 受众主体地位 编辑主体性 编辑出版工作 影响因素
  • 简介:随着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师范院校日益重视对本科音教专业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自弹自唱认识的不足,加上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现阶段的自弹自唱教学实践仍存在诸多问题,并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鉴于此,对自弹自唱课程进行合理定位,对于改进自弹自唱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自弹自唱的特点入手,围绕基础教学改革中的美育要求,提出了以“以审美为核心”的自弹自唱课程定位,并就如何实施进行了探究。

  • 标签: 自弹自唱教学 审美教育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 简介:摘要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指对艺术(狭义的艺术—艺术美)、自然(自然美)、社会事物(社会美)以及劳动产品(商品类)等的审美关系。在这一切审美活动中,人对商品的审美活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商品美,不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参加了欣赏,而且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参加了创造。可以说,人对商品美的追求是十分强烈的。一般说来,人们求美的心理层次是先物质后精神。人首先关心自身的美化,其次是生活劳动的环境和条件的美化,其后才是精神的美化。在这些美化中,商品美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商品美的研究,仅限于商品的审美价值、审美设计等方面,未看到商品美和其他审美对象一样,具有强烈的主体性特征。本文拟从人类审美需要的角度,说明商品美的主体性建构原则及特征,阐释其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据。

  • 标签: 审美需要审美关系主体性建构On the subjectivity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of beauty in commodities from an angle of the requirement of appreciating beauty
  • 简介:<正>人类从与自然的对立中获得原初的自我概念.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人和自然成为矛盾体既同一又对立的双方.人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通过劳动生产使自然人化.同时.人也改造了自己的生理心理,发展类的属性.获得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劳动创造人”,正由此出发.“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说明.”可以说.人类的主体意识最早

  • 标签: 文学审美 主体意识 审美主体 中西文学 对立统一 人与自然
  • 简介:人的生命历程可以划分为生存和生活两个层次.因此人的审美活动也就有了不同的层次.在生存层面上,人的审美活动以喧泄情感为主;在生活层面上,人的审美活动以追求心智的升华为主.而由于人生历程的复杂性,生存和生活的轨迹会时时交错.因此,审美活动也应把通俗与高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要努力使审美主体参与到其中去.

  • 标签: 层次性 生存 主体性 交错 生活 参与
  • 简介:荒诞派作品兼备悲剧性与喜剧性。《动物园的故事》作为一部喜剧作品,审美主体会处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审视它,审美体验也随之不同。以审美客体为参照物,按照审美主体的移位,以《动物园的故事》为例,可以将喜剧审美主客体之间复杂的关系分为三种,即否定性审美主体带着猎奇与戏弄的审美心理审视客体,称之为“向下看”),平等性审美主体带着理解与认同的审美心理审视客体,称之为“平行看”),和肯定性审美主体带着惊异与认可的审美心理审视客体,称之为“向上看”)。

  • 标签: 喜剧性审美 向下看 平行看 向上看
  • 简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歌在教学中既能起到增长知识的作用,又能起到美化人品、净化心灵的美育作用。本文从诗歌美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诗歌美育策略,即从审美主体出发,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审美主体在诗歌美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通过酝酿氛围、营造韵律感受、重视朗读等手段来进一步推动诗歌美育。

  • 标签: 审美主体 诗歌 美育
  • 简介:中国文学审美主体意识在古代表现为"小我"和"大我"的对立统一,西方则表现为"有我"与"无我"的对峙相合.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审美主体意识发展呈现为人文价值内涵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国在求索主体意识独立的过程中追赶着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思潮.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文学审美的独立自觉的根本驱动力.

  • 标签: 文学 审美 主体意识 人文价值
  • 简介: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思潮逐渐蔓延的时代,同时,现代性的思潮危机也是我们必须反思的内容,在两者相互碰撞的时代危机之下,我们可以从审美主体间性这一全新的角度来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全新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浑融的艺术感知性、双向对举的艺术张力以及艺类渗透的文本融合性。中国古代文论的这种审美主体间性是与西方文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论,它对世界美学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应该成为世界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 审美主体间性 感知性 张力 文本融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