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7
/ 2

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研究

顾 毓 葛振香 辛 安

空军勤务学院飞行保障指挥系战术教研室,讲师

空军勤务学院飞行保障指挥系战术教研室,助教

空军勤务学院教学考评中心,助教

摘 要:为响应国家教育政策,推进军队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文章以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研究为着力点,由点带面,探究军队院校课程思政的普遍规律。通过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必要性研究、矛盾问题分析、方法路径探究三个维度,探索军队院校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意在为其他军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方法路径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吹响了军校课程思政的集结号,更是立起了军队院校课程思政的风向标,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军事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好军事课程的德育作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事人才明确了方向。

一、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是实现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军队院校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军事基础类课程渗透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要求,思想政治导向非常鲜明。将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到军事基础类课程中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发挥课程思政的凝聚力,激发学员的奉献力,牢固树立学员爱军习武、敬业奉献等情感价值观。

(二)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是推动军事课程思政健康发展的有益探索

军事课程具有其特殊性,课程思政不能“闷头上”“一窝蜂”,要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有效整合,研究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可为院校其他军事课程思政提供参考范本,推动军事课程有序健康发展,同时能够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2],为其他具体军事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方法借鉴,进一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三)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是实现学员价值培塑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军校作为特殊的学校,担负着强军兴军的历史重任,更应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军事基础类课程教学涉及军事思想、国际战略形势、国家安全等诸多内容,在中外军事理论交流碰撞中,更容易激发学员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潜移默化中实现学员价值培塑,促进学员全面发展。

  1. 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的矛盾问题分析

(一)教员思政教育能力不足与课程思政要求之间的矛盾

教员思政教育能力不足与课程思政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矛盾。教员普遍存在思政理论水平不高、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强、与专业知识结合不紧密等方面的问题。出现明显的“硬思政”现象,或生搬硬套,或简单罗列思政概念化语言,使得思政教育显性化、标签化和功利化,与“春风化雨”的隐形课程思政要求背道而驰。

究其原因,一是教员缺乏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对思政内涵、方向、素材理解和积累不够;二是相关评价督导机制不完善,动力不足,教员课程思政改革“内驱力”不强;三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匮乏,能力不足,课程设计和灵活思政成短板。

(二)课程思政挖掘手段单一与多样化教学设计之间的矛盾

军事基础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融合大量战例、思想理论,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开发的“瑰宝”。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员课程思政挖掘方向单一,手段贫乏,多数还停留在“宣讲式”的思政话语灌输,不能满足多样化教学设计的要求和学员对思想道德深度共情的期待。

课程思政挖掘手段单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教员产生教学思维定式,缺少敏锐捕捉思政元素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员自身对思政内容教学的方法手段掌握不够,缺少灵活进行思政教学的能力。

(三)思政内容形式“两张皮”与课堂一体融合之间的矛盾

思政内容形式“两张皮”,这是课程思政中出现的最为明显的问题之一,课程思政应该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脱离了专业知识教学这个实体,课程思政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政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切入点,没有厘清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但又苦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强加思政,因而出现生拉硬扯、两张皮的现象。

三、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

(一)提高教员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1.培养“大思政”格局,强化课程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要求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员人人讲育人,教员要培养“大思政”格局。一方面,要关注国情、世情、学情。军事基础类课程很多具有形而上的属性,要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思政格局。要基于军事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敏锐捕捉世界发展变化动态和国内外军事理论进展,结合学员岗位任职实际,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有意识的实现合理思政。另一方面,要内化理想、信念、担当,核心是要内化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牢记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树立教战为战、为战育人的责任担当。

2.锤炼“大先生”本领,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是对教员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和拓展,教员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员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从课程思政时机把握、方法运用、程度控制等方面锤炼过硬本领,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思政有时。军事基础类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规律原理较多,对善于实践作业的士官学员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教员要借助丰富生动的战争实例来增强学员学习的兴趣,课程思政更要注意把准时机,切忌“假”、“大”、“空”,口号式的简单反复。

思政有法。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工作,要求教员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依“法”思政。如在教授毛泽东军事思想时,融入伟人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细节分析,既能帮助学员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生成背景,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学员传承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思政有度。要达到恰如其分的思政效果,就不能忽视对思政“度”的把握。“概念化”“不聚焦”的思政内容少讲,对于贴合教学内容、贴近学员岗位实际,站在学员的角度,能产生共鸣的部分进行合理有效的思政,才能够事半功倍,产生直击学员内心的思政效果。

(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1.参透教学知识内容

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要参透的知识内容、逻辑体系,深挖人物、战例背后蕴含的人文特质、社会价值,精准感知理论中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挖掘对学员理想、责任、信仰等方面产生潜在影响的知识内容,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有意识的进行正向引导、点到点透,启发学员自我感悟生成正确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转化教学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集如何落地?关键是要对教学思政元素进行深入分析转化,不断细化到具体事物,使思政教学言之有物。比如讲到我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思想时,更加注重分析其在当今战场环境中的应用,关注时政变化,并对我军当前的政治军事立场进行阐释宣讲,及时统一学员的政治思想。思政元素归属于价值观层面,教员要能够通过具体内容使之落地,转化为能够使学员感知、理解、效仿的行为习惯。

(三)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

1.摒弃简单的“二元对立”观念

教员要消除“思政”会冲淡专业教学的思想顾虑和误解。简单的从课堂时间划分的角度来思考,似乎课堂思政会挤占专业知识教学的时间。但事实并非如此,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员明辨是非,明确所学知识要为谁所用,实质是在为知识运用“保驾护航”,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效率。与此同时,积极的课堂思政教育还可以帮助学员找到学习专业知识的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

2.掌握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是要了解学情,从学员的工作生活、学历经历出发,换位思考学员能够接受理解的思政层次。军事基础类课程通常涉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差异大,因此课程思政要体现梯次性、渐进性,注意指向性,把握实效性。

二是要灵活用法,运用问题牵引、预设伏笔、启发诱导、交流讨论、头脑风暴等思维训练方法,融入课堂教学环节,打通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根据学员认知发展规律,理顺学习的逻辑体系,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自然切换、有机融合。

3.制定完善的指导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思维方式。[3]要完善教学督导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细则,目前军队院校已经尝试开展思政课程的专项教学评价,下一步将课程思政纳入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评价制度常态化运转,对课程思政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主动融合。

文章集中研究了军事基础类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对任职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虽有较强的借鉴参考价值,但并非完全适合。课程思政在不同课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普遍适用的课程思政路径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陈淑丽.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机制[J].教学与研究,2021(3)89-95.

  3. 许小军.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元素探讨[J].江苏高教,2021(3):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