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后采用不同按压方法的效果。方法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随机分组,分别采用提捏止血法和常规压迫止血法,观察24h后注射局部皮下瘀斑的直径,比较两种不同压迫方法的止血效果。结果40例病人共接受皮下注射560次,采用提捏止血法组出现皮下出血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常规压迫止血法组(P〈0.01)。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采用提捏止血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止血效果优于常规压迫止血法。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皮下注射 按压方法
  • 简介:目的:对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质量标准可控性与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化学鉴别、紫外吸收光谱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四个不同厂家生产的4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用HPLC法测定,其中3批未捡出新鱼腥草素钠成份,1批含量仅为10.3%,4批样品均全部或部分分解。结论: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不稳定,法定标准不能控制药品质量,这一剂型存在的合理性急需重新论证。

  • 标签: 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 稳定性 质量标准可控性
  • 简介:目的探讨氟罗沙星注射液与两种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观察氟罗沙星与双黄连注射液及鱼腥草注射液配伍后,其外观、颗粒数及pH值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配伍后液体中氟罗沙星的稳定性。结果双黄连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混合后,溶液呈透明红棕色;鱼腥草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混合后,溶液出现轻微浑浊。双黄连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配伍后6h内pH值及微粒数目变化较小,较为稳定,并且氟罗沙星含量无明显变化。氟罗沙星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后第0、1、2、4、5h测定5%葡萄糖注射液中氟罗沙星的含量分别为100.00%、100.48%、98.01%、99.50%、107.10%,各时间点氟罗沙星含量无明显变化(RSD=0.66%)。结论氟罗沙星注射液不宜与鱼腥草配伍,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后,pH值及微粒数目变化较小,稳定性较好。

  • 标签: 氟罗沙星 双黄连 鱼腥草 中药注射液 配伍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联用 美托洛尔与曲美他嗪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9 月我院收治的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110 例为 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各有 55 例患者的两组:联合组与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的作为对照组,常规措施加美托洛尔与曲美他嗪治疗的作为联合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LVEF 、 6min 步行距离水平。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94.55% VS 81.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 的 LVEF 以及 6min 步行距离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 LVEF 以及 6min 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 ) 。结论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与曲美他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满意,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广泛推广及应用的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美托洛尔 曲美他嗪 不稳定心绞痛 临床疗效 心功能
  • 简介:目的考察血必净注射液与6种常见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电解质葡萄糖MG3注射液)、5种临床常用药物(青霉素钠、头孢曲松钠、氢化可的松、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配伍后5种活性成分的稳定性(丹参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为临床配伍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血必净注射液分别与溶媒、药物按使用浓度进行配伍,室温下放置8h,定时取样,采用UPLC测定5种指标成分含量,采用酸度计测定配伍后溶液的pH值,并观察配伍后溶液颜色及外观变化。结果血必净注射液与溶媒及药物配伍后,5种指标成分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解趋势,1h内均未发生明显的降解(降解量〈5%);8h内pH变化均在规定范围内;除与头孢曲松钠直接配伍后,溶液颜色随时间逐渐加深之外,其他溶液颜色与外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必净注射液与溶媒配伍时应现配现用,不宜长久放置;血必净注射液与头孢曲松钠配伍后颜色变化明显,应慎用。

  • 标签: 血必净注射液 配伍 溶媒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路径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各48例,比较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路径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硝酸甘油使用剂量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老年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路径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各48例,比较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路径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硝酸甘油使用剂量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老年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足底运动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足底运动反馈疗法。比较两组步行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步速。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躯干控制能力及步速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给予足底运动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及躯干控制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恢复期 足底运动反馈疗法 核心肌群稳定性康复 步行平衡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足底运动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核心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足底运动反馈疗法。比较两组步行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步速。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躯干控制能力及步速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给予足底运动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及躯干控制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恢复期 足底运动反馈疗法 核心肌群稳定性康复 步行平衡能力
  • 简介:目的:从制剂稳定性角度对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机制提出新的假说。方法:对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监测大血小板比率,结合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关于替罗非班注射剂制剂稳定性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与其存储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可能存在相关性。结论:替罗非班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点监测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医院药剂科应针对其保质期短的特点,在流通和使用环节加强药品质量管理。

  • 标签: 替罗非班 血小板减少症 不溶性微粒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 简介:目的优选生地黄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条件,并考察温度对其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梓醇、桃叶珊瑚苷、地黄苷D、地黄苷A)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时间、溶媒种类、温度、溶媒量对生地黄提取量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法和Box-Behnken优化生地黄提取工艺参数;通过测定4种成分在不同温度下含量的变化,考察其热稳定性。结果生地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提取最适条件为:加10倍量20%乙醇,浸渍36h,浸渍温度35℃。验证试验结果显示该条件下提取的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总量均值为7.520mg·g~(-1),与预测值7.707mg·g~(-1)相比,RSD〈5%。热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温度对生地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影响较大,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在加热8h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结论优选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在提取液浓缩干燥过程中,为防止生地黄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降解,应采用低温方法,避免长时间高温受热。

  • 标签: 生地黄 环烯醚萜苷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热稳定性
  • 简介:目的考察注射用炎琥宁与注射液用更昔洛韦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1)℃]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炎琥宁与更昔洛韦配伍后0~8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结果检测波长为251mm,炎琥宁的平均回收率为99.8%,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4%(n=9),更昔洛韦的平均回收率为99.7%,RSD为0.68%(n=9).8h内配伍液的颜色、pH值以及炎琥宁与更昔洛韦的含量均变化较大.结论在室温条件下,注射用炎琥宁与注射液用更昔洛韦不可以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使用.

  • 标签: 色谱法 高效液相 炎琥宁 更昔洛韦 配伍禁忌 稳定性
  • 简介:目的考察室温[(20±1)℃]下,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配伍液中帕珠沙星与奥硝唑0~6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及pH.结果帕珠沙星与奥硝唑的检测波长分别为245、318nm,回归方程分别为Y帕=1.5835X帕+3.9918(r=0.9994)和Y奥=0.727X奥+0.9323(r=0.9995),帕珠沙星在15.3~153.0mg/L、奥硝唑在25.5~255.0mg/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试验测得帕珠沙星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5%;奥硝唑为0.69%;重复性试验测得帕珠沙星RSD为0.88%;奥硝唑为0.95%(n=6);稳定性试验测得帕珠沙星与奥硝唑测定峰面积RSD分别为0.69%、0.78%.结论在室温条件下,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6h内可以配伍使用.

  • 标签: 色谱法 高压液相 甲磺酸帕珠沙星 奥硝唑
  • 简介:目的:考察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配伍后的含量,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及pH值。结果:室温条件下8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可以在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使用。

  • 标签: 甲磺酸帕珠沙星 利巴韦林 配伍稳定性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简介:目的考察盐酸氨甲苯酸注射液与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和37℃下8h内,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氨甲苯酸(4.8mg/L)与莫西沙星(9.6mg/L)配伍后的含量,并测定pH值,观察外观、性状变化。结果两药配伍后8h内外观、pH值无明显变化。但在4h时氨甲苯酸的含量明显下降。结论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氨甲苯酸注射液在2h内可以配伍使用。

  • 标签: 氨甲苯酸 莫西沙星 配伍 稳定性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简介:头孢唑林钠为半合成第一代头孢菌素.具有广谱、耐酸、毒付作用小等特点,对G^+和G^-菌一般均有效,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抑制作用.对有细菌与病毒合并感染者.临床上常同时使用。二者能否混合在输液中静滴,本实验根据临床用药习惯,对头孢唑林钠与利巴韦林在4种常用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考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头孢唑林钠 利巴韦林 输液 配伍稳定性
  • 简介:目的建立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DKPF)温敏水凝胶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其稳定性和组织相容性。方法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KPF温敏水凝胶中DKPF含量,并考察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关系、定量限、精密度、回收率;应用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恒温振荡法测定DKPF温敏水凝胶的释放度,检测高湿、光照、低温条件下的DKPF温敏水凝胶稳定性。随机选取80只昆明小鼠,分别SC0.2mLDKPF温敏水凝胶、空白水凝胶、DKPF生理盐水溶液(DKPF浓度同DKPF温敏水凝胶),于给药后1、3、6、9、12d,每组各取5只脱颈处死,剖开注射部位皮肤观察水凝胶状态,并取皮下组织样本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评价DKPF温敏水凝胶组织相容性。结果DKPF在260nm处有最大紫外吸收,DKPF质量浓度在1.70-25.56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方法学的日间、日内精密度,加样回收率均良好;DKPF温敏水凝胶主要以扩散为主,释放度符合规定,且工艺重现性好;水凝胶在低温、湿度75%条件下稳定性良好,不耐光照,需避光保存。SC给予小鼠水凝胶后,各组小鼠均成活,且水凝胶在皮下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病理切片结果提示,温敏水凝胶引起轻微炎症反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消失,组织相容性良好。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准确率高,重复性好,可应用于DKPF温敏水凝胶中DKPF含量测定;DKPF温敏水凝胶符合生物材料的安全标准。

  • 标签: 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温敏水凝胶 紫外分光光度法 释放度 稳定性 组织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服用两种剂量瑞舒伐他汀对PCI术后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对确诊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n=46)瑞舒伐他汀10mg组和(B,n=42)瑞舒伐他汀20mg组治疗术前治疗3天后均行PCI术,测定术前、术后24h和术后48小时血浆CK-MB、cTnI水平变化。结果两组UA的患者PCI术后24h和48h的心肌标记物CK一MB、cTnI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PCI术后24小时心肌标记物CK一MB、cTnI升高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A的患者PCI术后48h的心肌标记物CK一MB、cTn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大剂量20mg瑞舒伐他汀治疗3天后行PCI术后减低心肌酶升高、减轻心肌损伤、保护心肌。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不稳定型心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酶标记物
  • 简介:目的运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TOF-MS)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法,对产复康颗粒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及定量分析,并进行初步药动学研究。方法HPLC-TOF-MS法采用ZORBAXEclipsePlusC18(100mm×3.0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mL/min;质谱采用正、负离子扫描,扫描范围m/z100~2000。HPLC-MS/MS法采用WatersXBridge?BEHC18(150mm×4.6mm,2.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mL/min;ScheduledMRM正负离子切换监测模式定量分析。ig给予SD大鼠产复康颗粒(0.5、5g/kg),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颈静脉取血0.2mL,分离血浆,HPLC-MS/MS法检测产复康颗粒入血成分及含量。结果HPLC-TOF-MS法鉴定产复康颗粒中24种成分;建立的HPLC-MS/MS方法分离度良好,各方法学验证均符合要求,对13种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水苏碱、黄芪甲苷和益母草碱的含量较高,可能是其主要活性成分;药动学结果显示,仅在给药剂量5g/kg时,血浆中可检测到水苏碱和益母草碱,水苏碱的消除较慢,益母草碱快速消除。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产复康颗粒中多种成分的鉴定和含量的测定,为药材的质量控制、药动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 标签: 产复康颗粒 HPLC-TOF-MS 化学成分 HPLC-MS/MS 定量分析 药动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9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对患者均实行三维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CTA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三维超声和CTA检查结果。结果:三维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6.00%,与CTA诊断一致性较好。不稳定组三维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狭窄度、IMT、斑块总体积均大于稳定组,GSM低于稳定组(P<0.05)。结论:三维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准确率较高,操作简单,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三维超声 血管斑块定量分析 斑块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