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缺血性卒中(IS)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核心蛋白聚糖(DC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成份,大量研究发现DCN可以起到抗炎、抑制肿瘤生长、抗脏器纤维化等作用,近年来已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从IS的早期和晚期两个方面阐述DCN通过抗MMPs家族、上调内皮细胞p21和p27(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表达及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等机制进而发挥抗炎、稳定粥样硬化斑块、调节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的脑保护作用。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核心蛋白聚糖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简介:蛋白酶高产菌株B.subtilisML为供体菌,提取其染色体DNA,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I完全酶切后,插入枯草杆菌载体pNQ122的相同酶切位点,连接后转化中性碱性蛋白基因双缺陷型菌株B.subtilisDB104。从含有氯霉素的酪蛋白平板上获得了20个具有蛋白酶活性的克隆。

  • 标签: 枯草芽孢杆菌 中性蛋白酶 基因 基因克隆 制草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人降钙素原(hPCT)原核表达载体,低成本、快速、高浓度、高纯度获取hPCT纯化蛋白,为临床实验室检测制备质控品和参考物质奠定基础。方法将GenBank提供的hPCT编码序列经大肠杆菌密码子优化后,人工合成DNA片段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以构建重组hPCT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E. coli BL21感受态中,优化诱导表达条件、诱导质粒表达并对重组蛋白进行His融合标签纯化。结果成功构建重组hPCT原核表达质粒,优化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浓度及诱导温度,最适IPTG浓度为0.2 mmol/L,最佳诱导温度为37 ℃。纯化后hPCT蛋白可通过临床检测,且稀释倍数与检测浓度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85x+112.63,R2值为0.9975。结论成功构建重组hPCT的高效表达系统,重组hPCT蛋白纯度大、浓度高、生产周期短,有成为候选室间质量评价参考物质的潜力。

  • 标签: 降钙素 重组蛋白质类 质粒 质控品
  • 简介:摘要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 (CTLA-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应答负性调节因子,作为自身免疫与免疫缺陷之间的纽带,其突变可导致一种兼有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特征的复杂综合征。本病例由CTLA-4基因突变导致,以腹泻、肠黏膜淋巴组织增生、反复肺部感染、皮疹为主要表现,通过对患者家族进行家系验证,明确了基因突变的来源。因该病罕见,临床中容易被忽视而贻误诊治,现报告1例患者的多学科诊治经过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腹泻 多学科协作 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ALPS样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对人膀胱癌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人源膀胱癌细胞(J82、UMUC3与T24)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SV-HUC-1)VLDLR的表达水平;采用小干扰RNA(siRNA)建立VLDLR敲低T24细胞模型,通过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的迁移活性;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激酶B(Akt)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蛋白含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VLDLR在T24(2.70±0.55,t=5.294,P<0.05)、UMUC3(6.51±0.99,t=9.596,P<0.05)及J82中的含量(10.54±1.87,t=8.802,P<0.05)均显著高于SV-HUC-1(1.00±0.06);VLDLR敲低T24细胞模型建立成功,VLDLR核酸水平在siVLDLR-1(0.22±0.01,t=18.573,P<0.01)和siVLDLR-2(0.07±0.02,t=21.511,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相对迁移速率和发生迁移细胞数量在siVLDLR-1组(0.61±0.07,t= 3.368,P<0.05;107.00±14.53,t=14.865,P<0.01)和siVLDLR-2组(0.63±0.04,t=3.305,P<0.05;87.00±29.60,t=11.716,P<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印迹结果显示,VLDLR敲低后PI3K和Akt含量未见明显变化,p-PI3K、p-Akt及Vimentin的蛋白水平明显下调。结论敲低VLDLR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人膀胱癌细胞迁移活性。

  • 标签: 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膀胱癌 迁移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染色体末端酶RNA(hTERC)基因的扩增及P16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12例宫颈癌,66例CIN,34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宫颈组织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及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TERC基因在慢性宫颈炎、CIN1、CIN2、CIN3和宫颈癌中的扩增率分别为2.94%、16.67%、41.18%、78.38%和83.33%,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6蛋白在慢性宫颈炎、CIN1、CIN2、CIN3和宫颈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82%、16.67%、41.18%、86.49%和91.67%,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病变组织中hTERC基因和P16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637,P〈0.01)。结论hTERC基因和P16蛋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间有正相关性。

  • 标签: 子宫颈癌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染色体端粒酶RNA基因 P16蛋白
  • 简介:(3)痰证特别是E3/4基因型患者中E3/4型和ε4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血瘀证患者(P<,E 3/4基因型和ε4等位基因频率在痰证(syndrome of phlegm,CHD患者中ApoE 3/4基因型和ApoE 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标签: 冠心病痰 基因多态 多态性关系
  • 简介:目的:构建汉滩病毒包膜糖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加入可增强免疫应答效应的细胞因子CD40L基因,检测其可否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与结果:参照GenBank中汉滩病毒M基因和小鼠CD40L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M和CD40L基因片段,将其与pCI—neo载体相连,测序证实该载体构建成功后,将此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转染法转染至哺乳动物细胞CHO—K1中,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发现M基因和CD40L基因可以同时表达于CHO-K1细胞中。结论:构建了带有CD40L基因的汉滩病毒包膜糖蛋白重组质粒并获得表达,为深入研究汉滩病毒感染后包膜糖蛋白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规律奠定了实验基础。

  • 标签: 汉滩病毒 包膜糖蛋白 CD40L
  • 简介:Na^+/H^+逆向运输蛋白在植物耐盐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在不同植物中功能相同的同源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从真盐生植物北美海蓬子(SalicorniaBigeloviiTorr.)中克隆出包括有1683bp的完整编码区在内的2591bp(GenBank登陆号为DQ157454)的Na^+/H^+逆向运输蛋白基因(SbNHX1)cDNA序列。将该基因编码区序列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VKH-35S-pA上,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到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中,得到T3代转入单基因种子。200mmol/L的NaCl胁迫培养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在200mmol/L的NaCl胁迫条件下生长状况好于野生型植株,植物表现有一定的耐盐性。

  • 标签: 北美海蓬子 Na^+/H^+逆向运输蛋白 转基因拟南芥 耐盐性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间歇性注射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氨基端片段1—34(PTHrP1—34)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及股骨RANKL、OPG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月龄健康雌性未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卵巢切除+安慰剂组(Placebo组)给予生理盐水;卵巢切除+雌激素治疗组(E2组)给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卵巢切除+PIHrP治疗组分别用20、40、80ktg/kg剂量,每日1次注射PTHrP1—34。给药12周后,测定腰椎L3-6及股骨BMD,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股骨RANKL、OPG基因表达的水平。结果①BMD结果:PTHrP40组和PTHrPS0组大鼠股骨、腰椎BMD明显高于Placeb0组。②与Sham组相比,Placebo组OPGmRNA明显下降(P〈0.01),RANKLmRNA水平则显著升高(P〈0.01)。E2组OPGmRNA水平较Placebo组明显升高(P〈0.01),RANKL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Placebo组相比,不同剂量胛HrP(1-34)治疗组OPG、RANKL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THrPl—3440或80ug/kg每天皮下注射能提高去卵巢大鼠股骨、腰椎BMD,间歇性注射PTHrP(1-34)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RANKL、OPG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氨基端(PTHrP1-34) 护骨素 NF-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去卵巢大鼠
  • 简介:以分离筛选、鉴定的假单胞菌为研究材料,提取假单胞菌的基因组为模板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的条件为94℃预变性4min,98℃变性10S,58℃退火1min,72℃延伸2min,35个循环,72℃复性10min。用试剂盒回收PCR产物,以PGEM—TEasyVector为载体。产生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JM109细胞中,于LB平板上进行蓝白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阳性克隆的质粒,电泳筛选滞后质粒,EcoRⅠ酶切验证后进行测序,检测弹性蛋白基因在JM109Ecoli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PCR扩增出1,67kh的基因片段。并成功克隆在EcoliJM109细胞中:挑取白斑提取的质粒,检测有滞后质粒,EcoRⅠ酶切检测到3.0kh的载体和1,67kb的基因片段;以滞后质粒为模板再次进行PCR扩增,扩增出1.67kb基因片段。证明该质粒为重组质粒,经上海博亚生物技术公司测序为1.67kh的基因片段。并在EcoliJM109细胞中表达。

  • 标签: 胞外弹性蛋白酶 基因克隆 表达
  • 简介: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05例胃癌患者与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对照组)CyclinD1基因第870位核苷酸A/G(A870G)多态性。结果CyclinD1(A870G)基因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AA型、AG型和GG型,基因型在胃癌组与时照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yclinD1基因多态性与湖北地区胃癌遗传易感性有关,携带CyclinD1AA基因型个体惠胃癌的危险性增高。

  • 标签: 胃肿瘤 细胞周期蛋白D1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C—erbB-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并评估其在OSC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OSCC的石蜡包埋组织蜡块60例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蜡块30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erbB-2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结果C—erbB-2蛋白在OSCC、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7%、3.3%;扩增阳性率分别为28.3%、0;OSCC中C—erbB-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OSCC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均P〉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相关(χ^2=10.808、17.100、4.627,χ^2=8.840、20.044、5.102,均P〈0.05)。结论C—erbB-2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以将其作为判断OSCC的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C-ERBB-2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
  • 简介:目的探讨温州地区阿尔茨海默病(AD)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温州地区AD患者51例,另取正常对照者5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进行ApoE基因分型。结果ApoEε4基因分布频率A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oEε4是AD的风险基因,可以作为AD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APOE基因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例以共济失调起病的格斯特曼综合征(GSS)家系患者的临床表型、影像学特征和致病基因突变。方法采用二代测序外显子捕获方法对2014年以来中日友好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收集的137个已排除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2、3、6、7、8、12、17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致病基因重复扩展突变的拟诊共济失调家系先证者进行检测,对于阳性病例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共分离验证,分析先证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基因检测发现3个GSS家系先证者携带朊蛋白基因(PRNP)杂合错义突变c.305C>T(p.P102L),均为成年起病。3例先证者临床均表现为行走不稳、构音障碍,同时家系1先证者还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家系2先证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家系2、3先证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小脑萎缩,家系1先证者还表现为苍白球对称高信号。结论GSS作为朊蛋白病的一种罕见亚型,临床可表现为共济失调,易被误诊漏诊。对于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的家系患者,在基因检测时需要关注GSS致病基因突变,及时诊断,有助于对家系成员开展遗传咨询和出生缺陷干预。

  • 标签: 格斯特曼综合征 PRNP基因 朊蛋白病 共济失调
  • 简介:摘要载脂蛋白E(ApoE)是一种多态性蛋白,常见的遗传性等位基因包括ApoEε2、ApoEε3、ApoEε4。ApoE参与脂蛋白的转化与代谢过程,与脂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AS)、阿尔茨海默病及脑卒中的危险性密切相关。ApoE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其中ApoEε4等位基因具有较强的促炎作用,而脂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阿尔茨海默病及脑卒中的发生、持续与氧化应激与炎症密切相关。炎症是上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本文对近年来ApoE基因多态性与炎症的相关性作一综述,以期为以后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解和帮助。

  • 标签: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炎症 心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骨桥蛋白(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的特点,以及与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03例KD患儿(KD组),及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对203例受试者的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KD组根据有无CAL分为KD合并CAL组(n=43)和KD无CAL组(n=60)。结果KD组OPN基因708C/T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CC(9,8.74%)、CT(30,29.13%)和TT(64,62.14%),等位基因频率为C(48,23.30%)和T(158,76.70%);正常对照组OPN基因708C/T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CC(8,8.00%)、CT(35,35.00%)和TT(57,57.00%),等位基因频率C(51,25.50%)、T(149,74.50%);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0.28;均P>0.05);KD合并CAL组中OPN基因708C/T位点基因型[CC(3,6.98%)、CT(15,34.88%)、TT(25,58.14%)]及等位基因频率[C(21,24.42%)、T(65,75.58%)]与KD未合并CAL组[CC(6,10.00%)、CT(14,23.33%)、TT(40,66.67%),C(26,21.67%)、T(94,78.33%)]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0.22;均P>0.05)。结论未发现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与KD的发生及其并发CAL存在关联性。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骨桥蛋白质 多态性,单核苷酸 冠状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Blimpl基因突变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1例DLBCL患者Blimpl基因的突变情况;用PCR扩增其Blimpl全长编码基因,并通过定点突变获得野生型Blimpl的全长编码基因。分别将野生型、突变型Blimpl的全长编码基因亚克隆至含有Flag标签的Flag-CMV4真核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Flag-Blimp1-wt和Flag-Blimp1-mut:采用PCR扩增获得人CIITA启动子,并将扩增片段插入PGL3-Basic荧光报告基因载体中.所有重组质粒均通过酶切鉴定并测序验证序列正确:将Flag-Blimp1-wt/mut分别与PGL3-CIITA-promoter共转染293T细胞.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报告基因载体的活性及Blimpl基因对其表达的调控.采用蛋/3印迹法检测融合蛋/3F1ag-Blimpl-wt与FIag-Blimpl-mut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成功构建野生型、突变型F1ag-Blimpl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及PGL3-CIITA-promoter报告基因载体;经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构建的报告基因载体具有启动子活性。野生型Blimpl蛋白对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与Blimpl的转染剂量呈正相关.而突变型Blimpl对其抑制功能明显减弱: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突变型Blimpl蛋白明显低于野生型.结论:该例患者中Blimpl的突变影响了其转录抑制功能.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导致Blimpl蛋白表达量的减少所引起。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limp1 转录调控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作物种子蛋白是人类和牲畜日常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与肉类相比,植物蛋白质的营养品质往往不够完全,主要表现在禾谷类作物种子蛋白质中的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低,而豆类和蔬菜类蛋白质缺乏蛋氨酸和半胱氨基酸等含硫氨基酸。采用传统育种技术提高作物蛋白质营养品质方面的成效不大,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进展为改良植物种子蛋白质营养品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路线,目前已发展了几种在分子水平上改良作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包括内源蛋白质序列的修饰、同源优质蛋白基因的过量表达、异源优质蛋白基因的转移和表达、人工合成新蛋白基因、以及增加游离的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等。本文重点从上述5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作物蛋白质营养品质的进展,并就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

  • 标签: 作物种子蛋白 营养品质 必需氨基酸 基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