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遗传性血色病是一种铁代谢障碍性疾病,较为罕见。现报道1例转铁蛋白受体(TFR)2基因突变相关血色病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肝硬化,血清铁蛋白(8 548.9 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116.77%)明显升高,肝活检示肝硬化,肝内铁沉积(重度Ⅳ级),对其血液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捕获和高通量测序,并经Sanger测序验证,发现在TFR2基因10号和7号外显子上检测到2个杂合突变(c.1288G>A,p.G430R和c.960T>A,p.Y320X),前者已有文献报道与血色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后者罕见报道,是TFR2基因新变异点,该突变可使肽链终止。

  • 标签: 遗传性血色病 肝硬化 糖尿病 转铁蛋白受体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滇南地区人群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1(SLCO1B1)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诊治的患者104例的资料,分析SLCO1B1和ApoE基因分布情况,分析其与民族、性别及年龄的关系,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滇南地区人群SLCO1B1基因的5种表型*1a/*1a、*1a/*1b、*1b/*1b、*1a/*15、*1b/*15所占比例分别为4.81%、32.69%、42.31%、12.50%、7.69%,未检测到*1a/*5、*5/*5、*5/*15和*15/*15,携带SLCO1B1正常代谢型占79.81%,中间代谢型占20.19%,未检测到弱代谢型。滇南地区人群ApoE基因的5种表型E2/E2、E2/E3、E3/E3、E3/E4、E4/E4所占比例分别为0.96%、16.35%、70.19%、11.54%、0.96%,未检测到E2/E4基因,ApoE保护型基因、正常型基因及风险型基因的人群占比分别为17.31%、70.19%及12.50%。SLCO1B1和ApoE基因的多态性位点突变频率观察值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 > 0.05),具有恒定性及群体代表性。使用Fisher检验发现,滇南地区人群少数民族与汉族SLCO1B1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的SLCO1B1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少数民族与汉族、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的ApoE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滇南地区人群SLCO1B1基因与民族有关,与性别及年龄无关;ApoE基因与民族、性别及年龄无关。

  • 标签: 溶质运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家族成员1b1 载脂蛋白E类 基因表达 基因频率 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 他汀类药物 少数民族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家系新发现的基因突变进行分子致病机制研究。方法先证者因“肝内胆管结石”于2021年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平素无自发性出血症状。收集该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10人)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样本,采用一期凝固法检测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FⅪ活性(FⅪ:C),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FⅪ抗原(FⅪ:Ag);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F11基因进行分析。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辅助分析突变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FⅪ蛋白表达载体,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提取阳性转染细胞内的总RNA,将RNA逆转录为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转染细胞内F1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分别检测转染细胞裂解液及培养上清液中FⅪ:Ag含量和FⅪ蛋白表达量。结果先证者APTT为107.9 s(参考范围29.0~43.0 s),FⅪ:C和FⅪ:Ag明显下降,分别为2%(参考范围84%~122%)和5%(参考范围76%~127%)。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F11基因第6号外显子存在c.536C>T(p.Thr161Met)杂合错义突变及第13号外显子存在c.1556G>A(p.Trp501Ter)杂合无义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5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矩阵中FⅪ蛋白161位点氨基酸均为苏氨酸(Thr),表明Thr161位点在不同物种同源基因间高度保守,p.Thr161Met杂合突变会影响FⅪ蛋白局部分子间结构稳定性。p.Thr161Met突变对F11基因转录水平没有影响,但突变导致FⅪ:Ag含量和FⅪ蛋白表达量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明显低于野生型表达载体,在细胞裂解液中高于野生型表达载体,即p.Thr161Met突变导致FⅪ蛋白分泌障碍。结论p.Thr161Met杂合错义突变和p.Trp501Ter杂合无义突变与该家系FⅪ水平降低有关。p.Thr161Met杂合错义突变不影响FⅪ蛋白的合成,可能导致分泌障碍。

  • 标签: 血液凝固因子 因子Ⅺ缺乏 基因突变 生物信息学 体外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protein 9,CARD9)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相关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招募重症监护室122例脓毒症患者,将其中伴有肝损伤者设为肝损害组(66例),不伴肝损伤者设为对照组(60例)。采用TaqMan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ARD9基因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观察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计算其优势比(odds ratio,OR)。正态分布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χ2检验判断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损害组患者CARD9基因rs10781500位点的CC基因型分布明显增加(19与36,χ2=6.87,P=0.033),携带C等位基因的脓毒症患者诱发肝损伤的概率更大(OR=1.375,95% CI 1.024~1.846,P=0.023),CC基因型患者诱发肝损伤的风险更高(OR=2.696,95% CI 1.238~5.869,P=0.012)。肝损害组CC基因型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明显升高[310(213,648)U/L与187(114,304)U/L,Z=3.32,P=0.001和9(6,14)分与7(5,9)分,Z=2.49,P=0.013]。结论CARD9基因rs10781500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相关肝损伤有关,其C等位基因可能为易感基因

  • 标签: 脓毒症 肝损伤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人降钙素原(hPCT)原核表达载体,低成本、快速、高浓度、高纯度获取hPCT纯化蛋白,为临床实验室检测制备质控品和参考物质奠定基础。方法将GenBank提供的hPCT编码序列经大肠杆菌密码子优化后,人工合成DNA片段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以构建重组hPCT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E. coli BL21感受态中,优化诱导表达条件、诱导质粒表达并对重组蛋白进行His融合标签纯化。结果成功构建重组hPCT原核表达质粒,优化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浓度及诱导温度,最适IPTG浓度为0.2 mmol/L,最佳诱导温度为37 ℃。纯化后hPCT蛋白可通过临床检测,且稀释倍数与检测浓度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85x+112.63,R2值为0.9975。结论成功构建重组hPCT的高效表达系统,重组hPCT蛋白纯度大、浓度高、生产周期短,有成为候选室间质量评价参考物质的潜力。

  • 标签: 降钙素 重组蛋白质类 质粒 质控品
  • 简介:摘要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 (CTLA-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应答负性调节因子,作为自身免疫与免疫缺陷之间的纽带,其突变可导致一种兼有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特征的复杂综合征。本病例由CTLA-4基因突变导致,以腹泻、肠黏膜淋巴组织增生、反复肺部感染、皮疹为主要表现,通过对患者家族进行家系验证,明确了基因突变的来源。因该病罕见,临床中容易被忽视而贻误诊治,现报告1例患者的多学科诊治经过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腹泻 多学科协作 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ALPS样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对人膀胱癌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人源膀胱癌细胞(J82、UMUC3与T24)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SV-HUC-1)VLDLR的表达水平;采用小干扰RNA(siRNA)建立VLDLR敲低T24细胞模型,通过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的迁移活性;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激酶B(Akt)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蛋白含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VLDLR在T24(2.70±0.55,t=5.294,P<0.05)、UMUC3(6.51±0.99,t=9.596,P<0.05)及J82中的含量(10.54±1.87,t=8.802,P<0.05)均显著高于SV-HUC-1(1.00±0.06);VLDLR敲低T24细胞模型建立成功,VLDLR核酸水平在siVLDLR-1(0.22±0.01,t=18.573,P<0.01)和siVLDLR-2(0.07±0.02,t=21.511,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相对迁移速率和发生迁移细胞数量在siVLDLR-1组(0.61±0.07,t= 3.368,P<0.05;107.00±14.53,t=14.865,P<0.01)和siVLDLR-2组(0.63±0.04,t=3.305,P<0.05;87.00±29.60,t=11.716,P<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印迹结果显示,VLDLR敲低后PI3K和Akt含量未见明显变化,p-PI3K、p-Akt及Vimentin的蛋白水平明显下调。结论敲低VLDLR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人膀胱癌细胞迁移活性。

  • 标签: 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膀胱癌 迁移
  • 作者: 付金蓉 关海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 内分泌研究所 卫健委(共建)甲状腺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001,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内分泌科,广州 510080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0
  • 简介:摘要生物钟的形成与一系列生物钟基因及其调控基因构成的分子环路有关,其编码的蛋白可影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调控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形成免疫功能的节律性变化。通过调控外界环境信号或基因修饰改变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可诱发和加剧炎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1型糖尿病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探讨生物钟基因的调控方式、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系统中生物钟的作用,以及生物钟基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生物钟 生物钟基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protein 9,Card9)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及生长抑素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就诊的86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81名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查阅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核苷酸数据库,筛选Card9的10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apShot微测序法检测Card9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AP患者均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观察Card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P患者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指标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AP组患者Card9 rs10870077 C>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频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34,95% CI =1.011~3.700,P=0.046)。与CC基因型相比,Card9 rs10870077 C>G中重症AP患者生长抑素治疗组腹痛腹胀消失时间明显延长[(5.64±2.06)d与(3.76±1.23)d,t=2.98,P=0.006],Card9 rs10870077 C>G重症AP患者生长抑素治疗组住院时间增加[(13.25±5.31)d与(9.00±3.68)d,t=1.51,P=0.170]。结论Card9 rs10870077 C>G是AP的易感因素,与重症AP生长抑素临床疗效的个体差异存在一定相关性。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 基因多态性 生长抑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进行致病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家系中的其他成员进行相关位点的变异检测。结果先证者PC:A和PC:Ag分别降至15%和11%,其父母和姐姐的PC:A和PC:Ag也降至正常参考值的50%左右。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PROC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572_574delAGA(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缺失变异,第8外显子存在c.752C>T(p.Ala251Val)杂合错义变异;其父亲存在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变异,其母亲和姐姐存在p.Ala251Val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c.572_574 del AGA(p.Glu191_Lys192 delinsGlu)判定为可能致病(PS1+PM4 +PP3),c.752 C>T(p.Ala251Val)亦为可能致病(PS1+PM1+PP3)。结论先证者PROC基因第7外显子c.572_574delAGA(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缺失变异和第8外显子c.752C>T(p.Ala251Val)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PROC基因的致病变异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PROC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出血热病毒(XHFV)糖蛋白的2个抗原优势区(GcⅠ和GcⅡ)以不同嵌合策略以及不同免疫方式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以在5'端加入或不加鼠白细胞介素-2(IL-2)信号肽与通用型辅助性T细胞(Th)表位为不同设计策略,将GcⅠ、GcⅡ及GcⅠ上已鉴定出来的表位(Gc233~248、Gc241~256和Gc281~296)分别进行融合并构建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重组真核质粒的体外表达效果后进行大量提取,将重组原核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及纯化。通过基因免疫、蛋白免疫和DNA初免-蛋白加强免疫(联合免疫)3种方式免疫BALB/c小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体内IgG抗体水平以及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小鼠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8种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构建的重组真核质粒在体外细胞均能成功表达。3次免疫小鼠后,各实验组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和刺激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Th2型细胞因子IL-4与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质量浓度检测结果表明,联合免疫组引起的免疫应答偏向Th1型。结论成功构建了XHFV糖蛋白的多表位嵌合疫苗且靶抗原在小鼠体内可有效表达,各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激发了较强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其中pVAX1-ST(GcⅠe+GcⅡ)联合重组蛋白r(GcⅠe+GcⅡ)的免疫效果最好,有望作为XHFV的新型候选疫苗。

  • 标签: 新疆出血热病毒 糖蛋白 多表位疫苗 DNA初免-蛋白加强免疫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基因间非蛋白质编码核糖核酸174(LINC00174)调控骨质疏松分子机制。方法选择烟台山医院47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和47例正常健康人为研究对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购自美国ScienCell公司。过表达LINC00174质粒(pcDNA-LINC00174)、过表达阴性对照(pcDNA-NC)、LINC00174小干扰RNA(si-LINC00174)、小干扰RNA阴性对照(si-NC)转染至hBMSCs。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中LINC0017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2.38±0.21比1.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08,P<0.05)。pcDNA-LINC00174组hBMSCs细胞LINC00174表达(3.01±0.25比1.00±0.08)、凋亡率[(23.25±1.42)%比(12.46±1.07)%]和活化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表达(0.75±0.05比0.39±0.03)显著高于pcDNA-NC组,增殖活性(0.53±0.04比0.91±0.0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0.42±0.05比0.86±0.06)、碱性磷酸酶(ALP)(0.37±0.03比0.65±0.05)、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0.41±0.04比0.83±0.06)和骨钙蛋白(OCN)(0.27±0.03比0.72±0.05)蛋白表达显著低于pcDNA-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71、20.877、9.564、12.431、17.498、21.652、18.932、21.774,P<0.05)。si-LINC00174组hBMSCs细胞LINC00174表达(0.38±0.04比1.01±0.09)、凋亡率[(8.46±0.78)%比(13.73±1.43)%]和cleaved Caspase-3(0.26±0.02比0.45±0.04)表达显著低于si-NC组,增殖活性(1.21±0.08比0.78±0.05)、Cyclin D1(0.78±0.06比0.54±0.04)、ALP(0.75±0.06比0.49±0.04)、RUNX2(0.89±0.06比0.53±0.05)和OCN(0.92±0.06比0.68±0.05)蛋白表达显著高于s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32、16.541、10.125、19.356、15.238、18.981、9.237、11.343,P<0.05)。pcDNA-LINC00174组hBMSCs细胞Nrf2(0.39±0.03比0.88±0.06)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0.24±0.02比0.59±0.05)蛋白表达显著低于pcDNA-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38、14.045,P<0.05)。si-LINC00174组hBMSCs细胞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0.94±0.05比0.72±0.04)和Keap1(0.86±0.05比0.47±0.04)蛋白表达显著高于s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32、16.541,P<0.05)。结论LINC00174可调控骨质疏松,其机制可能与通过Nrf2/Keap1信号通路调控hBMSCs增殖、成骨细胞分化、凋亡及氧化应激有关。

  • 标签: 骨质疏松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3例以无症状肾小球性蛋白尿为突出表现的LMX1B基因相关疾病患儿临床资料,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基因突变致无症状蛋白尿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3例以无症状蛋白尿为突出表现,经目标区域捕获二代测序和Sanger测序确诊为LMX1B基因相关疾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肾脏和肾外表现、肾活检病理结果和家族史。结果3例患儿均为女童,分别于2岁、1岁和4岁起病,明确诊断时的年龄分别为11岁、5岁和6岁。均有肾小球性蛋白尿,其中1例患儿蛋白尿达肾病水平。2例患儿有镜下血尿。肾功能均正常。仅1例患儿行肾活检,且为重复肾活检。第1次肾活检组织电镜下观察到肾小球基底膜节段变薄,间隔4年后的第2次肾活检组织电镜下观察到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伴"虫蚀样"改变和胶原纤维样物质沉积。体格检查示3例患儿均无指甲、四肢和关节异常。2例患儿有肾脏病家族史。结论儿童期隐匿起病,临床未找到明确病因的无症状蛋白尿要警惕遗传因素,通过基因检测有助于及早诊断并指导治疗。

  • 标签: 无症状蛋白尿 LMX1B基因 突变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帽状保护性结构,由双链DNA区和富含G碱基的3′突出端(单链DNA区)及端粒结合蛋白共同构成,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结构。端粒结合蛋白核心成分,被称为shelterin复合体,可帮助端粒成帽,同时将端粒DNA隐藏于蛋白复合体间,免受DNA修复系统的识别,从而在形成端粒结构、保护染色体末端、维持基因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helterin复合体组分的异常会导致端粒功能障碍及染色体末端融合或缺失,严重威胁基因组的稳定性,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作为基因组不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形式,双微体(double minute chromosomes,DMs)的形成与端粒的结构功能异常也存在相关性。本文总结了肿瘤细胞中shelterin复合体异常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联,试图阐明端粒蛋白参与的肿瘤恶性进展机制,为临床上改善恶性肿瘤预后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 标签: 端粒蛋白 shelterin复合体 基因组不稳定 肿瘤 双微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筛查了解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rtin deficiency,NICCD)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徐州地区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筛查疑似的患儿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及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确诊,对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改变、基因突变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活产新生儿468 494名,疑似患儿112例,进行尿有机酸分析95例,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95例,共确诊NICCD患儿13例,患病率1∶36 038。多数患儿早期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等。生化指标改变包括胆汁酸升高、肝功能异常、甲胎蛋白异常升高、低血糖、血红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氨增高等。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检测提示瓜氨酸、蛋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特异性升高,部分伴酰基肉碱轻度升高;尿有机酸分析主要表现为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13例患儿均进行基因检测,共检出13种突变类型,分别为c.852_855delTATG、c.511dupG、c.1638_1660dup、IVS16ins3kb、c.1078C>T、c.615+5G>A、c.742G>A、c.44G>A、c.1311+1G>A、c.1399C>T、c.889G>T、c.1177+1G>A、c.1841+3_1841+4del,其中c.852_855delTATG最常见,5种为新发变异,新发变异中c.1841+3_1841+4del、c.511dupG和c.889G>T预测为有害变异。确诊病例予以饮食管理和对症治疗,均于1岁内症状缓解,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徐州地区NICCD患病率为1∶36 038,c.852_855delTATG变异出现频率最高。共检测出5个新发变异位点,扩展了SLC25A13基因变异谱。NICCD患儿多数预后良好,需早期诊断和治疗,终身随访。

  • 标签: 希特林蛋白缺乏症 肝内胆汁淤积症 新生儿疾病筛查 SLC25A13基因 串联质谱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缺陷(dMMR)与NTRK基因融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5—2019年诊断为结直肠癌的组织蜡块830例,分别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830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肿瘤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以及NTRK1/2/3基因断裂情况。比较dMMR型和错配修复蛋白无缺陷(pMMR)结直肠癌中NTRK1/2/3基因融合的发生率,进一步运用FFPE样本进行RNA Seq二代测序检测,分析融合伴侣和融合方式。结果83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FFPE样本均成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FISH检测。dMMR病例82例(9.88%),pMMR病例748例(90.12%)。其中MLH1蛋白缺失比例为9.04%(75/830),PMS2蛋白缺失比例为9.04%(75/830),MSH2蛋白缺失比例为2.53%(21/830),MSH6蛋白缺失比例为4.10%(34/830),MLH1和PMS2共缺失比例为8.67%(72/830),MSH2和MSH6共缺失比例为2.17%(18/830)。伴有dMMR肿瘤与pMMR肿瘤相比较,在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N分期及NTRK基因融合的发生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2例dMMR的病例中共检测到6例(7.32%)携带NTRK基因融合;而在748例pMMR的病例中共检测到7例(0.94%)携带NTRK基因融合。二代测序进一步证实13例FISH检测阳性的病例均为携带了NTRK基因融合,NTRK基因融合阳性组仅在分化程度上与融合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结直肠癌中,携带dMMR的肿瘤其NTRK基因融合的比例远高于pMMR的肿瘤。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DNA错配修复 NTRK基因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卷曲蛋白1(FZD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作用。方法将U118细胞分为低氧0、24、48 h组,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FZ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U118细胞分为对照Ⅰ组、对照短发卡RNA(shRNA) Ⅰ组、sh-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组、对照Ⅱ组、对照shRNA Ⅱ组、sh-FZD1组。利用脂质体法将对照短发卡RNA(Control shRNA)、HIF-1α shRNA、FZD1 shRNA转染胶质瘤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小室迁移(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HIF-1α、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E-钙黏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或克鲁斯卡尔-沃利斯(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低氧24 h和48 h组细胞FZ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低氧0 h组(mRNA水平:2.46±0.39,3.54±0.44比1.00±0.04,F=83.537,P<0.01;蛋白水平:1.41±0.06,1.85±0.09比1.06±0.06,χ2=7.200,P<0.01)。sh-HIF-1α组HIF-1α和FZD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shRNA Ⅰ组(HIF-1α:0.50±0.06比1.03±0.03、0.97±0.03,χ2=7.200,P<0.01;FZD1:0.60±0.06比1.03±0.04、0.96±0.04,χ2=7.200,P<0.01)。培养24、48、72、96 h后,sh-FZD1组细胞活性低于对照Ⅱ组和对照shRNA Ⅱ组(24 h:0.159±0.006比0.204±0.008、0.216±0.008;48 h:0.218±0.009比0.329±0.009、0.331±0.009;72 h:0.296±0.007比0.447±0.011、0.472±0.013;96 h:0.361±0.008比0.563±0.013、0.582±0.015,F=32.790,P<0.01)。sh-FZD1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低于对照Ⅱ组和对照shRNA Ⅱ组(238.00±21.28比343.00±17.35、371.69±21.28,χ2=7.200,P<0.01)。sh-FZD1组细胞迁移数目低于对照Ⅱ组和对照shRNA Ⅱ组(18.33±2.52比31.33±3.51、36.67±2.08,χ2=6.880,P<0.01)。sh-FZD1组FZD1、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Ⅱ组和对照shRNA Ⅱ组,而E-钙黏蛋白表达高于对照Ⅱ组和对照shRNA Ⅱ组(FZD1:0.33±0.06比1.05±0.05、0.97±0.03,χ2=7.200,P<0.01;波形蛋白:0.65±0.06比1.00±0.02、0.96±0.03,χ2=6.880,P<0.01;N-钙黏蛋白:0.37±0.04比1.02±0.03、0.89±0.02,χ2=7.200,P<0.01;E-钙黏蛋白:2.07±0.09比0.96±0.04、1.02±0.05,χ2=6.489,P<0.05)。结论FZD1参与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

  • 标签: 胶质瘤 卷曲蛋白1 增殖 迁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CN)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膀胱癌T24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DCN对T24细胞存活率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CN对T24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DCN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P2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其他浓度相比,40、50 μg/mL DCN作用72 h时对T24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1期细胞达到最高值,S期细胞达最低值(P<0.001)。5、10、20、30、40、50 μg/mL DCN作用72 h后均能促进T24细胞凋亡,且在40 μg/mL时达到最大值(P<0.001);与0 μg/mL相比,5、10、20、30、40、50 μg/mL DCN作用72 h对TGF-β1表达均有抑制作用,最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为40 μg/mL(P<0.001);与0 μg/mL相比,40 μg/mL DCN能促进P21蛋白上调(P<0.001)。结论DCN在体外能够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下调TGF-β1及上调P2l蛋白表达。

  • 标签: 膀胱肿瘤 核心蛋白聚糖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