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张德禄近年来在衔接理论方面提出诸多新观点,本文评论了张的"衔接",指出[语域一致+拓展衔接]仍然不能等价连贯;尝试通过"突显"、"衔接力"等概念部分地弥补张"衔接"的缺陷;兼谈了关联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衔接理论的有益补充。张力图将衔接与连贯统一起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要兼顾其他学科如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等对衔接理论的补充和对心理连贯的揭示。将二者融合起来解释连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 标签: 衔接 连贯 语域一致 关联理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伊迪斯·华顿在其长篇小说《国家风俗》中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厄丁·斯普拉格的四次婚姻,为我们呈现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纽约上层社会的生活风貌,折射了资本主义扩张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本文通过探讨厄丁的非传统特质,进一步揭示了以厄丁与埃尔默·莫法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对保守的旧势力贵族构成极大的冲击,这一方面有利于打破阶层之间的壁垒,另一方面也表明人类主体沦为欲望的附庸品,产生空虚的精神荒原。

  • 标签: 厄丁·斯普拉格 非传统性 阶层壁垒 欲望
  • 简介:以写促学已成为在中国英语学习环境条件下的一个热点观念和教学实践,但成功的实施需要充分的输入和积极的交互。在主题单元中,如果教学内容和活动富有意义,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关联,将有效地综合二语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因素:输入、输出、交互,与整体教学也相吻合。以写促学是一种逆向思维,作为一种逆向引擎来促进其它技能学习。其实,在主题单元学习中,位于最后阶段的"写"需要理解了的输入和高质量的交互共同在二语习得中产生效应。文章最后以一项20周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

  • 标签: 以写促学 主题单元 整体语言观 输出导向
  • 简介:本文意欲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弗罗斯特的乡村,将其置于生态批评思想里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考察,即阿卡迪亚模式和帝国主义模式,旨在说明弗罗斯特的乡村兼具两种模式的特点,彰显了二者的缺点,是客观的、成熟的,同时也是矛盾的乡村。它的矛盾预示了乡村的困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乡村 人与自然 生态批评 阿卡迪亚模式 帝国主义模式 矛盾性
  • 简介:社会建构主义模式是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的整合和诠释,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一种全新的教学视野。教师不但要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还需要了解自己的言与行怎样影响课堂的学习。在教与学互动中,教师和学习者双方都在重新构建自己。面对社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挑战,作者的目的是讨论社会主义建构主义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社会建构主义 教师信仰和行为 大学英语教学
  • 简介:在印欧语言的语法中,词形变化是语法的两大内容之一,而屈折变化(inflection)又是最常见的词形变化之一,也是印欧语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关于汉语的论著中,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汉语是形态贫乏的语言;也有人退一步说,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在翻译研究界,一种同样常见的说法是,印欧语言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意思是说,印欧语言造句有词形变化,汉语造句没有词形变化,词与词合在一起,说得通就行。词形变化的概念最初是在拉丁文法研究中提出来的。

  • 标签: 词形变化 文法 变化观 中国 西方 中道
  • 简介:基于四川外语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的实际建设过程,本文着力阐述了由四功能外语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过程、二元并重的教学考量构成的英语专业教学的'432教学模式'以及'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证明,《高级英语》课程的创新改革,能有效促进英语综合能力、敢于创新的认知能力、情感调控能力的协调发展。

  • 标签: 高级英语 四功能外语教学观 432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
  • 简介:继《波士顿环球报》和《新闻周刊》被收购后,今年八月,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亦出价2.5亿美元收购了《华盛顿邮报》。目前看来,这笔新的资金确实能给这份传统大报一丝喘息的机会;但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华盛顿邮报》在结缘贝索斯之后,是否能保持其原来在人才水平、报道深度和广度,以及国际新闻报道等方面的行业领先地位?这位新股东又是否能尊重采编独立、内容与经营分离、维护新闻价值的报业传统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标签: 《华盛顿邮报》 贝索斯 传统媒体 杰夫 联姻 财富
  • 简介:以双关语辞格及押韵修辞为例,就早期俄国形式主文学对文字游戏翻译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俄国形式主义认为形式是决定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的决定因素。这种彻底颠倒传统中重内容、轻形式的文学观念很难为翻译界所接受。但笔者认为在解决翻译中因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造成不可译问题方面,这种文学能帮助我们拓宽思路,从而为解决某些不可译问题带来契机。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即技巧 形式 内容 不可译性
  • 简介:蛰居六载,一鸣惊人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祖籍江西,于1954年10月23E1生于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祖上做过国民党时期的县长。李安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治家甚有古风、教子极为严格。李安在这样有着浓厚中国文化传统的氛围中成长起来.自然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染。父权家庭的中国典型模式也为他日后的作品提供了生活基础和原始素材。李安于1975年从台湾“国立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电影系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先是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戏剧导演专业并获戏剧学士学位.后来又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获得电影硕士学位。

  • 标签: 李安 影视文化 父亲 三部曲 中国文化传统 笔记
  • 简介:美国翻译理论家伯顿·拉尔夫(BurtonRaftel)在1988年撰写的《诗歌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对与诗歌翻译相关的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他指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本文一方面介绍拉尔夫对诗歌翻译的一些观点,一方面结合他的观点简要评析裴多菲的诗“自由·爱情”的四个中文译本,最后得出结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只要译者能考虑到时代、文化、读者等的要求及正确选择翻译的文学种类,就能翻译出好的作品。

  • 标签: 怕顿·拉尔夫 翻译选择 翻译类型 英语 文学翻译 诗歌翻译
  • 简介:中国和英国的古典咏秋诗大多以秋天为背景、或通过描写秋景等手段抒发悲情,但前者的特点是悲而求静,后者的特点则是悲而思变化。本文将上述特点纳入审美范畴进行观照,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审美取向的反映,也是中英民族传统文化的折射。文章还深入挖掘了形成该两种不同审美取向最本质的原因。

  • 标签: 中英 咏秋诗 审美 对比 索源
  • 简介:本文尝试解决国内文学伦理学界存在的问题,从刘奇葆提出的“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出发,联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乡绅文化”风尚与大众阅读流行的文学关系,继承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作家批评”传统,借鉴英国批评大家D.H.劳伦斯提出的知识分子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中感受“地之灵”、“体验根系于一地的公共感情”,创新提出理论模型——融合幽灵批评与阅读伦理的“新文学伦理学”的理论视角与批评范式,以对美国经典女作家、女公共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运动者苏珊·桑塔格的“自我画像”《在土星的标志下》的阅读伦理学的研究为中心,研讨作家在阅读活动中与已故作家的“对话”与交流,以及该种幽灵阅读的行为会对我们自身的文学批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标签: “女作家批评”传统 公共知识分子 幽灵批评 阅读伦理 苏珊·桑塔格 《在土星的标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