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原发性胃淋巴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30例原发性胃淋巴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详细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如下所示:10例患者腹痛(33.33%),11例患者恶心呕吐(36.67%),9例患者反酸烧心(30.00%),8例患者发热(26.67%)。12例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9例采用远端胃大部分切除,6例采用近端胃大部分切除,3例实施胃楔形切除术治疗。治疗有效率是28例(93.33%),其中显效26例,有效2例。结论原发性胃淋巴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原发性胃淋巴瘤 临床特征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激酶(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ALCL)中自噬介导的克唑替尼耐药对肿瘤干细胞样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本课题组前期通过植入Sox2报告基因已将ALK+ ALCL Karpas299细胞株分为报告基因非反应型(RU)细胞和报告基因反应型(RR)细胞,其中RR细胞具备干细胞特性。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荧光标记的LC3过表达RR和RU细胞(分别为RR-LC3、RU-LC3),蛋白质印迹法及流式细胞术验证感染效率。RU-LC3和RR-LC3细胞使用不同浓度(0、250、500、1 000 nmol/L)克唑替尼处理后,采用双信号流式细胞术检测RED、GEN信号(RED代表下一代远红色荧光蛋白TagFP635 mKate的红色信号B695,GEN代表来自pH敏感的GFP变体pHluorin的绿色信号B530),以RED/GEN表示自噬通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自噬相关基因ULK1、WIPI1、LC3B mRNA表达水平。MTS法检测不同浓度(250、500、1 000 nmol/L)克唑替尼联合氯喹(5、10 μmol/L)对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过表达LC3的RR-LC3和RU-LC3细胞。250、500、1 000 nmol/L克唑替尼诱导下,RU-LC3细胞中RED/GEN分别为1.135±0.017、1.453±0.017和1.755±0.021,RR-LC3细胞中分别为1.193±0.018、2.116±0.013和3.307±0.189,RU-LC3细胞和RR-LC3细胞中RED/GEN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相同浓度克唑替尼作用的RR-LC3细胞中RED/GEN均高于RU-LC3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表明RR-LC3细胞较RU-LC3细胞自噬通量变化大。未经克唑替尼处理时,RR细胞中ULK1、WIPI1、LC3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RU细胞(1.69±0.05比1.01±0.02,t=-1.62,P<0.01;1.24±0.04比1.03±0.05,t=-2.11,P<0.01;1.70±0.22比1.02±0.05,t=-1.74,P=0.033)。无氯喹作用时,RR细胞克唑替尼半数抑制浓度(IC50)高于RU细胞(950 nmol/L比709 nmol/L)。氯喹作用后,RU细胞IC50无变化;RR细胞IC50随氯喹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与RU细胞相比,具有肿瘤干细胞特征的RR细胞自噬反应更快速、强烈,这可能是其对克唑替尼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淋巴瘤,大细胞,间变性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自噬 肿瘤干细胞 抗药性,肿瘤
  •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常规综合治疗有效率低,转归差。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能明显改善PTCL患者的生存,既往研究认为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在诱导治疗得到缓解后应接受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目前auto-HSCT作为PTCL患者一线巩固治疗仍存在争议。对于复发难治PTCL,auto-HSCT疗效欠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文章对HSCT治疗PTCL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T细胞,外周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ATM突变的青年难治套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及效果。方法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20年7月收治的1例伴ATM突变的套细胞淋巴青年难治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33岁,以全身多发包块为主诉就诊,入院经活组织检查、骨髓穿刺等专科检查后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套细胞淋巴)经典型,Ⅳ期B组,伴t(11;14)、ATM突变。确诊后经R-Hyper-CVAD A(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瑞滨、地塞米松)、R-CVAD B(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R-R(利妥昔单抗、苯达莫斯汀)方案治疗3个周期,患者肿大淋巴结及脾脏缩小不明显,评估病情为未缓解。考虑患者为难治套细胞淋巴,调整治疗方案,予以泽布替尼+苯达莫斯汀联合治疗1个周期,1个月后评估患者病情达缓解。至2020年11月,患者病情持续缓解,仍在随访治疗中。结论ATM突变阳性套细胞淋巴患者可能存在化疗耐药和预后不良,目前尚无针对ATM突变阳性的靶向药物。

  • 标签: 淋巴瘤,膜细胞 突变 ATM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对漳州正兴医院2021年12月门诊确诊的1例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表现为全身圣诞树样分布持久性红色斑片、斑块,自觉瘙痒,反复6个月。经过病理活组织检查发现表皮内多灶性淋巴样细胞巢团,真皮浅层见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带状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D-PAS、AB阴性,直接免疫荧光IgG、IgM、IgA、C3及Fib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CD4、CD5阳性,CD8、CD20、CD30、CD56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30%。结论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临床表现可为斑片、斑块,分布可呈圣诞树样,皮疹长轴与皮纹平行,皮疹分布具有明显特点,可为临床提供诊断思路。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皮肤 圣诞树样 分布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MEIT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3例MEITL的临床资料,对部分病例补充免疫组化检测及EB病毒编码RNA检测(EBER)。分析患者的临床、内镜、影像学、病理特征。结果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4~65岁,中位年龄59岁。病变部位:小肠12例,结直肠7例,胃2例。肿瘤单发6例,其中小肠5例,结直肠1例;多发7例,分别是胃+小肠+结直肠2例,小肠+结直肠4例,空肠+回肠1例。5例患者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小溃疡灶、息肉、肠壁狭窄和环周型肿物。11例CT显示胃壁或者肠壁增厚及肿块。肿瘤组织学显示,形态单一的小至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伴显著嗜上皮性,背景无炎症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提示,CD56和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均为阳性11例,CD4阳性1例,CD8阳性5例,CD4和CD8均阳性1例,CD4和CD8均阴性7例,1例异常表达CD20。12例行EBER检查,均为阴性。13例患者中,6例采用手术切除+化疗,3例采用单纯化疗,2例先采用手术切除但后续治疗不详,1例单纯手术切除,1例治疗方法不详。随访9例,时间1.0~16.1个月,7例死亡,2例存活,余4例失访。结论MEITL是罕见的肠道原发的侵袭性T细胞淋巴,预后差。诊断需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和EBER,同时要与其他淋巴和炎症性肠病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 病理特征 炎症性肠病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诊断为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基线临床特点、治疗选择、总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共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59例、女35例,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年龄为(40.5±17.3)岁。其中T/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74例、B细胞淋巴15例、霍奇金淋巴5例。T/NK细胞LAHS患者诊断年龄为(37.9±16.2)岁,B细胞LAHS患者的诊断年龄为(55.9±14.0)岁,T/NK细胞LAHS患者比B细胞LAHS患者诊断年龄小(P<0.001)。T/NK细胞LAHS患者基线纤维蛋白原低于B细胞LAHS患者[1.34(0.86,2.44)g/L比2.20(1.75,4.25)g/L,P=0.008]。35例行噬血细胞综合征特异方案与抗淋巴特异方案的联合治疗,31例行噬血细胞综合征特异的治疗,8例行抗淋巴特异的治疗,7例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总体患者ORR为49.4%,中位OS为61 d,先行抗噬血细胞综合征后转为抗淋巴治疗者ORR(69.0% 比 38.7%,P=0.019)及中位OS最优(192.0 比 24.5 d,P=0.028),优于抗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者,并且有优于抗淋巴治疗的趋势。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或侵袭性NK/T细胞白血病是LAHS预后的危险因素(HR=0.113,95%CI:0.018~0.728,P=0.022)。结论LAHS预后差,应迅速抗噬血细胞综合征后尽早启动抗淋巴治疗。

  • 标签: 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预后 生存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将化疗免疫药物与单克隆抗体共价连接而成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该药物利用抗体抗原的特异性,选择性地将化疗免疫药物传递给肿瘤细胞,同时避开肿瘤抗原阴性的正常细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ADC已经在多种肿瘤治疗中获得了批准,由于淋巴表达较多的特异细胞表面标记物,ADC在淋巴治疗中特别受青睐。本文将讨论ADC设计中面临的挑战及其进展,阐述临床上已经获批用于淋巴的3种ADC药物:brentuximab-vedotin、polatuzumab-vedotin和loncastuximab-tesirine及其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 标签: 抗体-药物偶联物 淋巴瘤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2例大脑淋巴病患者的临床诊疗经验。病例1,女,53岁;病例2,男,69岁。2例患者均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脑白质病变伴有片状或团块样强化,脑灌注成像提示灌注减低。脑活检证实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脑脊液流式细胞学阴性。提示在大脑淋巴病诊断中,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0是重要的生物学指标,而脑脊液流式细胞学诊断价值有限。患者可出现脑灌注减低。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脑白质病 认知障碍 淋巴瘤脑病 白细胞介素-10
  • 简介:摘要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是一种少见的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非霍奇金淋巴,而结肠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则更为少见。该患者以腹泻、腹痛为主要表现,病程长达6个月,结肠存在多部位溃疡并狭窄,病因诊断不明。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核医学科、影像科、血液内科、胃肠外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作讨论并行手术治疗,最终确诊为结肠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该病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结肠癌等疾病。现报告其多学科诊治经过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淋巴瘤,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 结肠溃疡 多学科协作 病因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侵及多组脑神经和马尾神经的神经淋巴病患者。该患者为32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马尾综合征。脑神经和腰椎MRI表现为多组脑神经及马尾神经明显增粗呈均匀明显强化,扩散加权成像表现为扩散受限明显,符合典型神经淋巴病的影像学表现。由于神经淋巴病在临床罕见,早期诊断困难,故当怀疑是此病时,应尽早进行MRI、活体组织检查。该患者经过骨髓穿刺和全面脑脊液检查后最终确诊为神经淋巴病。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神经淋巴瘤病 脑神经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老年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误诊病例。患者女,84岁,因“咽痛、咽部不适1个月”以“扁桃体周围脓肿(右)”收入院。入院前于外院给予抗感染治疗1个月,症状无改善。入院后予抗感染治疗,同时行诊断性穿刺,“脓腔”内抽出空气和血液,未抽出脓液。进一步行口咽CT、增强MR检查,考虑为恶性肿瘤,且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在局麻下行B超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转入血液科进行分期后行化疗,6周期化疗结束复查未发现肿瘤残留。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是指发生在脑、脊髓、脑膜或眼的罕见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Non-GCB亚型多见。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单纯的手术切除肿瘤并没有明显的生存获益。早期单独使用全脑放疗(WBRT),缓解率高,但持续时间短,且延迟性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后期研究发现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联合WBRT显著改善了疾病的预后;但联合治疗增加了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风险,这种策略受到了质疑。近年来,减剂量全脑放射治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逐渐取代了以往标准剂量的WBRT。本文就PCNSL的放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全脑放疗 神经毒性
  • 简介:摘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PCNSTL)临床上罕见,因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没有特异性而病理形态不典型容易被延误诊断。文中报道1例45岁的男性患者,因视物重影3个月,左侧肢体麻木2个月,言语欠清1周入院。入院后影像学检查考虑淋巴淋巴细胞增殖性病变可能性较大,行脑活组织检查病理镜下未见典型肿瘤细胞,考虑“淋巴治疗后改变,与炎性疾病相鉴别”。1个月后患者病情进展,复查影像学显示病灶范围较前扩大,强化程度较前明显,仍考虑为淋巴淋巴细胞增殖性病变可能。为明确诊断进行二次活组织检查,病理镜下仍未见到典型肿瘤样淋巴细胞。最后进行基因重排,结果显示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β和γ链均有阳性突变。结合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及TCR基因重排结果,患者最终诊断为PCNSTL。文中就PCNSTL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少见疾病的认识。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非霍奇金 淋巴瘤,T细胞 磁共振成像 活组织检查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两者的关系,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经验,避免漏诊和误诊。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7~61岁,3例在确诊淋巴时均有长病程的SLE病史(7~10年),1例诊断SLE 3个月后确诊淋巴。其中3例经化疗后病情稳定,1例因病情危重,化疗风险高,患者及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SLE合并淋巴时因两者临床表现相似,鉴别困难,当患者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时,应当引起风湿免疫科医生的重视,警惕淋巴的可能,早期干预,积极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淋巴瘤 文献复习
  • 作者: 高慧霞 李志刚 张蕊 王天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18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血液疾病研究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是一种由遗传因素或获得性免疫调节异常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是继发于淋巴的恶性肿瘤相关性HLH,其临床误诊率和病死率高,预后差。现就儿童LAHS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LAHS的认识。

  • 标签: 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GA)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试验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肿瘤血液科治疗的70例年龄≥65岁的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GA标准将患者分为适合组、不适合组和脆弱组。分析3组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疗效、预后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采用卡方、Fisher精确概率法及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曲线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70例患者,男39例、女31例,中位年龄69岁(65~89岁)。根据CAG分组标准,适合组35例(50.0%,35/70)、不适合组13例(18.6%,13/70)、脆弱组22例(31.4%,22/70)。与适合组、不适合组比较,脆弱组患者体力状况更差(ECOG评分)、淋巴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中危-高危组患者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59、13.638,均P<0.01)。适合组、不适合组和脆弱组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35/35)、100.0%(13/13)和36.4%(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82,P<0.01)。在3组患者中,≥3级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年,适合组、不适合组和脆弱组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7.1%(20/35)、46.2%(6/13)、18.2%(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19,P<0.01);在不适合组中,接受标准剂量化疗和低剂量化疗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和2年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GA能更为全面地评估老年DLBCL患者身体状况,能有效预测治疗疗效、预后,对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老年综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纳承诺疗法在淋巴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患者主要照顾者102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主要照顾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主要照顾者行常规心理指导,观察组主要照顾者行接纳承诺疗法。比较两组主要照顾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心理弹性及照顾负担。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主要照顾者HAMA评分、HAMD评分及照顾负担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弹性总评分、照护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接纳承诺疗法能有效提高淋巴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弹性,减轻照顾者焦虑、抑郁情绪,增强照顾者照护信心,减轻其照顾负担。

  • 标签: 接纳承诺疗法 淋巴瘤 主要照顾者 不良情绪 心理弹性 照顾负担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造血干细胞抑制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2例)、观察组(2例),分别接受化疗治疗、化疗治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0.00%,与对照组0.00%相近(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2例患者均发生感染,其中1例患者并发腹泻、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异常症状;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1例患者发生肝肾功能异常,1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结论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化疗治疗基础上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效果良好,但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恶性淋巴是否能通过调节免疫起到增效作用。方法:共入组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淋巴患者30例,入组前抽取患者外周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相关指标,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予以浙贝芩连汤治疗,同时予CHOP化疗治疗。12周后再次抽取患者外周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项指标情况,根据治疗前后比较,对比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入组患者共30例,初治患者7例,临床有效100%,复发/进展患者共23例,临床有效率59.1%,临床获益率达91%。浙贝芩连汤辅助治疗前后Treg细胞变化情况发现,治疗前Foxp3比例为6.33±0.98,治疗后Foxp3比例为3.87±0.71,治疗前后Foxp3比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恶性淋巴瘤 浙贝黄芩汤 增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