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是一名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糖尿病18年,病情控制良好。2011年初开始注射长秀霖甘精胰蛊素,餐时口服1片拜唐苹,每日3次,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空腹血糖达标,餐后血糖总在11.0mmol/L左右。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将治疗方案进行了修改。我现在的治疗方案是:每晚睡前注射1次长秀霖甘精胰岛素15单位,餐时口服1片(500毫克)二甲双胍,每日3次。

  • 标签: 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 睡前注射 甘精胰岛素 病情控制 血糖达标
  • 简介:足球场是现代人的文明战场,足球世界杯代表着个人体能和团队精神的最高水平。然而当足球盛事来临之际,中国人只有在场外观看的份儿。中国足球为什么总是屡战屡败,令人心冷呢?

  • 标签: 民族素质 营养 团队精神 足球 现代人 高水平
  • 简介:继阿斯利康正式进入中国OTC市场之后,德国勃林格殷格翰集团全球CEO班奇(AlessandroBanchi)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OTC市场可能成为勃林格殷格翰下一个战略重点.

  • 标签: OTC市场 政策导向 制药企业 处方药 国内外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改变思维模式以搞好护理管理。通过分析当前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新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理念,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实施策略。文章强调了改变思维模式对于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培养护理人员创新思维、加强团队合作和倡导患者中心等。最后,总结了改变思维模式对于护理管理的积极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改变思维 模式 护理管理
  • 简介:应用Disector方法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选择性易损区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形态计量学改变。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缺血后三周新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数密度减少38%,体密度减少47%,表面积密度减少33%,比表面增加25%,圆球度减少16%,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细胞核平均体积及平均表面积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Disector为三维测试系统,可直接在三维空是计数粒子,不受粒子大小,形状,取向的影响。适当选择切片厚度及相邻两切片间的距离,可无偏地估计神经数目及其大小。

  • 标签: Disector方法 体视学 脑缺氧 脑缺血 海马 神经元
  • 简介:通过对老年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动态血压(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ing,ABPM)和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electr-ocardiogram,AECG)的联合监测,观察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伴与不伴心肌缺血改变时动态血压的脉压(P—ulsepressure,PP)和脉压指数(pulsepressureindex,P.P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老年冠心病 心衰患者 脉压指数 临床意义 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指由于小肠供血中断而引起的急腹症,如未及时治疗将迅速进展为肠坏死,从而危及生命。AMI常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而随着增强CT的普及,诊出率越来越高。不同类型的AMI有各自的特点,鉴别各类型AMI有利于治疗的选择。早期血运重建对AMI的预后至关重要,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应个体化选择。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 发病率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样本于血常规检验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取院内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计70例作实验观察主体,分组借鉴以随机法则处理,就对照组(35例,末梢血样本)和观察组(35例,静脉血样本)的血液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观察组RBC、Hb、PLT和MCHC水平较对照组呈更高,WBC和MCV较对照组呈更低(P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样本 血常规检验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样本在血常规检验中对检验结果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 期间在我院接收的血常规检验患者60例,均采用末梢血与静脉血检测,对比血液学检验指标。结果:检测结果显示,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对比无差异(P>0.05),在进行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分析对比发现两组血样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脉采血 血常规 末梢血 检验结果
  • 简介:本文报告了防治脑缺血引起心肌缺血的临床及心电图研究。介绍了四组治疗方法和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其中稀释配合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疗效最高,为83.7%。此法高于文献报告的有效率。文章提出稀释十高压氧疗法是治疗脑缺血引起心肌缺血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并对心电图变化特点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脑缺血 心肌缺血 防治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方面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选取生后3~4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处理组(IRI+DMOG组),每组6只。Sham组右侧肾脏切除,仅游离左侧肾动脉,但不钳夹;IRI组右侧肾切除,无创动脉夹夹闭左肾动脉45min,之后松开动脉夹,恢复肾脏血流(术前24h给予DMOG组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IRI+DMOG组IRI术前24h给予腹腔内注射DMOG40mg/kg(用生理盐水溶解)。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肾组织的HIF-1α和NGAL蛋白表达水平,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Hmox-1和NGAL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各组的肾功能(BUN、Scr、CystatinC)、评价各组肾脏的形态学改变及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TUNEL法检测各组肾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对各组结果的比较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DMOG处理后的大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GAL和HIF-1α的表达上调;并对大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结论:在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GAL可能受HIF-1α调控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肾脏
  • 简介:【摘要】在发生心肌缺血过程中,再灌注能缩小梗死面积,但再灌注本身会引起局部缺血或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在心脏手术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和非心脏手术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预后[1]。高脂血症使患者心梗的面积更大并且心梗的再发率也变高。缺血预适应(IP)是指机体组织在经历反复的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缺氧后,对随后的长时间致死性缺血/缺氧具有高耐受性[2]。本文对肢体远端缺血预适应改善高脂血症大鼠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作出相关阐述,为其临床的技术应用提供更加广泛的理论参考。

  • 标签: 肢体远端缺血 预适应 高脂血症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是较好的生化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表达升高。本文就近年来IMA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缺血修饰白蛋白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血管再通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有时血流再灌注不但未能恢复脑功能,反而会导致神经元进一步坏死和凋亡,从而加重患者的脑组织损伤和脑功能障碍,即再灌注损伤。远隔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是通过对远隔器官(通常为四肢)给予多次短暂性缺血处理,可起到保护脑组织、改善脑血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是一种简单、安全、便捷和易于应用的方法。文章对近年来RIC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再灌注损伤 神经保护
  • 简介:缺血耐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使缺血性卒中危险增加,但同时可诱导神经细胞对再次缺血产生耐受。耐受的机制涉及血管因素、腺苷、兴奋性氨基酸、热休克蛋白、低氧诱导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KATP通道等。临床观察显示,TIA的持续时间、发作频度、脑梗死间隔时间以及脑梗死体积等均与耐受的发生有关。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缺血耐受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检测法分别对47例被确诊为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和45例健康者的IMA(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将其与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和cTnT(肌钙蛋白T)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血清ACB值分别为(95.31±9.68)U/mL与(50.65±6.73)U/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胸痛后2h内的IMA的阳性率与同时间内的CK-MB及cTnT的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内的比较差异则无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心肌缺血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缺血修饰白蛋白 心肌缺血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①假手术组(sham组):不施加缺血及再灌注处理;②缺血再灌注1组(I/R1组):给予缺血30min,再灌注24h;③缺血再灌注2组(I/R2组):给予缺血30min,再灌注48h;④缺血后处理1组(Post1组):给予缺血30min,缺血后处理后再灌注24h:⑤缺血后处理2组(Post2组):给予缺血30rain,缺血后处理后再灌注48h。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实现脑缺血,撤夹实现再灌注。在再灌注即刻给予双侧颈总动脉松夹15s/夹闭15S,如此3次,实现缺血后处理。实验结束制作脑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作石蜡切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I/R1、I/R2、Post1、Post2组MDA含量增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R1组相比,Post1组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与I/R2组相比,Post2组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sham组可见少量凋亡细胞。与sham组相比,I/R1、I/R2、Post1、Post2组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I/R1组比较,Post1组凋亡指数降低(P〈0.05);与I/R2组比较,Post2组凋亡指数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细胞凋亡。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细胞凋亡 缺血后处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