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功能锻炼与推拿治疗对产后骨盆肌肉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 100例于 2019年 6月至 2020年 2 月在本院完成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手术顺序将产妇分为常规组(前 50例,分娩后行功能锻炼)和研究组(后 50例,在常规组基础上行推拿治疗),对比两组对象骨盆肌力 3级及以上占比和尿垫试验阳性率。结果:经对比后可知,研究组对象骨盆肌力≥ 3级的占比明显高于常规组,而尿垫试验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通过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产妇骨盆的肌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进而提高其产后生活品质。

  • 标签: 功能锻炼 推拿治疗 产后 骨盆肌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电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疗效 。 方法:采用双色球分组法将本院从 201 6 年 2 月至 20 1 9 年 2 月间 收治的 106 例 上交叉综合征 患者进行分组,其中抽到绿色球的患者为实验组,白色球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包含 53 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电针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电针治疗的同时加上 肌肉能量技术 进行治疗,根据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 VAS 评分(颈椎视觉模拟评分)、 HAMD 评分(焦虑抑郁评分)以及 NDI 评分(颈部障碍指数)进行对比。 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实验组明显更优。此外各项评分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明显更差,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将电针和 肌肉能量技术 联合治疗方案应用于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 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 标签: 电针 肌肉能量技术 上交叉综合征
  • 简介:摘要一般认为,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肌萎缩是废用性的。但新近研究发现,卒中病灶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继发性损害,运动单位减少,导致肌肉失神经支配,在肌萎缩和肌纤维类型改变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肌肉萎缩和失神经支配的现象和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评估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脑卒中 失神经支配 肌萎缩 继发性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肉再分布技术(MRT)在智能仿生假肢信号识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采用MRT技术治疗4例肢体远端截肢患者,均为男性,其中上肢截肢患者3例,截肢水平分别位于前臂中远1/3处、腕掌关节和腕中关节;下肢截肢患者1例,截肢水平位于小腿中远1/3处。MRT手术是利用残端肢体内的肌肉、肌腱进行移位,将4~6根肌腱锚定在皮肤不同区域,通过肌肉主动收缩牵拉肌腱,使不同区域皮肤发生明显形变。术后观察项目包括皮肤形变、电容信号数据及并发症情况等。在进行电容信号测量时,嘱患者分别执行抓握、屈腕、伸腕、屈指、伸指,或踝背伸与跖屈、伸趾和屈趾动作,利用电容传感测量系统采集患肢形变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获随访,共有20处部位接受MRT手术。术后3个月时患者均能主动控制相应肌肉收缩并产生皮肤形变,有效形变率为80%(16/20)。电容信号测量结果分别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二次判别分析(QDA)两种分类器对各种动作进行识别,发现上肢整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7.27%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准确率均为100%;下肢整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5.32%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准确率均为100%。术后有1例患者创面不愈,经多次换药后愈合。结论MRT能有效将人体运动意图进行输出,增加了运动信号源的数目及强度,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智能仿生假肢,为人机交互提供了新的途径。

  • 标签: 肌肉移位 智能 仿生 假肢 电容信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市机械制造行业员工工作骨骼肌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症状发生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至12月,选择某市35家机械制造企业的1 920名员工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工效学因素、职业倦怠、失眠、WMSDs症状发生现况,用Penrson 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1种及以上肌肉疾患症状占74.7%(1 434/1 920);腰部症状发生率最高,为52.0%(999/1920),其次为颈部症状发生率,为50.6%(972/1 920)。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劳动强度分级、每日站姿时间(h)、每日坐姿时间(h)、每日弯腰时间(h)、每日搬举5 kg物体时间(h)研究对象腰部疾患和WMSDs症状发生率均有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5年、劳动强度为Ⅲ级、每日弯腰时间≥2h、抑郁、生活满意、职业倦怠、失眠均是腰部疾患和WMSDs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每日坐姿时间≥2h和生活满意度高者是腰部疾患和WMSDs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企业应在工效学和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机械员工WMSDs的发生。

  • 标签: 工作有关肌肉骨骼疾患 工效学 心理因素 机械制造行业员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ML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MLL的临床特点,包括4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肝转移和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肝转移;同时性肝转移1例,非同时性肝转移4例,均距原发灶手术超过2年。并对接受手术的4例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例于诊断MLL后2年内死亡,该患者未经肝转移瘤手术治疗。2例接受手术治疗者于3年内死亡,目前仍有2例存活,1例生存36个月,1例生存29个月。结论MLL多发生于原发灶切除后数年内,手术治疗是MLL主要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态期。

  • 标签: 平滑肌肉瘤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外泌体是一种特异性细胞外囊泡,微小RNA(microRNA)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运输、调控靶细胞功能间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外泌体与内部microRNA作为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使,参与了各种疾病的发生。肌肉萎缩就是其中一种,该病患者涉及microRNA调控,在临床中microRNA是诊断肌肉萎缩的标志及药物治疗的靶点。本文主要对microRNA与外泌体参与肌肉萎缩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微小RNA 外泌体 肌肉萎缩 调控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 产后尿潴留 是由于妊娠期间,胎儿和子宫不断增大并对周围的组织器官造成压迫,在分娩时,胎儿从子宫颈进入产道的过程加剧了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程度,当产妇的膀胱被压迫影响后,加上麻醉药物的麻醉效果影响,较长时间不能恢复,便会发生尿潴留现象,在分娩后持续的对产妇的身体造成严重的疼痛和不适,影响其产后恢复。肌肉刺激治疗是缓解膀胱被压迫,改善膀胱受损情况的重要治疗方式,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治疗方式, 本文就此展开 肌肉刺激治疗产后尿潴留相关内容的 综述,所述观点仅供相关行业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 标签: 尿潴留 肌肉刺激治疗仪 麻醉药物 器官压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横纹肌肉瘤(RMS)骨髓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收治的1例RMS骨髓转移合并肿瘤出血患者的诊治经过,同时检索国内外文献报道的57例RMS骨髓转移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58例RMS骨髓转移患者中有血细胞计数资料25例,其中2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表现,17例患者发生血小板降低引起的出血。总体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3.0个月(0.4~165.0个月),其中明确存在骨髓抑制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7个月(0.4~50.0个月)。结论RMS骨髓转移常合并骨髓抑制表现,部分患者同时存在贫血、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预后情况极差,多学科协作进行挽救性化疗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

  • 标签: 横纹肌肉瘤 骨髓转移 骨髓抑制 预后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肠外表现在IBD中较为常见,但临床医生对IBD相关的肌肉损害了解不足,当患者以肌肉损害为首发表现时容易被误诊漏诊。本文就IBD相关肌肉损害发生的机制及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认识及诊治水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发病机制 肌肉损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弥漫性毒性甲状腺( GD)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甲亢的 85%以上。 GD在传统医学中属于“瘿病”“瘿气”的范畴,其病因多由情志内伤、体质差异及生活环境中饮食劳倦、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以痰凝、气滞、血瘀壅结于颈前为病机。现代大量研究发现中医药单独或者辅助西药治疗 Graves病,能够有效缓解甲亢症状,缩短诊治疗程,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优势。本文就中医药防治弥漫性毒性甲状腺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疾病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医药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9例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HMF)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经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确诊的9例HMF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随访情况。结果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6~ 29岁,平均12.4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年,平均20.7个月。所有皮损均表现为色素减退斑片,边界不清,形状欠规则,部分色素减退斑融合,2例色素减退斑上覆鳞屑。Wood灯下色素减退斑呈灰白色,荧光弱;皮肤镜下皮损处可见白色鳞屑,精子样、点状或短线状血管模式;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基底层色素轻度减退,未见明显色素缺失,表皮及真表皮交界处可见高折光异形细胞。9例组织病理均表现为异形淋巴细胞亲表皮现象,部分可见细胞聚集成Pautrier微脓肿;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表型均符合T细胞表型,以CD8+ T细胞浸润为主。9例患者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均达临床痊愈。平均随访23.8个月,2例复发,再次行NB-UVB治疗,均达临床痊愈。结论HMF病情进展缓慢,NB-UVB治疗效果较好,患者达临床痊愈后存在复发可能,均需长期随访。

  • 标签: 蕈样真菌病 色素沉着不足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紫外线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肉芽性肺疾病是一组以肉芽性炎症和肉芽形成为共同病理特征的肺部疾病,由于这一组疾病在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表现等方面无特异性,加之有时病理学也不能做出明确诊断,故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困难,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要求呼吸科医师对此类疾病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警惕性,最后需要通过临床-影像-病理多学科的密切合作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产褥期后妇女开展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 2019年 1月 -2020年 2月为时间节点,选取 56例产后 6周行常规检查的妇女,将其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与顺产组,由同一专业盆底康复师对其开展生物反馈治疗及电刺激,测定盆底肌肉压力,对比两组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开展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Ⅱ类收缩个数及Ⅰ类持续时间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 P< 0.05)。结论 剖宫产、顺产者均存在产后盆底肌力下降的情况,经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可改善盆底肌功能。

  • 标签: 产褥期 康复训练 盆底肌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量减少的相关影响因素,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肌少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肌量减少组与非肌量减少组,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血液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四肢骨骼肌指数(ASMI)、内脏脂肪/皮下脂肪(VAT/SAT)、腹部脂肪百分比/臀部脂肪百分比(A/G)、握力及步速等相关临床资料,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肌量减少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369例,其中合并肌少症患者42例(患病率为11.38%),合并肌量减少患者155例(患病率为42.01%)。肌量减少组的年龄、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UACR、VAT/SAT及A/G均高于非肌量减少组(P<0.05)。肌量减少组的体重指数、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ASMI及握力均低于非肌量减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UACR、A/G及VAT/SAT为肌量减少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eGFR及握力为肌量减少的保护因素。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高龄、中心型肥胖、低体重指数、低握力、低肾小球滤过率、高UACR者实施肌少症早期筛查并及早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肌少症 四肢骨骼肌指数 影响因素
  • 简介:【 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方案对 PFD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此次研究对我院的 78 例 PFD 患者进行了观察,患者在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3 月期间入组,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电刺激治疗、盆底肌肉锻炼等,按照入院时间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案,对比两组的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盆底肌肉评级 3 级及以上患者 76.92% ( 30 例), 2 级患者 2 级患者 23.08% ( 9 例),数据较之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 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数据是 94.87% ( 37 例),对照组是 76.92% ( 30 例),组间差异性显著, P < 0.05 。 结论: 综合护理方案可以有效提升 PFD 患者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效果,获得较好的患者满意度,值得使用。

  • 标签: 综合护理方案 PFD患者 盆底肌肉功能恢复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对颈椎病治疗前、后的表面肌电活动的影响,并与常规推拿治疗效果相比较,探讨SET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颈椎病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分成SET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推拿治疗训练,SET组根据表面肌电图的结果实施特异性的SET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进行颈伸肌的sEMG测试[包括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斜率值(MF slope)]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后,SET组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AEMG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ET组治疗后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ET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分别为(2.1±1.3)分和(3.0±1.1)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SET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MF slope降低值与VAS的变化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SET组分别为(r=0.463,P<0.05;r=0.678,P<0.05),对照组为(r=0.550,P<0.05;r=0.486,P<0.05),即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的下降率与VAS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SET可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肌肉功能,且疗效优于推拿治疗。

  • 标签: 悬吊运动治疗 平均肌电值 中位频率斜率值 视觉模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单胎足月顺产24 h内发生腹直肌分离的产妇117例,将其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干预,治疗组于产后第1天至第5天使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于入组时及产后6~8周时测量腹直肌间距、腹围。产后6~8周接受妇科检查,对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采用Phenix U2进行盆底肌肌力、阴道动态压力的检测。结果2组产妇产后第1天腹围、6~8周腹围缩小幅度、产后第1天腹直肌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6~8周腹直肌间距缩小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盆腔脱垂情况、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且未对盆腔器官,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产后 早期治疗 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