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采血小板和手工浓缩血小板活性。方法测定机采血小板和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体外激活程度。结果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激活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采集血小板的方法均可以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研究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PAT)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CITP)的鉴别,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法。方法对在成都市青羊区妇幼保健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生时期、处理方法、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AT一般发生在妊娠中晚期。血小板计数多大于50×109/l,多在产后一周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PCITP多发生在孕前和妊娠早期,血小板减小程度较重,PCITP组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较PAT组均有显著差异,血小板小于50×109/l,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可输血小板。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ATP和PCITP各有其特点,不同病因可导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视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而采取不同处理。

  • 标签: 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56例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各28例。结果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均提示观察组更佳(P<0.05)。结论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血小板水平,促使患者血小板水平更快恢复正常,同时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更低,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 急性白血病 化疗 血小板减少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渐少患者在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过程中将综合护理干预进行运用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护理评估的形式开展探究,纳入患者78例,时间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数字表随机均分对照组(39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9例,综合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评估两组治疗期间血小板水平,干预前两组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白血病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升血小板胶囊联合人白介素-11治疗食管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食管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1年12月止于2022年12月,对其实施升血小板胶囊联合人白介素-11治疗。结果:将升血小板胶囊与人白介素-11的联合应用后,患者的血小板指标呈良好趋势,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进一步促进了其生存质量的改善。结论:在食管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中,升血小板胶囊联合人白介素-11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促进血小板水平的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升血小板胶囊 人白介素-11 食管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患儿为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平行对比中,观察组达到97.14%、对照组85.71%,P<0.05;施治前血小板计数、IgM、IgG、IgA 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血小板计数、IgM、IgG、IgA均为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对于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案可提升疗效,升高血小板数量并改善免疫功能。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数量 丙种球蛋白 免疫学指标
  • 简介:目的:观察从脾论治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Chronic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CITP)临床疗效,为CITP的治疗开拓思路。方法:符合入选病例标准的CITP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健脾益气摄血(A)组、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颖粒联合泼尼松(B)组、泼尼松对照(C)组3组,分别给予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颗粒、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颖粒联合泼尼松、泼尼松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1d。对3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止血及血小板疗效分级评分,比较3组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与止血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A、B、C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14/20)、75%(15/20)及55%(11/2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小板疗效比较:A、B、C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10/20)、75%(15/20)及45%(9/2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血小板疗效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止血疗效比较:A、B、C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14/20)、75%(15/20)及55%(11/2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组止血疗效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摄血法中药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确有疗效,为从脾论治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从脾论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果通过准确的诊断与恰当的处理措施可以保证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需治疗,须严密监护,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可选用肌苷、益血生、利血生等作为辅助治疗。

  • 标签: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1岁。主因间断胸闷、心悸22余年,加重伴呼吸困难6d于2011年9月20日入院。查体:脉搏63/min,血压135/70mmng(1mmHg=0.133kPa),自动体位,轻度混合性呼吸困难,颈静脉稍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肺栓塞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期饮酒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通过半年来我区治疗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267例,从年龄分布、饮酒年限对肝损伤的程度及血小板减少程度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血小板计数并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确诊血小板减少。结论饮酒者血小板在肝中破坏和清除。饮酒者血小板减少发病为慢性型。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合并血小板减少通过“升血小板胶囊”治疗有效。

  • 标签: 饮酒 血小板减少 肝损伤 &ldquo 升血小板胶囊&rdquo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 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诊断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9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20例 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检验显示,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为 142

  • 标签: EDTA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在临床抗结核治疗工作中,我们常会使用利福平作为一线抗痨药物。在使用中我们发现利福平有其一定的毒副作用,常见的有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害,有少数病例会出现血小板减少。以下是对我院2010—2012年间收治的数例使用利福平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治疗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探讨病因,以此使大家重视药物毒副反应,慎重使用药物。

  • 标签: 利福平 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副反应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 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诊断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PAT)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7例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孕妇(研究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5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56.1%vs40.0%;早产率:10.5%vs8.0%;产后出血率:7.0%vs4.0%;新生儿窒息率1.8%V82.0%,均P〉0.05)。结论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多数预后良好,不需特殊处理,但要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酌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或输血小板制剂等治疗,从而降低母婴并发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参数变化,提高血小板参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住院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133例和140例健康儿童血小板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中,肺炎占第一位。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以作为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小板减少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地塞米松针10mg日一次,1-2周中根据血小板情况调整剂量,减量致维持量,同时结合中医辨证口服中药。对照组只用地塞米松针,计量、时间同治疗组。.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中西医结合 治疗
  • 简介: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而引发一系列出血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以药物为主,一线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药物包括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利妥昔单抗等;免疫抑制剂及脾切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临床试验中的新型药物包括脾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细胞因子等。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儿童慢性、难治性ITP的预后。该文对儿童ITP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规范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促血小板生成素 利妥昔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