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tic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平均容积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院诊治的ITP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4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化分析仪,对ITP患者的MPV(血小板平均体积)、Plt(血小板计数)、PDW(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CR(大血小板比率)的参数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的MPV、PDW、P-LCR血小板指标较对照组高,观察组的Plt指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Plt、PDW、P-LCR在不同病变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MPV、Plt、PDW、P-LCR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为病情判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平均容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象按照平均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75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率 、总有效率都比对照组高,血小板聚集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结论: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被更加重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小板功能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 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和血小板洗涤(PW)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BPC)变化的影响。方法:对各组测定PAIg和BPC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PE加PW治疗组PAIg含量的递减速度均明显快于普通治疗组(P〈0.01),普通治疗组BPC的回升速度明显慢于PE加PW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及血小板洗涤治疗ITP可迅速降低患者体内PAIg水平、促进体内BPC的回升;BPC的回升与PAIg水平的递减呈负相关,动态监测PAIg和BPC的变化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 血小板洗涤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计数 新鲜冰冻血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之间,选取医院内的44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以及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组,而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阴性率,并根据研究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且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矫正增加植数、输血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调查两组研究对象发现,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而研究组血小板抗体的阴性率约为55.3%。除此之外,调查研究组患者的阴性组和阳性组发现,两组患者在输注1h、24h后,血小板矫正增加植数、输血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 标签: 血液病 反复输血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 简介:患者女性,52岁,主因进食哽噎伴返酸、剑突下烧灼感半年,加重1个月入院.钡餐示:食管下段一长约5cm的狭窄,上段食管扩张.胃镜示:食管下段狭窄,黏膜充血水肿.病理示:中度非典型增生.半年来在消化内科治疗,先后用雷尼替丁、奥美拉唑、食管球囊扩张等保守治疗,疗效不理想.决定手术切除狭窄段食管.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机采血小板 无效 食管下段 非典型增生 食管扩张
  • 简介:目的分析血小板监测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调整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需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和观察组(对血小板功能进行监测),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调整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随访3个月后显示观察组并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小板功能监测调整的手段,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儿童输注交叉配型阳性血小板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血小板CCI值和病历记录临床出血情况,得出输注血小板的疗效,通过是否使用激素,临床诊断,和败血等将患者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可能对输注效果有影响的因素。结果11例次输注交叉配型为阳性或弱阳性血小板,其中有效次数为5次,有效率为45.5%,使用激素组有效率为75%,未使用激素的有效率为14.2%,P值无统计学意义,败血感染组有效率57.1%,未感染败血组有效率为2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疹组输注有效率为66.6%,噬血细胞组为50%,急性白血病组为50%,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有效率为45%,所有病例未见输血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说明紧急情况下需要输配型血小板的患者,不输出血风险大,可能危及生命时,也可暂时选用输注配型阳性或弱阳性的血小板,达到暂时预防出血的目的,在此应急措施后继续等待配型相合的血小板,是否使用激素,临床诊断,和败血对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的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例数偏少,需继续观察。

  • 标签: 血小板抗体阳性 血小板 儿童输注 交叉配型
  • 简介:关于肝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及血小板体积变化的文献屡有报道。肝硬变患者血小板减少早已熟知,长期认为其与脾肿大伴机能亢进有关。但对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上述参数的变化及其发生机理知之甚少。为了评诂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数量与体积的变化及该类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

  • 标签: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数量 肝炎患者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象按照平均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75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率 、总有效率都比对照组高,血小板聚集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结论: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被更加重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小板功能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 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对治疗的临床意义。果,目的为临床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实验一共选择70例患者作为研究实验的对象,患者加入本次研究实验的时间从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对70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患者输血次数和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关系,对70例血液疾病患者开展血小板输注工作,对70例存在血液疾病患者对血小板输注成效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结果:对实验当中的数据进行记录,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发现在这70例开展过血小板抗体检测血液病患者当中,一半的患者在经过血小板抗体检测之后,结果呈现阳性,然后对患者进行输血次数的研究,结果得出输血次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情况也越来越高。在血小板抗体阳性时,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相对来说更具有有限性。两种情况下差异对比比较明显,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因此,针对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的检测,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值得运用到临床当中。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反复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00 例经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固相凝聚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比较输注次数、不同血液成分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应用CCI评估阴性与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和输注效果的关系。结果 输血次数少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低于次数多的患者(P<0.05)。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与输注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P<0.05);阳性组输注后1 h及24h后的CCI水平均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评估反复输血患者输注状态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反复输血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成正比例关系,且与输入血液成份密切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小板输注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手术及外伤等情况。然而,一些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仍然表现出无效或亚效应应答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管理难度。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在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深入研究患者与供体之间的血小板差异,为个体化的血小板治疗提供精准的指导。传统的血小板输注仅关注血型配对,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通过分析患者和供体之间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差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他相关因素,有望在避免免疫排斥、提高血小板存活率和增强治疗效果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突破。

  • 标签: 血小板交叉配型 临床 血小板 输注无效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就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择取时间始于2022年1月止于2023年1月,对其实施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结果:有效治疗落实后,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免疫调节因子水平呈良好趋势,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结论: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中,升血小板胶囊的应用价值明显,可进一步促进血小板参数及免疫调节因子的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升血小板胶囊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疗效
  • 简介:多灶性淋巴管内皮肉瘤伴血小板减少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本病表现为弥漫的先天性皮肤和胃肠道血管病变,可以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出血和血小板减少。血管损害的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证实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起源。治疗效果常不满意。本文报道1例该病的罕见病例,患者为一4周大的婴儿。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管内皮 皮肉瘤 多灶性 胃肠道血管病变 免疫组化研究
  • 简介:摘要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需从ITP诊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二线药物的选择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我国儿童ITP的诊断治疗,防止严重出血,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44岁男性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因泌尿系统感染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3.375 g静脉滴注、1次/8 h。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PLT)288×109/L。治疗5 d后PLT升至729×109/L。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考虑可能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有关。停用该药,改用左氧氟沙星0.5 g口服、1次/d。停药5 d后,PLT降至491×109/L;停药14 d后,PLT降至280×109/L。

  • 标签: 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联合用药 血小板增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重度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TIT)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医院信息系统,统计2015年3月至2021年9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使用替罗非班患者例数,收集用药后发生极重度TIT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从病历中提取的数据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指征、合并、替罗非班用药情况、合并用药情况、使用替罗非班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出现血小板减少时间、PLT最低值出现时间、TIT临床表现、干预和转归等。结果设定时段内使用过替罗非班的住院患者共10 354例,其中20例(0.19%)发生极重度TIT。2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9~84岁,平均66岁,≥65岁者12例;用药指征为急性心肌梗死者8例,脑梗死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支架植入术后各1例;合并高血压病者13例,糖尿病4例,脑梗死3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力衰竭分级(NYHA)≥Ⅲ级者3例;替罗非班用药途径为静脉持续泵入,用药时间1~48 h;联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替格瑞洛片、肝素、低分子肝素、阿替普酶和纤溶酶;5例在用药1~6 h出现畏寒、寒战等症状,7例在用药1~7 d出现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静脉穿刺处瘀斑、柏油样便或便血等症状,10例无临床症状。使用替罗非班至出现血小板减少和PLT最低值[(1~18)×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6,20)h和18(12,22)h,13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与出现PLT最低值的时间一致。诊断极重度TIT后20例患者均停用替罗非班,给予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和/或输注血小板等治疗,18例在3~17 d(中位时间4 d)后PLT恢复至(100~258)×109/L;2例诊断后2、1 d分别出现柏油样便和便血,随后发生呼吸和心脏骤停并死亡。结论极重度TIT发生率低,起病急,可导致致命性出血事件,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停用替罗非班并予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但应警惕继发出血事件导致的不良后果。

  • 标签: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减少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1例58岁男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予依诺肝素4 000 U皮下注射、2次/d,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12.5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以5 ml/h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15 h后患者出现痰中带血,躯干和四肢出现散在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1×109/L,考虑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立即停止上述治疗,给予血小板8 U静脉输注1次。次日PLT升至30×109/L,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第3天,PLT升至57×109/L,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第6天,PLT 144×109/L。根据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评分系统,本例患者得分为1分,提示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不大,故考虑患者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很可能为替罗非班引起。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植物固醇血(STSL)作为一种罕见病,其临床表现异质性大,极易漏诊、误诊。STSL经常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Evans综合征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的血小板减少,并接受类固醇或脾切除术等错误的治疗方案,导致未经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引起致命并发的发生。本文报道1例伴ABCG8基因突变的STSL,43岁女性患者,主诉阴道异常出血,外院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减少(9×109/L),大血小板比例为71.9%,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疗效欠佳。给予血小板促生成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升至正常,但巨大血小板比例仍高。同时患者自诉头晕、头痛,头颅磁共振增强成像提示为急性脑梗死可能。本例患者眼睑部可见黄色瘤,自幼鼻出血、皮肤黏膜易瘀斑、自月经来潮后月经量多,血脂分析及基因结果诊断明确。给予患者依折麦布为主的降脂方案,明显改善了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和肠道菌群稳态,目前病情稳定。提示血小板减少患者外周血涂片巨大血小板比例明显增高、伴口形红细胞增多,应结合病史及血脂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有效救治。

  • 标签: 植物固醇血症 基因 血小板 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