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姑息结直肠癌切除联合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姑息结直肠癌切除,观察组给予姑息结直肠癌切除联合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比较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化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6.67%(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采取姑息结直肠癌切除联合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可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且安全较高。

  • 标签: 姑息性结直肠癌切除术 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对高龄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患者术后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年收治高龄胃癌患者计62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n=31)与采用护理干预方案实验组(n=31),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龄胃癌患者在根治胃切除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预后效果,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胃癌 全胃切除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013年1月~2015年12月40例根治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及护理,有效降低该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对40例根治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通过对根治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遇有情况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早期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根治远端胃切除术后胃瘫17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择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期间于我接受根治远端胃切除术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术后的情况分为参照组(n=13)和观察组(n=17)两个组别。结果:经过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应用毕Ⅱ式吻合手术例数、术前流出通道梗阻例数以及应用吻合器例数的发生率均要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为(P

  • 标签: 根治性 远端胃切除 术后胃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肥胖症患者袖状胃切除术的饮食护理与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70例肥胖症实施袖状胃切除术治疗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饮食护理与指导,将两组患者的短期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肥胖症患者的短期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肥胖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86.25±1.28)分以及满意度评分(90.25±1.17)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肥胖症患者实施饮食护理与指导后,不仅能提升袖状胃切除术效果,还能促进患者较快康复,能降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满意度评分,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 标签: 肥胖症 袖状胃切除术 饮食护理 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症患者袖状胃切除术的饮食护理与指导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1月-2023.1月我院实施袖状胃切除术的20例肥胖症患者,围期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和指导,术后跟踪随访,将术前及术后患者体重、腹围及BMI进行对比,明确饮食护理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全部患者均治愈且顺利出院,较术前体重、腹围及BMI明显降低(P<0.05)。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营养相关并发症。结论:对袖状胃切除术肥胖症患者采用全面、有效的饮食护理和指导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肥胖症 袖状胃切除术 饮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行袖状胃切除术,与术后拔管时间相关的因素,麻醉用药是否影响拔管时间。方法回顾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有行袖状胃切除术的肥胖患者,共28例。本研究就性别、年龄、BMI、ASA、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异常心电图、是否应用顺式阿曲库铵泵注、七氟醚/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镇静、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拔管时间大于半小时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应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前进法及后退法均发现体重指数(BMI)是拔管时间大于30分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患者体重指数与肥胖患者行袖状胃切除术,术后拔管时间大于30分钟独立相关。

  • 标签: 肥胖 袖状胃切除术 拔管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方法将64例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健康指导,观察组依据健康教育路径采取全程分期式的健康教育,分别于入院时、手术前、手术日、手术后、出院日等五个时段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且在住院天数、并发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胃切除术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与临床病理预后信息的关系,明确营养状态评价对Ⅰ~Ⅳ期胃癌胃全切术后的肿瘤复发和长期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其术前临床特征和血液学检查结果,计算患者营养状态评价数据,电话随访患者复发和生存时间,计算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和临床资料与生存信息的数据分析。结果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提示,营养状态与肿瘤患者分期相关,分期越晚越需要营养治疗介入。单因素分析表明,TNM分期Ⅲ+Ⅳ期(HR=4.417, 95%CI:2.483~6.351; P=0.029)、患者年龄≥65岁(HR=2.217, 95%CI:0.522~3.912; P =0.038)、淋巴结转移(HR=2.517, 95%CI:0.516~4.518; P=0.036)、肿瘤低分化(HR=3.626, 95%CI:0.721~6.531; P =0.021)和低预后营养指数(PNI)(HR=2.612, 95%CI: 0.712~4.512; P=0.029)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TNM分期Ⅲ+Ⅳ期(HR=3.821, 95%CI:1.923~5.719; P=0.014)、患者年龄≥65岁(HR=1.168, 95%CI:0.321~2.015; P =0.036)和低PNI(HR=2.435, 95%CI:1.024~3.846; P =0.039)与不良的生存时间具有独立相关;当将年龄作为分层因素时,控制营养状态评分(CONUT)在≥65岁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复发和生存关联的分析比较中,CONUT高(>3)组的无病生存期为25.2个月,CONUT低(≤3)组为30.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763,P=0.029);CONUT高(>3)组的总生存期为30.3个月,CONUT低(≤3)组为34.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24,P=0.042)。结论营养状态评价是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生存相关预后指标,是预测老年胃癌根治胃全切术后无病生存和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控制营养状态评分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胃癌患者,其中46例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治疗,44例患者行开腹全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与开腹全胃切除术组比较,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后红细胞比容增加,手术失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饮食时间、手术镇痛药用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8,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没有很好的改善,但其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开腹全胃切除术,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胃癌 治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护士与医生、护士与护士之间的配合要点。方法对我院36例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患者实行术前准备、中配合、术后处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调查医生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36例手术完成顺利,中无转开腹手术患者;术前、中、术后与巡回护士以及器械护士的配合良好;医生和患者的满意率也分别达到94.4%和97.2%。结论良好的配合是保障手术成功率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必要条件。

  • 标签: 腹腔镜 全胃切除术 护理
  • 简介:胃癌的外科治疗经历了原创期、根治时期和合理手术期后进入了个体化治疗时期。因而,对于早期胃癌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以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为目的缩小手术被推崇和广泛应用。缩小手术除胃切除的范围和淋巴结廓清范围的缩小,还要考虑保存器官的功能和低侵袭。缩小手术中的保留迷走神经、幽门胃部分切除手术作为保存功能的手术,

  • 标签: 保留迷走神经 早期胃癌 胃切除术 幽门 缩小手术 保存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后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TLDG)和直接行TLDG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3例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05例,女218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26~86岁。623例病人中,25例为ESD后行TLDG,设为ESD+TLDG组;598例为直接行TLDG,设为TLDG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2)TLDG中和术后情况。(3)ESD+TLDG组病人分层分析。倾向评分匹配按1∶2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623例病人中,75例配对成功,其中ESD+TLDG组25例,TLDG组50例。ESD+TLDG组病人倾向评分匹配前体质量指数(BMI),肿瘤长径(≤20 mm、21~30 mm、>30 mm),临床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22.3±3.6)kg/m2,16、6、3例,24、1、0例,TLDG组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24.3±2.7)kg/m2,238、125、235例,312、126、160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4,Z=-2.834、-4.209,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病人BMI,肿瘤长径(≤20 mm、21~30 mm、>30 mm),临床分期(Ⅰ期、Ⅱ期)分别为(22.3±3.6)kg/m2,16、6、3例,24、1例和(23.6±2.9)kg/m2,29、12、9例,48、2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2,Z=-0.597、0.000,P>0.05)。(2)TLDG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病人TLDG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分别为180 min(124~289 min)、6 d(4~13 d)和170 min(106~250 min)、6 d(4~9 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96,-3.039,P<0.05);两组病人中出血量(<50 mL、50~100 mL、>1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围期并发症(切口脂肪液化、术后胃瘫、吻合口出血、肺部感染)分别为7、9、9例,34枚(16~58枚),8 d(6~31 d),1、1、0、0例和170 min(106~250 min),18、26、6例,39枚(22~68枚),8 d(6~29 d),0、0、1、1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03、-1.958、-1.139,χ2=0.033,P>0.05)。发生吻合口出血病人经内镜下止血后缓解,其余并发症病人经保守治疗后均缓解。(3)ESD+TLDG组病人分层分析:①5例ESD后≤14 d行TLDG病人与20例ESD后>14 d行TLDG病人,TLDG手术时间,中出血量(<50 mL、50~100 mL、>1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期并发症分别为200 min(170~289 min),0、3、2例,36枚(9~57枚),7 d(5~9 d),8 d (7~9 d),1例和180 min(124~253 min),8、6、6例,34枚(8~78枚),6 d(4~13 d),8 d(6~31 d),1例,TLDG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36,-1.993,-0.238,-0.932,-0.589,P>0.05),围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3例ESD后≤21 d行TLDG病人与12例ESD后>21 d行TLDG病人,TLDG手术时间,中出血量(<50 mL、50~100 mL、>1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期并发症分别为200 min(145~289 min),2、6、5例,34 枚(8~57枚),6 d(4~11 d),8 d(6~11 d),1例和179 min(124~240 min),6、3、3例,34 枚(16~78枚),6 d(5~13 d),8 d (6~31 d),1例;TLDG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1,P<0.05),TLDG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471,-0.163,-0.084,-0.194,P>0.05),围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15例ESD后≤28 d行TLDG病人与10例ESD后>28 d行TLDG病人,TLDG手术时间,中出血量(<50 mL、50~100 mL、>1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期并发症分别为190 min (145~289 min),2、7、6例,33枚(8~57枚),6 d(4~11 d),8 d(6~31 d),1例和179 min(124~240 min),6、2、2例,37枚(16~78枚),6 d(5~13 d),8 d (6~14 d),1例,TLDG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619,-2.000,-0.667,-0.370,-0.057,P>0.05),围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直接行TLDG比较,早期胃癌行ESD+TLDG会延长TLDG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但不影响近期疗效;早期胃癌ESD后≤21 d行TLDG与>21 d行TLDG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 安全性 近期疗效 腹腔镜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行根治胃切除术后不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可行和安全。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2年8月行根治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患者41例分成两组,试验组21例术后不留置胃肠减压管,对照组20例术后留置胃肠减压管。观察两组术后腹胀、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恶心、咽炎、睡眠和活动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术后出现恶心、咽炎症状轻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对睡眠、活动的影响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胃癌患者行根治胃切除术后不留置胃肠减压管是安全可行的,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胃肿瘤 插管法 胃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器人胃癌根治胃切除术的中长期疗效及其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行机器人根治胃切除术;(2)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腺癌;(3)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4)术前未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术前影像学等检查发现肺、肝脏等远处转移征象,或行姑息手术;(3)中中转开腹;(4)术后病理证实为残端阳性;(5)因出血、梗阻、穿孔等行急诊手术;(6)残胃癌或胃癌复发再次手术;(7)住院期间或术后1个月内因严重并发症死亡。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术后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Cox回归分析方法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66例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采用全机器人17例,小切口辅助149例。中清扫淋巴结总数为(34.8±17.5)枚,第2站淋巴结清扫总数为(10.1±6.7)枚,第2站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共73例(44.0%)。中位随访时间25(2~109)个月,55例(33.1%)复发转移。全组患者术后3年、5年OS分别为55.8%和46.2%;3年、5年DFS分别为53.4%和45.4%。Ⅰ期、Ⅱ期、Ⅲ期患者术后5年OS分别为78.9%、58.5%及37.1%;术后5年DFS分别为78.9%、59.2%及34.6%。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清扫总数、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本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分期[HR(95% CI):ⅢB期为5.357(1.182~24.275),ⅢC期为11.937(2.677~53.226),P<0.001]、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HR(95% CI):6~10枚为0.562(0.326~0.969),>10枚为0.388(0.176~0.857),P=0.034]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机器人根治胃切除术中长期疗效满意,术后病理分期、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机器人手术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疗效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治疗早期胃癌,是否会带来肿瘤根治上的风险,是否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获益程度尚不明确。本Meta分析旨在评价PPG治疗胃中部癌的有效和安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早期胃中部癌行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和远端胃切除术(DG)的中英文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公开发表的关于早期胃中部癌行PPG和DG的前瞻或回顾队列研究;(2)研究对象为早期胃中部癌;(3)纳入文献必须至少包含以下一项指标:疗效指标包括胆囊结石、残胃炎、胆汁反流、胃排空延迟、倾倒综合征、反流食管炎、整体并发症;远期预后指标包括5年生存率和5年肿瘤复发率。文献排除标准:(1)综述、病例报告、会议摘要和其他非对照研究的文献资料;(2)重复发表的研究以及数据提取不完整或无法提取的研究;(3)肿瘤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7月。提取纳入文章的基本信息及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卡斯尔-渥太华(NOS)、Jadad改良文献质量评价量表对回顾研究和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制作森林图进行Meta分析,采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采用Egger检测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共检索出717篇文献,最终共纳入17篇文献,其中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15篇为回顾临床研究,共纳入计2 427例患者,其中PPG组948例,DG组1 479例。对纳入指标进行Meta分析,疗效指标比较显示:胆囊结石发生率(OR=0.42,95% CI:0.28~0.65,P<0.001)、残胃炎发生率(OR=0.50,95% CI:0.32~0.77,P=0.002)、胆汁反流发生率(OR=0.30,95% CI:0.20~0.45,P<0.001)、胃排空延迟发生率(OR=2.40,95% CI:1.67~3.45,P<0.001)和术后倾倒综合征发生率(OR=0.28,95% CI:0.15~0.51,P<0.001)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整体并发症(OR=0.97,95% CI:0.69~1.35,P=0.840)、反流食管炎发生率(OR=0.79,95% CI:0.39~1.61,P=0.520)方面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远期预后方面,两组5年生存率(OR=1.02,95% CI:0.61~1.71,P=0.940)和5年肿瘤复发率(OR=0.77,95% CI:0.36~1.68,P=0.5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G术后胆囊结石、残胃炎、胆汁反流、倾倒综合征的发生率更低,但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与DG相近,说明PPG手术具有一定的安全和可行

  • 标签: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 远端胃切除术 胃肿瘤,早期 胃中部癌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腹腔镜下胃旁路(1aparoscopicRoux—en—Ygastricbypass,LRYGB)与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sleevegastrectomy,LSG)对病态肥胖患者(BMI≥35kg/m^2)体重控制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行腹腔镜减重手术(LRYGB与LSG)的病态肥胖患者48例,进行1年临床随访研究,对比肥胖相关的一般状况及生化指标,观察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病态肥胖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LRYGB组20例,LSG组28例。术后6个月LRYGB组多余体重下降百分比(%EWL)高于LSG组((73±0.04)vs(59±0.05,P=0.03)),术后12个月2组E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LRYGB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ISG组((2.42±0.16)vs(3.29±0.20,P=0.006));叶酸水平显著高于袖状胃切除组((15.58±1.99)vs(7.59±1.59),P=0.022))。结论2种手术术后1年随访资料可看出,在单纯控制体重方面比较,2种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肥胖相关疾病及营养状况方面,LRYGB组略优于LSG组。但这只是重度肥胖患者短期的术后疗效,长期体重控制效果及肥胖相关疾病的控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 标签: 病态肥胖 减重 胃旁路术 袖状胃切除术
  • 简介:摘要胃切除术后的饮食护理,要使此种手术收到满意的效果,术前术后的合理饮食,护理技巧是手术获得最后成功的必备条件。我科几年来百余例胃切除术患者通过术后的饮食护理,精心调制术后配餐,无一例因营养不良而致并发症发生,因这种精制食物含有全部人体所需的易于吸收的营养成分,它无需经消化过程而达到治疗目的,另外病人术后按其营养的需求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使患者能顺利渡过禁食阶段,流食阶段,半流食阶段,普食四个阶段,这种合理的饮食使得患者即得到了充足的营养又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术后切口愈合好,康复早,同时也确保了手术取得最后的成功。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