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涉嫌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后转为逮捕这一措施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一系列问题,包括:平衡强制措施适用的比例原则与确保诉讼可控性之间的关系不明确、难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有违程序正义的要求、导致转捕的滥用以及可能出现审前羁押期限超过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的刑期或者"刑期倒挂"的情形等。应当坚持以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作为转捕的基本前提、慎重适用逮捕措施、建立社会危险性证明制度、加强羁押必要性审查、完善取保候审制度、完善各项强制措施的适用以形成合理的强制措施体系、建立危险驾驶案件"快速联动"办案机制等来解决实践问题。

  • 标签: 危险驾驶罪 转捕 程序正义 社会危险性证明 羁押必要性审查
  • 简介: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应慎重。刑法第114条和第115条属于选择罪名中的排列式罪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只能是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兜底罪名,不能过分延展。本罪的行为与放火、决水、爆炸和投放危险物质行为的危险性相当,对手段相当性的识别应先找出危险源,进而验证危险源本身是否存在危险危险程度能否等同。纵使手段具相当性但并非一次性完成的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具体危险犯,存在现实发生的危险才有可能适用本罪。刑事审判须协调好刑法与刑事政策间的关系,避免希求重罚而让刑事政策凌驾于刑法。

  • 标签: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口袋化 公共安全 判例
  • 简介:刑罚是由法律规定的,这只是一种表面认识.深入分析,在立法之后潜藏着社会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刑罚权是国家政权的派生物,刑事政策则直接关乎一国刑罚体系、结构和种类等问题.

  • 标签: 刑罚 政治因素 刑事政策
  • 简介:<正>以行为程度(量)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社会治安分权治理模式,造就了我国刑法独具特色并成文的"罪量因素"规定,即分则个罪中为数众多的"数额(数量)较大"、"情节严重(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等犯罪成立的罪量要求。这些罪量因素在犯罪构成体系中充当怎样的角色,如何建构包含罪量因素的犯罪构成体系,是当下犯罪构成理论研究不容回避的课题。早有学者注意到罪量因素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区分质的构成要件与量的构成要件"等命题,但缺乏具体而系统的关于罪量因素的犯罪论体系定位,其宣示意义远大于建构意义。而围绕《刑法》第13条但书的犯罪构成体系建构,也没有正面关注罪量因素——作为分则规定的事实要素——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地位。本文关注的罪量因素是指刑法分则个罪罪状中明确规定的,表明行为的危害程度,并为犯罪成立所必需的事实要素;包含罪量因素的犯

  • 标签: 周光权 违法性 阻却事由 犯罪论体系 法益侵害 陈兴良教授
  • 简介:死刑具有自身的规律性,死刑规律是由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对犯罪的认知程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死刑自身的规律性要求既要反对人为地废除死刑,又要反对借"严打"滥用死刑。死刑适用在客观上必须达到后果极其严重;人格上必须有极大的人身危险性;伦理上必须没有任何宽恕的余地。这三个方面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但必须同时具备才能适用死刑。只有分三步独立判断,应然的死刑制约因素才能转化为实然的死刑制约因素

  • 标签: 死刑规律 死刑制约因素 法益侵害 规范违反 人身危险性
  • 简介:在场权的功能主要有遏制刑讯、保障口供自愿性、提高嫌疑人防御能力和律师辩护能力、防止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等。现阶段的在场权试验及将来确立的在场权,能起的作用可能只是防止翻供,这将与改革初衷背离。现阶段及将来长时间内,确立在场权产生的消极影响可能更多。制约在场权功能发挥的因素有:刑事程序和组织上的行政治罪式设计、社会控制和刑事政策要求、官本位、办案激励与办案压力及物质科技限制。下一步刑事诉讼改革的重点应当置于条件建设和权力配置方面,而不是扩张在场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权等权利。

  • 标签: 在场权 预测 功能 制约因素
  • 简介:<正>在包公所断案件中,案件的解决与司法者——包公个人的性格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包公之所以赢得"包青天"的称号,也与他耿直、廉正无私、秉公执法的个人性格有关。本文对包公所断案件进行分析,旨在发掘包公的个性在司法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以及这种个性因素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据。但是本文并不仅限于此,笔者将对包公个性因素能够起作用的原因及这种现象后存在的文化因素作出可能的解释。

  • 标签: 个性因素 天理人情 儒家传统 赎铜 贤人政治 伸冤理枉
  • 简介:法律移植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美]爱伦·华生①周亮译饶艾校比较法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给予其爱好者依据兴趣选择课题的很大自由。②毫无疑问,比较法学界出现了许多卓越的学者,像青春永驻的鲁道夫·施莱星格(Rudolf.Schlesinger)...

  • 标签: 法律移植 罗马法学家 法律解释权 《十二铜表法》 社会文化因素 比较法学
  • 简介:本世纪60年代末,国际海事组织致力于制订防止和处理船舶油污染的措施,除制订技术标准外,还制订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和《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1971年基金公约)。根据1971年基金公约,国际油污赔偿基金组织(IOPCFUND)于1978年正式成立,截止到1989年12月31日,IOPCFUND已参与处理了43个油污事

  • 标签: 民事责任公约 运输危险 损害赔偿责任 国际制度 油污染 有毒物质
  • 简介:<正>刑法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亦即刑法的介入度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1997年刑法修订之前,我国学者针对我国刑法沿着犯罪化及重刑化趋势作单轨运行的状况,主张刑法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不应过度,否则就是刑法的滥用,不仅造成刑法资源的浪费,也必

  • 标签: 刑法修订 欠薪 适度性 我国刑法 社会生活 犯罪化
  • 简介: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政法机关切实履行首要政治任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司法行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司法行政机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 标签: 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因素 消极 胡锦涛总书记 社会和谐稳定 司法行政工作
  • 简介:随着刑事法学从单纯关注"行为"转向同时关注"人",人身危险性评估在刑事司法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价值。虽说人身危险性评估从主观的司法判断到独立的证明领域经历了一个过程,但是,其诉讼证明性得到了广泛的认知。这是刑事证明的新领域,代表了一种有别于常规"回溯式证明"的全新证明类型:预测式证明,其独特性在证明方向、证明对象、证明依据、证明结果和证明程度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展示。

  • 标签: 人身危险性评估 回溯式证明 预测式证明
  • 简介:吴经熊毕业于东吴大学法科,系法科改制后首任东吴法学院院长.他法学根底深厚,学贯中西,融合儒、道、禅哲学,以中华文化的玄妙精髓参悟唐诗的意境,并进而体会法律的艺术有其动人因素及美感经验,坚信均衡利益之冲突有赖法律人的智思心觉和直觉与耐心.他认为法之本质需通观整体,概观与个观兼备,法学研究应融贯理性与经验,实践可印证学理.浪漫因素是不断突破与创新的动力,从浪漫主义注重人的生命力与感受力,以及自由与丰富生活,获得方法论研究态度之启发.终其一生,吴经熊的法律思想几经转折,最后依归宗教,其动因与过程,浪漫因素有以致之.视吴氏为浪漫的人本法学家,不亦可乎!

  • 标签: 吴经熊 浪漫因素 理性 经验 法律的艺术 智思心觉
  • 简介:量刑是一种法律实践活动,对量刑中隐性因素的认知,能够客观、全面揭示量刑过程的复杂性。在量刑过程中,排除隐性因素的影响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现状、司法体制、执法环境,量刑的隐性因素集中体现在案件社会结构因素、审判管理性因素、瑕疵证据性因素等方面。隐性因素能够对量刑产生影响,发挥潜在的作用,其着力点是法官,如直觉、思维、经验、情感及其对瑕疵证据的认知与判断等;其撬动杆是形形色色的社会权力,如领导权、监督权及审判管理权等。实现量刑公正,应当规制隐性因素,实现隐性因素的显性化、规范化。

  • 标签: 量刑 隐性因素 认知 表征 规制
  • 简介:有关中国法律发展的讨论无疑离不开类型分析的方法;而所谓法律发展的类型分析方法,是指将法律发展诸因素之间具有规律性的联系加以归纳、概括,探寻这种联系发生的原因、发生的方式、所产生的后果,以及其对法律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发展类型模式的研究,我们尝试着把它们以及它们所讨论的要素作为不同的坐标系,选择当代中国法律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我们自己的视角,将其放在这些坐标系中加以考量以及综合性的讨论,从而试图把握住当代中国法律发展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我们预测、影响,并进而控制法律发展的能力.

  • 标签: 法律发展 类型模式 法制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