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康德往来书信包含着大量有关康德哲学体系形成、发展信息。通过研读这些书信,我们发现,康德代表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孕育实际上不是通常说12年,而是长达16年之久,其中有5个关键时间点,它们分别对应着特殊思想形成和特殊问题解决。这些信息不仅使我们理解康德为什么要用10多年沉默来苦苦思索这部著作,也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把握康德批判哲学体系。

  • 标签: 康德 往来书信 《纯粹理性批判》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一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这一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一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一种“范畴系谱学”或者一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第一版发表于1918年,修订新版发表于1923年,后来,作者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于自编全集第16卷和第3卷中,足见其对这部作品高度重视和偏爱。《乌托邦精神》一书被誉为20世纪初哲学表现主义代表作。从风格上看,这部作品具有气吞山河、狂放不羁狂想诗特征:语言晦涩、风格怪异,宣泄主观精神,描写直观意向,传达弥赛亚预言,揭示了永恒神奇心灵内涵;从主题上看,这部作品反对战争、强权和剥削以及现存社会制度对个性压抑,热情讴歌人类觉醒和黎明,主张人性复归和道德重建,提出了"心灵、弥赛亚和启示录"口号。

  • 标签: 自我相遇 音乐哲学 卡尔·马克思 启示录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和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在雅斯贝尔斯哲学中,存在是大全。在大全思维中,雅斯贝尔斯构思了一幅存在图像。在思维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幅图像,因为这个非对象性东西本身当作思维被想象对象。在这幅图像中,同时编入个别单词图像。就此而言,这是来自图像和无图像一种图像,但是,这不可能是来自隐喻和其他标志一种聚集体,相反,这是存在一种构成性改写。在自身改写中,存在球形地、飘忽不定地显现出来;它是动态地,然而严格地被整理过,它成梯级形状并编织状地联系在一起,按类别归类并相互交错地联合起来。它被分离并相互统摄着,它可以一览无遗,但它不是封闭、突破和联合。不过,它总是轻微、透明,就像在某种巨大维丝网里一样,到处都被截获在自身关系之中。

  • 标签: 哲学逻辑学 存在 存在图像 大全 大全样式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即客观精神)是自由意志实现自身历程。思维和意志作为精神不同环节,在自由意志历程中不断地相互转化,并在其中实现精神同一。自由意志包含个环节:第一,普遍性环节即思维,体现为抽象自由;第二,特殊性环节即意志,体现为特定自由;第,单一性,即前两个环节合题(同一),体现为现实自由。自由概念在抽象法领域中历程,是一场抽象普遍意志自身扬弃运动,是意志历经从抽象规定向自我相关规定发展过程。该过程同样体现个环节:第一,所有权是对纯粹抽象人格否定,但所有权只是抽象"我东西"规定,尚未在意志内部获得定在,因此它需要过渡到诸意志间关系,即契约;第二,契约以双方意志为中介,形成共同意志,但仍不是普遍意志;第,在不法中,欺诈和犯罪展示了特殊意志之间以及普遍意志与特殊意志之间矛盾运动。刑罚(作为普遍意志抽象法)通过否定特殊意志对普遍意志否定,从而实现意志否定之否定,并形成意志自我相关,进而实现向道德过渡。

  • 标签: 黑格尔 意志 思维 自由 抽象法
  • 简介:黑格尔思辨理性观念发生至少要追溯到《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差别》一文。在其中黑格尔自觉地对其所处时代文化做出诊断,指出了内在于其中分裂,以及这一分裂所引起"哲学需要"。黑格尔发现,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同时代哲学或是立足于"知性反思",或是立足于与"知性反思"完全对立"理智直观",意图克服文化中各种分裂,实现哲学本身要求。但无论是康德、费希特还是雅可比努力,均宣告失败,实质上仍旧是知性哲学。因此黑格尔提出了旨在获得"绝对同一性"、统一"知性反思"与"理智直观"思辨哲学计划。

  • 标签: 哲学的需要 知性反思 理智直观 先验直观 思辨
  • 简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固然未能为理性建立起稳固批判标尺,但并不能说他们由此而走向彻底否定理性。因为他们并未将工具理性简单地等同于韦伯意义上目的合理性,并且他们工具理性批判是一种内在批判方式。然而,哈贝马斯恰恰犯了这种简单化错误,亦未能正确理解内在批判方式运作机理,这些又使得他未能正确理解其交往行为理论同启蒙辩证法之关系。虽然如此,他交往行为理论依然不自觉地坚持着内在批判路向,从主体-客体到主体间范式转型,只是在这一路向当中理论建构视角转变,而非断裂性变革。

  • 标签: 启蒙辩证法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目的合理性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和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中是如何可能,这一以法权和道德为目的先验历史观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一自由与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黑格尔《逻辑学》从本质论向概念论过渡历来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困难问题,其实质是从必然到自由过渡问题。以往人们(莱布尼茨、康德)都是从充足理由律来看待这一问题,但黑格尔认为这中间还缺少一个目的论环节,因而必须先阐明从现实性到概念过渡问题,而这是在《小逻辑》本质论章"现实"中展开。这里关键在于对"现实性"(Wirklichkeit)这个词理解,它不同于存在(Sein),也不同于"实在性"(Realitt)或"实存"(Existenz),而是包含有"工作"、"活动"、"创造"即wirken意思。当我们从它后果直接存在去理解它时,它里面的自由创造含义就被遮蔽了,而显得只是偶然、与必然性相对立;只有当我们深入到它本质中,将它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理解为绝对实体自身反思或"自因",并把这种自因理解为现实自否定,这才能揭示出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统一。这种现实本质向内反思在基督教新教中获得了启示,上帝就在人心中,必然性不再是外在命运,而是人自身自由意志体现,是超越一切偶然性之上而对自身命运把握(begreifen),这就是概念(Begriff)。概念"自为地就是必然性威力和现实自由",存在和本质都是它自身环节并处于它整体性统一中。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组成黑格尔《逻辑学》因此便成为一个包含自身激活机制有生命范畴体系,一种高度抽象思辨生命哲学。

  • 标签: 存在 本质 概念 现实性 自由 必然性
  • 简介:《安提戈涅》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也是西方哲学史中重要话语元素。在《精神现象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黑格尔和施蒂纳将《安提戈涅》作为理论架构要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进行了总评和阐发。黑格尔与施蒂纳在《安提戈涅》中张力,意味着历史、价值、文化如何进入现代性根本问题。因而,表面上马克思谨慎赞同黑格尔对象化处理方式,但施蒂纳《安提戈涅》阐述中蕴含了更具突破性现代性意蕴,直接改变了马克思思维轨迹。文章通过分析者在《安提戈涅》问题中思想纠葛,厘清马克思对两人真正判定,一探马克思向现代性语境中虚无主义问题转向。

  • 标签: 《安提戈涅》 现代性 悲剧 马克思 施蒂纳
  • 简介:对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宗教哲学发展来说,康德和赫尔德扮演了十分重要理论角色。然而,这二人宗教思想理论趋向却又有天壤之别。康德道德宗教深受启蒙运动影响,同时又代表着启蒙运动发展更高层次。这体现在康德一方面深刻批判了旧有的建立在自然理性基础上近代理性主义宗教,同时又把宗教信仰根基牢固树立在道德实践理性基础上。而对于赫尔德来说,他宗教思想关注核心点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性,而是人性,是作为活生生信仰个体生命感受和生活经验。正是这一差异使得赫尔德宗教思想构成了对康德道德宗教反动,同时也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路向形成奠定了有力理论基础。

  • 标签: 康德 赫尔德 启蒙运动 道德宗教 施莱尔马赫
  • 简介:梁志学先生近著《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所收录34篇文章有10篇是涉及费希特哲学,梁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最著名翻译者,在翻译和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对费希特“知识学”基本原理有精确阐发,强调对费希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和世界公民思想来理解,学者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高度贯彻自由理念和阐明永恒真理,充当社会和历史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