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特别是游离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的属急性毒性基准最大质量浓度(CriterionMaximumConcentration,CMC)为0.093mg/L。以保护95%水生生物为目标的河水控制目标分别为4.37mg/L(水温T≤12℃)和1.73mg/L(水温T〉12℃)。根据再生水补给河流的不同比例(体积比),计算再生水的控制目标。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类水体要求和CMC值,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2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控制目标分别为1.7-2.6mg/L、0.6-1.7mg/L和1.7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控制目标分别为4.4-7.2mg/L和4.4-6.7mg/L。当河水全部由再生水组成时,推荐再生水的控制目标为1.7mg/L(水温T〉12℃)和4.4mg/L(水温T≤12℃)。

  • 标签: 环境学 生态风险评价 再生水 氨氮控制标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 水质标准
  • 简介:在总测定过程中,空白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分析试验.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空白值经常存在偏高的情况,加大了系统误差.如何降低分析空白实验值,保证分析样品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成为测定过程的关键之一.本文从试剂影响、器皿影响、操作过程影响及环境影响等方面全面分析,并以实验数据予以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空白值的手段和措施,以指导实验室操作实践.

  • 标签: 环境工程 总氮 过硫酸钾 空白实验 水质分析
  • 简介:结合2009年双胞旋沟藻赤潮现场调查无机营养盐和双胞旋沟藻细胞密度数据,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磷源对双胞旋沟藻生长的影响。固定氮源(NaNO3)浓度为160μmol/L,以Nat/2P04为磷源,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为0.42d^-1;磷比为4.32时,细胞密度均能达到4×10^3~6×10^3cells/L;磷比为64和100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较低。固定磷源(NaH2PO4)浓度为5μmol/L,研究了3种无机氮源(NaNO3,NaNO2,NH4Cl)对双胞沟藻生长的影响。以NaNO3为氮源,磷比为4和8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也较低,磷比为16时获得最大比生长速率(0.40d^-1)和最大细胞密度(6×10^3cells/L),磷比达到100时也未对细胞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以NaNO2为氮源,磷比为64时比生长速率最大,磷比为20时获得最大细胞密度,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以NH4Cl为氮源,延迟期较长,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也受到抑制,磷比为64和100时细胞基本没有生长。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以NaH2PO4为磷源、NaNO3为氮源时双胞旋沟藻的生长情况取决于磷的浓度而不是比例。而以NaNO2和NH4CI为氮源时,氮源浓度超过一定值后会对双胞旋沟藻生长产生抑制。

  • 标签: 海洋科学 双胞旋沟藻 氮磷比 比生长速率 硝酸盐 亚硝酸盐
  • 简介:为揭示在土壤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确定其数学模型,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研究了碳酸氢铵及尿素2种氮肥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并测定了不同时间土壤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质量浓度变化,总结了"3"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施周期内褐土土柱淋滤液中,最高质量浓度为13.33mg/L,硝酸盐为15.25mg/L(H-N-1土柱),土壤中吸附作用大于硝酸盐。建立了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模型并确定了模型参数,可以用所建模型对在河北平原包气带中的迁移过程进行定量预测。

  • 标签: 环境学 氨氮 硝酸盐氮 包气带 迁移转化 河北平原
  • 简介:液氨制冷系统是由压缩机,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三大主要设备结构而成。其中,压力管道发生泄漏事故率很高,危害性很大。例如,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和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的液氨泄漏,是两起典型的压力管道引发重大事故,因此压力管道安全操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压力管道 氨制冷系统 事故率 防范 漏氨 液氨泄漏
  • 简介:为确定渗滤液、粪便水与城市污水混合处理脱的最佳条件,以实际混合污水为进水,采用实际倒置A2/O工艺的模拟反应器,进行中试规模的正交试验.选取因素为水力停留时间、好氧池溶解氧质量浓度、外回流比和内回流比.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影响力相对较大,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是提高除污效果最为简捷有效的手段.当渗滤液、粪便水和城市污水混合比为0.2:1.0:400,水温为28~34℃,泥龄为20d时,最佳工艺条件为:HRT为llh,DO质量浓度为3ng/L,R=1,r=2.此时COD、NH4-N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0%、96.5%和65.1%,出水质量浓度均在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以内.较常规工况,COD、NH4+-N和TN去除率分别涨幅8.2%、23.2%和19.2%,的去除率涨幅较大.研究证明,粪便水可作为外加碳源,适量添加到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提高生化处理效率.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渗滤液 粪便水 城市污水 脱氮 除碳
  • 简介:通过研究不同时间(1d、3d、5d、7d)和不同铅浓度(0、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250μmol/L)胁迫下苦草的生理特性及其、磷代谢关键酶的变化,探讨了苦草对铅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叶绿素(Chl)质量比和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低浓度铅胁迫下5d内均有所提高,而在高浓度铅胁迫下,叶绿素质量比呈下降趋势。在试验第7d,各浓度下的酶活性均受到抑制,并且低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Fpro)质量比随铅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苦草对铅胁迫具有一定的抵抗缓解能力,磷代谢关键酶对铅胁迫的响应更为敏感,可以考虑将其作为铅胁迫的响应指标。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铅胁迫 生理生化 氮磷代谢
  • 简介:好氧颗粒污泥外表和内在的不同溶氧(dissolvedoxygen,DO)水平分别适合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生长,形成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的脱体系。DO水平对颗粒污泥内部厌氧好氧区域的构成有影响,改变DO可以研究氧对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屈示,反应系统在一定DO参与下时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较高,各种条件下均能达到90%左有;高DO(≥30mg/L)提商硝化速率,但易造成反应过程中NO2^-和NO3^-的积累;低DO(≤2.0mg/L)下反应积累的硝化产物少;在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反也过程中适当控制供氧,可减少运行过程中N2O的排放。实验条件下,控制DO在1~2mg/L为佳;在低DO情况下,NO2^-通过短程反硝化反应直接还原为气态的N2O和N2;高DO情况下,大部分NO2以全程反硝化方式还原为气态。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硝化反硝化能力,阿DO对硝化反硝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且低DO更有利于的盘除和N2O排放量的降低。

  • 标签: 环境工程 硝化 反硝化 N2O 颗粒污泥 氧化合物
  • 简介:以滇池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TN、NH+4-N和NO-3-N的质量浓度及分布特征,并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在滇池水体中,草海区域的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外海Ⅰ区,区域差异特征明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H+4-N、TN也以草海区域的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外海Ⅱ区和Ⅳ区,草海间隙水的NO-3-N质量浓度仅为0.60mg/L,与外海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别。从垂直方向看,各种形态的在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中质量浓度相当,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TN质量浓度分别为上覆水平均质量浓度的14倍和6倍,间隙水中NO-3-N质量浓度与上覆水平均质量浓度差异不明显。在沉积物-水界面中,NH+4-N平均扩散通量为592.48μmol/(m2·d),呈现出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以NH+4-N为主向上层水体释放的趋势。

  • 标签: 环境学 分布特征 水体 间隙水 滇池
  • 简介: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以人工配制模拟生活污水为进水,采用有机负荷调控法,在SBR反应器内培养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剪切力对好氧颗粒污泥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脱除磷特性.首先SBR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采用有机负荷调控法培养出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其粒径在1.0~2.0mm,SVI在20~22mL/g,MLVSS/MLSS为91.0%,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SOUR)为45.32mg/(g·h).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生物量,磷酸盐去除率为78%~99%.然后通过控制搅拌机转速研究4种不同剪切力(以剪切应力表示为0.120N/m2、0.151N/m2、0.184N/m2、0.220N/m2)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颗粒化进程、颗粒污泥形态及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当剪切力在0.120-0.220N/m2之间时,剪切力越大,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结构越密实,形状越规则,生物活性越强在一定范围内(0.120~0.184N/m2),剪切力越大,污泥的颗粒化进程越快,培养出的颗粒污泥的粒径越大但当剪切力为0.220N/m2时,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反而变慢,培养出的较大的颗粒污泥解体,颗粒污泥的粒径反而变小.最后采用逐渐增加进水NH-N负荷的方法诱导具有同步脱除磷能力的好氧颗粒污泥,25d后,SBR对NH4+-N、TN、PO3-4--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7%、89.8%及94.5%.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SBR 好氧颗粒污泥 剪切力 同步脱氮除磷
  • 简介:筛选出了一株适用于石化污水处理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产微生物絮凝剂菌株HAD-2,鉴定其为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mendocina),考察了其最佳硝化条件、反硝化性能及在模拟污水中的脱能力。菌株为耐热菌,偏碱性(pH=8.5)和高碳比(25∶1)时硝化性能最佳。在异养硝化体系中,12h时菌株对的去除率达到92.29%,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少;在反硝化体系中,12h时菌株对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40%和84.92%;在模拟废水中,48h时菌株对、硝态和亚硝态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5.25%、65.47%和72.40%。菌株在多种培养基中可产微生物絮凝剂,在葡萄糖培养基中絮凝能力最佳,絮凝率为94%。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门多萨假单胞菌 产微生物絮凝剂 石化污水
  • 简介:为研究排放对冬季PM_(2.5)中二次无机盐的影响,设置不同排放情景,应用CMAQ模式对华北地区典型城市——保定冬季无机盐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将氨气在模式中排放置零的情景下,无机盐质量浓度降低了67.08%;排放削减与二次无机盐生成呈非线性关系,大气呈“限制”状态;排放削减能够有效抑制二次无机盐的生成,当削减幅度为50%时无机盐总体降幅达29.89%,其中硝酸盐、铵盐和硫酸盐降幅分别为53.78%、27.87%和5.64%;排放对重污染时段二次无机盐的生成贡献较高,当削减幅度为50%时无机盐总体降低40.58%;在当前大气环境下,排放削减是保定市冬季控制二次无机盐污染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环境学 二次无机盐 氨排放 重污染 CMAQ模型
  • 简介:建立了水果、蔬菜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提取、净化及其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测定法.用水和丙酮溶剂提取,填有无水Na2SO4和Al2O3的层析柱净化,浓缩后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到样品中甲胺磷、对硫磷、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1%~90%,82%~90%,84%~102%,80%~90%,变异系数均小于8.0%.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灵敏度高,净化效果好,适用性广等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测定方法.

  • 标签: 环境科学 有机磷农药 残留量 气相色谱 毛细管柱
  • 简介:建立了番茄果实和土壤中氟吡菌胺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用乙腈水溶液提取样品中的氟毗菌胺,以C18柱为分析柱、乙腈-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电喷雾正离子源、外标法定量。氟吡菌胺在0.05~1.00m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6964.10x-143.28,决定系数为0.9968。向对照番茄果实、对照土壤中分别添加氟吡菌胺标样,使其添加量分别为0.10mg/kg、0.40mg/kg和2.00mg/k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43%~103.32%和92.75%~104.4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8%~4.9%和3.4%~4.4%。番茄果实和土壤中氟吡菌胺的定量限分别为1.0μg/kg和1.7μg/kg,检出限分别为0.3μg/kg和0.5μg/kg。

  • 标签: 环境学 氟吡菌胺 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番茄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