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药物性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m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药物性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加以分析。两组比较非参数统计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对1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7例,女10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8岁;用药种类以中草药为主(66.0%),其次为抗生素(8.8%)、化疗药物(4.4%)。临床分型:肝细胞型104例(65.4%),胆汁淤积型21例(13.2%),混合型34例(21.4%)。【结论】药物性损伤以女性、中老年人多见。引起成人药物性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菌药、化疗药。肝细胞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成人患者预后良好,衰竭者预后较差。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肝炎 临床 病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2岁4个月男性川崎病患儿接受人免疫球蛋白15 g静脉滴注、1次/d,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2.2 g静脉滴注、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口服、3次/d。2 d后停用人免疫球蛋白,3 d后将阿司匹林肠溶片减量为75 mg、1次/d。治疗前患儿肝功能正常。治疗第5天,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89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905 U/L,乳酸脱氢酶(LDH)1 525 U/L。考虑可能为阿司匹林肠溶片所致药物性损伤。停用阿司匹林,更换为硫酸氢氯吡格雷,并给予谷胱甘肽、水解肽保治疗。14 d后,ALT 323 U/L,AST 66 U/L,LDH 297 U/L;20 d后,ALT 27 U/L,AST 45 U/L。

  • 标签: 阿司匹林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 简介:摘要损伤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入侵,造成的肝脏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病情比较危重,病死率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工程建设数量的日益增多,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类事故问题频频发生,导致临床损伤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损伤患者治疗主要手段,但是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确保临床手术治疗效果,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损伤患者36例,在经我院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系统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具体分析如下

  • 标签: 肝损伤 临床护理 措施
  • 简介:目的观察当归多糖对镉染毒大鼠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中药对镉染毒大鼠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氯化镉(1.5mg·kg^-1,每周5次,连续5周)建立大鼠镉染毒模型,同时模型大鼠灌胃给予当归多糖(20mg·kg^-1),每天1次,连续5周;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大鼠,计算胸、脾、指数。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采用MTT法,血清AST、ALT、LDH活性检测采用分光光度法,血清IL-2和TGF-β1含量测定采用ELISA法,组织镉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结果当归多糖可以增加胸脾指数(P〈0.05);明显增强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和NK细胞杀伤能力(P〈0.01);明显增加血清IL-2含量、明显降低血清TGF-β1含量(P〈0.01);明显降低血清AST、ALT、LDH活性(P〈0.05或P〈0.01);明显降低组织镉含量(P〈0.01);明显增强组织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结论当归多糖对镉染毒大鼠的免疫损伤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免疫功能、调节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有关。

  • 标签: 当归多糖 免疫损伤 肝损伤 大鼠
  • 简介:目的为尾状叶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60例肝脏标本,对紧贴尾状叶的中、左、静脉段进行解剖和形态观测.结果紧贴尾状叶的中、左、静脉从下至上距尾状叶脏面的距离越来越小,从下至上彼此的间距亦越来越小;中、左、静脉不在同一平面52例(86.7%).结论在尾状叶切除术中,先找到静脉末端之后,才能更容易寻找中、左、静脉.

  • 标签: 肝尾状叶切除术 肝静脉 解剖学
  • 简介:患者,男性,22岁,因车祸致腹部闭合性损伤1h,于2002年5月6日急诊入院。自述腹痛、头昏。查体:脉搏120次/min,血压86/50mmHg,神志清楚,面色苍白,贫血外貌,心肺无异常,腹部轻度膨隆,有轻度压痛,腹穿抽出不凝固血液,B超提示:左破裂。立即给予快速补液,输全血600ml,而脉搏增快,血压有下降趋势,血压76/45mmHg,入院3h后,紧急剖腹探查手术,取右上经腹直肌切口入腹腔发现,腹腔、盆腔大量积血,前间隙大量凝血块,

  • 标签: 下腔静脉破裂 肝破裂 抢救成功 腹部闭合性损伤 肝后 剖腹探查手术
  • 简介:摘要样细胞由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或其他成体细胞等非肝脏来源的细胞在不同诱导培养条件下逐步分化而成,其形态类似于原代肝细胞,具备合成、摄取、分泌和药物代谢等功能,是体外预测和评估药物性损伤的理想细胞模型。不同来源的样细胞在研究药物代谢和毒性方面各有优缺点,改进诱导策略和培养体系有助于获得功能更加成熟的样细胞。

  • 标签: 肝样细胞 药物 肝损伤 体外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硫普罗宁对药物性损伤治疗过程中的护效果。方法采取对比实验的方法,将我院收支的60例药物性损伤患者随机的分成两组,每组30人,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治疗组。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在采用通常的静脉注射门冬氨酸钾美和甘利欣等的基础上,加用硫普罗宁0.2g,治疗一个疗程30天后观测两组患者肝功能的情况。结果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肝功能的各项功能指标都明显的好于对照组患者的。结论硫普罗宁在药物性损伤的治疗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护作用。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硫普罗宁 肝功能
  • 简介:静脉(shorthepaticveins,SHVs)开口于下腔静脉,数目较多,形态和分布变异较大,影像学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由于SHV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很多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容易伤及,甚至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在肝脏外科手术中,尤其在行单独尾状叶切除、第Ⅸ段肝癌的段切除术、悬吊提拉切法的切除、选择性血流阻断切除术、活体供的肝移植术等手术中应注意操作,避免SHVs的损伤

  • 标签: 肝短静脉 下腔静脉 尾状叶
  • 简介:摘要静脉闭塞症作为造血干细胞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大、腹水,临床上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本文主要对静脉闭塞症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

  • 标签: 肝小静脉闭塞症 超声检查 CT表现 MRI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PV)、静脉或下腔静脉(IVC)癌栓的处理。方法总结1993年1月-2002年1月采用切除和癌栓取出术治疗HCC合并PV、静脉或IVC癌栓68例,其中PV癌栓63例,静脉癌栓1例,静脉癌栓合并PV左支癌栓1例,静脉、IVC合并PV右支癌栓1例,IVC癌栓2例。结果6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死于肾功能衰竭,其中2例患者在术后30d内死亡,术后30d病死率为2.9%,其余6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切除和癌栓取出术治疗HCC合并PV、静脉或IVC癌栓是安全的。

  • 标签: 肝细胞癌 癌栓
  • 简介:1临床资料男23例,女3例;年龄5~66岁.车祸伤18例,钝器伤3例,坠落及砍伤各2例,火器伤1例.损伤和类型:上矢状窦损伤24例,前、中1/3各12例,其中前1/3段横断3例,部分裂伤9例;中1/3段横断2例,部分裂伤10例.横窦损伤2例:全断1例,上壁裂伤1例.裂伤长度:记载明确15例,其中<0.5cm者7例,0.6~1.0cm者5例,1.1~1.5cm者2例,1.6cm者1例.无1例系单纯静脉损伤,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颅脑伤或复合伤.休克7例,重度、中度各2例,轻度3例.

  • 标签: 颅脑损伤 静脉窦损伤 治疗
  • 简介:摘要1例34岁女性患者为治疗鼻炎自行间断生食黄独零余子7或8个,间隔1年后再次生食黄独零余子1个,4 d后患者出现恶心及皮肤、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73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7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204 U/L,碱性磷酸酶(ALP)202 U/L,总胆红素(TBil)203.7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22 μmol/L。腹部磁共振检查示早期肝硬化,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示早期纤维化;经实验室各项检查可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豆状核变性、铁代谢异常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损伤,考虑本例患者的损伤与黄独零余子有关。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等保药物治疗,42 d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示TBil 55.3 μmol/L,DBil 18.1 μmol/L,ALT 24 U/L,AST 25 U/L,γ-GT 44 U/L,ALP 124 U/L。

  • 标签: 薯蓣属 植物中毒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肝硬化 黄独零余子
  • 简介:摘要3例患者(例1女,52岁,有甲型肝炎史;例2女,64岁;例3女,61岁)均因慢性胃炎给予摩罗丹(浓缩丸)16丸口服、3次/d。例1无合并用药,例2合并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例3合并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及瑞巴派特片。例1、例2、例3分别在服用摩罗丹(浓缩丸)27、22、19 d后出现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均升高>5倍参考值上限,例2、例3伴胆红素升高。例1、例2、例3均立即停用摩罗丹(浓缩丸),分别在给予保治疗18、22、24 d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 标签: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医学,中国传统 摩罗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损伤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超声检查情况。结果在选取的40例损伤患者中,超声确诊38例,诊断符合率达到95%(38/40),误漏诊率为5%(2/40),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与漏诊率对比(P<0.05),差异显著。结论超声检查敏感、快速,不仅可以提高诊断速度,缩短诊断时间,还可以为损伤提供准确度更高的诊断依据,方便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肝脾损伤 超声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38例因药物引起的损伤病人,以加深对药物性损伤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8例药物性损伤病人的症状、体征、嗜酸细胞计数、肝功能、病原学标志物、B超、既往史、用药史、以及治疗后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引起损伤的药物很多,该文中抗结核药引起的10例;抗感染药8例;抗甲亢、降糖、心血管药物8例。解热镇痛药物5例;中药5例;其他2例。多药物性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2月。结论是药三分毒,不同种类的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损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服用史,以免发生漏诊或误诊。平时用药时首先考虑对肝脏损害较小的药物,能单用的首先考虑单药应用,并注意疗程。

  • 标签: 药物性 肝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药物性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原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药物性损伤患儿3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入选病例年龄分布、用药情况、组织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分型。结果入选病例男女比例2016,年龄5个月~14岁不等引起损伤的药物有抗菌类药物、中药、解热镇痛药、化学药物等,患儿多有乏力、发热、皮质、消化道症状、过敏反应等症状,病理学特点主要为汇管区不同程度扩大、水肿、间质内混合炎细胞浸润,实质内中央静脉周围有灶性或融合性坏死,对症治疗后36例患儿均顺利出院。结论小儿药物性损伤以混合型最为多见,联合用药是引起小儿药物性损伤的重要原因,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 标签: 小儿 药物性 肝损伤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