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在《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人为什么需要德性》中,麦金太诚挚地对之前所犯的理论错误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即"不该认为有可能存在一种独立于生物学的伦理学"。1在这里,他从人类的动物本质出发,揭示了人类的苦难、脆弱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据此推断出人对他人的依赖本质与程度,由此揭开了隐藏在每个本地共同体之中的社会关系的神秘面纱,并且给出了其关于给予和接受关系的独特论述。

  • 标签: 麦金太尔 理性动物 社会关系 依赖性 伦理学 生物学
  • 简介:马丁·海德格的著作《哲学论稿》可谓难以概述,这是因为它向读者摆出了两个不同却相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搞清楚海德格在试图达成什么。大多数对其著作的研究集中对这个问题梳理出一个答案。在本文中我主张应当集中于第二个问题,哪怕这个问题不是更具有启发性的,也至少是同等重要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海德格在试图达成其目的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什么。一旦把握到海德格在方法或教学问题上的极端矛盾,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问题在他的著作中以一种自身消解的方式而相互作用着。海德格想要达成的变革有赖于一种在根本上不可教的教义,并且是如此地依赖于对一群并不存在的学生的预设。我在结论中主张这个悖谬源于这样的事实:海德格并没有他所渴望的那样有革命性,而且没有被广为接受,这还包括他那典型的现代幻相:人在根本上可以被重新塑造。

  • 标签: 海德格尔 不可教的教义 教学法 |
  • 简介:本文以海德格的早期哲学为例探讨了海德格的世界理论,这种世界理论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在存在的顺序上认为世界先于人的认识和人的语言,由于它在世界向人发生之前就预设了世界的存在并把它作为最为原始的研究对象,所以,它在陷入独断论的情况下先后经历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再到语言学退守的命运。海德格则相反,他在发生的顺序上认为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向人发生的世界是最为原始的世界,人则在世界发生的过程中成其为人。在此过程中,既有着生存论的认识(视),也有着生存论的语言(话语),它们都是人之生存以及人和世界在生存活动中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他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以及认识论和语言学,都不过是发生意义上的世界以及视和话语的派生物。因此,传统形而上学从古代的本体论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他的世界理论不过是一种纠错性的理论。我们认为,世界只能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对人来说,发生意义上的世界才是最原始的世界,所以海德格的世界理论意味着哲学思维的进步。

  • 标签: 世界 本体论 认识论 语言学 存在 发生
  • 简介:马克思与黑格的关系对理解马克思十分重要。马克思是一个批判的黑格主义者,他既批判又依赖黑格。黑格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被认可的,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则是被否定或基本被否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主义的而是非黑格主义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我们来自于真主,我们将归于真主”。(2:156)我们尊敬的爱戴的、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名誉会长哈吉·包汉·沙希迪,于今年8月27日,在北京归真了,享年95岁。这是我们国家和各族人民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伊斯兰教界、各族穆斯林的一个巨大损失。对他老人家的归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包老于8月21日,从北戴河休养回到北京,本拟于24日飞赴新疆出席重要会议,但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哈吉 希迪 尔汉 中国伊协 中国穆斯林
  • 简介:在非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流行于伦理学时,黑将可普遍化规定为道德判断的基本特征,从语言与逻辑的角度重新解释和论证了可普遍化原则,恢复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为伦理学奠定了客观基础。然而,黑的可普遍化原则却并不完全符合道德现实。

  • 标签: 道德判断 可普遍化 黑尔
  • 简介:"自我"作为一个反身代词指的是每个独立的人类个体。现代自我具有什么特性?怎样理解现代自我?是当代哲学家、思想家讨论自我的一个基本方面。麦金太对现代自我的观点,是通过他对现代自我的批评中体现出来的。麦金太的这一批评,在其重要著作《德性之后》中有着集中的表述。一情感主义的自我麦金太是一个伦理史学家,他对现代自我的批评是从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野为出发点的。

  • 标签: 现代社会 麦金太尔 批评 自我观 反身代词 情感主义
  • 简介:在维默的思想体系中,政治伦理学处于核心地位,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作出了重要贡献。维默政治伦理学的理论前提,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重建,并构建所谓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理论。而对启蒙辩证法进行重新诠释,则是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维默的视闽里,启蒙辩证法作为启蒙理性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的融合,是一种理性的历史辩证法;作为知识论批判与唯物主义批判的交织,它最终变成了阴郁的现代性理论;这样,启蒙辩证法就从工具理性批判到“工具理性的他者”。当然,要想真正理解“启蒙辩证法”,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启蒙是什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启蒙的原因何在?如何定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维默站在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立场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启蒙辩证法》,而且为其政治伦理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阈。

  • 标签: 维尔默 政治伦理学 批判理论 “政治伦理转向” 启蒙辩证法
  • 简介:海德格和福柯时常被责难为伦理-政治的终结者,认为他们不愿意或无能于为合理的道德或政治判断提供基础。对海德格的责难一般都针对他思想的高度抽象的哲学化形式,他存在论的至高无上的优越地位以及他对"常人"的蔑视,因为这三者破坏了道德原则和政治责任。而谱系学的研究则使福柯相信规训的母体无处不在,所以并不存在最终的自由。静止的、规训化的力量网络是不可逃离的,一种"怀疑式的诠释学"取消了任何获得崇高的伦理与政治地基的希望。本文试图表明海德格和福柯确实为我们审慎的行为和思想,为我们的实践智慧提供了资源。通过规定一种引人注目的关于教养之培育的叙事,他们都含蓄地突出了道德与政治判断的重要性。

  • 标签: 海德格尔 福柯 叙事 伦理 政治
  • 简介: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的争论。荷德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的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的"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的意识。在对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批判中,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的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和对象的区分不是最原初的,因为它的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的"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的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德林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 标签: 荷尔德林 费希特 德国唯心主义 绝对自我 《判断与存在》
  • 简介:的美德学说有其实质内涵,又有其政治意蕴。前者是说,美德与智力、审美一样,都是我们运用和发展自己的高级官能而获得的,所以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基础,同时,美德又有伦理维度,即是一种能关注社会利益,具备公众情感的道德品质;后者是说,美德既然是获得幸福的基础,所以培育和促进人们的智力和美德就是优良政治的最主要任务。

  • 标签: 密尔 美德 政治意蕴
  • 简介: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 标签: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努斯 逻各斯
  • 简介:一般说来,海德格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他喜欢谈论深奥莫测的存在(Sein)、此在(Dasein)等基本问题。这种印象经常使人对他的哲学望而却步。其实,海德格也常常谈论很具体的科学、技术和充足理由律等时代问题,从而抒发出他的时代感受。甚至可以说,他的时代感能够激发人进一步去探讨他到底想在哲学上主张什么。

  • 标签: 海德格尔 现代科学 沉思 充足理由律 时代问题 时代感
  • 简介:<正>在任何一部社会学思想史或社会学理论教科书中,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克姆(EmileDurkheim,1858—1917)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提到杜克姆对社会学理论的杰出贡献,人们往往专注于这位“实证社会学先锋”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宗教社会学和社会劳动分工论,却很少有人对他的道德社会学学说进行系统的研究。事实上,在现代社会领域,从来没有一位社会学家象杜克姆那样,对困扰着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道德问题作过如此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对贯穿在其主要著作中的道德社会学思想作一客观和科学的评析,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的两个文明建设有所启示。

  • 标签: 杜尔克姆 道德社会学 社会劳动分工 社会事实 道德规范 自杀论
  • 简介:作为一部研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专题著作,段方博士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体现出一种穿越理论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维度:首先,在对话意识主导下,超越以逻辑为皈依的理论崇拜,既呈现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得失利弊,又细致阐发研究主体的文学观念;其次,在运思过程中,全面体现鲜明的批判立场,珍视理性、坚守真理;最后,不回避真实的中国经验,既突出这些具体经验的基础意义,又重视伊格尔顿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启示意义。总之,作者的美学写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反理论主义的范例,而且引导我们开启消费主义时代里美学何为的思考,值得重视。

  • 标签: 伊格尔顿 理论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登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诠释主要围绕“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展开,该命题在马克思和登斯的思想体系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从生产劳动的角度解释历史,把人民群众看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把人们的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看做是创造历史的过程,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的归宿。登斯也对“人类创造历史”命题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把启蒙运动看做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的起点,把普通行动者看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把当今风险四伏的高度现代性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的结果。比照两种历史版本,登斯版本的历史理论反映了他对当今晚期现代性社会的思考。但却消解了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革命韵味。

  • 标签: 历史 马克思 吉登斯
  • 简介:"普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无论对学理研究还是现实分析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黑格法哲学批判》的文本出发,论述黑格与马克思对"普遍"理解的差异,指出此时马克思虽尚未完全跳出黑格哲学的框架,但在方法论上已与黑格发生根本分歧。马克思批判黑格的"抽象普遍"以及一手打造的神秘化逻辑体系,还原真正的"普遍",即"具体普遍"——能且只能代表人民。最后联系实际,立足马克思与黑格在"普遍"概念上的分歧,尝试回答当前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

  • 标签: 普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 抽象
  • 简介:文德班作为一个价值哲学家,一反黑格从逻辑概念来为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定位的做法,强调个人的特殊个性,认为历史是有个人特征的人物的王国,而不是抽象概念和逻辑的王国,不能把哲学史写成概念的发展史。他把康德的先验哲学阐释为"规范的"实践哲学、价值哲学,把个人放在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并结合心理学来确定每个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对于整个哲学发展的价值贡献,形成了以问题来定向的哲学史描述风格,对现代哲学史观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意义"。

  • 标签: 哲学史 逻辑 价值 个人特征
  • 简介:“存在之显现”是伽达默的真理观念。“时间性”指的是通过语言性、书写性、和诗歌的奇迹,产生了文本战胜历史“时间”而具有“同时性”的奇迹。“实践智慧”是伦理方式选择善的理智。“应用”的意思是当我们理解过去的某件事物时,我们同样领会它在今天是如何应用的“传统”是指我们在语言中继承下来的态度和方法,在我们试图弄懂任何事物时都会在我们的意识中发生作用,而“效果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总结在发挥作用的意识。语言最典型地生存于交谈、问答、对话的平等交换之中。使人类团结在一起的节日庆典是真正交流的基础。

  • 标签: 伽达默尔哲学 术语 真理 时间性 实践智慧 应用
  • 简介:列菲伏是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而且针对20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系统而详细地分析了城市与空间问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现代性通过"空间的生产"对社会的城市化改造和日常生活的殖民,其指认独特,见地深刻,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幸存的秘密大有启发。

  • 标签: 城市现代性 空间的生产 列菲伏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