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学说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政治矛盾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当时时代发展的高度,为了从理论上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在积极参与政治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宗教的、政治的和哲学的批判,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上一切哲学

  • 标签: 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20世纪60—80年代是苏联哲学史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时期,而新哲学运动是一场打破教条主义禁锢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伊里因科夫为代表的年轻哲学家们创立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主义、科学认识论等多个哲学学派,在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哲学、唯物辩证法、哲学人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官方诠释的崭新观点。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哲学,不应因苏联解体和教条主义的破产而否定苏联哲学中的积极成果。

  • 标签: 新哲学运动 伊里因科夫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自然科学哲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宗教问题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简介:中国主体民族(汉族)传统文化中,在以儒、道、佛三教为主干的大传统之下,还有一个以信仰因素为主导的民间文化小传统。这一民间宗教文化,包括信仰体系、仪式体系和象征体系,影响着社会上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因此,长期以来国外汉学与人类学界都相当关注中国民间宗教文化。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相对落后,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学术概念和分析框架。

  • 标签: 中国 汉族 民间宗教 民俗信仰
  • 简介:托尼·本尼特的文化研究对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传统既有呼应又有超越,他的文化研究更加注重工人阶级的经验性、文化的治理性以及实效性,其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超越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传统,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性。托尼·本尼特的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文学的历史性、文化研究的政府性与治理性等具有不俗的理论见识,对威廉斯、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等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批判与超越的尝试也非常明显,他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观念的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

  • 标签: 托尼·本尼特 文化研究 文化治理 文化霸权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公众的怒火演变为个人的牢骚、从大街上的战斗演变成书房里的打赌的过程,其间存在着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叙事和政治表述的巨大逻辑变迁。正是在这两点上,他们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异端,今天的后马克思主义更是试图以新政治表述和激进“革命”策略替代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位置。理解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迁,不仅需要关注其对所经历的资本主义的生命周期的具体表现的反恩和经验概括,而且需要把握其是如何在历史认识论、资本主义经验和政治话语三者之阀进行整合的。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整体风格 逻辑变迁 政治话语
  • 简介: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系列探索和积淀过程,最终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构建、国共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共产国际的解散为"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奠定了主体、理论、实践和国际基础。随后,经过党内其他领导人和知识分子的宣传,全党、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极大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传播。

  • 标签: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提出 反响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在19世纪,但马克思主义美学却是在20世纪,作为一种对康德美学的批判力量而进入到主流美学之中的。从资料上看,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关于美学论述的手稿,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整理出版。从社会条件上看,20世纪中叶以后,康德美学陷入危机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所代表的关注社会进步、介入生活现实的精神,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美学的重构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具有的理想性,可以成为照亮生活的光,改造世界的力量。

  • 标签: 审美介入 半美学 社会理想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三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教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这三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的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的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的主客统一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的三个变形的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的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的分析和停留于词句的表层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的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皮尔士认为信念的对象是命题.信念表现了当事人进行特定行动的倾向。人们为了消除怀疑,意图通过探究来确定信念。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免除怀疑。通过与固执方法、权威方法和先天方法的比较,皮尔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进而持有信念规范主张: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当代信念伦理学的证据主义、实用主义和兼容主义都面临着理论困境,而皮尔士的外在主义走出了“第四道路”。出于科学方法的实在性、普遍性与可操作性,皮尔士的主张能够解答普遍性问题。

  • 标签: 皮尔士 实用主义 信念规范 信念伦理学
  • 简介:毛泽东思想是全世界共同的理论财富。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起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研究课题被广泛开展,涌现出大量的研究学者,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比较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就有二百多种。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出版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特点,能对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20世纪50年代 毛泽东思想 国外论著
  • 简介:一种审美思潮的出现,都是某种社会意识的折射与反映。20世纪的乡土文学、历史小说、文化散文都弥漫着一种怀旧情绪。这是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科技文明的转型期的一种有深刻意味的文化现象。

  • 标签: 《曾国藩》 民族传统文化 余秋雨 20世纪 90年代 乡土文学
  • 简介:2005年9月25至26日,我省名刹“弥勒道场”——宁波市奉化溪口雪窦山资圣禅寺隆重举行寺院恢复开放20周年暨太虚大师塔院落成庆典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法师,太虚大师亲炙学生、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惟贤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根通法师,印尼佛教僧伽联合会秘书长、世界僧伽会副秘书长慧雄法师,

  • 标签: 太虚大师 中国佛教协会 戒忍法师 雪窦寺 太虚大师塔院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摆脱困境,恢复农业,解决吃饭问题,许多地方探索并试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刘少奇当时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领导国民经济调整,他对"包产到户"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认识反映了党中央在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探索农业生产所有制形式方面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实践依据。

  • 标签: 刘少奇 60年代 “包产到户”
  • 简介:1926年陈汉章发表在《史学与地学》第一期上的《中国回教史》,和陈垣在1928年发表在《东方杂志》第25卷第1号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是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作,堪称开山之作。虽说他们仍然依循传统旧式的研究路数,但其成就对后来更多的学者还是具有直接的启迪意

  • 标签: 20世纪 伊斯兰教 宗教史 回教史 书评 《中国回教史》《中国回教史鉴》
  • 简介:<正>20世纪文论史上,文学的政治性一直是聚讼纷纭的问题,而这个话题的焦点之一,就是文学形式有否政治性。在形式一结构主义将文学形式当成文学的本体所在的观点具有极大权威性和影响的时代,要证明文学的政治性,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证明文学形式具有政治性,克服了它,其他的方面就比较容易解决。正因为这个问题的难度和重要性,所以,它也成为文学非政治论者抵制政治论诗学的最有力武器和最重要的堡垒。如果弗·杰姆逊关于一切历史的、社会的"归根到底都是政治的"判断是合适的,那么,从根本上讲,从人类社会历史视角切入对文学问题阐释的马克思主义文

  • 标签: 政治论 文学批评理论 文论史 历史视角 俄国形式主义 杰姆逊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分配伦理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本文概述了分配伦理研究的学术路径与主要论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反思。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分配伦理研究 路径 论题 反思
  • 简介:为庆祝《中国宗教》创刊20周年,更好地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弘扬优秀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杂志社举办了“庆祝《中国宗教》创刊20周年宗教摄影大赛”,自2015年2月1日至6月1日,共收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赛作品2300余幅。

  • 标签: 《中国宗教》 创刊20周年 大赛 摄影 作品选 宗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