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鲁迅在自己的思想探索和文化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反现代的理论,使现代和反现代、理性与反理性共时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中。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主体的发展是其核心和指归。本文拟将分析鲁迅早期的几篇论文中关于科学与民主的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反现代的主体建构,揭示鲁迅早期思想理论的时代超越,以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行将终结"的今天所昭示的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反现代性 主体建构 科学 民主
  • 简介:物质财富创造是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基础。然而,以市场理性为表征的“现代”在允诺财富的同时,也衍生出“排斥道德”的问题。于是,财富创造中的一种“道德无涉”倾向逐渐蔓延开来,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痼疾”。实质上,伦理道德是财富创造本身的内在文化基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财富创造不至于危及人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纠正“道德无涉”倾向,重构财富创造的道德维度。

  • 标签: 现代性 财富创造 道德无涉
  • 简介:在迅猛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现代焦虑成为现代人普遍常见的心理状态,并因此使许多人常常陷入自我认同危机之中。这导致了现代人有一种强烈的返乡归家的精神需要,怀旧、返乡和回归自然已经成为当下的普遍性情绪。在这种语境下,作为地方性经验的民歌,由于它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音乐特色,也由于它与传统过去、故乡、土地和大自然的联系,具有了一种强大独特的缓解现代焦虑的文化功能。本文以陕北民歌为例,探讨了这一文化现象。

  • 标签: 陕北民歌 现代性焦虑 认同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牵引的社会主义现代在中国逐步构建起来,成为新时代我国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历史赋予的新目标。如何用马克思的现代理论诠释中国道路在现代培育中遵从的历史理性,这是不断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在马克思的现代思想中,支撑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元素是资本而非资本主义,复合资本的现代发展模式,不仅有资本主义,更存在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创建的现代,其世界意义在于真正突破了单一资本主义现代。正确认识中国道路创建的现代,必须纠正把它理解为摒弃资本的现代或认作特色资本主义现代的错误认识。

  • 标签: 马克思 中国道路 新现代性 新时代
  • 简介:列斐伏尔美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他把审美理想贯注在日常生活中,把消除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还把审美作为现代批判的武器、作为抵制现代消极作用的解毒良药,力图借助于审美、感性回归、节日和狂欢来超越现代带来的种种弊端。

  • 标签: 审美 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2013年4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社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报刊媒体单位的代表11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主题非常全面,从先秦哲学到现代哲学,乃至对少数民族哲学、地域哲学皆有探讨。论文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观点之新颖,令人耳目一新。现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哲学史研究 学术研讨会 综述 现状 多维度 诠释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现代这一主旨展开其批判理论。在西方哲学话语母体中,将现代西方哲学思想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进行整合,彰显并诠释对现代的解读。从现代哲学内在逻辑出发,在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对比中,突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现代诠解、现代批判理路等方面所具有的辩证、现实、创造的思想特质,可以进一步表征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理论的独特意义与思想局限,方能凸显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理论的批判与超越的时代和思想价值。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理论特质
  • 简介: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凸显了不同的面相,发挥着不同的启蒙功能,而普遍的现代个体价值启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继现代民族国家思想启蒙、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启蒙之后的第三次实践的大规模启蒙活动。自“五四”以来就提出的国民性改造与现代个体性价值启蒙的任务,直到新世纪的今天才真正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与可能,马克思主义开始发挥现代个体价值启蒙的功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 现代化 公民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随着现实实践主题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在现代化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疑有着新的问题域:一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二是外在的形式化制度结构的建构与社会价值理想的兼容问题;三是现代人心性秩序的重建问题。这三大问题所展开的论域标示出现代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世界。我们不是"一"而是"多"。应该用"全球地域化"这样一个新词来替代根植于地域的"全球"概念。哲学或"世界哲学"的目标是反思世界的现实。"横贯"("transversality"或"trans(uni)versality")这一新概念试图克服或超出西方现代——尤其是西方"启蒙精神",其知识形态是与西方借普遍的名义在哲学上数百年的统治地位共生的。横贯反对任何形态的种族中心主义,它涵盖了跨文化、跨种类、跨学科的诸多现象,这些现象超出了人性与自然、身与心、东方与西方的分立。横贯的世界是差异的无尽之旅,其语言中散布着"inter-"、"con-"、"trans-"之类的前缀,它从被现代主义者黑格尔奉为其辩证法之政治"目的"的主权民族国家中获得重生。横贯的世界与诸多勾连和混杂现象无限融合在一起,走向一种世界大同。

  • 标签: 横贯性 全球化 现代性 普遍性 差异
  • 简介:介绍在西方社会,女性似乎在宗教的各维度都比起男性更虔诚。为什么这点只引起了牧师、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偶然的注意,却没有得到宗教社会学家或研究基督教的女权主义者的关注?

  • 标签: 宗教社会学 现代性 女性个体 女权主义 宗教性 脆弱性
  • 简介:本文认为,按照人的本性而生活的这种观念带来两个版本的现代认同观。第一个版本强调人的自主、本性的实现及其效率,强调理性的控制;而第二个版本则肯定日常生活尤其是私人生活的意义。它们已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建制与实践中,在其支配下,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发展成为消费社会。但是,消费主义的实践不仅永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反而危害了塑造现代认同的伦理观念,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合法危机。

  • 标签: 合法性 现代认同 消费社会
  • 简介:现代语言学各家各派学者从不同侧面、角度对语境的概念、要素、意义进行了界定、归纳和阐释,语境研究呈多元化模式。国外语境理论的多元模式主要表现为从社会文化、语言交际、心理认知、话语、语言变异的角度对语境进行研究,国内语境理论的多元模式主要表现为从修辞、语义、语用的角度对语境进行研究。多元化语境模式实质涉及到抽象和具体两个层面,在不同层面中语境的形态分别出呈现静态和动态的特征。客观实体和知识是语境两种主要的存在方式。

  • 标签: 语境 多元模式 层面 形态 存在方式
  • 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关于思维结构的问题,还是多元智力的问题,均得到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的目的是:(1)分析和比较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的多元智力观的异同;(2)从思维的目的、过程、材料、品质、自我监控以及非认知因素等六个方面分析思维的结构,并提出自己的"三棱结构"理论;(3)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分析和讨论智力结构的难以穷尽性.

  • 标签: 多元智力 思维结构 六艺
  • 简介:日本设计起步晚,但是发展极其迅速,短短几十年,便跻身于世界设计大国的行列,并对欧洲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成熟的双轨并行体制,以及兼容并蓄的设计理念,是日本现代设计崛起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设计风格 日本 传统 现代设计 设计理念 兼容并蓄
  • 简介:中国的现代化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信仰危机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专家称之为“现代化的弊端”。如何克服现代化的弊端,屏弃对美国的现代化模式的一味摹仿,使中国走一条追求“共同福祉”的可持续的后现代化之路?这是许多中外思想家和有识之士一直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现代化发展 后现代化 研讨会综述 中国 国际学术 现代思维
  • 简介:在人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着不止一种值得人们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而各种价值之间有可能是不可通约的,甚至是不相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价值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比较。在每个人各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不同的目标和价值之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甚至是可以进行计算的。正是基于这种数字化的计算,每个人才有可能在面对多种价值和目标时做出理性的选择,根据每一目标和价值对自己人生的意义而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 标签: 价值多元主义 理性选择 自由 责任
  • 简介:近代以来的中国,关于保守与进步的争论一直不断,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鼓吹改革与革命的人,另一种是反对社会变革的人士。但长期以来被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个现象是,在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中,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虽然在表面上他们都对传统文化持保守主义的态度,但是他们其中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世界民族文化之中的一种具有普遍、世界的价值,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永远不能替代的。而另一些人则只是将传统文化看做是一个民族在其现代化的道路上摆脱不掉的包袱。由于这两种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和人物,大致分为这两个不同的阵营。

  • 标签: 中国现代 保守主义 思潮 复杂性
  • 简介:多元文化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以往研究发现它可以提升创造,但本研究认为它也会增强外文化排斥反应。91名具有不同多元文化经验的中国大学生对麦当劳在长城开分店的中美文化混搭情境进行了评价。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较少(从来未出国和留美时间4~6个月)的被试,开放高低对他们评价麦当劳的态度没有影响;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较多(留美时间2年以上)的被试,那些开放较高的人比开放较低的人对麦当劳有更负面的评价(外文化排斥);多元文化经验和开放的这一交互作用只存在于对中国文化有较高认同的被试身上。进一步的深度访谈和质分析表明,具有丰富多元文化经验的人所产生的外文化排斥反应与对文化信息的深加工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对'认知深加工产生整合反应,认知浅加工产生排斥反应'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补充。

  • 标签: 多元文化经验 开放性 文化排斥反应 文化认同
  • 简介:森把罗尔斯处理正义问题的进路概括为以追求单一的完美正义原则为目标的先验制度主义,他批评这种进路既非必要亦不可行。通过澄清一些误解,能够论证在正义这个问题上,界定单一的正义原则是必要的,但罗尔斯的所谓合理的正义观念的确面临着由一种高阶无偏倚性要求带来的多元化压力。为此,罗尔斯提出了一定程度上化解这种压力的途径及合理性。

  • 标签: 正义 不偏不倚性 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