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感染程度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的水平,评价CD64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将100例研究对象分别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创立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量表(chronicprostatitissymptomindex,CPSI)分为细菌感染组CPSI高分组和CPSI低分组、非细菌感染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前列腺液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前列腺液常规镜(EPS-RT)。结果重症组(高分组)CD64表达量为(4857.25±278.45)分子数/细胞,明显高于轻症组(4124.59±197.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分组)(P〈0.05),轻症组与非细菌感染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细菌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感染组CD64表达与部分白细胞呈正相关,但整体不相关,据受试者数据绘制ROC曲线,当CD64为2135.2分子数/细胞,敏感性为92.9%,特异度为91.7%。结论定量检测前列腺液中CD64可作为诊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敏感指标,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CD64 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量表 细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辅助性T17(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IL-17)+叉头蛋白3(FoxP3)+T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5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5名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百分率以及IL-17+FoxP3+T细胞占Treg细胞的百分率。结果: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百分率高于Ⅰ-Ⅲ期患者及正常对照(均P〈0.0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BMC中的Treg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并且IL-17+FoxP3+T细胞占Treg细胞的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Th17细胞以及II-17+FoxP3+T细胞数量增加,Th17以及IL.17+FoxP3+T细胞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远处转移过程.从而影响肿瘤进程。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辅助性T17细胞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CD4+CD28null细胞及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PCOS患者(PCOS组)和28例健康女性(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6ml,其中3ml分离并留取血清,检测各标本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SOD和MDA的水平;另3ml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8^nullT细胞亚群。比较PCOS组与对照组各检测指标特点。结果PCOS组外周血中CD4^+CD28^nullT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血清中CRP和MD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COS组CD4^+CD28^nullT细胞的表达与CRP和MDA间存在正相关(P<0.05),与SOD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PCOS患者体内存在以CD4^+CD28^nullT细胞表达异常增加为代表的免疫调节机制紊乱和氧化应激平衡失调,深入探讨这两种病理生理模式与PCOS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CD4^+CD28^null T细胞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肠道屏障功能改变及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FTX)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54只SD雄性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NP组、PTX组和假手术组.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建立ANP模型.假手术组只翻动十二指肠.PTX组在制模后经阴茎静脉注射PTX25mg/kg体重.术后3、6、24h分批处死大鼠.取血测淀粉酶、D乳酸及TNF-α含量,取胰腺及末端回肠常规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结果建模后6h,ANP组血清淀粉酶、TNF-α、D-乳酸含量分别为(9141±672)U/L、(347.96±79.47)pg/ml和(10.21±1.08)mg/L,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1723±57)U/L、(134.09±31.36)pg/ml和(4.33±0.49)mg/L(P值均<0.01);PTX组血淀粉酶、TNF-α、D-乳酸分别为(7965±318)U/L、(238.48±44.35)pg/ml和(8.75±1.28)mg/L,较ANP组显著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0.01).假手术组大鼠肠黏膜上皮ZO-1阳性率为(3.29±0.36)%;ANP组为(1.91±0.32)%,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5);PTX组为(2.53±0.43)%,较假手术组减少,但较ANP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PTX可减轻ANP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肠黏膜上皮ZO-1的降解.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连接蛋白类 己酮可可碱 肠道屏障
  • 简介: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干扰素γ(IFN-y)、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水平,分析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疗效作相关性分析。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药物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1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而Th2细胞因子IL-4及IL-10水平在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Th1/Th2比例升高。ITP患者Th1细胞因子IL-2、IFN.叮水平在治疗显效组表达均明显高于良效及进步组和无效组(P〈0.05),良效及进步组与治疗无效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患者的疗效与IFN-γ、IL-2均呈正相关。结论:ITP患者药物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γ表达升高,且Th1与ITP患者疗效密切相关。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辅助性T淋巴细胞 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 简介: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肺损伤时肺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mRNA的变化及丙酮酸乙酯(EP)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EP早期治疗组(建模后6h给药)和EP晚期治疗组(建模后12h给药)。各组分别于模型建立后24h和48h检测肺组织MIFmRNA、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肺湿重/干重(W/D)比以及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24h、48h脓毒症组、EP6h组和EP12h组MIFmRNA、MPO活性、肺W/D比值以及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EP6h组和EP12h组肺组织MIFmRNA水平、MPO活性、肺W/D比值以及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均较同时相点脓毒症组显著降低;脓毒症组24h肺组织MIFmRNA的水平与MPO、W/D比值以及肺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变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脓毒症大鼠肺损伤时肺组织MIF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EP对脓毒症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MIF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大鼠 丙酮酸乙酯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下尿路症状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升高的患者经坦索罗辛治疗后血清PSA水平与前列腺癌活检检出率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168例伴有下尿路症状且PSA升高的患者。根据服用坦索罗辛治疗后血清PSA变化分为2组,第1组血清PSA水平无明显下降(PSA≥4.0ng/ml且PSA下降〈20%),第2组血清PSA水平明显下降(PSA〈4.0ng/ml或PSA下降≥20%)。接受坦索罗辛0.2mg/d,服药2个月后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第1组68例,经坦索罗辛治疗后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prostatespecificantigen,tPSA)由(8.11±2.09)ng/ml升高至(9.05±3.13)ng/ml,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38例,占55.88%(38/68)。第2组100例,经坦索罗辛治疗后tPSA由(7.80±3.79)ng/ml下降为(5.19±2.32)ng/ml,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6例,占6%(6/100)。2组前列腺癌活检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3,P〈0.05)。有下尿路症状患者经坦索罗辛治疗后PSA敏感性提高到86.4%,特异性提高到75.8%,避免穿刺率为55.9%,诊断准确率78.5%。结论伴下尿路症状血清PSA水平升高的患者经坦索罗辛治疗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前列腺癌的诊断阳性率,降低了穿刺率。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坦索罗辛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CD4Cr细胞表达的腺苷CD39和CD73在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变化及与叉头蛋白3(FoxP3)、GATA结合蛋白3(GATA3)和维A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mRNA相关性。方法:选择54例对屋尘螨过敏的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间歇状态和轻度持续哮喘组(间歇.轻度组)29例,中重度组25例]和45名健康志愿者.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并比较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细胞中CD39、CD73、FoxP3、GATA3和ROR-γtmRNA水平。结果:CD39mRNA水平正常对照组明显高于间歇-轻度组(P=0.000),间歇.轻度组明显高于中重度组(P=0.001)。CD73mRNA水平正常对照组明显高于间歇-轻度组(P=0.001),哮喘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哮喘组CD4+T细胞表达的CD39mRNA与FoxP3mR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607。P=0.000),与GATA3mR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r=-0.505,P=-0.000),与ROR-γtmRNA无显著相关性(r=-0.287,P=0.054)。哮喘组CD4+T细胞表达的CD73mRNA与FoxP3和ROR-γtmR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10,P=0.450;r=-0.227,P=0.138),与GATA3mR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r=-0.286,P=-0.040)。结论:CD4+T细胞表达的CD39和CD73在过敏性哮喘免疫反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过敏性哮喘 CD4+T细胞 CD39 CD73
  •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病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和心功能正常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4例,按超声心功能检查左室射血分数≤0.40(30/64)和>0.40(34/64)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差异性。结果:两组间血红蛋白t检验p=0.01<0.05;红细胞压积t检验p=0.001<0.05均存在差异性。结论:冠心病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较心功能正常者低,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善微循环灌注和心脏自身代谢。

  • 标签: 冠心病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 并发症 左室射血分数
  • 简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不仅是心脏的泵功能减退,还有由此产生或伴随的复杂分子、神经内分泌、炎症免疫系统的改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包括神经激素标志物、炎症免疫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

  • 标签: 心力衰竭 老年人 利钠肽 纤维蛋白原
  • 简介:目的观测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高压氧的影响。方法把66例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治疗前后三组患者及对照组的NO的变化。结果高压氧治疗前不同中毒程度组患者的NO的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同时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高压氧治疗前后比较发现,高压氧治疗1次后NO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而10次高压氧治疗后接近对照值。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NO的降低参与CO造成的脑、心等脏器的病理损害过程;NO的变化可用于判断CO中毒的病理损害程度及高压氧的疗效。高压氧治疗对NO的变化有有益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CO的病理损害作用。

  • 标签: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氮 高压氧 硝酸还原酶法 测定
  • 简介: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炎症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和抗炎症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失衡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而国内目前对其在老年心力衰竭中的作用研究不多。为此,本研究观察了不同心功能状态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IL-10和IL-4的浓度变化

  • 标签: 心力衰竭患者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4 老年 临床研究
  • 简介:胃轻瘫综合征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以胃排空明显延缓而无上消化道器质性损害为特征,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我们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血清NO含量,同时动态监测其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变化规律,以探讨NO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胃轻瘫 血清 一氧化氮 胃电变化 测定
  • 简介: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17(IL-17)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对屋尘螨过敏的哮喘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IL-17Treg/Treg的百分比,及其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结果:间歇一轻度哮喘组m=16)、中重度哮喘组m:11)、正常对照组(n=25)IL-17Treg/Treg百分比分别为(7.51±2.90)%、(19.13±9.80)%、(45.30±2.23)%,间歇.轻度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中重度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及间歇.轻度哮喘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P〈0.001、P〈0.01)。IL-1TTreg/Treg百分比与FEV,%呈显著负相关(r=-O.465,P〈O.01)。结论: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可分泌IL-17,IL-1711reg细胞可能为Treg细胞向Thl7细胞转化的中间态,IL-17CFreg细胞可能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了哮喘患者的病情。

  • 标签: 过敏性哮喘 调节性T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 简介:目的:探究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在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宿主早期免疫应答中的变化及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此类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中IL-17、干扰素1(IFN-1)、IL.4、角质形成细胞趋化物(K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d及MIP-2的浓度变化;流式分析IL-17的来源细胞;应用抗IL-17抗体探究IL-17的作用。结果:在小鼠感染模型中,IL-17在感染后4h明显增高,且在8h达到峰值,与PBS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1)。Th17细胞在感染后8h表达升高。抗IL-17小鼠BALF中KC、G-CSF、MIP-1仪及MIP-2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BALF中细胞分类提示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在感染16h后,抗IL-17小鼠肺内的细菌负荷量是对照组的100倍。结论:IL-17在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宿主免疫应答早期起积极的保护作用,Th17细胞是其来源之-。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白细胞介素17 辅助性T细胞17 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血浆结合珠蛋白(H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广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CHD患者140例作为CHD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非CHD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将CHD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个亚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38)、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62)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40).依据病变支数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n=27)、双支病变组(n=54)和三支病变组(n=59).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结果CHD组患者的血清hs-CRP[(7.29±3.65)vs(2.84±1.16)mg/L]、RBP4[(49.64±8.32)vs(42.07±5.51)ng/ml]及血浆Hp[(95.26±19.14)vs(70.13±16.33)mg/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亚组和UAP亚组患者(P〈0.05);UAP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亚组患者(P〈0.05).三支病变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比病变亚组患者(P〈0.05);双支病变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亚组患者(P〈0.05).CHD患者的Gensini评分与血清hs-CRP(r=0.619)、RBP4(r=0.554)及血浆Hp(r=0.592)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hs-CRP、RBP4及血浆H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冠心病 C反应蛋白质 视黄醇结合蛋白质类 结合珠蛋白
  • 简介:目的评估2001-2011年间中国中部农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应用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中部农村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计算院内他汀使用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5家医院1895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的加权使用率从2001年的11.0%增加到2006年的56.1%,和2011年的78.5%(趋势P值〈0.001)。在三个研究年份中,整体而言,院内他汀的使用率随LDL-C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未测量LDL-C的患者他汀的使用率最低。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入院时有胸痛(OR=2.03;95%CI1.03-4.02,P=0.041)、既往有冠心病史(OR=2.06;95%CI1.21-4.53,P=0.008)的患者接受他汀治疗的比例更高。然而即使在各个年份当中,不同医院的他汀使用情况差异也非常显著。结论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中部农村AMI住院患者的他汀使用率大幅增长,指南对于他汀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是,他汀应用仍然存在改善空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他汀 血脂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神经肽Y(NPY)、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8例健康人和171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2、3、24、48和72h血清中NPY、NO、SOD和MDA的含量。结果与健康人比较,溶栓前患者NPY和MDA含量升高,NO和SOD含量降低(P〈O.05)。溶栓后1—3h的再通组与溶栓前及未通组比较,NPY和MDA含量更高,而NO和SOD含量更低(P〈0.01)。再通组的NPY和MDA高峰出现在溶栓后2h,而NO和SOD的低谷恰好也出现在溶栓后2h。溶栓24h后再通组NPY和MDA含量下降,而NO和SOD含量升高(P〈0.05),其变化幅度大于未通组(P〈0.01)。结论AMI后溶栓1—3h内NPY和MDA明显升高,NO和SOD明显下降,可能参与溶栓后早期内皮功能损伤。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神经肽Y 丙二醛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