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C-反应蛋白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择取本院6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020.05-2021.05)将其作为观察组(将其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同时取同期70例入院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C-反应蛋白指标,对比两组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各疾病类型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中各疾病类型C-反应蛋白相比,治疗后更低(P<0.05)。结论:通过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情况发现,指标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有效的诊断指标,临床检测价值高。

  • 标签: 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预分诊护理流程在急腹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急腹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42例。对照组的患者实施进行传统分诊,实验组的患者实施预分诊护理流程,并对两组患者的就诊过程进行评估。结果 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就诊和确诊的时间显著缩短,分诊的准确率和就诊满意率显著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分诊护理流程有效降低了急腹症患者分诊和确诊时间,并提升了分诊准确率和就诊满意率,改善了急腹症患者的治疗效率。

  • 标签: 急诊 预检分诊护理流程 急腹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镜法和胶体金法在疟疾寄生虫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疟区发热患者66名,均进行血样涂片制作以及血样留存处理,采用镜法和胶体金法对全部血样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数据的比较而言,发现镜法对于疟疾的敏感度为95.31%,特异度为93.94%,漏诊率为4.69%,错诊率6.06%;胶体金法的敏感度为92.19%,特异度为90.91%,漏诊率为7.81%,错诊率9.09%。结论:镜法与胶体金法对疟疾的诊断均有较好效果,在临床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但是结合诊断的疗效更好。

  • 标签: 疟疾 疟原虫 镜检法 胶体金法 临床适用性
  • 简介:【摘要】新冠疫情的出现,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具有重要影响,为抗击新冠疫情、保卫人民健康,我国医院随即成立了很多有关新冠诊断、治疗的新制度。为预防新冠肺炎传播,医院设置发热门诊和预分诊,有效提高医院诊疗效率与患者满意度。预分诊离不开护理服务,有效的护理能让患者尽快得到适合的诊疗,减少因大量患者就诊而导致拥堵与纠纷。发热门诊预分诊护理是控制新冠肺炎传播的有效手段,在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各大医院对发热门诊预分诊护理较为重视,并实施一系列措施,期望能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新冠疫情肺炎常态化发热门诊预分诊护理体会,文章内容共三层分别为发热门诊预分诊护理的重要性、护理措施、护理体会,通过疫情常态化下发热门诊预分诊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体会,期望能为发热门诊预分诊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疫情常态化 发热门诊 预检分诊 护理
  • 简介:质量是学科建设永恒的主题。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1],原国家卫生部于2012年下发了《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其中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第4.15.4条明确了血涂片复检要求。在既往的工作中,一般医院也是仅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不分类或血小板特别高与低的情况时进行血涂片复审,

  • 标签: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 复审规则 显微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急诊科预分诊工作的开展当中,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抽取急诊科在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接诊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至6月的49例患者作为参照组,7到12月期间的49例患者则作为研究的分析组对象。参照组患者的预分诊为常规方式,针对分析组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观察两组患者对于预分诊的满意度以及护士预分诊的准确性。结果:分析组患者接受预分诊后的满意度更高,且护士预分诊的准确性也更高,相关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诊科预分诊工作的方式选择来讲,针对该项工作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的整体效果更好,既可以让患者的满意度变得更高,也能让护士的预分诊准确性更高,该方案的可行性较强。

  • 标签: 急诊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预检分诊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加强预分诊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此次实验对象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就诊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21.01月至2022.07月,入选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就诊管理,共75例)与研究组(预分诊管理,共75例)。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在交叉感染率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加强预分诊管理的效果确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 预检分诊管理 交叉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32例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不愈合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白细胞介素-18(IL-1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36例骨折术后Ⅰ期愈合患者(Ⅰ期愈合组)比较。结果不愈合组血清IL-1β、TNF-α和sV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和Ⅰ期愈合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巨噬细胞被活化,引起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影响骨折术后愈合。

  • 标签: 骨折术后不愈合 血清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换血术后血生化代谢的变化规律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11月治疗的新生儿换血术患者72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不进行处理,观察组则采用新型治疗,接受换血术的新生儿患者,分别观察1个月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对两组新生儿患者的血糖、电解质、血气的变化与新生儿患者生理机能的比较。结果新生儿患者经换血术治疗后,换血术后血清钠、血清钙与血浆渗透压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在其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钙血症、高血糖以及低钾血症的患者例术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换血术能提高新生儿患者治疗效果,是对新生儿血生化代谢变化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整体上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换血术 败血症 新生儿 血生化代谢
  • 简介:目的:掌握我院患者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有力证据。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5年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1年~2005年我院引起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全年分离细菌总数的59.46%~69.75%;革兰阳性球菌占30.25%~40.54%。居革兰阴性杆菌前3位的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金葡菌为主要致病菌。2004年-2005年我院分离的真菌菌株数分别占全年病原菌总分离数的15.13%~18.78%,真菌主要为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为多,占真菌总数的63%左右。结论:临床科室在住院患者开始抗菌治疗以前,应规范收集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及病理、生理特点来综合分析,选择针对性强、抗菌作用优越的抗菌药物,以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病原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分析
  • 简介: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ACT—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入选稳定性心绞痛(SA)2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2例和健康对照组(Con)30例,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CT—A、IL-6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SA组和ACS组ACT—A水平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ACS组血清水平明显高于SA组(P〈0.05)。②血清ACT—A水平PCI术后24h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CRP、IL-6水平较术前仍显著增高(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ACT—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更为明显。ACT—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ACT—A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

  • 标签: 激活素A 急性冠脉综合征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PCI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程中血糖水平变化的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80例无糖尿病史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查空腹血糖,观察血糖水平及高血糖发生率的差异;对比高血糖和血糖正常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差异。结果8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糖水平3.64~17.45umol/L,平均(8.55±2.40)μmol/L,高血糖血症37例,发生率为46.25%(37/80);37例高血糖组预后总有效75.68%低于43例血糖正常组的93.02%(P〈0.05)。结论血糖水平升高是影响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用为常规检查,病程慎用葡萄糖静,适当滴注胰岛素,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疾病 血糖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CT动态观察在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对脑血肿、脑水肿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我科136例脑出血患者于入院当天行头颅CT检查,观察出血量、出血部位及占位效应,并于术后第2天及第7天复查头颅CT,动态观察手术前后出血量与脑水肿变化。结果术前CT显示血肿越大,血肿灶周围水肿体积增大越明显,占位效应及中线移位越显著。术后血肿完全清除或大部分清除者,占位效应消失或明显好转。血肿部分清除或较术前加大者,脑水肿和占位效应也加重。结论CT不仅能显示血肿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脑移位情况,并能动态观察手术前后脑血肿及脑水肿演变过程,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观察疗效及估测预后提供直接依据。

  • 标签: 脑出血 CT动态观察 脑水肿
  • 简介:目的:了解天坛医院五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和用药趋势,为加强抗感染药物的科学管理,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药库计算机中调出抗感染药物的有关数据,对5年中消耗的抗感染药物用药金额、消耗情况等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000~2004年各年我院抗感染药物的费用占全部药品费用的比例在21%~27%之间;5年内各类抗感染药物消耗情况排序中,头孢菌素类始终占首位;抗感染药物消耗金额前20位中,左氧氟沙星前4年连续排在第一位;在2004年排第二位;药品种数统计中,2000年有114个品种,2001年增加了16个品种,淘汰或未用36种,2002年在2001年基础上增加29个品种,淘汰或未用25种,2003年在2002年基础上增加33个品种,淘汰或未用18种,2004年在2003年的基础上增加6个品种,淘汰或未用28种。结论:我院使用抗感染药物趋于谨慎,但对于一些用量较大的新药应仔细分析原因并加以控制,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药品品种 金额排序 药物应用 临床合理应用 消耗情况
  • 简介:骨质疏松症(OP)和2型糖尿病为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但2型糖尿病是否容易合并骨质疏松尚有争议,因此本研究对48例2型糖尿病的骨密度(BMD)进行测定,以探讨2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 标签: 男性 2型糖尿病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创伤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M)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总结6年来我院收治的854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第1、2、3、4、5、6~7、8~9、10~11、12~13、14~15天血清CK变化。采用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将其分为≤15分组、16~25分组、26~35分组、≥36分组,比较各组血清CK差异,对照组为外科平诊患者;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血清CK变化。结果各个创伤组在伤后第1天开始血清CK就明显高于对照组(t=3.308~8.254,P〈0.01),ISS评分越高,CK增高越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62,P〈0.01);伤后1~2d,各个创伤组血清CK迅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随着ISS评分越高,CK保持高水平的时间越长、下降越缓慢,各个时间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19,P〈0.01)。成活组与死亡组的血清CK均增高,第8~9天时,成活组的CK值恢复正常,死亡组CK保持高水平时间更长,直到第14~15天也未恢复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9,P〈0.01)。结论血清CK可作为评价全身软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判断伤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创伤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功酶 软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创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分80例骨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80例非骨创伤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对比2组研究对象的LP(a)的水平。结果:疾病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72小时、1周及1个月有11.25%、18.75%、30.00%、18.75%、15.00%的血清LP(a)水平 >300mg/L。 观察组患者24小时、72小时、1周及1个月时 ,31.25%、33.75%、17.50%,患者的血清LP(a)水平 >300mg/L,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创伤发生后 LPa 水平明显升高,且在伤后一段时间内持续表现高水平,约 1 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通过检测 LPa水平,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创伤 脂蛋白(a) 临床意义
  • 简介:为探讨麻醉及手术中患者是否需要输入葡萄糖溶液,我们对96例正常血糖病人,在麻醉前禁食12小时,观察麻醉及手术中未输葡萄糖溶液情况下的血糖变化,旨在指导手术中的输液。

  • 标签: 血糖变化 手术中 麻醉 观察 葡萄糖溶液 正常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发展动态及变化趋势,以便对其进行易发病排查,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某 镇 2014-2019 年对 镇 内 10527 例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观察比较。 结果 :该 镇 中小学生的 身体 素质和易发病症有明显变化,视力不良率差异 较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肥胖率和营养不良率 虽然差异较小,不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但呈现逐渐上升 / 下降趋势 。 结论 :该 镇 的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有了较大的变化,需要社会、学校 、 家庭进行配合才能改善这种情况。

  • 标签: 中小学生 体质健康 变化趋势 视力不良率 肥胖率和营养不良率